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心平气和当老师

合集下载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精选13篇)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精选13篇)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精选13篇)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精选13篇)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篇1我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书名上“心平气和”这个词。

我想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一年级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它很难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

可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于是怀着一分好奇,带着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

书中薛老师用原生态的教育随笔,叙述了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教学点滴,真实地再现我们一年级教师面对的相似的日子。

从初入学的闹到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不害怕学习,进而到热爱学习。

她领着孩子们听经典音乐,让孩子们阅读各类书籍,她号召家长营造学习型家庭。

薛老师用朴素的言语传递着她的教育理念,平凡的事件中展示她的胸怀。

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让我感觉到有一个知己在与我敞开心扉的交流每天带一年级的心得。

在这本书中,总能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的影子、家长的影子,却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与薛老师的巨大差距。

不到一个星期就读完了这本书,而自己却无法做到心平气和,觉得自己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但许多不该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停,于是每天还是细细地读,书中的很多细节留给我的是感动和思考。

一、佩服薛老师那极具个性的思想。

薛老师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

让我们慢慢来吧。

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

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薛老师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中从容而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她坚信课外阅读的滋养,坚信“混混”法,允许暂时的落后,允许落后学生的永远存在,因为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步调一致的。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

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再次品读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让我思绪万分,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薛老师以朴实的语言、真诚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了她在一年级教学过程中的故事。

她对孩子细心的呵护、对家长真诚的交流,让我深受感动。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事业的老师的形象。

她的执著与细致,是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榜样。

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初始,面对一群刚上小学的孩子,薛老师却略带得意地说:“一年级的好处是看见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样,真有成就感。

”她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让调皮的孩子安静下来学习。

她让孩子们听音乐,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培养学生在音乐中修身养性。

这种方法不仅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还让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这本书最精彩的是薛老师在一学期内给家长写的二十几封信。

她把这一组信叫做“请跟我来”,意味着老师和家长同心合力地完成一年级小学生的教育任务。

她认为:“不仅要教育孩子,也要教育家长,怎样做好一个家长,怎样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深悟了教育的美丽源于用心去感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试着用更轻柔的声音说话,让自己更加心平气和。

同时,我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共同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心平气和当老师读后感

心平气和当老师读后感

心平气和当老师读后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嘛,把知识一教,学生听话就万事大吉。

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之前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乱撞。

就说这心平气和,我以前在课堂上,学生一捣乱或者回答问题笨笨的,我那火“噌”地就冒起来了,感觉自己像个随时会爆炸的气球。

这时候的我,哪还顾得上什么教学方法,就想着赶紧把这“乱子”给压下去。

结果呢,往往是我气个半死,学生也被吓得战战兢兢,课也没上好。

这本书就像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让我清醒了。

心平气和才是当老师的法宝啊。

你想啊,老师要是整天跟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炸,学生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能好好学习吗?就好比你在雷区里走路,时刻担心被炸飞,哪还有心思看风景呀。

心平气和的老师就像一阵春风,轻轻柔柔地吹进学生心里。

学生犯错了,不再是劈头盖脸地骂,而是心平气和地引导,就像带着迷路的小羊羔回到正路,这多好。

而且我发现,当我试着心平气和的时候,课堂都变得不一样了。

以前觉得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像专门来跟我作对的小恶魔,现在呢,我能冷静下来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也许是想引起注意,也许是觉得好玩。

这么一分析,解决办法就有了,而且还不会把自己气得血压升高。

我还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管理情绪的小窍门。

比如说,在要发火之前先深呼吸几次,就像给心里那团怒火浇点水。

还有啊,把自己从当时的情境中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就好比你在迷宫里走不出去的时候很着急,可是当你飞到天上看这个迷宫,一下子就找到出路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换了一种当老师的模式。

不再是那个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新手,而是一个开始懂得用平和心态应对一切的“老教师”(虽然还不老啦)。

我相信,只要坚持心平气和地当老师,我和我的学生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美好,我的教学生活也会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不是一场嘈杂的闹剧。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一本关于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书籍,它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讲述各种关于一年级学生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此外,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引导。

作者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如“倾听”、“表达”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适用于解决家庭中的问题,也适用于处理学校中的困难。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实现健康成长。

总之,《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还教会了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读物之一。

《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匆匆读完《心平气和一年级》,两个观念留在了我的心头:第一,作为老师要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做好一位老师该做的事;第二,就是作为老师要多读书,在读书中寻的心平气和,在读书中寻找心平气和的理由,在读书中找到心平气和的方法。

读书,思考,是看云的生活方式,爱学生,爱读书,是看云的职业观。

看云,一位爱教育,爱学生,爱思考,更爱读书的老师,从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成长为一名在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我们不得不叹服她的勤奋,不得不惊叹她的优秀。

耳畔流淌着音乐,柔柔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如行云流水般澄清明净,每一个美丽的文字,都仿佛如春雨滴在了我的心坎上,并在这新的土壤里生下了根,这,我知道。

这本书分《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和《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写的是班级工作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集她的处理方式及思考,《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则书写了它独特的语文课堂记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则将许多的书,经典的书加了盐和糖等佐料,调配成了一大锅一大锅让人百吃不厌的浓汤。

薛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的,薛老师是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的。

她的职业观是:爱读书和爱孩子同样重要。

她每天都要大声朗读一小时,或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或是在安静的空教室里。

她说“六年如一日,盯住一个班的学生,用你的爱读去带动学生的爱读,用你的爱表达去带动学生的爱表达。

”她要求学生“书包里可以不带语文书,但不可以不带课外书。

”她的学生中的佼佼者这样写道:“同学们都在读《我为歌狂》和《幻城》之类的校园小说,一堆一堆谈得好开心,于是我也借来读,可是实在觉得没劲,我根本读不进去。

就只好去读我的《简·爱》了!”做个书香老师是优秀教师生活的方式之一。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

”如此自信,如此纯粹。

“我以我的方式积年累月地经营。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当我翻开《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暖与智慧的教育世界。

作者薛瑞萍老师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她与一年级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书中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却有着最朴实、最实用的教育方法。

薛老师用她的耐心、爱心和慧心,告诉我们如何在一年级这个特殊的阶段,帮助孩子们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修养。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他们充满了好奇和懵懂,也带着许多的不适应。

薛老师深知这一点,所以她总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们的种种问题。

她不会因为孩子的调皮捣蛋而大发雷霆,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学习困难而心急如焚。

她相信,只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能够慢慢成长。

在教学上,薛老师非常注重阅读。

她认为,阅读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培养语感、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她每天都会给孩子们读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同时,她也鼓励家长们在家中陪伴孩子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这种对阅读的重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阅读这个能够滋养孩子心灵的宝库。

薛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她不会通过严厉的惩罚来约束孩子们,而是通过制定简单明确的规则,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同时,她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们。

比如,她要求孩子们保持安静,自己也会轻声细语;她要求孩子们爱护书本,自己也会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本图书。

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薛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她会定期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同时,她也会给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她认为,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家长,而是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4篇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4篇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4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一本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建立学习秩序,形成学习能力的指导用书。

该书全程记录了一名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工作历程,对于刚踏上教育一线的您,或许是不无裨益的!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孩子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更何况是面对51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除了感到迷茫无助以外,更多的是感到不得法。

小朋友都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可是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心态和角色并不能立刻进入现有的角色身份中,常常刚出现各种小状况,比如上着课的时候,突然有小朋友哭闹,再比如上课的时候突然有小朋友说尿裤子了……每一天的上课就好比打仗一样,常常让人觉得不能如鱼似水的遨游在课堂的海洋中。

然而当我看到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后,我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催使我们成长的教育机智的体现,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做老师的应该要调整心态,心平气和的面对这些孩子们。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薛老师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

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

第二部分是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

第三部分是平和辐射,收录了她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是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

让我们慢慢来吧。

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

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书的人,她的博览阅读。

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

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

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

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

教师读书随笔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随笔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随笔《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书心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是薛瑞萍老师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以每日随笔的方式记录的长篇感悟。

作者薛瑞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但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

从她的字里行间我看不到丝毫的烦躁、郁闷。

而是处处充满着和谐、轻松愉快。

读完《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受到很大启发,一年级,怎样心平气和?整天听着唧唧喳喳的吵嚷,反反复复说着那些大同小异的规矩,解决着鸡毛蒜皮的麻烦,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当你真的走进书中,你会被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和愤怒,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2014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是我启发最大的一个部分——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

第二部分:请跟我来。

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与家长的真情对话,都体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心。

第三部分:第一度春夏。

记录了班级中的日常生活及孩子们的表现。

书中体现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

让我们慢慢来吧。

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

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如何做到心平气和,读完全书我有了深刻体会。

首先,薛瑞萍老师她自己在不断的读书。

她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阅读《论语》、《孟子》、《诗经》、《老子》、《世说新语》,阅读《沙与沫》、《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人类的声音》、《我的精神家园》,阅读狄金森、张晓风、泰戈尔……薛老师推崇黄庭坚的一句话——“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同时,她引导她的学生也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她让学生在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作业做好时可以看。

她建议一年级的孩子学完拼音后读《365夜儿歌》,读读背背,增强语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心平气和当老师
第一次知道薛瑞平是在一次“儿童文学走进语文课堂”的讲
座上,我深为薛老师的语言和风采所感染,觉得如果做老师能做到
她这个境界就好了。

后来陆续读了一些薛老师的书,其中有一本《心
平气和的一年级》让我感受颇多。

说到小学教学,几乎都是琐碎的,
烦心的,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呢?
这本书其实是薛老师带一年级时的一本班级日志,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是“走向平和”,第二是“请跟我来”,第三是“第一度
春夏”,记录每天上课、教育、读书、考试的方方面面,从这些记
录可以感受到薛老师很有耐心,对语文教学都自己独特的感受,很
多教学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常规教育和语文学习急不来
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来说,什么课堂常规,什么时间观念,什么
家庭作业,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我们总会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
也不规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
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

但薛老师不是这样。

开学初,
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

就像现在对于行为
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

等这一条
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

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
不起来。

”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

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做到。

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

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

“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这是毛主席的作战理论,用到我们的常规训练中,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语文学习,比如拼音,薛老师的观点是“今天不会明天,明天不会后天,拼音不过是个拐杖,迟早是会的,何必强求一致?数学我不懂,语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

”说实话,初读这一段文字着实让我不解,学习不就是该踏踏实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吗?更何况拼音是基础中的基础,孩子的拼音学习怎么可以这样去要求呢?再读下去,才领悟了她“混”的真正含义:语文学习是靠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不能因为拼音学习暂时的困难而影响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何况拼音学习本身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她认为“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作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如果我现在硬要张嘴入肚,那份苦和涩,是自找的。

”回想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孩子屡教不会的情况,总会禁不住急噪起来,甚至大声斥责孩子的不用心,其实,加大分贝的声音只会让孩子心里更急,又怎能学得好呢?还是得静下心慢慢来。

“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

”毕竟,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同,不能一味地总去和别人比。

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
天进步了,就应该受到我们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孩子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静心读书少不来
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

薛老师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

她说“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是啊,不仅是学生需要静心,做教师的更需要静心,试想,如果教师自身心浮气躁,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叫喊和斥责,孩子又如何能做到心平气和呢?因此,她不但自己轻声慢语,还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

她有意识的反复强调: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

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

能尽早让他们懂得静是好的。

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这是薛老师的经验。

三、家校互动省不来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薛老师在一学期内给家长写的二十一封信。

她把这一组信叫作“请跟我来”,其中有苦口婆心的劝慰,有煞费苦心的提醒,有语重心长的告戒,也有不容置疑的要求。

这是与家长的二十一次真情对话,薛老师用她的真诚和睿智,赢得了家长的信赖,终于,家长主动来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点滴的成长;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时,支持、配合甚至赏识起教师的工作来。

薛老师非常成功地通过家长的配合,酌定阅读量,进行初步检查,引导孩子学会了课外阅读。

尽管我现在是教三年级,没有一年级那么费事,但语文教学、静心读书、家校互动同样急不来,当我们常常抱怨生源差,家长不配合时,我们有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呢,有没有做到心平气和呢?在这本书中,总能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的影子、家长的影子,却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与薛老师的差距。

比如面对孩子们如脱僵野马般野性难驯时的浮躁:面对屡次说服教育仍陋习不改时的不冷静……今后我将时刻以“心平气和”勉励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这一份工作和所教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