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隐性课程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第四章无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管理的内容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考试题型为: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教育文化-

■ 二、 经验课程 ■ (一)、经验课程的涵义 ■ 又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 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二)、经验课程的典型理论形态: ■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
贝尔) ■ 特征: ■ a 人性善 ■ b 教育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 2、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杜威) ■ 特征:223-224 ■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 特征: ■ 由“经验课程”发展到“体验课程”(略)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课程教材的组织框 架256
十 班级授课组织
■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 ■ 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采用 ■ 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制组织确立起来
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17世纪上半叶 ■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 ■ 257-258 ■ 三、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 258-259
■ c、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与儿童 的发展、学习阶段相适应
■ 2、 学术中心课程 ■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 ■ 3、 综合学科课程
■ 把两门或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 新的学科。
■ (二)、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科目 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 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 4、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范例
■ 轮形课程(布拉梅尔德)
■ 轮轴代表学年教学中心主题
■ 轮辐代表集体讨论、知识技能学习、职业 训练、社会性经验等各类课程
■ 轮辋代表统一地联合所有相关课题学习, 使整个车轮成为一个有机结构
■ 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第五章 课程目标

第五章课程目标学校课程是经课程人员的设计而构成的。
虽然课程的构成需经过人工设计,但人们不能凭主观臆测或主观愿望去设计课程,因为课程的构成具有客观存在的规律。
课程内部固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的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种课程类型的组合和多种教材类型的组合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为转移:这就是课程构成的基本规律。
课程结构,包括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是课程构成的实质性体现。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各类教材的设计,是运用课程构成规律而进行课程构建的系统工程。
课程可以说是—种具体化的、活动形态的教育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来,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缺乏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就是空置着的,无法落实。
课程目标又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依据,缺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会流于盲目,陷于混乱,这里,拟简要介绍和探讨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课程目标的设计的表述,以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课程目标。
第一节理解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概念探讨课程目标问题,有着与课程一样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专门的范畴.则只是20世纪的事。
至今,人们对课程目标的含义和实质的认识,仍然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实际上,从学校课程产生那天起,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和处理课程目标了。
不过,早期.人们只是从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的层面来认识和处理的,没有把“课程目标”问题单列出来。
直到现在,国外仍然有不少人是以“教育目标”的概念来认识和处理课程目标问题的。
最早直接提“课程目标”的学者,恐怕要算美国的博比特先生。
他在那本被许多人恭称为“课程论诞生的标志”的书里分析道:“人类生活无论怎样地个同.均包含着特定活动的表现。
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就是明确而适当地为这些特定活动做准备的,这些活动无论因社会阶层的不同.差异有多,都是可以发掘出来的。
这只需要我们置身于事物的世界,并发掘出这些事物所包含的特别成分,它们就将显示出人们需要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7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科目本位课程的理论形态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巴格莱。知识中心的课程开发,遵循“知识最大价值原则” 选择课程内容,然后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组织课程。 永恒主义:教育应以永恒的价值为基础,追求永恒的真理。课程应包 含人类理性的永恒价值的理念和原理为内容。 经典名著
15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经验课程的特点: 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 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16
精选2021版课件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1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
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 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 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 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 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 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
12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课程思潮。经历了从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 验课程,发现教学 裴斯泰洛齐主义运动,以儿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发生学原理与德国的 有机整体的世界观相结合,发展为乡土教育论。 哈尔尼希的世界科---荣格的生活共同体---20世纪,受到生命哲学和 精神课程的影响。(乡土不仅仅指自然环境,还指精神存在) 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合科教学运动。致力于综合,统一彼此分离的 学科。首倡者奥托。基本原理是以儿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发生学原理。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
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
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一个“边界过于模糊”的研究领域,“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①。
但比较教育学界内部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甚至说“比较教育学就是教育学本身,是教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其研究主题都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与影响,都不可能置身于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之外。
像教育学一样,比较教育学也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主题、学科身份和知识形态,以迎接各个时代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挑战。
那么,21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学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又给比较教育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笔者将通过探讨国内与国际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学论的关注与探索来尝试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
此外比较教学论研究也体现在众多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上。
与英美等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热情颇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五份学术期刊共发表教学与课程方面的论文855篇,占总数的24%;从90年代中期至今,课程和教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论文达1909篇,占总论文数的28%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比较教育学科以来,由于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一直是国外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言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识记: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二、理解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三、应用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与目标有区别吗? 目的、目标都是指想要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地、标准 。但目的更抽象,具有概括性,目标更具体,具有操作性。 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P14、P19)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小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
一、教学目标从哪里来?—小学教学目标确立的 步骤(以《面积单位》一课为例)(P20)
教学目标有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
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案例:《山行》的教学过程
(一)上级目标的分解与细化 数学课标中第一学段与《面积单位》相关的 课程目标: 1、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 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获得初步的 测量、识图、作图技能。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 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参与、体验、合作、探索、发现
“你必须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 ——卢梭 (三) 起点确定:社会特征和认知结构 案例:9的乘法口诀
第一次课,在未了解学生之前,教师凭经验和教学要
求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 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育方针、目的 :人材总规格 教育(培养)目标:某类型人材规格
小学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大学各专业培养目标
:某门课程的预期结果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预期结果
二、我国新课程背景下小 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确立的 基本程序(P19) 收集讨论确定基本价值- 确定教育方针-确定教育 目的-确定培养目标-确 定课程领域-确定课程目 标-确定教学目标
生自己的体验与活动。
《荷叶圆圆》(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翠鸟》(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其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目标的制订,年段特点
非常明显。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 :重视探究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与能 力的培养与掌握。 具体常用的表述动词如下: 经历或在…的过程中、感受、参与、尝试、讨论、交流 合作、分享、参观、访问、操作、接触、探索、体验等。 案例:《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用一个“为什么”串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能丰富对面积、 面积单位的认识,建立关于面积单位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2、学生能经历用不同的方式、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 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过程。 3、学生能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课程目标
在培养目标之下,就是分领域的课程目标。是指一定 阶段教育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一般在各科课程标准里面规定。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主要 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 结果、标准。具体表现为学期、单元教学 和课时教学目标。 三个特征: 有可操作指标;体现学生行为变化结果;灵活性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对某一
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
规定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 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 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方针、目的 :人材总规格 培养目标
:某类型人材规格
小学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中学培养目标
大学各专业培养目标
第五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问题提示: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
学目标的关系
二、小学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ABCD表述法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表述法
表意目标表述法
三、小学教学目标确立的步骤:
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 四、尝试练习
第一节 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和区别
画出
评价:行为目标显示出
了精确、具体和可操作的
特点,但过于重视明显的
行为目标,忽视不易测量
的目标。如学生内在心理
倾向与能力的变化方面的
目标,如对学生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等。所以还不是最适当的
教学目标表述方式。
这两个教学目标是否有区别?
学生能领会扇形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转述扇形的定
义,能列举或画出2-3种扇形实例,能区别扇形与圆、 弧形的异同。 给出直尺和圆规,学生能画出一个角的等分角,误差 在1°之内。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使用概括性动词 格朗伦于1972年提出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 标表述方法。他指出,先描述内在能力和情感变化后, 再提供内在变化已经出现的行为样例。
1 、美国学者马杰的行为目标 ABCD 表述法:用精确性、 操作性的具体行为动词描述 行为目标是一种具体的、可观察的教学目标,它强调必 须以具体明确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 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和应该达到的行为指标。具体: A:学习者。表述中的主语 B:行为。能干什么,表述中的谓语、宾语 C: 条件。什么条件下能进行?表述中的状语 D:程度。提供上述行为的标准 对比: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语句的能力” “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 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
行为目标编写“四要素”分析示例
目 标(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 找出 每一个
给出一系列句子,学生 给出一系 能找出每个句子中介词 列句子 给出10道除法计算题, 学生能正确解决8道题 给出10 个问题
解决
10个问题 中的8个 正确 误差在1° 之内
给出直尺和圆规,学生 给出直尺 能画出一个角的等分角, 和圆规 误差在1°之内。
结论:上述三种表述方法对我国教师教 学目标的表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学 目标表述改善了过去含糊的状况,要求
以更具体的动词和更具体的内容结合,
并学会用表现性目标方法表述情感、技 能等方面的目标。 但由于”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 的表述方法”仍嫌麻烦我国教师长期的
习惯一时难以完全改变,所以进一步的
完善还有待加强。
案例:《认识几分之一》一课 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 ①认识几分之一的产生与意义, 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 是1的分数的大小.
“河里有一条船,船上有25只 鸭子,15只鹅。请问:划船的 人多大岁数?”
约80%的欧洲学生回答:不知道 约80%的中国学生回答: 40岁(25只鸭子+15只鹅)
(二)目标表述的系统化(P24)
各类教学目标表述完后,要把它们系统化,即把相同类
型的目标归入同一个领域或类别.如按布卢姆的理论分为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类。其中认知又分为识记、领 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水平。
课程改革后我国教学目标基本从以下三方面描述:
1、知识技能 :知识(Know What, Know Why )分了解、 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技能(Know How)分模仿、独立 操作和迁移三个水平。具体常用的表述动词如下: 常 用 行 为 动 词 知 了解—认识、了解、学会、说出、知道、举例 、复述 识 理解—理解、说明、比较、分析、概括、判断、 区别 应用—掌握、应用、设计、解决、撰写、证明、评价 技 讲述、复述、诵读、口算、计算、会写、朗读、推想 能 操作、实验、收集、修改、扩写、续写、改写、发现
单元教学目标: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本单元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学生第一
次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
是:学生建立初步的面积概念;认识并能使用常用
的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
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整体印象:强调初步与基础,强调过程与发现。 通俗地说:该部分内容不能学的太难,但要多学
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比较宏观、概括、抽象。是根据一定 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 整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 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 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含教育目 的、教育性质与方向等。我国的教育目的通常以 教育方针的形式出现。 当指向特定类型的学校或指向特定的学科领 域时,目的就得到了具体化,就变成了目标。
原有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怎样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与编写
(一)常用的方法 案例:《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理解“端庄、庄重、定格、刚毅、 坚毅、溶解、沉淀、侵蚀、荣誉、头衔、视如粪土、卓 有成效、烟熏火燎”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居里夫人“美丽”的内涵,理解议论性词句的 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形、事、情、理”相互交融的写作方法。 4、思考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