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预习笔记+知识点总结+习题(无答案).doc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预习笔记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o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工业革命开始后,农村人口不断流向。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o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5.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许多问题。
首先是o由于日益扩大,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用表达自己的愤怒。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知识点一、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主要工业国||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开始推广①各工业国人口迅速增长;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③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④各工业国推广大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及其问题城市化: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改善)。
三、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习题1.凡是有煤炭的地方,就能新建工厂,工厂还可以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带,以便招募工人和销售产品。
1841年,英国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占20%,从事工业的占43%. 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2%,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可见改良蒸汽机的作用不包括()A.促进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B、导致大城市出现C、提高工业人口比重D、推动农业的发展2.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比例的增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8世纪60年代
英国
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
蒸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
美国、德国
电气时代
改良的蒸汽机
煤炭
火车——史蒂芬孙(英)
电动机、内燃机
电能和石油、化学工业
汽车——卡尔本茨(德)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机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使工业逐渐超过农业,占据了国民收入中的主要地位,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席卷全世界。
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
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城市化的含义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D
2、平奇贝克在《女工与工业革命》中提及: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促使女性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B.提高女性的生产积极性 C.增强女性融入社会的能力 D.培养女性优良工作习惯
教育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
社会问题:
人口增长
越来越多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
推广大众化教育
城市建设和发展
社会矛盾激化
环境污染
我来总结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下图是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图,促使在1801-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B.殖民扩张和掠夺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工业革命的完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活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木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出行时可以坐火车。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上述文字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5%~1%。
在土地比较辽阔的地方,如北美的新英格兰和俄国,人口增长率要超过1%,但人口已经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在法国,则低于0.5%。
有的年份,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造成了人口大幅度下降,比如遇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代。
材料二: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特别像英、法、北美、爱尔兰、意大利、俄国……欧洲人口在1750年时有1.4亿,到1780年时达1.88亿,1850年达2.66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约40%。
设问1: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不断,医疗卫生条件不好。
设问2: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的稳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系统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
Hale Waihona Puke 二 、城市化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史过程。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
1、劳动力结构变化1: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 的人数增加;(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2、劳动力结构变化2: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地
位19提世高纪创英造国条城件镇)人口比重变化表
大众教育(目的:为了工业化的需要)
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 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年) 免费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在城市环境改善的同时, 家庭卫生条件也逐步得到改 善。1890年,伦敦的一些富 人家庭已安装了抽水马桶。 但浴室还没有进入家庭,人 们想洗澡就必须到公共浴室。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马电拉车的在轨德道国公柏共林客周1车8边90的年里巴特黎希的菲街尔道德问世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素材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
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
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
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
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污染治理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伦敦再次发生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1968年,英国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的能力。
1974年,英国政府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出诸如工业燃料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
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过去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左右。
到1980年,雾日已经减少到5天。
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
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后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和人类生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应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
从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角度理解大众教育的推广。
对城市化,教师应从工业革命导致大量工厂出现,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的角度,讲解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
从人口增加和城市缺乏统一规划两个角度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社会问题,教师应运用图片、影像资料、数据、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新课导入】世界史的轮廓是“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两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什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期?什么时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观察图片,说出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在1801年时,法、德两国的人口增长较快,分别达到2735万和2400万。
英、美两国增长较慢,分别是889万和530万。
到1851年时,法、德两国人口依旧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超过英国,达到2319万人。
到1881年,美国人口增长超过德、法、英三国,达到5016万,德、法、英三国分别达到4523万、3740万、2597万。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卫生:历史上的卫生改善与公共健康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卫生:历史上的卫生改善与公共健康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迅猛的工业化进程,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卫生状况急剧恶化,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卫生状况已经很差。
城市人口的增长引发了各种问题,如人口密度过高、供水和废物处理不足等。
这导致了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如霍乱、霉菌感染和伤寒等。
此外,也存在着垃圾堆积、污水泛滥等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卫生状况,造成公共健康威胁。
然而,工业革命的到来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工业化进程中,大批工厂和工人聚集在城市中心,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面积不够,住房条件恶劣,饮用水和废物处理系统跟不上需要。
这导致了更严重的环境恶化,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堆积等问题。
空气污染是工业革命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大量燃烧煤炭,工业城市的空气中充满了烟尘和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这些污染物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如肺炎和支气管炎等。
此外,空气污染还导致了雾霾天气的出现,使得许多人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水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工业厂房排放废水进入河流和湖泊,使得水质恶化。
由于饮用水不合格,人们容易受到各种水源传播的水传染病的影响,如霍乱和伤寒等。
垃圾是城市中的另一个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家庭垃圾往往被丢弃在街道上,导致城市脏乱。
这些垃圾堆积不仅是一个丑陋的景象,还会引来害虫和传染病传播的细菌。
尽管工业革命对城市卫生状况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它也迫使人们开始以新的方式思考和改善卫生条件。
19世纪时,英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城市卫生状况。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
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条例来限制工厂的排放,如烟煤法和排污法。
这使得工厂和工人的环境条件得到了改善,缓解了空气污染问题。
其次,改善供水和废物处理系统也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素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最新整理】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一、工业革命与“城市病”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在英国,工业化和与之俱来的城市化如此迅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它所带来的福祉和祸患同样使人们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一个奉行自由放任和唯利是图的国家,这种迅速到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至一系列灾难。
因此,英国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用“迈达斯灾祸”来形容这段历史,(注:迈达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梦想点石成金,但是目的达到后却几乎饿死。
)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城市病”。
根据对各国城市化史的研究,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可能受三种因素的限制。
首先,城市化可能受农村人不愿离开家园的限制。
这种限制既可能是社会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心理方面的。
其次,城市化可能受城市建设费用的限制,就是说,建设城市要耗费大量资源,而在整个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也要大量投入,因而,这里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
第三,即使撇开费用问题,城市发展也要受到缺乏组织城市生活的能力的限制。
城市越大,管理就越困难。
如果没有逐步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组织,要管理迅速兴起的大规模城市是有困难的。
(注:关于城市化限制因素的论述,可参见刘易斯《增长与波动》,第六章第五节“城市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就英国的情况来说,农业人口主要不是由农民构成,从而在感情上与土地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化的第一个限制因素,在英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这反倒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什么英国城市化能较早地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至于第三个因素,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确不同程度地起到了限制作用。
不过,从英国的具体情况看,由于工业化的迅速进行,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表现为限制城市化的速度,而是通过城市设施的不足和组织的混乱表现出来,即表现为“城市病”:一方面,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给早期的城市人口特别是工人阶级造成极大的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
一、工业革命与“城市病”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在英国,工业化和与之俱来的城市化如此迅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它所带来的福祉和祸患同样使人们感到措手不及,特别是在一个奉行自由放任和唯利是图的国家,这种迅速到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至一系列灾难。
因此,英国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用“迈达斯灾祸”来形容这段历史,(注:迈达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梦想点石成金,但是目的达到后却几乎饿死。
)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城市病”。
根据对各国城市化史的研究,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可能受三种因素的限制。
首先,城市化可能受农村人不愿离开家园的限制。
这种限制既可能是社会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心理方面的。
其次,城市化可能受城市建设费用的限制,就是说,建设城市要耗费大量资源,而在整个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也要大量投入,因而,这里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
第三,即使撇开费用问题,城市发展也要受到缺乏组织城市生活的能力的限制。
城市越大,管理就越困难。
如果没有逐步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组织,要管理迅速兴起的大规模城市是有困难的。
(注:关于城市化限制因素的论述,可参见刘易斯《增长与波动》,第六章第五节“城市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就英国的情况来说,农业人口主要不是由农民构成,从而在感情上与土地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化的第一个限制因素,在英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这反倒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什么英国城市化能较早地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至于第三个因素,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确不同程度地起到了限制作用。
不过,从英国的具体情况看,由于工业化的迅速进行,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表现为限制城市化的速度,而是通过城市设施的不足和组织的混乱表现出来,即表现为“城市病”:一方面,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给早期的城市人口特别是工人阶级造成极大的苦难。
不过,这种情况却有利于资本家。
因为这样既保证了资本所需要的劳动力,又可以节省必须摊付的社会资本。
城市化的费用和组织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资源向城市的配置问题。
刘易斯指出:“组织一个象样的城市所要求的人的努力是巨大的。
必须建设街道、并且铺路与照明;必须修建供水系统,需要污水处理设施;要组织公共汽车交通;城市必须有食物,从远方运来谷物、土豆或肉类比较容易,而从近郊得到每日供应的牛奶或蔬菜就不容易了。
”(注:刘易斯《增长与波动》,第208页。
)另外,还要为新进入城市的人口修建大量住宅等。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源,就是说,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组织和建设。
如果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而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即资源城市化,就必然出现城市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即“城市病”。
在英国,工业化起源于农村,而农村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是整个工业化前期的主要特征。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乡村变成工业城镇,城镇变成大的工业城市,从而出现城市化的加速。
不过,在资源从乡村向城镇,从城镇向大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对于城镇的发展来说,资源在乡村的分散,对于大城市的发展来说,资源在小城镇的分散,都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农村工业和农村地区对资源的占用,影响城市化的进程。
具体说,就是在人口迅速城市化的同时,资源的城市化出现滞后。
二、“城市病”的主要形式
人口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资本积累和扩张的需要。
资本主义工业迅速扩张的能力及其周期性特征,要求有足够的劳动力储备。
而在大工业和大工业中心形成以后,还要求这种劳动力集中在城市。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导致了城市的大规模失业。
马克思把这种“现代工业的中心——工厂、制造厂、冶金厂、矿山等等”存在的失业现象,称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流动形式。
工业革命时期或者说工业化早期城市发展的病态,还表现在住宅奇缺方面。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记载: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
的确,穷人常常是住在紧靠着富人府邸的狭窄的小胡同里。
可是通常总给他们划定一块完全孤立的地区,他们必须在比较幸福的阶级所看不到的这个地方尽力挣扎着活下去。
英国一切城市中的这些贫民窟大体上都是一样的;这些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最常见的是一排排的两层或一层的砖房,几乎是排列得乱七八糟,有许多住人的地下室。
这些房屋每所仅有三四个房间和一个厨房,叫做小宅子。
在全英国,这是最普通的工人住宅。
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
这里的住宅非常集中,以至于空气很难流通,特别是很多人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空气之糟是可以想象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306—309页。
)
这种情况,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
由于工业化的迅速进行,人口日益向城市集中,而住宅状况也就日趋恶化。
马克思指出:“一个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为工人安排的临时住所也就越坏。
”“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也就越要相应地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因此,资本主义的积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状况就越悲惨。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725、721页。
)
城市卫生状况的恶化,也是早期城市病的重要方面。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不存在组织城市生活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一切都是自然发展的。
而在出现问题的初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问题发展到忍无可忍的程度以后,人们才呼吁加以解决,但往往为时已晚。
当大机器隆隆运转的时候,人们起初只看到它所带来的源源不尽的财富,而看不到为它付出的代价。
恩格斯当时就指出:“为这一切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只有在以后才看得清楚。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303页。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卫生问题,部分来自工业污染,部分来自生活污染。
城市居民大都是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农村的那种散居所养成的习惯还没有改变。
如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不少城市居民还保留着养猪的习惯,所以到处是猪圈。
由于厕所不够,人们不得不随地大小便。
根据记载,曼彻斯特的议会街,每380人才有一个厕所,在居民区,每30幢住满人的房子才有一个厕所。
在工人的家里,鸡、猪、甚至马都挤在同一
个房子里。
对于城市卫生特别是较大的城市卫生来说,排水是很关键的问题。
当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一般污水都是通过大大小小的“阴沟”通往厕所或死水塘;情况最好的是将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
例如,经过曼彻斯特的艾尔克河,成了一条大污水沟。
甚至在伦敦,大大小小的污水池和污水沟都到处可见。
居住的拥挤和卫生状况的恶化,导致瘟疫横行。
对于工人居住区来说,猩红热、伤寒、霍乱等是最容易发生的,而一旦发生就不可收拾,往往危及成千上万
人的生命。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死亡率回升,与此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