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识论异同辨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识论异同辨析
介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在古希腊哲学领域有很深的影响力。
他们的认识论还在当今颇多学者所探讨,这里将概要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首先,柏拉图的认识论普遍被认为是古希腊思想的创始人。
他的认识论以“理性主义”为中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被科学的客观方法所获取和确定。
柏拉图认为,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时会冲突,但他认为只要人们充分思考,就能够抵达一致的结论。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也同样受到世界思想家的瞩目。
他的认识论基于以经验为根据,来作判断和推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是不可知的,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使人们了解现实,因此他强调宣讲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的提出只是意识和思想的反射,必须经过实践和实践,其结果才能够成为真理。
最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认为思考是理解真理的捷径,他们都认为,人们必须经过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处理事物。
其次,他们都认为知识的基础是凭借经验而获得的,他们认为知识的形成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使人们真正明白世界上的事物。
总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受到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影响,也借鉴了当时的先驱思想。
他们的认识论对当今古希腊哲学也有深远影响,学术界仍在延续这种理论观点。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西方哲学对于宇宙存在和人类认识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两种主要的哲学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运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思维、精神等是物质的产物。
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精神是至高无上、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于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通过感觉和实验来认识和证明。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永恒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客观规律进行的。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思维和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中神经元活动的结果。
唯物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伏尔泰、马克思等。
伏尔泰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以实证科学为基础,追求真理的认识。
而马克思则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相反,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则是将意识、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维是首要的存在,物质只是意识的一种表象。
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和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笛卡尔、康德等。
笛卡尔坚信“我思故我在”,将思维和意识作为自我存在的证明。
而康德则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观察外部世界而获得的。
本文将会对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家的论述,我们将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和价值,以及对于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和思考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组织,以确保内容的清晰和逻辑性。
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同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引言部分的目的是引入读者并激发对主题的兴趣。
试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

试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人类认识论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其发生顺序都是由外向内,由认识对象逐渐转向认识主体。
近代西方哲学公开高举理性精神的大旗,自觉地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作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注重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重心由本体论和心灵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化。
近代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历史,是经验论和唯理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
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哲学重心向认识论的转化经过了所谓“中世纪的冬眠”之后,西欧人们的理性开始复苏了。
15-16世纪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的旗帜,把人的理性从长期的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开创了欧洲近代的哲学历史。
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哲学逐步开始摆脱“神学的脾女”的地位,以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己任。
哲学的独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哲学的独立,二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使科学和哲学真正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向哲学提出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的要求,从哲学本身来讲,它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并改造世界的问题。
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近代认识论是以研究人、人的认识能力、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为中心内容、崇尚人的理性的哲学,它本身就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不仅是资产阶级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反对经院哲学对抗宗教神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从而使得认识论在近代欧洲哲学史中显得非常突出。
总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归根结底是由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和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所决定的,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西方哲学智慧第09讲笛卡尔哲学

o 这一转向在人类思想史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o 如果我们不先解决如何知道的问题,不先解决正确或错
误的标准问题,我们的哲学讨论就会陷入无效的讨论, 因为我们无法确定谁是谁非,讨论也就无法取得成效。 o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一整套形式逻辑的体系, 我想最初的用意也是为了解决争论或辩论中谁是谁非或 正确性的标准问题。 o 这种思想方法上的变革,风气的改变,对西方现代科学 的诞生是起了加速或促进作用的。 o 1660年,少年牛顿初入剑桥大学,在别人问他要学什么 的时候,据说他回答道:“数学,因为我打算去检验人 事占星术”。 还有伽利略的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 德关于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观点。
o 讨论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家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究 竟是如何知道“相”,如何知道“上帝”之存在的,这 导致后来神学家甚至讨论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多少天使, 天堂玫瑰是否有刺之类的无意义的问题。
o 真正开始对认识问题,对人的认识能力开始反思的哲学 家是笛卡尔,这在欧洲哲学史上被称为“认识论转向” (epistemological turn)。
o 有几点值得注意: o 1、怀疑只是摆脱偏见、获得无可怀疑的原则的手段,自
身并不是目的。“怀疑一切”是方法论的怀疑论。 o 2、可怀疑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假的,也不等于就证明其为
假,但有可能为假,故不能作为知识的起点或前提,不 能作为无可怀疑的第一原理。 o 3、确定性=清楚分明(clear and distinct)=无疑=真。
o 他所说的直觉是指理智的活动使思维达到如此的清晰的 程度,以至于心中没有留下任何的怀疑。直觉给予我们 清楚分明(distinct and clear)的无可怀疑的观念。比如, “一条直线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的距离。”又比如, “如果A=B,B=C,那么,A=C。”
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

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作者: ————————————————————————————————日期:ﻩ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三个基本阶段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反思,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人类必然具有这个阶段所特有的思维现象。
西方哲学史以其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而著称,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直至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下面三个大的阶段: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和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
(一)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
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
他们试图从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存在中寻找出一种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
由于他们还处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童年阶段,对人自身的认识极为贫乏,而且还受到各种宗教意识形态的侵蚀,因而,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
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
而这恰恰说明: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的直观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由于人类的认识圆圈还比较狭小,哲学家们便易于发现,因而对存在问题表示乐观。
古代本体论哲学家们尚处于反思前或非反思的我思哲学阶段。
通俗地说就是:“我去思索世界”。
随着人文哲学的兴起,“人”的地位逐渐从哲学中突出出来,特别是笛卡儿我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古代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ﻫ(二)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
试论罗素哲学的认识论意义

试论罗素哲学的认识论意义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在哲学领域中影响深远。
他是分析哲学运动的开创者之一,提出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哲学思想,其中他对于认识论的探究尤其重要。
罗素的认识论思想,在哲学领域中有着显著的意义。
他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他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明确了证明问题存在的复杂性和一些问题的无法解决性。
本文将从认识论的角度剖析罗素哲学的意义,并举出五个例子来支持这一论述。
一、感官和理性认识之间不同罗素认为,认识的过程包含感官和理性两个层面。
感官认识是通过观察、听、闻、尝和触摸等感觉体验而获得的知识。
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式得到的知识。
这两种认识是截然不同的,而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感官认识。
但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的,往往是基于理性判断,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们不能亲身经历的或不易获得的信息。
例子1:电子显微镜我们并不是通过观察肉眼下的细胞和细胞器来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的,而是通过电子显微镜的图像。
电子显微镜可以将微观物体放大成肉眼不可见的尺寸,使我们能够通过分析其结构来获得关于细胞和分子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二、真理的复杂性罗素认为,人类寻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因为真理往往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不断寻找证据和经验,从而推断出不同的结论。
同样,一个问题很难分解,需要有多个角度的分析,并且可能会有新的疑问和不确定性出现。
因此,真理不是轻而易举地形成的,需要人们不断吸取经验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例子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包括科学、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
科学家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证明是否存在气候变化的事实,以及这种变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则涉及到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等议题,也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
这个问题的持续性和复杂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才能找到维持气候环境的有效解决方案。
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

和许多学科一样,哲学也有所谓的基础学问,比如说,经济学需要以经济学原理作为出发点,接下来才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哲学这门学问也有所谓的基本科目: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
一、形而上学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泰勒斯在所有的哲学中,形而上学大概可以被视为最古老的一门学问。
远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勒斯(Thales,624–546B.C.)就已经提出形而上学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尝试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又被称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我们可以从这个名称看出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研究事物本质与基本原理的学问,希腊文原意为“在自然之后”。
笛卡儿以大树作比喻,将人类知识分成三部分,最基础的即是形而上学,比作树根;其次是物理学,比作树干;最后是其他自然科学,比作树枝。
所以形而上学又有“第一哲学”的称号。
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从伽利略的研究中获得了启发,提出著名的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以此推动科学革命的开展。
牛顿力学深深影响当时的思想家,许多人开始认知到世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似乎都依循着物理定律有规律地运动,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定律预测下一时刻的物理状态。
这似乎意味着所有的物理事件都是被先前的物理事件所决定,而我们只是看着这些事件发生。
哲学界涌出许多决定论(determinism)与自由意志(freewill)的争论,争论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决定,究竟是出于我们的意志,还是早就被物理定律决定好了呢?形而上学讨论的主题十分丰富,除了上述提到的主题外,还包含了因果关系、等同关系、可能世界等概念。
如果桌上放了一杯水,而我们在水里插一支筷子,从外面我们会看到筷子好像被折断了,水下的筷子与水上的筷子在接合处有一小段落差。
实际上,我们知道筷子并没有被折断,会产生这样的视觉现象,主要是因水与空气对于光线的折射率不同所造成的。
西方哲学认识论

西方哲学认识论一、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在西方哲学中,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原理、方法和范围的学问。
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得和建构知识,以及知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认识论与客观认识论认识论可分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两个方面。
主观认识论强调个体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能力,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结果。
客观认识论则从客观存在和客观真理的角度出发,研究认识的客观基础和普遍规律。
三、不同认识论观点的对比1.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观经验,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感觉来获得知识。
它将认识过程视为对感觉数据的加工和组织过程,重视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2.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理性和思维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主张通过思考、推理和逻辑来获取真理。
它认为人类有先天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理性思维超越经验,获得抽象和普遍的知识。
3.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物质的反映和产物,强调物质世界对人的认识的限制和制约。
它将意识和思维看作是物质的属性和产物,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
4.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意识的产物,认为思维和意识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
它强调主体的思维能动性和主观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赋予主体更大的主导地位。
四、综合认识论与实践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有效的认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认识论思想强调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和相互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
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在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不同的认识论观点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促进对于真理和知识的探索与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并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
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肯定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同时又区分了感觉和思想这两种认识形式,认为感觉分辨事物,思想则把握真理。
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但两者互相联系,感觉为理性提供证据,否定感觉,也就是否定理性。
然而,由于他把感觉看作是粗糙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而产生的,思想是精细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所产生的,事实上就使感性和理性成了两个独立的认识过程,割裂了感性和理性的联系。
唯心主义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
但经验还只知道事物是什么,从经验之中得到的观念产生出关于同一类对象的普遍性判断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它提供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原因作出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活动的任务就是要在个别中认识一般。
古代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可知性。
也有一些哲学家怀疑世界的可知性。
如智者派的高尔吉亚认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它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即令它可以被认识,我们也无法表达对它的认识。
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
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美或丑、正当或不正当,都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放弃认识,放弃判断。
在中世纪,宗教占居绝对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奴婢,科学认识被宗教信仰所排斥,天启真理成了唯一的最高真理。
但是,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所涉及的关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并直接影响到欧洲近代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
西方近代16世纪以来,认识论问题在欧洲哲学中占有中心的地位,甚至成为构造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在认识论中,自我和外部世界、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是讨论的主要问题。
认识论的研究还提出了寻找绝对可靠的知识的任务,人们试图把这种知识作为一切知识总和的出发点并作为评价这些知识的真理性的绝对标准。
哲学家们对于解决这个任务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而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F.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
培根虽然是一个经验论者,但并没有完全忽视理性的作用。
他主张在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婚姻。
他认为,科学的认识不是象蜘蛛一样从自己肚里吐丝编织出来的;也不是象蚂蚁一样只知道搜集简单、零碎的事实经验,而应当象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材料,又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消化。
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原因,才能从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的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培根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系统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
但培根的方法具有机械论的性质,同时他还赞成"二重真理论",认为从经验得来的真理和神启真理同时存在。
R.笛卡尔是近代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第一个代表。
他否定感性,推崇理性,否认归纳法,认为只有从清楚明白的公理出发,通过演绎推理才能达到真理性知识。
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手段,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理,认为这是最清楚明白的原理,并以它作为出发点,推演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笛卡尔认为,清楚明白的观念不是从经验得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而观念的清楚明白,就是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所谓天赋观念说。
继笛卡尔之后,唯理论的代表有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
斯宾诺莎试图把认识论上的唯理论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结合起来。
他主张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但他又唯心地认为理性认识不是从感性认识中得来的,人们无需通过感性认识即可直接凭理性去把握真理,抓住事物的本质。
他虽然承认感性认识有外界的来源,但又认为它是不正确的,称不上是知识,并且是造成错误的原因。
他认为观念的真理性的外在标志是与对象的符合,但又强调观念的真理性的内在标志是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
他断言,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标准。
莱布尼茨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
他否定认识有外界的客观来源,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观念、知识都是天赋的。
但又与笛卡尔稍有不同,他认为心灵并非一开始就有清楚明白的观念,观念是作为倾向、禀赋和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灵中,只是在感觉经验诱发下,才明显起来。
莱布尼茨提出两类真理:一类是"推理的真理",它以心灵为其源泉,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一类是"事实的真理",它依上帝的选择而定,具有偶然性,但又有其充足理由。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特别是J.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洛克认为人心象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从经验得来的。
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认为经验有两种;①外部经验,它是由外部事物刺激人的感官产生的感觉;②内部经验,它是由心灵本身的活动引起的反省。
洛克在分析事物和感觉的关系时,提出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
他把广延、形状、动静等看作外物固有的"第一性的质",人们关于它们的观念是真实的,是有外物的真实性质作为原本的:"第二性的质"是颜色、声音、气味,它们不是外物固有的,人们关于它们的观念并不反映外物的客观性质,而是主观的,是由主体附加到客体上的,洛克的这些学说,反映了他的认识论的内部矛盾,对后来的哲学发生了不同的影响。
G.巴克莱、D.休谟利用洛克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并发展成为系统的主观唯心主义。
法国唯物主义者如D.狄德罗、C.A.爱尔维修等人,则继续和发展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以感觉论为基础,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些哲学家已经看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试图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
"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应该是既能增加新东西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而一切知识又都必须表现为判断。
能给人们新东西的判断是综合判断,能给人们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判断是分析判断(见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
后天综合判断虽有新东西,但没有普遍必然性;先天分析判断虽有普遍必然性,但没有新东西。
只有把综合判断与先天判断联合起来,形成先天综合判断,才有科学知识。
康德事实上只是用折衷的办法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并没有真正克服它们的缺点。
康德把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主体以先验范畴形式对感性材料的综合过程,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但是,由于他把认识形式看作先验的,因而主体的能动性是被抽象地发展了。
同时,康德割裂本质与现象的联系,把认识限制在现象世界,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得出"物自体"不可知的错误结论。
G.W.F.黑格尔力图克服认识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的对立,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比较好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的相互关系问题,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制定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原理。
他认为,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因为绝对精神是现实的基础,它是作为自己逐渐实现的客体的绝对主体,它的自我实现过程也就是自我认识过程。
思维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是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
黑格尔强调,哲学要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必须符合"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即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本性。
L.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并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但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离开社会实践来观察认识问题,并且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过程,因而他的认识论仍然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水平。
西方现代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派系庞杂,对认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众说纷纭,主要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①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
现代西方哲学在对待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不过多数哲学家采用种种方式来掩盖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宣称他们的哲学是超出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的实证主义或实在主义。
他们拒绝研究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把所谓"经验"、"事实"、"事件"、"要素"或"生命"、"纯粹意识"、"共相"、"形式"、人格、人的存在等等,说成是世界的基础。
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否定物质第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在认识论上,他们都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如新实在论、新托马斯主义承袭了柏拉图主义、托马斯主义的先验论;唯意志论、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鼓吹神秘的直觉主义、反理性主义,否认认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继承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声称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但根本否定经验的客观来源和客观内容,把它归结为主观自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