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医师

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医师
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医师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

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第四单元艾滋病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

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

六、治疗:

主要是抗病毒

抗病毒指征: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

或CD4+下降速率>每年0.08

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SARS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

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

五、检查:

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CD8明显降低

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

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

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飞沫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

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

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表现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

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

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特异性荚膜抗原+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

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

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不宜应用磺胺

预防――可用磺胺类

第七单元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

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

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

胆汁培养

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

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流行病学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流行病 96.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定义是D A.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防制疾病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B.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纯理论的学科 C.研究人群中非传染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防制疾病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D.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E.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学科 A.现况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D.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E.分析性研究 142.客观地反映某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不设专门对照,使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的研究为A 143.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可以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的研究为C 144.由研究者控制干预措施的研究为D 145.使用比值比反映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研究为B 61.下列有关现代流行病学叙述正确的是C A.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是疾病

B.流行病学研究的角度是个人或人群 C.流行病学从疾病或健康事件的分布出发 D.流行病学用观察的研究方法揭示健康事件的人群特征 E.流行病学是一门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科学 66.目前适用于我国的流行病学定义是D A.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问题 B.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决定疾病频率的决定因子的科学 C.流行病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疾病的分布.生态学及防治对策D.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E.流行病学是关于流行的科学,它研究流行发生的原因.规律及扑灭的条件,并研究与流行做斗争的措施 16.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是B A.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B.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 C.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D.传染病、非传染病、伤害 E.设计、测量、评价 17.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是指A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1. 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 C ) A.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 艾滋病病人 C.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D. 性病患者 E. 同性恋者 2. 下列哪项不是HIV 主要传播途径( C ) A. 异性不洁性行为 B. 同性性行为 C. 共餐共宿 D. 静脉内吸毒 E. 母婴传播 3. 有关HIV 感染临床Ⅱ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 A.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B. 血中检测不出HIV C. 血中检不出gp120 及gp41 D. 有传染性 E. 血中检出p24 抗体 4. 有关HIV 感染临床Ⅲ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 A. 表现为短期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B. 全身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的肿大

C. 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 cm 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 D. 淋巴结活检为反应性增生 E. 有传染性 5. 高危人群出现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下列哪项描述有误( D ) A. 体重下降10%以上 B. 慢性咳嗽或腹泻1 月以上 C. 间歇或持续发热1 月以上 D.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E. 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 6. 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是( A ) A.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B. 肺结核 C. 念珠菌性食管炎 D.卡波济肉瘤 E. 口腔白斑 7. HIV 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消毒( E ) A. 高压湿热消毒法 B. 75% 的酒精 C. 0. 2% 的次氯酸钠 D. 焚烧 E. 紫外线

8. HIV 感染的主要临床发展经过分为( C ) A. 潜伏期,前驱期,艾滋病早期和艾滋病晚期 B. 急性感染期,亚急性感染期,慢性感受染期和继发机会性感受染期 C.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艾滋病期 D. 无症状感期,症状明显期,症状好转期和恢复期 E. 急性感染期,慢性感染期,艾滋病晚期和后遗症期 10. 下述哪项不是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E) A. 男性同性恋者 B. 性乱交者 C. 静脉药瘾者 D. 血友病主多次输血者 E. 医务工作者 1.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 E ) A. 全身小动脉坏死 B. 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 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 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E. 小血管( 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2.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C )

执业医师模拟考试题传染病学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传染病学模拟试题)考试日期: 姓名:班级:学号:考试成绩: 一、A1型题(共20题,每题1.5分。每题只能从A、B、 C、D、E 五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不得分) 1 恙虫病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A 斑疹 B 丘疹 C 焦痂 D 淋巴结肿大 E 肝脾肿大 2 流脑最常见的皮疹是 A 玫瑰疹 B 瘀点瘀斑 C 疱疹 D 斑丘疹 E 脓疱疹 3 伤寒发病第一周,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是 A 粪便培养 B 肥达氏反应 C 血培养下载文档可编辑 D 尿培养 E 玟瑰疹刮取液培养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下列哪一种传染病需

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 病毒性肝炎 B 肺炭疽 C 麻疹 D 伤寒 E 艾滋病 5 霍乱的病理变化为 A 肠粘膜有炎症性改变,表浅溃疡 B 肾有变性及炎症性改变 C 肝、脾肿大 D 胆囊无胆汁 E 以上均不是 6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 A 过高热 B 昏迷合并肺炎 C 反复惊厥 D 严重后遗症 E 中枢性呼吸衰竭 7 艾滋病患者血中哪一种细胞减少最明显?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CD4+T细胞 下载文档可编辑 D CD8+T细胞 E E细胞 8 中毒型菌痢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 A 急性微循环障碍 B 严重 吐泻导致脱水 C 电解质严重紊乱 D 代谢性酸中毒

E 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 9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出血最重要的原因是 A 血小板减少 B 凝血因子减少 C X、刈因子减少D毛细 血管脆性增加 E维生素K吸收障碍 10关于抗—HEs与抗—HEc,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两者均为自身抗体 B 两者均为保护性抗体 C抗HEs为自身抗体,抗—HEc为保护性抗体 下载文档可编辑 D 抗—HEs为保护性抗体,抗—HEc不是保 护性抗体 E抗—HEs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Ec是保护性抗体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确诊的有力依据是 A 典型临床表现 B 有瘀点瘀斑 C 流行季节 D 细菌培养或免疫 学试验的阳性结果 E 脑膜刺激征 12 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A 鼠类接触史 B "三痛征"和"酒醉貌"

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大纲

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大纲 2018年《传染病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细目一:感染与免疫 要点: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表现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5.感染病的发病机制 细目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要点: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 要点: 1.基本特征 2.临床特征 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 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资料 3.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细目五:传染病的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 2.治疗方法 7.治疗 8.预防 细目六:传染病的预防要点: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细目一:病毒性肝炎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细目二:流行感冒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细目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细目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细目五:艾滋病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防 细目六:流行性出血热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制与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执业医师模拟考试题 传染病学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传染病学模拟试题) 考试日期: 姓名: 班级: 学号: 考试成绩: 一、A1型题(共 20题,每题分。每题只能从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不得分) 1 恙虫病最有意义的体征是 A 斑疹 B 丘疹 C 焦痂 D 淋巴结肿大 E 肝脾肿大 2 流脑最常见的皮疹是 A 玫瑰疹 B 瘀点瘀斑 C 疱疹 D 斑丘疹 E 脓疱疹 3 伤寒发病第一周,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是 A 粪便培养 B 肥达氏反应 C 血培养 D 尿培养 E 玟瑰疹刮取液培养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下列哪一种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 病毒性肝炎 B 肺炭疽 C 麻疹 D 伤寒 E 艾滋病 5 霍乱的病理变化为 A 肠粘膜有炎症性改变,表浅溃疡 B 肾有变性及炎症性改变 C 肝、脾肿大 D 胆囊无胆汁 E 以上均不是

6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 A 过高热 B 昏迷合并肺炎 C 反复惊厥 D 严重后遗症 E 中枢性呼吸衰竭 7 艾滋病患者血中哪一种细胞减少最明显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CD4+ T细胞 D CD8+ T细胞 E B细胞 8 中毒型菌痢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 A 急性微循环障碍 B 严重吐泻导致脱水 C 电解质严重紊乱 D 代谢性酸中毒 E 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 9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出血最重要的原因是 A 血小板减少 B 凝血因子减少 C Ⅹ、Ⅻ因子减少 D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E 维生素K吸收障碍 10 关于抗-HBs与抗-HBc,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两者均为自身抗体 B 两者均为保护性抗体 C 抗HBs为自身抗体,抗-HBc为保护性抗体 D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 E 抗-HBs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是保护性抗体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确诊的有力依据是 A 典型临床表现 B 有瘀点瘀斑 C 流行季节 D 细菌培养或免疫学试验的阳性结果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一、总论 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二、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 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三、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 DIC,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低 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 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潜伏期一般为1---2周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 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 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痛病情反而加重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 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 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特异性抗 体IgM阳性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 四、艾滋病 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母婴 三、病理: 1、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是病毒直接引起的 2、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卡波济肉瘤 机会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多见 四、分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典型期 五、检查:抗-HIV阳性,CD4总数<0.2或(0.2-0.5) 六、治疗:主要是抗病毒 抗病毒指征:CD4+<0.35 或HIV-RNA水平>5000拷贝或CD4+ 下降速率>每年0.08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学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室温:尿中存活10天,痰及粪便5天,血液15天,物体表面2-3 天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SARS患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 3、易感人群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病理: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结) 肺: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和肺泡损伤。主要病理特点:透明膜形成, 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肺泡腔中肺细胞脱屑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或主要症状,无上呼吸道卡 他症状。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2—10天 五、检查: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 CD3、CD4、CD8 明显降低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原学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属 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我国以A群为 流行菌株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 2、传播途径:飞沫 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 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 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 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病变以软脑膜为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10天,一般为2—3天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 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 (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高热、瘀斑、休克、呼衰 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清 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 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 3、混合型 五、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 激征(+)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特异性荚膜抗原+ 脑脊液涂片镜检 六、治疗: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 钠盐。不宜应用磺胺预防――可用磺胺类 七、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 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伤 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 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5周后。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伤寒的第一次菌血 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 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 胆汁培养 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 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细 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抗菌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八、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属革兰阴性杆菌。 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最常见 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是:志贺痢疾杆菌 在外环境中自下而上能力最强的是:宋内痢疾杆菌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痢疾杆菌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 3、易感人群:儿童,次之为青壮年。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痢疾杆菌可产生内外两种毒素。微循环障碍和脑水肿是中 毒型菌痢的主要病理基础。 2、病理: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重者浅表溃疡形成。病 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四、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为1-2天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急性发作的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 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粪便镜检WBC>15个/HP;粪 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2、急性非典型(轻型) 3、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高热,全身中毒为主;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呼衰,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 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病程超过两个月 五、检查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六、治疗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中毒型:山莨菪碱→改善 微循环障碍 九、霍乱 一、病原学: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革兰染色阴性。菌 体有鞭毛,活动极活泼。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水污染→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三、病机和病理: 1、病机:侵袭力和内毒素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霍乱弧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外毒素(霍乱肠毒素)――重要的病因物质 2、病理: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丧失。 四、表现 (一)分期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 1、泻吐期:先剧烈腹泻,后吐,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水样便。 2、脱水虚脱期 3、恢复期(反应期) (二)分型:轻型,中型,重型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轻型 五、检查悬滴检查――初步诊断。细菌培养抗体滴度呈4倍 以上升高即有诊断意义。 六、治疗1、补液――治疗的关键 2、抗菌――减少其腹泻量及缩短排菌时间首选氟喹诺酮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汉坦病毒属,为RNA病毒。根据血清学检查。 (二)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 家鼠等。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要有5种,即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及虫媒传播。(全部种类)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与传播的鼠类有关) (三)发病机制 1. 休克的发生机理 本病病程的3-7日常出现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于疏松组织,使血容量下降。此外由于血浆 外渗(失血浆性)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和DIC的发生,血液循环淤滞,进一步降低有效血容量。 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 【真题库】3.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原因是 A.过敏性 B.失血浆性 C.出血性

D.感染性 E.心源性 答案:B 2、出血:发生机制1)血管壁的损伤,2)凝血受损: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所致的凝血机制异常是主要原因。 3、急性肾衰竭发生机制:主要由于肾血流不足,肾小球和肾小 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以及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 阻塞等原因所致。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一14天。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 期5期经过。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 和肾损害。 起病急骤,发热常在3940°C之间,病程为37天。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多数患者出现胃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多为重型患者。 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等部位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传染病概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传染病概论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 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体内持续存在病原体 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 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答案:B 【真题库】11. 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 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lgG(+)。其12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 -HBs(+) ,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 A.隐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垂直感染 答案:A 【真题库】17.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A1题型 1.下列哪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为DNA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答案:B 2.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肝炎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3.慢性肝炎的原因不包括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自身免疫性肝炎 答案:A 4.流行地区甲型肝炎最常发生在 A.老年人 B.妇女 C.成年人 D.吸烟者 E.学龄前儿童 答案:E 5.肝肺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 A.慢性肝病的体征 B.呼吸困难、肺水肿 C.低氧血症 D.心源性哮喘 E.卧立呼吸 答案:D 6.下列与乙肝慢性化有关的是 A.DNA病毒 B.病毒产生前S蛋白 C.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D.病毒反复感染 E.血清中存在anti-HBe 答案:C 7.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中下列哪项可除外

A.病毒发生变异,导致免疫逃逸 B.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C.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D.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体液传播 E.病毒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8.丙型肝炎病毒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B.可应用血源疫苗免疫以预防感染 C.血清中检测出anti-HCV提示有感染 D.血清中可检测病毒RNA E.绝大多数为血源传播 答案:B 9.对重型肝炎的判断下列哪项最重要 A.ALT>500U/L B.总胆红素>171umol/L C.PTA<40% D.电解质紊乱 E.WBC15乘以十的九次方/L 答案:C 1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不包括 A.病毒基因组中编码包膜糖蛋白E2最易发生变异 B.常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C.病毒逃逸机体免疫攻击 D.病毒可感染免疫细胞 E.机体抗HCV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对低下 答案:B 1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不包括 A.急性肝炎 B.慢性肝炎 C.重型肝炎 D.淤胆型肝炎 E.药物性肝损害 答案:E 12.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特点没有 A.常发生重型肝炎 B.肝炎症状相对较轻 C.慢性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D.容易发展为肝炎肝硬化 E.与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 答案:A 13.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的治疗除哪项外可有以下原则 A.禁酒、避免劳累、适当休息 B.可用保肝、降酶、退黄药物

2014中医执业医师成绩查询入口及查询时间说明

2014中医执业医师成绩查询入口及查询时间说明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经于12月正式开通,为让广大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及时查 询成绩,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592552218.html,/YvFanN 更多考试信息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QQ群:308313459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已于9月13、14日结束了,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成绩查询时间预计为考后三个月,请您参考: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时间9月14、15日,合格分数线公布时间为12月18日,成绩查询时间为12月19日。 为了广大考生能在参加完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后第一时间查询到自己的成绩,为您提供2014年各省市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经于12月正式开通,为让广大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生及时查询成绩,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592552218.html,/YvFanN 更多考试信息在中医助理医师考试QQ群:347699569 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分数线入口已经于12月正式开通,为让广大2014年中医助理医师考生及时查询分数线,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592552218.html,/ThLII5 更多考试信息在中医助理医师考试QQ群:347699569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经于12月正式开通,为让广大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及时查询成绩,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592552218.html,/YvFanN 更多考试信息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QQ群:308313459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入口已经于12月正式开通,为让广大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生及时查询分数线,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592552218.html,/ThLII5 更多考试信息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QQ群:308313459 各位考生: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成绩查询时间预计为考后三个月, 请您参考: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时间9月14、15日,合格分数线公布时间为12月18日,成绩查询时间为12月19日。 为您提供2015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必备3个窍门,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2016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试题及部分答案解析汇总

2016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考试题及部分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某地一项有关高血压的横断面研究表明:男性45~55岁组有高血压者占13%,女性占15%。从而得出结论,该年龄组男性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较女性小。该结论 A.正确 B.不正确,因没区分发病率和患病率 C.不正确,因为未用率作性别间比较 D.不正确,因为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队列的影响 E.不正确,因为无对照组 2.下列哪种情况,某种疾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之比值将增大? A.病死率高 B.该病病程长 C.该病病程短 D.暴露时间长 E.多次暴露 3.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中,为组织方便和节约费用,选择哪一种抽样方法更合适? A.单纯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级抽样 4.在现况研究过程中,按抽样方案抽中的调查对象没有找到,而随意以其他人代替,从而破坏了调查对象同质性的偏倚属于 A.选择性偏倚 B.幸存者偏倚 C.回忆偏倚 D.测量偏倚

E.混杂偏倚 5.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 A.出生队列研究 B.横断面研究 C.移民流行病学 D.血清流行病学 E.遗传流行病学 6.欲调查某地人群HBsAg携带情况,可采用 A.个例调查 B.前瞻性调查 C.抽样调查 D.爆发调查 E.回顾性调查 7.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 A.抽样误差 B.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逻辑误差 E.数据误差 8.下列哪项指标最适合描述妇女激素替代疗法后十年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 A.患病率 B.危险度 C.病死率 D.发病率 E.十年生存率 9.普查妇女乳腺癌时测量乳腺结节的频率指标应选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 病学复习重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传染病学 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病毒感染 一、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七)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七) 1、疾病预防措施中,EPI是指 A、流行病学 B、预防接种 C、冷链 D、被动免疫 E、扩大免疫计划 2、下列哪一种是被动免疫制品 A、抗狂犬病血清 B、百日咳疫苗 C、卡介苗 D、破伤风类毒素 E、流感疫苗 3、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四苗防六病”针对的疾病不包括 A、结核病 B、百日咳 C、白喉 D、麻疹 E、乙型脑炎 4、一次成功接种可产生较长期免疫力的生物制品是 A、灭活疫苗 B、类毒素

C、抗毒素 D、免疫球蛋白 E、减毒活疫苗 5、评价预防接种效果的免疫学指标是 A、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 B、标化率、续发率 C、引入率、抗体阳转率 D、有效率、抗体平均滴度 E、保护率、效果指数 6、不属于我国计划免疫范畴的传染病是 A、乙肝 B、风疹 C、麻疹 D、脊髓灰质炎 E、结核病 7、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为 A、病原侵入期 B、前驱期 C、潜伏期 D、传染期 E、无症状期 8、传染期的意义

A、确定消毒时间的长短 B、确定患者的隔离期限 C、用于推断受感染的时间 D、作为应急接种的参考 E、推断致病因子 9、传染病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称为 A、潜伏期 B、前驱期 C、传染期 D、极期 E、恢复期 10、下面哪个因素会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计划免疫 B、新生儿增加 C、易感人口迁入 D、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E、免疫人口死亡 11、下列哪条不符合经空气传播的特点 A、具有冬春季节性升高现象 B、在未经免疫预防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 C、在未经免疫的城市人群中,常在儿童期即被感染 D、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发病呈典型的周期性现象

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医师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医考帮摘录笔记

1.。第一章总论 2.。隐性感染→不发病→产生抗体 3.显性感染→发病→比例最低最易识别 4.潜伏感染→免疫力降低→发病 5.病原体携带状态→自己不发病,但是要传染别人 6.病原体被清除→啥事儿没有 7.。隐性感染→不发病→产生抗体 8.显性感染→发病→比例最低最易识别 9.潜伏感染→免疫力降低→发病 10.病原体携带状态→自己不发病,但是要传染别人 11.病原体被清除→啥事儿没有 12.。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 所占比重最低,但出现容易识别。 13.。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 所占比重最低,但出现容易识别。 14.。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 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C.隐性感染15.。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 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C.隐性感染16.。病原携带者。可以将病原体排出。这是与潜伏性 感染最大的区别。 17.。病原携带者。可以将病原体排出。这是与潜伏性 感染最大的区别。 18.。在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 别的是C.显性感染 19.。在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 别的是C.显性感染 20.。只有显性隐形,其他的基本不选 21.。只有显性隐形,其他的基本不选 22.。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C.隐性 感染。 23.。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C.隐性 感染。 24.。隐形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25.。隐形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26.。清除:全杀 27.隐性:无表现,有免疫,最常见 28.显性:全有,最少见 29.携带:有排,有传染 30.潜伏:免疫不行就出现 31.。清除:全杀 32.隐性:无表现,有免疫,最常见 33.显性:全有,最少见 34.携带:有排,有传染 35.潜伏:免疫不行就出现 36.。病原体被清除:疾病治愈 37.隐性感染:临床上最常见,无症状,有反应38.显性感染:临床上最少见,有症状,很少见 39.病原携带状态:能排出病原体,传给别人 40.潜伏性感染:不能排出病原体,传给自己,如(单 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41.。病原体被清除:疾病治愈 42.隐性感染:临床上最常见,无症状,有反应 43.显性感染:临床上最少见,有症状,很少见 44.病原携带状态:能排出病原体,传给别人 45.潜伏性感染:不能排出病原体,传给自己,如(单 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46.。病原体数量为病原体致病能力决定因素之一,与 变异性无关 47.。病原体数量为病原体致病能力决定因素之一,与 变异性无关 48.。即可通过水平传播,也可通过垂直传播的疾病是 E.乙型肝炎 49.。垂直感染的病毒: 50.巨风爱上丙乙肝,生下一个畸形儿 51.巨细胞、风疹、丙乙肝、艾滋病病毒 。即可通过水平传播,也可通过垂直传播的疾病是E.乙型肝炎 。垂直感染的病毒: 巨风爱上丙乙肝,生下一个畸形儿 52.巨细胞、风疹、丙乙肝、艾滋病病毒 5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 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54.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的三个因素:病原体、人 体、所处环境。 5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 特征、感染后免疫。 56.。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 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57.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备的三个因素:病原体、人 体、所处环境。 5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 特征、感染后免疫。 59.。病毒的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60.。病毒的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61.。隐性感染是感染过程的表现。不属于流行病学特 征。 62.。隐性感染是感染过程的表现。不属于流行病学特 征。 63.。散发:散在发生 64.暴发:短时间内好多人突然发生症状相同的病 65.流行:是指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 水平 66.大流行:跨地区跨过蔓延 67.。散发:散在发生 68.暴发:短时间内好多人突然发生症状相同的病

2020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总论 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三无:无症状;无体征;无辅助检查异常。 一有:有抗体。 最常见: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中最常见的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健康携带者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不典型病例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 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 有病原;有免疫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无症状; 带菌/毒:排出病原体—传染别人 潜伏性感染 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 择机(免疫低时)发病 小结: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2.毒力病原体释放毒素和毒力因子的能力。 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毒力因子 3.数量 4.变异性 指病原体可因遗传、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保护性免疫反应 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 1.是生物个体先天遗传而来,对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的一种免疫反应,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 2.不存在二次免疫的加强。 (1)天然屏障作用: 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 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肝、脾、骨髓及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及各种粒细胞。 (3)体液因子: 包括补体、溶菌酶及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激活而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指宿主对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并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特点: 1.具有特异性及二次免疫加强。 2.不能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