生化实验知识点汇总整理
生化知识点重点总结

生化知识点重点总结1. 生物大分子:生体内的大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它具有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核酸是DNA和RNA的总称,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聚合而成,主要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等;脂质是生物体内比较复杂的一类大分子,包括脂肪、磷脂和皂质等。
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
它的结构可以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包括酶作用、结构作用、传递作用和免疫作用等。
3.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是DNA和RNA的总称,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DNA是双链结构,RNA是单链结构。
核酸的功能主要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蛋白质合成等。
4. 多糖的结构和功能: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聚合而成。
它主要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
多糖的功能包括能量储备和结构支持等。
5. 脂质的结构和功能:脂质是生物体内比较复杂的一类大分子,包括脂肪、磷脂和皂质等。
脂质的功能包括能量储备、结构支持和传递信号等。
6.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膜。
它主要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细胞膜的功能包括细胞的结构支持、物质的进出和信号的传递等。
7. 酶的性质和作用: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它在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
酶的作用包括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加反应速率和特异性催化等。
8. 代谢途径:代谢是生物体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
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糖代谢、脂质代谢、核酸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
9. 能量的利用和储存: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物体内的能量主要通过ATP和NADH等化合物来储存和利用。
10. 酶的调控: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底物浓度、温度、pH值和酶的抑制剂等。
11.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的一套防御系统,它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12. 体内环境平衡:体内的环境平衡主要包括细胞内外离子平衡、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等。
生化检验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化检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生化检验的基本原理1. 生化检验的定义:生化检验是通过对人体的生化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以达到对体内生化状态和功能的了解的一种检验方法。
2. 生化检验的基本原理:生化检验是通过测定人体内的生化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脂类、酶等物质的含量和活性,以及相关代谢产物的浓度来反映体内生化过程的变化,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二、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 血糖:血糖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其测定对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垂体功能异常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变化,对肝炎、肝硬化、药物中毒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3. 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尿素氮、尿酸、血尿酸、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可以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对肾炎、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 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可以反映血脂代谢的变化,对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常见的生化检验项目1. 血清蛋白电泳:通过电泳分离血清蛋白,以及对蛋白的定量和鉴定,可以对免疫性疾病、肝病、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2. 血清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的测定,用于评价肝细胞功能和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3. 血清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肌酐、尿素氮、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测定,用于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功能的变化。
4. 血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包括钠、钾、氯、钙、镁、磷酸盐、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的测定,用于评价电解质的平衡和酸碱的调节功能。
四、生化检验的标本采集与储存1. 血液标本采集:在采集静脉血时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静脉针头,遵循正确的穿刺技术和取血流程,尽量避免静脉内血栓的形成,尽量避免血细胞破裂。
生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生化知识点总结大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等生物学基本单位在化学层面上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对于理解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生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生物大分子、酶和代谢、细胞信号传导、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等内容。
一、生物大分子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大分子之一。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分别代表了氨基酸序列、局部结构、全局结构和蛋白质的组装形式。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担任着结构、酶、携氧等多种重要功能。
2. 核酸核酸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的重要大分子。
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类,其中DNA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而RNA则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核酸的结构包括磷酸、核糖和碱基,它们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而形成长链状结构。
3. 脂类脂类是一类绝缘性物质,其分子结构包含甘油酯和磷脂,具有水、油双亲性,是细胞膜的主要构成成分。
脂类还包括胆固醇和脂蛋白,它们在人体内参与了能量储存、细胞膜形成、传递体内信息等多种生理活动。
二、酶和代谢1. 酶的分类和特性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酶根据其作用的基质可以分为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等多种类型;根据作用反应的特点还可以分为氧化酶、脱氢酶、水合酶等。
酶的活性受到PH值、温度、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2. 代谢途径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物质的合成、降解和转化等步骤。
常见的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这些代谢途径通过调控酶的活性来维持生物体内各种代谢物质的平衡。
三、细胞信号传导1. 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受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可以感知外界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内信号传导的起始物质。
受体的结构包括外部配体结合区、跨膜区和细胞内信号传递区,它可以通过配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分子,从而引发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生化所有重点知识点总结-个人精心整理

1.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和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2.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科学。
7.primary structure of protein—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8.chromatography—层析,是蛋白质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待分离蛋白溶液(流动相)经过一种固态物质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将待分离的蛋白质组分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的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1.peptide unit—肽单元,是指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生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所谓的肽单元。
2.motif—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由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
一个模体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的功能。
4.electrophoresis—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一极泳动的现象。
5.salt precipitation—盐析,指将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中,使蛋白质水化膜脱去,电荷被中和,导致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因素去除而沉淀。
11.protein denaturation—蛋白质变性,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一般认为蛋白质的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13.domain—结构域,是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指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常可折叠成多个结构较为紧密的区域,并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举例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生化知识点总结

生化知识点总结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1. 氨基酸。
- 结构特点: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共同的结构通式,即中心碳原子连接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R基)。
不同的氨基酸R 基不同,这决定了氨基酸的性质差异。
- 分类:根据R基的化学结构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族氨基酸等;根据R基的极性可分为非极性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
- 理化性质:- 两性解离:氨基酸分子中既含有酸性的羧基,又含有碱性的氨基,在不同的pH 溶液中可发生两性解离,当溶液pH等于其等电点(pI)时,氨基酸呈电中性。
- 紫外吸收:色氨酸、酪氨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紫外吸收峰,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2.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定义: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为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括二硫键。
- 意义: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例如,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就是由于β - 球蛋白N端第6个氨基酸残基由正常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导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进而引起其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3.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 主要形式:- α - 螺旋: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呈有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每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0.54nm。
其稳定因素是每个肽键的N - H和第四个肽键的C=O形成的氢键。
- β - 折叠:多肽链充分伸展,相邻肽段之间折叠成锯齿状结构,靠链间氢键维系。
可分为平行式和反平行式β - 折叠。
- β - 转角:常发生于肽链进行180°回折的转角处,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
- 无规卷曲:没有确定规律性的肽链结构。
4.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定义:整条多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生化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主要元素:C、H、O、N、S(P7)2、定氮法:样品中含蛋白质克数=样品的含氮克数×6.253、肽键: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α-羟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全面行成的化学键,是蛋白质分子中的主要共价键,性质比较稳定。
(P11)4、肽:肽是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的化合物,蛋白质不完全水解的产物也是肽。
10个以下氨基酸组成成寡肽,10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称多肽。
(P11)5、多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均称为氨基酸残基。
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的肽称为活性肽。
(P11)6、蛋白质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从N端到C端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
主要化学键为肽键。
(P12)7、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
主要化学键为氢键。
(P13)8、蛋白质三级结构: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包括主链和侧链在内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主要化学键为疏水键。
(P15)9、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分子由于多肽链上相邻的超二级结构紧密联系,形成多个相对独特并承担不同生物学功能的超三级结构。
(P16)10、蛋白质四级结构:指各具独立三级结构多肽链以各种特定形式接触排布后,结集在此蛋白质最高层次空间结构。
在此空间结构中,各具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亚基。
主要化学键为疏水键,氢键,离子键。
(P16)第三章、酶1、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化学特性不同的一组酶。
亚基:骨骼肌形和心肌形。
组成的五种同工酶:LDH1(H4)、LDH2(H3M)、LDH3(H2M4)、LDH4(HM3)、LDH5(M5)。
(P40)2、酶促反应的特点:催化性、特异性、不稳定性、调节性。
(P41)第五章、糖代谢1、糖酵解反应的特点:在无氧条件下发生的不完全的氧化分解反应,整个过程均在胞质中完成,无需氧的参与,终产物是乳酸;反应中适放能量较少,一分子葡萄糖可净生成二分子ATP。
生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丰富的大分子,具有多种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通过氨基酸的序列和侧链相互作用构成。
蛋白质的功能涉及到酶的催化作用、携氧作用、运输作用、膜通道作用等多个方面。
2.核酸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包括DNA和RNA两种。
DNA通过碱基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RNA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修复和调控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
3.多糖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在生物界中,多糖的重要功能包括能量储存(如糖原)、结构支持(如纤维素)、细胞间质物质(如透明质酸)、免疫相关(如多糖抗原)等。
4.脂质脂质是多种异质的大分子化合物,包括脂肪酸、甘油和其他非蛋白质成分。
脂质在生物体内具有能量储存、结构支持、细胞膜结构和调节等多种重要功能。
5.酶酶是生物体内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特殊蛋白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高效的催化作用。
酶在生物体内参与到代谢、合成、降解、信号传导等多个生物过程中。
6.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大分子结构,具有选择性通透、信号传递和细胞识别等重要功能。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层和膜蛋白构成,参与到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信息传导。
二、生物代谢1. 糖代谢糖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来源能,糖代谢涉及到醣和糖原的合成、分解、糖酵解、糖异生、葡萄糖酸环等多个反应途径。
2. 脂肪代谢脂肪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量储存分子,脂肪代谢包括脂质的合成、降解和调控等多个反应。
β-氧化、脂肪酸合成、胆固醇合成等是脂肪代谢中的重要反应过程。
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丰富的大分子结构,蛋白质代谢包括蛋白质的合成、修复、降解、调控等多个反应过程。
翻译、蛋白质合成、蛋白质降解和泛素化等是蛋白质代谢中的重要反应过程。
4. 核酸代谢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大分子,核酸代谢包括核苷酸的合成、分解、修复和调控等多个反应过程。
生化检验知识点总结

生化检验知识点总结一、生化检验概述生化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检验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进行化学成分和功能状态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诊断、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生化检验的临床意义1. 疾病的诊断:生化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某些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
2. 疾病的分析:通过生化检验可以分析患者的病情,了解疾病的类型、程度以及影响范围,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3. 治疗效果的评估:生化检验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了解患者是否已经康复,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和健康体检:生化检验可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生化检验的常见项目生化检验的常见项目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尿液生化指标、体液生化指标等。
1. 血液生化指标(1)血糖:血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血糖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糖尿病、低血糖等疾病。
(2)肝功能:肝功能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
(3)肾功能: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尿素氮、尿酸等,可以反映肾脏的排泄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
(4)血脂: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可以反映血液中脂质的代谢状况。
2. 尿液生化指标(1)尿酸: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生的一种废物,尿酸过高可以导致痛风等疾病。
(2)尿蛋白:尿蛋白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异常。
3. 体液生化指标(1)血清蛋白:血清蛋白是人体液体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可以反映患者的蛋白质代谢状态。
(2)电解质:电解质包括钠、钾、氯等,可以反映患者的酸碱平衡和水盐代谢状态。
四、生化检验的常见异常及意义1. 血糖异常:血糖异常可以导致糖尿病、低血糖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 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可以导致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分吸光系数:指在一定波长下,吸光物质的溶液浓度为1g/100ml,光程为1cm 时的吸光度,单位是ml/(g·cm)。
标准曲线:指通过测定一系列已知组分的标准物质的某理化性质,而得到的性质的数值曲线。
层析:指利用各组分物理性质的不同,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分离速度不同将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及测定的方法。
层析法:混合物中各种色素以不同的速率通过柱子,从而彼此分开。
分离开的色素形成不同的色带而易于区分,由此得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
重组子:两个突变位点之间可发生交换产生野生型的最小单位,即不能由重组分开的基本单位。
重组子另一定义是指,含有重组DNA分子的转化细胞电泳: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中向着所带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渗:电动现象之一,指在电场作用下液体(通常是水)相对于和它接触的固定的固体相作相对运动的现象。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pH大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小于带负电)分配系数(Kd):物质在两种不相混的溶剂中平衡时的浓度比。
反映了溶质在两相中的迁移能力及分离效能是衡量溶质分子被阻滞程度的一个特征性常数分光光度法:根据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和吸收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是利用物质对某种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建立起来的鉴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一项技术。
分子筛:狭义上讲分子筛是结晶太的硅酸盐或硅铝酸盐,由硅氧四面体通过氧桥键相连而成,广义上讲,结构中有规整而均匀的孔道,孔径为分子大小的数量级,它只允许直径比孔径小的分子进入,因此能将混合物中的分子按大小加以筛分GOD法测定血糖:葡萄糖氧化酶(GOD)利用空气和水催化葡萄糖分子中的醛基氧化,生成葡萄糖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经过氧化物氧化酶(POD)氧化成水和氧;氧将4-氨基安替吡啉和酚氧化成红色的醌化合物,醌和葡萄糖成正比。
将醌与标准液比色,算出血糖的含量。
感受态细胞: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CaCl2,RuCl等化学试剂法)的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多有外源DNA的载体分子通过的感受态细胞。
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T%):每100ml凝胶溶液中含有的单体(Acr,a)和交联剂(Bis,b)总克数称为凝胶浓度,用T%表示聚丙烯酰胺凝胶交联度(C%):凝胶溶液中,交联剂(Bis)占单体单体(Acr)和交联剂(Bis)总量的百分数称为交联度,用C%表示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域底物结构相似或部分相似,可与底物共同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这种抑制使得Km增大,而Vmax不变。
碱裂解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质粒DNA的方法,碱变性抽提质粒DNA 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交联度:用C%表示,表示交联剂克数占凝胶总克数的百分数。
交联度过高不仅凝胶变脆缺乏弹性且透明度降低交联度过低凝胶聚合不良呈糊状。
拷贝数:就是指某基因(可以是质粒)在某一生物的基因组中的个数.空白管:即管内溶液用与样本相同的一切试剂而不含被测定的物质的试管,用以抵消或减少实验误差Lambert-Beer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描述物质对单色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厚度间的关系的定律,公式为A=Ecl,A为吸光度,E是吸光系数,c为浓度,l为厚度。
摩尔消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指一定波长时,溶液的浓度为1 mol/L,光程为 1cm 时的吸光度值,用ε表示,单位是L/(mol·cm)。
米氏常数(Km):米氏常数,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大小反映了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强弱。
米-曼氏方程:定量地描述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S]:底物浓度V:不同[S]时的反应初速度V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 K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酶促反应速率以及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机制的影响的科学。
酶单位:在最适反应条件下1小时完全消化1ugDNA的酶量为1个单位凝胶层析:是指混合物随流动相流经作为固定相的凝胶层析柱时,混合物中各物质因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内水体积(Vi):层析柱中溶胀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总体积ml,也称内水体积,常用Vi表示逆转录:以RNA为模板,由逆转录酶催化4种dNTP聚合,产生DNA的过程,又称为RNA指导的DNA合成。
迁移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即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运动速度的快慢的量度,运动得越快,迁移率越大;运动得慢,迁移率小。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用琼脂或琼脂糖作支持介质的一种电泳方法。
琼脂糖链依分子内与分子间氢键及它力的作用使其互相盘绕形成绳状琼脂糖束,构成大网孔性凝胶。
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双倒数作图法:一个酶促反应速度的倒数(1/v)对底物浓度的倒数(1/[s])的作图。
X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代表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倒数。
外水体积(Vo):层析柱床中溶胀凝胶颗粒间隙中液体所占的体积,即空隙的总体积,也称外水体积,常用Vo表示洗脱体积(Ve):洗脱时间是指从加样开始到检测器检测出峰所经过的时间。
在这期间内流出的洗脱液体积称为洗脱体积,常用Ve表示。
限制性内切酶:一类具有严格识别位点,并在识别位点内或者附近切割双链DNA 的脱氧核糖核酸酶。
血糖:即血液中所含的糖,通常是葡萄糖,机体能源之一。
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的淀粉和糖类,正常值为3.89~6.10mmol/L(70~110mg/dl)印记术:将各种生物大分子从凝胶转移到一种固定基质上的过程称为印记术,已广泛用于DNA、RNA、蛋白质的检测。
转化:是将异源DNA分子引入一细胞株系,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是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
质粒DNA:质粒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质粒编码非细菌生命所必需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如性菌毛、细菌素、毒素和耐药性等。
质粒具有可自主复制、传给子代、也可丢失及在细菌之间转移等特性,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绪论简述分光光度法原理。
(5分)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某种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建立起来的鉴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一项技术。
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垂直照射某物质的溶液后,由于一部分光被体系吸收,因此透射光的强度降至I,则溶液的透光率T为I/I0。
根据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与光程成正比:A=KLC,C为该物质浓度,K为吸光系数,L为光程。
简述分光光度法的波长选择的原则。
(5分)一般是选择待测物质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但在实际测验中应该全面考虑①应使被测溶液有适当的光密度.②应使干扰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③应使标准曲线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接近直线实验一、蛋白质定量分析技术简述标准曲线的作用及绘制要点。
(5分)作用:①标准曲线又称校正曲线或工作曲线,它是比色分析法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从浓度-光密度直线的直线特性,可以判断所采用方法的呈色反应是否符合Lambert-Beer定律。
②做多次平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可判断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操作、仪器等误差的大小,从而确定该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③从绘制标准曲线的斜率可以比较各种方法的灵敏度。
④当进行大批样品分析时,可省略多次计算,从光密度值直接查阅标准曲线而求得被测物质的浓度。
作法: ①标准液浓度的选择:在制备标准曲线时,标准液浓度选择一般应能包括待测样品的可能变异最低与最高值,一般可选择5种浓度。
浓度差距最好是成倍增加或等级增加,并应与被测液同样条件下显色测定。
②标准液的测定:在比色时,读取光密度至少读2-3次,求其平均值,以减少仪器不稳定而产生的误差。
绘制要点:①用普通方格纸作图。
图纸最好是正方形(长:宽=1:1)或长方形(长:宽=3 :2),以横轴为浓度,纵轴为光密度,一般浓度的全距占用了多少格,光密度的全距也应占用相同的格数。
②绘制标准曲线时,以浓度位置向上延长,光密度位置向右延长、交点即为此坐标标点。
然后,将各座标点和原点联成一条线,若符合Lambert-Beer氏定律,则系通过原点的直线。
③若各点不在一直线,则可通过原点,尽可能使直线通过更多点,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尽量均匀地分布在直线的两边。
④标准曲线绘制完毕以后,应在座标纸上注明实验项目的名称,所使用比色计的型号和仪器编号、滤光片号码或单色光波长以及绘制的日期、室温。
⑤绘制标准曲线:一般应作二次或三次以上的平行测定,重复性良好曲线方可应用。
⑥绘制好的标准曲线只能供以后在相同条件下操作测定相同物质时使用。
当更换仪器、移动仪器位置、调换试剂及室温有明显改变时,标准曲线需重新绘制。
双缩脲测定蛋白质浓度原理: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CONH-)在碱性溶液中也能与Cu2+反应产生紫红色化合物。
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方法:标准曲线法优点:操作简便、迅速、受蛋白质种类性质的影响较小;缺点:灵敏度较差,特异性不高。
-CONH2、 -CH2NH2、-CS-NH2等基团也有此反应。
注意事项: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范围为1-10mg。
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原理:二甲酸喹啉(BCA)与硫酸铜等试剂组成的试剂,混合在一起后颜色为苹果绿,即BCA工作试剂。
在碱性条件下,BCA与蛋白质结合时,蛋白质将Cu2+还原成Cu+,一个Cu+螯合两个BCA分子,工作试剂由原来的苹果绿变成紫色复合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优缺点:1.操作简单,快速,45分钟内完成测定,比经典的lowry改良法快4倍且更加方便。
2.准确灵敏,试剂稳定性好,bca试剂的蛋白质测定范围是20~200ug/ml,微量bca测定范围在0.5~10ug/ml。
3.经济实用,除试管外,测定可在微孔板中进行,大大节约样品和试剂用量。
4.抗试剂干扰能力强,但仍受一些物质,试剂的干扰。
方法:标准曲线法注意事项:实验操作的一般注意事项。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浓度法原理: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具有共轭双键的罗酪氨酸,色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
它们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吸收高峰在280nm波长处,且在此波长内吸收峰的光密度值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故可作为蛋白质定量测量的依据。
但由于各种蛋白质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不同,故要准确定量,必须要有待测蛋白质的标准纯品作比较,或且已经知道其消光系数作为参考。
优缺点:1.操作简便,快速,样品经稀释后,倒入比色杯即可测定2.样品不缺失,测定后可以回收,多用于纯化蛋白质的微量测定 3.主要缺点是精确度差,由于其他物质在同一紫外区又吸收以及不同蛋白质中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变动过大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