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怀疑与学问》一课中“与”的价值探寻

《怀疑与学问》一课中“与”的价值探寻作者:叶志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叶志忠《怀疑与学问》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阐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教学中,从标题的“与”字切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寻文本的内涵和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力求参透其严密的逻辑、严谨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治学思考以及顾颉刚真诚的教诲之心。
在绝大多数作家和评论家的眼里,题目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
在文本解读中,从题目入手,往往能够找到恰切的突破口,探寻出作品的深层价值。
九年级上册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阐述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从结构梳理上去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显然无法真正触及这篇说理文最有价值的教学点,这篇课文作为阅读示例的作用也无法得到有效挖掘。
因此,急需找到一个教学突破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寻,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而这个点,可以是标题中最不起眼的“与”字。
探寻最早的象形文字,“与”字是由两个相互交换象牙的人构成。
象牙在古代数量非常稀少,两个人都将最珍贵的东西交换给对方,说明了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引申到现代,说明了构成“与”的双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分析课文的标题,其侧重点不在“怀疑”或者“学问”,因为偏重哪一方都是片面。
恰恰是这个“与”字,构成了两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带有强烈的思辨性。
其中包含了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还有条件关系,顾颉刚要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把这两者之间的三层关系讲清楚讲明白,确实对其逻辑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严密的逻辑结构议论文是讲究逻辑层次的。
首段以两句名言引出论点,从消极方面的辨伪去妄和积极方面的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分别设立了分论点,以此形成了文章的大体结构框架。
在局部论证中,也处处体现这份严密的思维。
如开篇前两段,“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这两句分前后,不可对换,因为会疑在前,“须有”更强调语气的作用。
前后句在语气上、态度上形成递进关系。
论顾颉刚的“民族”观

论顾颉刚的“民族”观作者:吴银玲兰善兴来源:《三峡论坛》2019年第01期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在《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第九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主张: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之际不应再有民族之分。
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费孝通的质疑。
同年4月9日,费孝通即给顾颉刚去函讨论“民族”问题。
尔后,顾颉刚就费孝通的来信分别写了两封回信[1],从而在一时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
近些年来研究这一讨论的学者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从中华民族的“一体”与“多元”出发,将顾颉刚和费孝通置于两个从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反的阵营之中。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比较丰富,学者们容易全面把握费孝通的民族观。
但顾颉刚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其专业领域是中国上古史,他关于民族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则多散见在他的古史论述和一些讲演稿、报告当中。
因此,若要弄明白当时这场争论的实质所在,以及顾颉刚对“民族”所持的观念,有必要拿着“疑古”的态度看待那场争论。
一、学术与政治——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始末《中华民族是一个》发表于1939年2月13日,但顾颉刚对于“民族”问题的思考并不起于此。
早在1923年,顾颉刚作《答刘胡两先生书》,便基本上确定了上古商、周、秦诸“民族”的地理位置,并特别指出要“打破民族处于一元的观念”[2]202。
此时,顾颉刚多是依据古史文献,抱着“疑古”的态度,论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虽尚未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但已经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融合过程。
1939年,顾颉刚之所以作《中华民族是一个》,首先受到了傅斯年的影响,其次则基于他在1937及1938年间在西北诸省的考察,最后则有着时事、政治方面的原因。
1935年,傅斯年在《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中提出“世界上的民族,我们最大;世界上的历史,我们最长。
这不是偶然,是当然。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句话,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历史论文题目选集

历史论文题目选集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史学论文可作为选题的关键词有很多,如: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历史叙事、年鉴学派等等。
下面为大家精选了120个历史学方向论文选题,包含中外研究,供相关专业同学参考。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美国历史课程能力目标比较研究2、民国“历史研究法”研究3、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学批评4、埃里克·方纳史学研究5、海因里希·格莱茨史学思想研究6、霍华德·津恩的史学思想研究7、约恩·吕森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从民族话语建构到阶级话语建构9、唐宋动物灵异观念研究10、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11、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12、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史学思想研究13、历史学师范生实习备课研究14、论彼得·诺维克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阐释15、布罗代尔的经济史观研究16、纳粹德国时期《历史杂志》“反犹”思想研究17、文学与历史的跨界: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18、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研究19、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20、海登·怀特历史叙事理论研究21、历史学数字化转向:工具、方法和模式变革22、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23、海登·怀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性重释24、美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嬗变研究25、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26、当代美国大众传播史学研究27、伯纳德·贝林与美国教育史学28、唯物史观视域下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研究29、中国公共史学兴起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与思考30、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31、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方法探索研究32、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33、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34、中西“诗史关系”论之比较35、20世纪80年代“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再研究36、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史家主体理论建构研究37、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38、詹姆斯·福特·罗德斯史学研究39、论改革开放后刘大年的史学理论研究40、海登·怀特诗性历史哲学理论研究41、论罗伯特·达恩顿的阅读史研究42、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43、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44、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的环境史学思想及其评析45、文学中的国变众生相46、林希逸三教融合思想研究47、年鉴学派史学范式与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学实践48、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49、现阶段襄城县高中历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50、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51、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52、法国年鉴学派研究53、宋朝外交运作研究54、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55、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56、人性、历史与冲突57、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59、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60、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公元1-4世纪初期)61、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62、底层史学与劳工研究63、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64、1978-2012年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65、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66、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67、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68、试论二十世纪之前的美国历史撰述与国家认同69、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70、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叙述客观性问题研究71、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研究(1946-56年)72、美国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与理论方法73、年鉴学派早期“文化—心态史”研究74、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75、论普罗柯比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践76、“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77、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专家参政现象研究,1900-192078、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试探79、卡尔—埃尔顿论战述评81、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82、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83、“务实的实在论”—阿瑟·丹图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4、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85、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86、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87、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88、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学者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发展89、魏斐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研究90、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91、历史学语境下的影像意义转换92、民国学术传播中的《燕京学报》研究93、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94、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95、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96、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97、历史事实的结构98、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99、浅谈覆盖律解释模型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困难100、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101、试论近代历史语篇的语言变化102、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103、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4、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105、波普尔历史思想再探析106、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简论107、宋代城池建设研究108、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109、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110、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111、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思想研究112、汤普森的文化研究113、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哲学探索114、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115、漫游者的权力:朱天心小说研究116、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117、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118、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119、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120、论台湾的台湾史研究(本文完)。
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简论

收稿日期:2013-03-18作者简介:戴磊(1989-),男,江西抚州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
戴磊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简论摘要:顾颉刚在早年形成了自己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
他的中学历史教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灌输新的历史观给学生,改进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创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内容三个方面。
他的这些观念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颉刚;历史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K0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8-0092-05(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直以来广受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顾颉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学、古史辨、历史地理、《禹贡半月刊》等领域,而对其历史教学思想的关注却甚少。
目前看到的相关文章主要有曹守亮的《顾颉刚的历史教育思想初探》[1],洪认清的《顾颉刚的历史教学思想及其实践》[2]以及金相成等人写的《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3]三篇文章。
而曹守亮和洪认清二人主要是偏向于对顾颉刚在高校任教中的历史教学思想的介绍,而并未对其中学历史教学思想进行具体的分析,金相成对顾颉刚早期的历史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当时《顾颉刚全集》并未出版,因而限制了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
可见学界对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
因此本文以《顾颉刚全集》为基础,钩稽出关于顾颉刚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方面的材料,并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为学生灌输新的历史观顾颉刚认为历史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他在《现代初中历史教科书》里是这样阐述的,“历史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是人类亲历过来的经验,是一切物种进化的过程,从广义说,由天体的构成到初有人类,有人类的初祖到现在,一切活动演化的迹象都是历史。
《古史辨自序》(上下)顾颉刚读后感

首先,从结构上看,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自序》井然有序。书中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古史辨运动的发起和过程,下册则主要对古史进行了辨析。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古史辨运动的发展和古史辨析的深入。我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其次,从语言上看,顾颉刚先生的文字精准严谨,同时又通俗易懂。他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论证手段,对古史中的虚假成分进行了揭示。他的文字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因为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新的启示。
然而,我也有一些不太喜欢的部分。例如,有时候书中的论证过于繁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此外,由于古史研究的特殊性,有些观点和论证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
对我来说,《古史辨自序》(上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另一方面,它让我对学者们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范文
在阅读《古史辨自序》(上下)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的独特之处。这本书不仅是对古史研究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历史认知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再次,顾颉刚先生对主题的深度挖掘让我感到震撼。他通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他还通过对古史辨运动的描述,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些内容的深度挖掘,让我对古史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治史的现代化

二、对历史认识层次的提升 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 顾颉刚把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到认识论的较高层次是他治史走向 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者。” 郭沫若在 13 年由衷地指出: 90 现代化的又一体现。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作为史学研究, “ 顾颉刚的 ‘ 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 ,的确是个卓识。……他的识 见委实是有先见之明。……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体是被他道破 方面要按照人类社会发展到质的规定性进行实证,整合它原来的 又要用史学主体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分析历史事件, 的。”脚‘ 许冠三认为:顾颉刚 “ 那古史 层累地造成’说,肯 面貌;另一方面, 在史学研究中, 史学主体和史学客体的契合尤为重要。 定是当代史学上的绝大的卓识……”川 ’ 余英时称顾颉刚为 “ 人物和过程。 中 顾颉刚的 “ 层累说”已触及到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即历史认识 国史学现代化的第一奠基人”。删 时至今日, “ 走出疑古时代”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上个世纪 的主体性和历史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历史认识论 9 年代李学勤先生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对古史辨史学的这样一 是史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前学者认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O 永远不会再现,后人只能根据史料来认识它。但是,史料在形成过 段评论:以古书论古书,不能跳出书本上学问的圈子,无法进行古 史的重建,对古史造成很大空白。但是, “ 走出疑古时代”是对疑 程中,不仅受到认识者的视角和时代等因素的限制,而且也渗透着 古的告别而不是否定。若没有疑古的准备,便不会有古史的重建。 记录者的主观看法 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审查考辨史料,但 顾颉刚掀起了古史辨运动,上承史界革命,下接马克思主义史学, 是同时也烙上了自己的时代及价值取向的印痕。历史认识本质上是 史学家),认识客体 ( 历史实际)和认识中介 ( 历史 冲破儒家思想束缚,打破家派观念,不迷信权威,同时引进西方的 认识的主体 ( 材料) 三者在历史研究实践中的能动的 统一。由于认识主体受到认 治史方法,以 “ 求真”, “ 求实” 的治史态度和史学实践, 推动了 识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所以历史学家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多么完美的 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 “ 走出疑古时代”,重 建中国古史的同时,不妨回头看看顾颉刚治史现代化的表现尤有必 地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范围的 扩大,认识方法的改进,人们的历史认识就有可能由不完善到接近 要。 完善。当然人的认识过程和历史发展过程一样不会终结。 对历史知识的 不确定性的看法与处理 顾颉刚的 “ 层累说”已经能触及到历史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主 顾颉刚的 “ 层累说”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可以说明 “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周 要表现在: 第一,顾颉刚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古史,古史中渗透着 代人心中的是禹,到了孔子时代有尧舜,到了战国时代有黄帝,神 农,到秦有三皇,到了汉代有盘古等。 顾颉刚于是就有了一个假设: 历史认识主体的时代意识,反映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和 “ 时代愈后, “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地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恰是一个反 风貌。所以才会有 “ 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孔子由一个 “ 无为而治”的圣君,到 背。” 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再到成为孝子的模范。这可以说明 第二,可以说明 “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如 个“ 每~个时代的历史主体都有一种对古史的不同看法,都是从 自己时 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 “ 无为而治”的圣君,到 《 尧典》就成为一 代需要出发,迎合当 时的时 势,自 然也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他 个“ 家齐而后国治 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为孝子的模范了。 又以对周公的记载为例,认为 《 尚书. 金》是 “ 鬼治主义盛行的时代 第三,我们在这上面,即使 “ 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 物 ,所以那里面对周公的 记载是 “ 一个装神作怪的道士 。到 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譬如: “ 我们即不 产 ” 了战国时代,养生之风盛行,于是记载中的周公便是 进善百人, 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 成了 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由此顾 教士千人,宫朝者万人”,甚至 一沐握发,一饭三吐哺”删 重视人才的贤者。为此他还得出一个 “ 伪材料 也可成为真材料的 颉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我们要辨明古史,看史籍的整理还轻, 许多伪材料,置之于作伪的时代固不合, 但置之于伪作的 而看传说的经历却重。”嘲‘ 最后他又总结出这样的看法:“ 我 观点: “ 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了这些材料,便可以了解那个时 们对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于它的真相而在于它的变化。” ’ ¨ 代的思想和学术。”州‘ 肿 伯 那也就是说不求其是否真实,而求其变化的过程。 第二,他认为既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古史,所以古史的真 由上述顾颉刚 “ 层累说”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顾颉刚认为历 我对于古史的主要观点,不在它的真相,而 史知识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历史或原生
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

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作者: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14年第6期更新时间:2014年09月09日摘要: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说,致力于打破旧有上古史系统。
1930年,发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文,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顾颉刚的学术宗旨已经改变,这是不正确的。
顾颉刚研讨汉代的政治和历史观念,是他整个古史探研计划的组成部分。
顾颉刚一直关注文献中的“古史观念”。
他应对考古学及社会史研究的一些进展,而提出学术上各有“分工”之说,在治史活动中做出自我说明和某些调整,但其根本学术理念并未因此改变。
我们不应把学术界关注视角的转变,也视为顾颉刚学术理念的转变。
关键词:顾颉刚“层累”说学术理念古史观念1923年,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以下简称“层累”说),质疑中国旧有上古史记载,轰动一时。
他把古代一切圣经贤传都当作历史的“文献”来处理,在史学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格局,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①。
在对顾颉刚古史学的认识与研究中,不少学者提到其变化问题。
即如杨向奎以顾著《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1930年)为据,认为此文“自成体系”,“恢复到今文学派康有为的立场”②。
持类似观点者如当时的胡适、钱穆及今人张京华等③。
许冠三则提出顾颉刚“始于疑终于信”的说法④。
近来,冯峰认为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前期,顾颉刚受考古学影响,关注点由上古史实转向文献中人们的“上古观念史”⑤。
上述论文尽管出发点不同,但都认为顾颉刚古史学存在变化。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是顾颉刚古史研究重要代表作之一,重点讨论汉代经学。
但它与“层累”说是否为独立两部分?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出现及发展,特别是殷墟发掘无疑会影响到顾颉刚,但他是否因此才“转向”研究“上古观念史”?在顾颉刚一生之中,其学术出现一些变化很正常,但他以“层累”说为核心的根本学术理念是否改变?如果存在改变,我们如实探明自是应当。
顾颉刚的_民族不出于一元论_及其影响_汤莹

⑨ 瑏 瑠
《 , 《 顾颉刚 : 答刘 、 胡两先生书 》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 第1卷, 第2 0 2页。 《 , 《 刘掞藜 : 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 》 古史辨 》 第1册, 第1 3 8~1 3 9页。
·1 2 2· 中舒 、 傅斯年 、 杨宽等人的论证 。 于今看来 , 此论仍可被视为运用 近 代 史 学 方 法 研 究 中 国 上 古 史 的 一 个基本原则和总纲领 ① 。 二 “ 民族不出于一元论 ” 溯源
⑤ 。 但是 , 蒙” 此文也引起了一些学者 的 批 驳 。《 读 书 杂 志》 第1 1 期 即 发 表 了 两 篇 此 类 文 章。 第 一 篇
, 是刘掞藜的 《 读顾颉刚君 〈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 的疑问 》 对顾氏正文中 表 达 的 诸 多 要 点 一 一 进 行 , 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 主要针对顾氏文中关于禹的见解进 了批判 ⑥ 。 第二篇则是胡堇人的 《 行了批驳 ⑦ 。 但是 , 在顾颉刚看来 , 这些批驳证据甚是薄弱 , 所持意见只是 “ 信经 ” 二字 。 “ 因此 , 顾颉刚在 《 答刘 、 胡两先生书 》 中强调了自己对古史的态度 。史书 》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 第1卷, 北京 : 中华书局 2 第1 0 1 1 年版 , 8 1、 1 8 2、 1 8 2~1 8 6页。 ① ③ ④ 顾颉刚 :
② ⑤ ⑥ ⑦ ⑧
《 》 , 《 顾颉刚 : 我是怎样编写 〈 古史辨 〉 的?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 第1卷, 第1 6 4页。 《 , 《 钱玄同 : 答顾颉刚先生书 》 古史辨 》 第1册, 海口 : 海南出版社 2 第8 0 0 5 年版 , 1页。 《 , 《 刘掞藜 : 读顾颉刚君 〈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 的疑问 》 古史辨 》 第1册, 第9 1~9 7页。 《 , 《 胡堇人 : 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 》 古史辨 》 第1册, 第9 9~1 0 1页。 “ “ 顾颉刚在推翻非信史方面共提出四个标准 , 分别是 “ 打破民 族 出 于 一 元 的 观 念 ” 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 念” 打破古史人化 。 参见顾颉刚 : 《 , 《 的观念 ” 以及 “ 打破古代为黄金时代的观念 ” 答 刘、 胡两先生书》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第 1 卷, 第2 0 2~2 0 4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顾颉刚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学人。
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史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解析,并评价其学术价值。
一、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1.对史学研究的认识和看法
顾颉刚认为,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还原历史事实,并通过事实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历史现象的真正理解。
他指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骨骼和灵魂,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态度,才能把握历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此外,顾颉刚还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系统性,并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摒弃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的倾向,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2.对历史理解的认识和看法
顾颉刚认为,历史并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他主张历史应该从多重维度进行理解和解读,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顾颉刚认为,历史事实经过人的思考和归纳得出的结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历史事实具有多重性,人的理解和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看法
顾颉刚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史料考证、文化分析、社会学研究等多种途径。
他认为历史的真相不是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就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要通过多重的视角和层次来透视历史的内核和本质。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对各种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解读,
并结合其它学科,如考古、人类学、政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此外,顾颉刚还主张历史研究应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手段,如
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评价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1.对于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突出了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
入剖析和探讨,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如对历史事实的
客观还原难度较大、人类历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等。
他通过对这些问
题的提出和分析,为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提出了基于史料的考证和多学科综合研
究的方法,强调历史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
的思路和方法。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从而提高历
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这些思想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和推广,为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于历史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开阔了人们对历史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思考。
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
为历史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是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念,突出了历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提出了对历史的多角度、多层次
的理解和解释。
他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思考,
为历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应该认真研究其思想,提
高对历史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