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 鲁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鲁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感受深切的母爱;了解作者的生命感悟;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我不是个好儿子》引出母爱话题,再引至母亲的艰辛,从而导入课文。
二、相关背景作者少年时双腿突然残疾,这对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为了逃避现实,他经常坐着轮椅躲进地坛,一个人默默地咀嚼痛苦,品味人生。
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母亲的安慰鼓励之下,他终于走出残疾的阴影,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但在这时,母亲却猝然去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在残废十五年后,拿起笔写下了这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初知文意。
2.学生再读课文,深切感受母爱。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以一篇记事散文,全文共七节,本文是其中的前两节。
记叙了“我”在双腿残废之后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抒写了“我”在特定环境和遭遇中对人生、对自然、对母爱的深切体验,表达出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性格和意志。
第一节,记述“我”残废十五年来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抒写“我”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中对人生的思考案。
第二节,记述“我”母亲对残废儿子的崇高母爱,表达“我”对母亲的无限痛悔、思念之情。
四、研读讨论1.“我”在地坛思考了哪些人生问题?得出了什么答案?明确:(1)关于死;(2)为什么出生;(3)怎样活。
地坛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最终“我”解悟到生命的内涵,找到了答案: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
2.在记述母亲时,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明确:(1)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2)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3.试比较《我不是个好儿子》与本文所表现的母爱有何异同?明确:本质相同,表现各异。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史铁生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课时把关练15 我与地坛(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可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
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音乐却能让人。
但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够呢?在人生之路上,()。
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拨开纷扰,,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春风得意感慨万千正中下怀洞察世事B.踌躇满志百感交集正中下怀明察秋毫C.春风得意百感交集如愿以偿洞察世事D.踌躇满志感慨万千如愿以偿明察秋毫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结合语段的意思指明病因并修改。
①病因:②修改:3.下面的①~④句是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①平平地,不令我颠踬;淡淡地,不让我昏醉②平平地,不让我昏醉;淡淡地,不令我颠踬③淡淡地,不让我昏醉;平平地,不令我颠踬④淡淡地,不令我颠踬;平平地,不让我昏醉第句,理由: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4~6题。
4.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选段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

【明确】(1)特点:尽管古园形体被人肆意雕琢,但有些 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2)作用: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解读, 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 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
【疑难探究】 1.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呢?作者在双腿残废后为什么要选择地坛呢?
微课二: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 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 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 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以上景物描写突出了环境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其作用。
【明确】(1)特点:荒芜冷落。 (2)作用:衬托作者的心境,生命与地坛契合,从此再也 没有分开。
(2)身临其境·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
指亲身感受当时的情境或气氛,强调的
“身”,即亲自。
设身处地
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强调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2.熟语积累
(1)急于求成:指做事急于达到目的或取得成功。
(2)声名狼藉:形容行为不检点,名声坏到了极点。
【运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尽管已年近中年,但看他活力十足的样子,仿佛比他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
【国学品读】
【读】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
【品】人的行为,最重要的莫过于孝顺,在孝道之中,没
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悟】“孝莫大于严父”不是说孝顺母亲不重要,封建
社会是以男性为主的宗法社会,如今,对父母应该同样
孝顺。
【读】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点拨】
2.“我”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8-19 第1单元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

18-19 第1单元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1)反应·反映二者读音相同,意思相近,容易混淆。
“反应”强调外部刺激。
“反映”强调主观行为或事物本身的特性;也指把相关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2)以致·以至“以致”和“以至”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
“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
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人未动,心已远;纵使相聚,依然失魂落魄....。
一腔乡愁牵动人心啊!()(2)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身临其境....地为别人着想。
()(3)许多“最美人物”涌现出来,这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4)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致..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 【答案】(1)√(2)×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4)ד以致”是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应用“以至”。
[常识·速览][识作者]身残志坚的强者——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2019),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风格史铁生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至爱至亲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荒芜.(wú) 狂妄.(wànɡ) 坍圮.(pǐ) 譬.如(pì) 亘.古(ɡèn) 恓.惶(xī) 蝉蜕.(tuì) 窸窣.(sū) 灼.烈(zhuó) 恪.守(kè) 颓.墙(tuí) 福祉.(zhǐ) 迄.今(qì) 猝.然(cù)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隽⎩⎪⎨⎪⎧(juàn)隽永(jùn)隽秀 剥⎩⎪⎨⎪⎧(bō)剥蚀(bāo)剥皮 干⎩⎪⎨⎪⎧(ɡàn)树干(ɡān)干预 角⎩⎪⎨⎪⎧(jiǎo)角度(jué)角逐 2.语境辨析法(1)张强的衣服用熨.(yùn)斗热处理后,看上去十分平整,穿起来也相当熨.(yù)帖。
(2)那种认为人生的命运都由上天的星宿.(xiù)主管的说法是在宣扬宿.(sù)命论。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2)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情景或气氛,或亲自来到那个境地。
2.理解辨析(1)反应·反映二者读音相同,意思相近,容易混淆。
“反应”强调外部刺激。
“反映”强调主观行为或事物本身的特性;也指把相关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2)以致·以至“以致”和“以至”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
“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上的延伸和发展。
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人未动,心已远;纵使相聚,依然失魂落魄....。
原创5: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 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 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 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躲避苦难
事例2: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
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
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
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
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
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
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
死是
活着
必然降临 是一种
的节日
幸福
思考
找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的段落,归纳作者是如 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的?
(一)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
1.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 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 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 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 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
同病相怜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 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 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 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我被社会遗弃
问题二: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是否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 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 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 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 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我与地坛朗读节选

我与地坛朗读节选
我与地坛的朗读节选,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朗读版本,或者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朗读版本。
(注:本朗读版本仅供参考,具体效果需根据个人嗓音、语速等因素进行调整。
)
我与地坛——史铁生
(第一段)
我与地坛,相看两不厌。
只有风,只有鸟,只有虫鸣,只有花香。
我与地坛,就像我对自己的母亲。
她是我的母亲,她是我的朋友。
她是我的灵魂,她是我生命的源泉。
(第二段)
我在地坛里,听见了风的呼唤,听见了鸟的歌唱。
看见了虫的蠕动,看见了花的开放。
我在地坛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感受到了生命的节奏。
我仿佛听到了生命的交响乐,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舞蹈。
(第三段)
我在地坛里,想起了母亲的笑容,想起了母亲的泪水。
想起了母亲的慈爱,想起了母亲的辛劳。
我在地坛里,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我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仿佛看到了母亲的期待。
(第四段)
我在地坛里,思考了生命的意义,思考了生命的价值。
思考了生命的脆弱,思考了生命的坚强。
我在地坛里,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明白了生命的价值。
我仿佛听到了生命的呼唤,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尾声)
我与地坛,就像我对自己的母亲。
她是我的母亲,她是我的朋友。
她是我的灵魂,她是我生命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坚韧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晨读积存已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确实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出城门向东;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
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
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最闻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要紧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
又表达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那个地方典型的诗人本色。
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如今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
最后那么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二】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2017〕,中国当代闻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差不多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决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决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要紧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假设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字词积存:1.识记字音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撅〔〕捋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2、解释以下词语坍圮:隽永:恪守:失魂落魄:声名狼藉:熨帖:浮夸:【四】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3.文章共几个部分?总体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如此写有何作用?〔二〕精读精研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确实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什么原因这么说?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如今才是我该来的时候?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5、课文中象如此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确实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7.什么原因要“独自”去?地坛能够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8.他到底如何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让他想要躲避?用原文的回答。
9.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有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10.母亲是怎么样面对如此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11.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
12.如此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13.如何理解“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一句的含义?【五】合作探究: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六、问题探究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2.讨论概括母亲的形象八、艺术鉴赏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九、素材积存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天祥〕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6.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8.人类因梦想而永生;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
〔詹姆斯迪恩〕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久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拿破仑〕1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么样利用它。
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特别长久。
〔蒙田〕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欢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十、课堂练习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宿命(s)炫耀(xun)坍圮(tānpǐ)窸窸窣窣(xīsū)B.蝉蜕(tu)熨贴(yn)荒芜(w)历尽沧桑(cāng)C.玉砌(ch)恪守(g)地坛(tn)肆意雕琢(zhu)D.颓墙(tu)教诲(huǐ)猝然(z)亘古不变(gng)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栏B.誓言隽永坚忍不拔弥漫恪守教诲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籍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开翅膀,忽悠一下()空了;树干上()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弯了草叶轰然坠地()开万道金光。
A.甩疾展凌停弄砸B.甩速展升停压砸C.捋疾支升留压摔D.捋速支凌留弄摔4.依次在以下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梦想成真只属于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炮制,就能够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事实上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是要看他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是进展中国家,依旧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峻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假如却不管B.但假如而不管C.假如只要也不管D.因为假如却不管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司机们差不多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差不多方法。
C、只要紧密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十【一】课外拓展整体把握1.本文的要紧内容和主旨是什么?答: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样的?答:问题研读1.怎么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答:2.“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答:3.作者刻画“三姨”那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答:4.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明白“那条小路全然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
答:十【二】课外作业周末回家观看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
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我与地坛》学案参考答案字词积存:1.识记字音宿〔s〕命坍〔tān〕圮〔pǐ〕玉砌〔q〕雕栏亘〔gn〕古不变撅〔juē〕捋蝉蜕〔tu〕窸窸〔xī〕窣窣〔sū〕嘈〔co〕杂熨〔y〕帖猝〔c〕然倔〔:ju〕强隽〔jun〕永恪〔k〕守焦灼〔zhu〕2、解释以下词语坍圮:坍,倒塌;圮,毁坏。
同义连用,倒塌,坍塌。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严格遵守。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特别惊恐的样子。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熨帖:舒服,舒适。
浮夸:华美夸张。
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1.母亲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么样的难题。
”3.对象:〔1〕地坛〔2〕母亲特点:〔1〕荒芜但并不衰败〔2〕坚忍、毫不张扬作用:〔1〕生命感悟〔2〕生存启迪〔二〕精读精研1.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3.生命的暗示4.荒芜并不衰败。
“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基本上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那么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发,为了躲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身体残疾精神不变6.〔1〕什么原因生;〔2〕怎么样活。
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那么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确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扩展]假如同学们自己遇上了如此的问题,会有怎么样的心情,会怎么样做呢?9.她明白……她明白……她明白……她又担心……她只是不明白……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那么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10.“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11.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12.“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亮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