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与效率分析
工业工程标准工时的推广及效率分析

工业工程标准工时的推广及效率分析引言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工业生产中,工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用于衡量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探讨工业工程标准工时的推广及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优缺点。
工业工程标准工时的定义工业工程标准工时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它是基于工艺分析和工序分析的结果,结合工作条件、员工技能水平、设备效率等因素确定的。
通过制定和推广标准工时,可以建立起一个客观公正的工作量指标,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奖惩。
标准工时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工艺分析:对工序进行细致研究,确定操作的方法和工时因素; 2. 工序分析:分析工序的各项元素,确定标准工时的构成; 3. 标准工时计算:根据工艺分析和工序分析的结果,计算得出每个工序的标准工时; 4. 标准工时修正: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和员工的能力水平,对标准工时进行修正。
工业工程标准工时的推广提高生产效率推广工业工程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制定合理的工时标准,可以减少工时的浪费和不稳定性。
员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工时的推广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对工作量的合理划分和评估,可以更好地安排员工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标准工时的推广也能帮助企业评估员工的绩效水平,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工时的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通过标准工时的制定和优化,可以确保每个工序的工作时间得到合理控制和安排,减少操作失误和质量问题的发生。
降低生产成本标准工时的推广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标准工时的制定和推广,可以减少无效工时的产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工业工程标准工时的效率分析优点•提高生产效率:标准工时的推广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能力。
标准工时推广及效率分析实施报告

标准工时推广及效率分析实施报告一、引言标准工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并提供员工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
本报告旨在分析标准工时推广的必要性,并通过效率分析来评估其实施效果。
二、标准工时推广的必要性1.1 提高生产效率了解每个环节的工作时间,可以及时发现和改进低效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还能够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工作潜力,减少时间浪费和不必要的加班。
1.2 优化资源利用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提高生产效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可以有效利用设备和机器,确保稳定的生产速度和质量。
1.3 提升员工工作质量和满意度通过规定标准工时,能够有效地引导员工形成高效的工作习惯,提高工作质量和准时交付能力。
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也能够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标准工时推广的具体措施2.1 制定合理的标准工时目标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工作流程,制定合理的标准工时目标。
考虑到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确定每个环节的标准工时,使其既能够衡量工作质量,又能够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2.2 培训和沟通在推广标准工时前,组织相关培训和工作坊,让员工了解标准工时的概念和目的,以及标准工时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虑和难点。
2.3 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避免工作环节的重复和混乱。
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确保标准工时的执行和监督,严格控制工作时间。
四、效率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估3.1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标准工时实施前后的数据,包括生产产量、缺陷率以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等指标。
通过对比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标准工时推广对企业整体效率的影响,并找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3.2 效率分析根据实施标准工时后的数据,计算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改变情况。
生产管理制度中的工时计划与产能分析方法研究

生产管理制度中的工时计划与产能分析方法研究一、引言生产管理是企业运作的重要环节,而工时计划和产能分析是生产管理中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工时计划和产能分析在生产管理制度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方法研究。
二、工时计划的重要性工时计划是指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和工人数量,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工时计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一个好的工时计划可以确保工人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避免因工时不足而导致的生产延误。
此外,工时计划还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成本,避免过多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工时计划的方法研究1. 标准工时法标准工时法是一种常用的工时计划方法,它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和测量,确定每个任务所需的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法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或工时不足的情况发生。
同时,通过比较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可以评估工人的工作效率,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工时弹性法工时弹性法是一种根据生产任务的变化,灵活调整工人工作时间的方法。
在生产任务较多时,可以增加工人的工作时间,以满足生产需求;而在生产任务较少时,可以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工时弹性法可以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四、产能分析的重要性产能分析是指对企业生产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产能分析,企业可以了解自己的生产能力是否足够满足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生产能力。
产能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生产效率,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产能分析的方法研究1. 能力指数法能力指数法是一种常用的产能分析方法,它通过计算企业的实际产能和设计产能之间的比值,来评估企业的生产能力。
能力指数越接近1,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越接近设计产能,反之则说明存在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能力指数法,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自身的生产能力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标准工时分析及效率分析

综合效率=良品所需工时/总出勤工时 =运转率 x 作业效率 运转率 =实绩工时/总出勤工时 作业效率= 良品完成工时/实绩工时
作 业 效 率
运 转 效 率
2003年4月1-30日
2003年5月~
在F线试点,两种 计算方法同时计算 ,比较差异,找出 问题: 效率计算方法改变 ,将CTV生产线按 工艺分为几段进行 效率计算,并进行 分段改善。
根据F线的经验选 一条内销线推广, 进行差异分析改善 在次阶段F线继续 实施此方法;
根据F线及内销线 的经验选一条外 销线推广,进行差 异分析改善 此阶段共有2条生 产线已实施该方 法
100 ~ 130 %
各种管理方式下的作业效率
效率分析系统实施,定期分类分析效率状况
作业效率浪费要因分析
16/17
区 分
内 容
少量的作业终止, 浪费(IDLE)
1.发生在作业开始和结束时, 中间休息前后发生的浪费 2.作业变更时的浪费 3.周围环境的不必要整理 (夹具的粗糙整理) 4.作业开始和结束时过于干净 的清扫或整理 5.作业过程中的谈笑或走开
通过该方法计算的工时并非该机 型的标准时间,所以会导致财务 核算与人均时效计算的不准确性
单机工时 不准确
折算系数 不准确
标台产量 不准确
人均时效 不准确
标台成本 不准确
单机工时必须 通过科学的方 法计算我公司效率计算优缺点 Nhomakorabea2/17
◎ 我公司现在效率核算方法:
人均时效=当期总投入工时/当期折算的标准台产量
计划实绩对比
标准工时的应用方法

标准工时的应用方法标准工时是一种管理劳动力的方法,它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帮助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
以下是标准工时的应用方法:1. 设定标准工时:首先,根据工作任务和生产流程,制定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是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的合理时间,包括不同环节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其他非工作时间等。
2. 确定标准工时的测定方法:为了确定标准工时,可以采用直接观察、时间研究、工序分析等方法。
直接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来确定标准工时。
时间研究是通过观察和记录员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来确定标准工时。
工序分析是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工序,并计算每个工序的标准工时。
3. 加入标准工时的管理系统:将确定的标准工时加入到企业的管理系统中,用于员工工资的计算、绩效考核、生产计划的制定等方面。
通过标准工时,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和标准工时的差异,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和薪酬调整。
4. 监控和评估标准工时的执行情况:企业应定期监控和评估标准工时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员工的工作时间与标准工时的一致性。
如果发现存在偏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以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
5. 不断优化标准工时:企业应定期评估和优化标准工时。
随着生产流程和技术的不断变化,标准工时也需要相应调整。
通过优化标准工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总之,标准工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然而,在应用标准工时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标准工时是一种基于时间管理的方法,它在企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
以下将继续探讨标准工时的应用方法及其相关内容。
6. 建立准确的工作量标准:为了确定标准工时,企业首先需要建立准确的工作量标准。
工作量标准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制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等因素来确定的,它主要包括产品数量、工作质量、作业环境等指标。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1.1什么是标准工时?在规定的作业条件下,用标准作业方法进行作业时所需要的时间:(1)采用规定的方法和设备;(2)在规定的作业条件下;(3)完全具有某一工作所要求的特定熟练程度的作业者;(4)在不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以每天能够维持的完成工作的最佳节奏进行作业;所谓特定熟练程度的作业者是指经过训练,肉体和精神上可以适应并能充分完成工作的作业员.1.1.1需要防止的三种现象:1.生产效率高达95%-100%,甚至超过100%;2.设备稼动率超过80%,甚至超过90%;3.大家都在将标准工时和效率指标当作笑谈.标准不仅要考虑合理性,更要考虑它的导向性.1.1.2标准工时的两个组成部分:1.标准工时=正常时间+宽放时间2.正常时间=平均时间x(1+评比系数)3.宽放时间=私事宽放+疲劳宽放+程序宽放+特别宽放+政策宽放结构合理,系统才能科学;方法合理,管理才能科学!1.1.3标准工时的结构图:平均时间评比系数私事宽放疲勞宽放程序宽放特別宽放政策宽放正常时间标准时间如果评比系数之和为负数,则正常时间小于平均时间1.1.4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标准工时=【平均实操工时x(1+评比系数)】+(正常时间x宽放系数)评比系数需要根据测量对象每次确认;宽放系数在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只需确认一次.评比系数:宽放系数是标准工时系统中最具专业物色的词汇.1.1.5为什么要进行评比?所谓评比:就是时间研究人员将所观测到的操作者的操作速度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比较;熟练系数:对作业者操作技能掌握即熟练程度方面进行评价;努力系数:对作业者工作投入的程度进行评价;工作环境系数:指因工作环境对作业者产生的影响;一致性系数:指作业者在同种操作周期上时值的差异;评比系数的四个关键要素(西屋评估法).评估系数法(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首创)1.1.6评比系数的运用案例实测工时:10.5 10.0 9.5 9.8 11.0 11.5 9.0熟练系数:超佳;A1 努力系数:可;E2工作环境系数:欠佳;F 一致性系数:良;C问答:根据实测工时和评比系数算出正常时间?答案:正常时间=【(11+9.8+9.5+10+10.5) ÷5】×【1+(0.15-0.08+0.07+0.01)】=11.681.1.7为什么要进行宽放?1.人为宽放—人不是机器(私事宽放/疲劳宽放)2.非人为宽放—生产需要准备(作业宽放/管理宽放)3.工艺特点与计划周期需要调整—(特殊宽放)同一劳动场所的同一工序其宽放系数是一致的,除非劳动条件发生变化,否则为一个常数.1.1.8宽放系数的含盖范围 工作环境和管理方法改善后,宽放系数需要重新评估.1.1.9宽放系数的确认1.私事(生理)宽放系数的确认;2.疲劳宽放系数的确认;3.程序(作业)宽放系数的确认;4.管理宽放系数的确认;5.特殊宽放系数的确认.生产部门自我确认,IE 部门审核确认,上级主管核准确认,独立部门单独确认,独立产线单独确认,独立工站确认.1.1.11建立标准工时系统的三个关键步骤1.工序分解工厂—部门—车间—产线—工序(设备)2.区分影响工时的关键要素工序(设备)—动作(行程)—动素(参数)疲劳宽放:指作业员因作业造成的精神和肉体上的负荷导致的劳动技能減慢.私事宽放指劳动以外的生理需要(喝水/入厕/擦汗)作业宽放:指主要由于材料/事件/工具等相关的生产准备.管理宽放:因管理制度,如班前会及交接班会/早操时间等.特殊宽放:指因工艺特点或生产计划影响的长短而给予宽放.宽放工时3.制订现实有效的测算计划1.1.12标准工时测算的三个关键安排1.下个月要排产的产品优先测算(本月)2.常做的产品紧随测算(下月)3.剩下的产品最后测算(第三个月)合理安排资源,缩短标准工时测试的周期.1.1.13标准工时修订的五个时机1.产品上线的第一个月2.产品上线后第三个月(三个月之后)3.产品上线后第九个月(半年之后)4.产品上线后第二十一个月(一年之后)5.设备/工艺/材料/治具发生变化时标准工时不是随意乱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1.14标准工时审核发行的四个步骤1.标准工时测试记录表(IE制作/班组长会签);2.工序别标准工时总表(IE课长/制造课长会签);3.产品别标准工时总表(工程经理/生产经理会签);4.<<产品别标准工时总表>>经文控统一发行.不要等到标准工时出现分歧时才来抱怨其它部门.标准只有被共同,才能被广泛的被使用.1.2什么是生产效率?1.2.1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生产效率=产出工时÷直接人员出勤工时产出工时=产出数量×标准工时/每PCS工作效率=产出工时÷(直接+间接)人员出勤工时抓住投入与产出四个环节,统一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研究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的落差,找出改善的方向.1.2.2生产效率的计算案例某生产部门A款产品某日生产数量为1000PCS,该产品的标准工时为20分钟每个,直接作业人员50人,干部2名,物料员1名,当天上班10小时,请计算该日该款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1000×20) ÷50×10×60=66.67%工作效率=(1000×20) ÷【(50+2+1) ×10×60】=62.89%1.2.3生产线平衡改善的案例平衡率=总标准工时÷排线人数×瓶颈工时损失率=1-平衡率每线每小时产能=3600÷瓶颈工时每人每小时产能=3600÷瓶颈工时÷排线人数1.2.4生产线人员需求的计算依据计算条件:1.产出工时=产出数量×标准工时/PCS2.需求工时=产出工时÷生产效率3.需求人数=需求工时÷(出货期限×工作时间)4.出货期限:48小时之后(2天之后)5.工作时间:10小时/每天6.生产效率现状:60%如何计算生产线需求人数是管理人员的基本功.1.2.5生产线人员需求的计算案例案例:某生产部门A款产品计划生产数量为1000PCS,该产品的标准工时为20分钟每个,客户要求2天后交货,假设每天上班10小时,生产效率60%,该产品需要安排多少人员作业才能如期交货?产出工时=? 产出工时=1000×20÷60=333.33H需求工时=? 需求工时=333.33÷60%=555.55H需求人数=? 需求人数=555.55÷(2×10)=27.83(约等于28人)1.3什么是设备稼动率?1.3.1设备稼动率的计算公式设备稼动率=时间稼动率×性能稼动率×一次良品率时间稼动率=实际开机时间÷计划开机时间性能稼动率=实际产量÷标准产量一次良品率=实际良品数÷实际产量计划开机时间一般设定为每天24小时每小时标准产能=3600÷设备加工周期(秒)1.3.2设备稼动率的计算案例某大型设备计划开机时间24小时/每天,实际开机时间为21小时,设备加工周期为10秒,1模8穴,某日实际产量为60000个,其中不良品520个,试计算该设备在这一天的设备稼动率?时间稼动率=21H÷24H=87.5%标准产能=21×3600÷10×8=60480(PCS)性能稼动率=60000÷60480=99.2%一次良品率=(60000-520) ÷60000=99.1%设备稼动率=87.5%×99.2%×99.1%=86.01%1.3.3设备需求的计算依据1.设备产出工时=产出数量×设备加工周期(时间/PCS)2.需求工时=设备产出工时÷设备稼动率3.需求设备=需求工时÷(出货期限×工作时间)4.出货期限:24小时之后(1天之后)5.工作时间:22小时/每天6.设备稼动率现状:70%1.3.4设备需求的计算案例某生产部门A款产品计划生产数量为50000PCS,该设备的加工周期为10秒每个,客户要求1天后交货,假设设备每天开机22小时,设备稼动率70%,该产品要安排多少台设备作业才能如期交货?产出工时=? 产出工时=50000×10÷3600=138.89H需求工时=? 需求工时=138.89÷70%=198.4H需求设备=? 需求设备=198.4÷(1×22)=9.01(约等于10台) 1.3.5设备稼动率与生产效率的运用对比有针对性的选择绩效指标,才能抓住改善的重点!。
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

D
E1 可
E2
F1 欠 佳 F2
+0.15 +0.13 +0.11 +0.08 +0.06
+0.03
0.00 -0.05 -0.10 -0.16
(1)超佳
有高度的技术; 动作极为迅速,衔接圆滑;
动作犹如机器作业; 熟练程度最高;
(2)优
对所担任的工作有高度的适应性; 十分有效的使用机器设
能够正确的工作而不需检查,核对;工 备;动作很快且正确;
宽放率 %
3.5 6.0 7.0 0 1.0 1.5 1.75 0 0.3 1.0 1.5 0 0.2 0.6 0.75 0 0.3 0.4 0.7 0 0.3 0.4 0.7
工厂取值%
标准工时宽放项目与宽放率
项次 宽放项目
2
疲劳宽放
评价项目 单调性
创造性注意力
对责任与危 险注意度
环
境
评 价内 容
所谓特定熟练程度的作业者是指经过训练,肉体和精 神上可以适应并能充分完成工作的作业员。
标准工时的作用
需配置多少机器 需雇佣多少員工 计算产品成本 排定生产计划 以现有之设备及人工, 可处理多少工作 如何规划机器,工作站,各部门和员工的排程 如何平衡生产线,使每一工作站的负荷均等 如何衡量生产力 如何奖励杰出员工 如何选择较佳的方法或评估降低成本的方法 如何评估采购新设备及其费用的依据 如何编制人力预算
平均时间
评比系数 宽放系数
作业时间
标准时间
标准工时的计算
标准工时 = [平均实操工时×(1+评比系数)] + (正常时间×宽放
系数) = 正常时间×(1+宽放系数)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与生产效率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是两个关键的概念。
标准工时是指在
一定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时间标准,而生产效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
这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工时的设定对于生产效率具有直接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标准
工时,可以有效地规范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合理的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影响标准工时的设定。
当生产效率提高时,原有的
标准工时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速度和效率。
因此,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实际生产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产品特点,科学合理地设定标
准工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这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监
控和管理,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降低生产中的浪费,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这些方式,企业可以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总之,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合理设定
标准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注重标准工时和生产效率的管理,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