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 词)【圣才出品】

第7章实词7.1 复习笔记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对于个体的词来说,它所属的词类也称为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语法功能主要指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意义是指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
依据这两条标准,古代汉语中的词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概说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虚词则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没有词汇意义。
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古代汉语的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几类。
(一)名词1.内涵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包含有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1)普通名词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2)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民族和国家、朝代名等;(3)时间名词用以表示时间、年代等;(4)方位名词用以表示方向、位置等。
2.语法功能(1)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①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礼记·学记》)②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左传·成公三年》)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①中“君子”、②中“执事”在句子中作主语;②中的“君”、③中的“寡人”作定语。
(2)名词或名词短语可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例如:①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②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3)可直接作状语;例如:①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①中“人”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立”,表示“像人一样”;②中“兄”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事”,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4)有些名词前有词头“有”,通常加在朝代名、国名、部族名前面;例如: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召诰》)②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③号之曰有巢氏。
王宁古代汉语考研题库

王宁古代汉语考研题库王宁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汉语学者,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学等。
以下是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古代汉语题库内容:# 一、古代汉语语法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偏正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及其应用。
- 解释“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和例句。
2.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意动用法”的是哪一个?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孟子曰:“仁者见之谓之仁。
”C.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 简答题:- 简述古代汉语中“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及其原因。
4. 翻译题:-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二、古代汉语词汇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解释“之”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其意义。
2. 选择题:- 下列哪个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A. 然而B. 虽然C. 既而3. 填空题:- 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古代汉语词汇:“________,温故而知新。
”4. 解释题:- 解释“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
# 三、古代汉语句式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宾语前置”句式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
2. 分析题:- 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并指出其特殊之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 改错题:- 下列句子中存在句式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综合应用题:- 根据所学知识,构造一个“被动句”的例子,并解释其结构。
# 结语通过以上题库的练习,考研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考研的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题库内容应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制。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7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4.1 复习笔记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1.同义关系群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11.1 复习笔记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对文1.定义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1.定义“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典型题(含 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材
汉字
笔记
名校
构形
复习
分析
真题
古代汉语
真题 复习
古代汉语
王宁
笔记
词义
典型
演变
真题
形体
内容摘要
王宁所著的《古代汉语》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 参考书目为王宁《古代汉语》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主要内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 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宁《古 代汉语》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古代汉语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 选历年真题,补充典型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及相关 习题并提供答案或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有利于考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 能力。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王宁《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填空题1.甲骨文是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
【答案】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为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2.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__。
【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
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______是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
【答案】指事【解析】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5.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_____。
【答案】陈第【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
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
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
条分缕析,主次分明。
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
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
1.1 复习笔记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文字
1.文字的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
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
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
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
(1)汉字的定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
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
①汉字三要素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
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
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1)古文字阶段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
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2.按各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划分
(1)商代的甲骨文。
(2)周代的金文。
(3)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
(4)秦代的小篆。
(5)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和章草)。
(6)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和今草)。
表1-1 汉字形体演变简表
3.汉字形体演变代表字体
(1)甲骨文
①定义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崇拜神灵,凡事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
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有时也刻上应验的结果。
②甲骨文主要特点
a.独特的书写风格
甲骨文大部分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有“契文”的别名。
龟甲兽骨之类的坚硬书写材料,刀刻的书写方法,决定了甲骨文的形体呈现出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特点。
b.构形方面
第一,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很强的图画性。
第二,字无定格,异构特多;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特多,造成这一时期汉字形体的诸多歧异。
第三,异字同形;即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而这两个字既没有派生关系,也没有假借关系。
这大多是由于象形字追求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果。
c.行款很不固定
行款即字的刻写顺序;甲骨文的行款复杂多样,有直书、横书、左行、右行;有的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不仔细推敲根本读不通;这也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体系的不成熟表现。
(2)金文
①定义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
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以大盂鼎、
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
②与商代甲骨文比较
a.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
b.字形结构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趋向定型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义符因意义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
第二,偏旁部首有了相对固定的位置。
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
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但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
c.形声字大量增加:
第一,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
第二,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
d.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
(3)战国文字
①种类
a.战国文字遗迹
第一,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
第二,写在缯帛上的帛书。
第三,写在玉片上的盟书。
第四,铸(或刻)在钢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
第五,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于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
b.后人收录
大都是当时人们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
第一,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
第二,三体石经中的古文。
第三,郭忠恕《汗简》中所收的古文。
②特点
a.形体歧异多
“文字异形”严重,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各有不同。
b.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
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西周金文的遗风,如新都虎符铭文明显地表现出上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的特点,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为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
c.某些简册文形体的省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影子,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4)小篆
①定义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②由来
a.早在战国末年,小篆就已经基本形成。
李斯等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小篆进行整理和加工,使之定型化、标准化,然后书写出标准字样加以推广。
b.当时统一文字的标准是秦文,凡是与秦文不一致的,一概废除;而秦文的标准则是由史籀大篆省改而来的小篆。
“史籀大篆”,是指收录在《史籀篇》中的文字,称“大篆”,又称“籀文”。
一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