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追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通过课文《水调歌头》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
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水调歌头练习及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1、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水调出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作用是什么。
2、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统领全词。
高度概括了作者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阅读理解附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理解附答案
水调歌头阅读理解附答案
水调歌头
赵秉文①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②,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③。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④。
【注释】①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处世颇有太白遗风,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故赵秉文写词予以作答。
②“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
”即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
③“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
④缘自韩愈《杂诗》“被发骑麒麟”。
8.词的上片多处用典,请简要赏析。
(5分)
9.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8.①词人从古人到神仙,使用了“四明狂客”“谪仙人”“骑鲸人”“神仙官府”的典故。
(2分)②词人以“谪仙”自比,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表达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对淡泊自由人生的'追求。
(3分)
9.①下片的前五句,描绘了一种优美闲适的生活情状以及词人醉酒当书的狂放恣意之态,表达了词人对闲适高雅生活的向往。
(2分)
②第六到九句,词人用沧浪之水的典故,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性,以及追求淡泊境界的理想。
(2分)③最后两句,词人借典故,返回天台作地仙,表达了意欲远离尘嚣俗世的归隐之情。
(2分)。
古代诗歌赏析朱熹《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朱熹《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20 题。
(共 8 分)水调歌头[ 宋] ] 朱熹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
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①,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何似鸱夷子②,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② ,成霸业,有馀谋。
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
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注】①《史记?李斯列传》:秦丞相李斯遭人诬陷论斩,临刑谓其子:“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下文陆机的“华亭清唳”与此意同。
②鸱夷子即范蠡。
19.“倚伏互相酬”这一句中“倚伏”是指_________,蕴含了朱熹这位理学大师的哲理思考。
(2 分)20.从抒情方式看,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抒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 分):19.【解析】顺境和逆境(福祸)相互依存隐伏20.【解析】①用典抒情,表达入仕悔恨之情。
“东门黄犬”“华亭鹤唳”表做官遭祸,抽身悔迟之慨,有对李斯、陆机的同情,更有自己遭谗罢职后的遗憾与不满。
②对比抒情,范蠡泛舟与李斯、陆机三个历史典故,一正两反,将范蠡功成名就退隐与李陆二人对比,表明了对自己入仕的悔意及隐居的思想。
③借景抒情,“春昼”两句写浩渺的烟波,追月的云彩,营造极强的画面感和优美的意境,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憧憬和对朝廷的彻底失望。
④直接抒情。
结句“永弃”写出诗人内心的决绝,“吾道付沧洲”点出他最后归乡著述传道的朴素愿望。
(一点2 分,三点满分。
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 21-22 题(共 6 分)材料一: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水调歌头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水调歌头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是南人杨炎正的作品,是首感怀秋日的词。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水调歌头》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诗词阅读原文水调歌头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水调歌头》诗词阅读题目8.词的上片如何表现“愁” ?请简要赏析。
(5分)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水调歌头》诗词阅读答案8.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暮江千顷” ,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或:“无处” 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
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
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
)或:以乐景衬哀情。
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②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 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每一点写出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
答出两点得满分。
)9. 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
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任意答出三点得6分。
)[解析]8.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
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
C.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D.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
18.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的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理由。
【答案】17.B 18.合适。
诗句意思是“希望你我二人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同时表达了思念和祝愿。
【解析】17.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诗人由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领悟到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顺意的道理,启示我们要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故选B。
18.考查诗句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婵娟”指的是月亮。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黄庭坚《水调歌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水调歌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引导语:与小编一起阅读与学习黄庭坚《水调歌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黄庭坚《水调歌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鸸。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
此处代指世外桃源。
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 (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
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赏析】这首词现作者失意的情怀。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春”两句,作者巧用典故,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这一比兴手法的使用,把作者满腔的喜爱之情和盘托出。
然后用倒叙手法,描写了武陵溪的美好景致。
这里有淙淙的流水,有盛开的桃花,还有那婉转悦耳的黄鹂鸟的'鸣叫,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可爱,那么令人忘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追和》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调歌头 ·追和 张元干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
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
耳畔风波摇荡,身 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
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
短发霜粘两鬓,清 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
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注] 张元干(1091-1170),又名元傒,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
孤负:即辜负。
南州:泛指南方。
豪气:豪迈的气概。
百尺卧高楼:引三国陈登斥许汜徒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事。
清夜:清静的夜晚。
瓦鸣沟:即瓦沟鸣。
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
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付与:拿出;交给。
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
(1)这首宋词可分为几个层次?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首宋词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古人说“芦川词,人 称其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你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 (1)本词分为两个层次。
上片写现实,也自写心境,勾画出一个浪迹江湖 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
下片写梦境,写远望故 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及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悲愤而激昂。
(2) 全词处处交织在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之中, 故悲愤而激昂, 相应地,词笔亦极驰骋。
从行迹写到内心,从现实写到梦想。
从“钓鳌客”“五 湖秋”“风波摇荡”“湖海豪气”“盆倾一雨”“瓦鸣沟”到“百川流”, 一气 呵成, 所有的景象汇合成了一股汹涌的狂流, 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湃, 起伏万千,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学
1/5
作品 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读“思想内容”应通过诗歌 形象特别是“诗人形象”, 理清作者情感发展脉络来达成。
本词上片为现实, 写诗人行踪,下片为梦境,写作者内心,梦境是内心的折射。
这样一来,答案就 顺理成章出来了。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评价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为 E 级。
分析情感,可引 导考生通过“形象”即诗歌意象来品味与体验。
如“钓鳌客”“五湖秋”“风波 摇荡”“湖海豪气”来确定作者思想感情基调,同时借助“梦中原”“挥老 泪”“怅望故园愁”等词句品读作者悲愤而又豪情四溢的双重情感来, 所以说是 “悲愤而激昂”。
赏析: 《水调歌头·追和》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词作,作于作者辞官南归大约二十 年后的某一夏日,重游吴地之时。
此词先写作者自己心境,展示一个浪迹江湖的 奇士形象, 再写远望故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以及壮志难 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
全词处处交织在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之中, 故悲愤而激昂, 相应 地,词笔亦极驰骋。
从行迹写到内心,从现实写到梦境。
又一气写成,从“钓鳌 客”、“五湖秋”、“风波摇荡”、“湖海豪气”、“盆倾一雨”、“瓦鸣沟” 到“百川流”, 所有的景象似乎却汇合成一股汹涌的狂流, 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 湃,起伏万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中屡借古人酒杯言有尽而意无穷,故 豪放而不粗疏。
词写风雨大作有感,笔下亦交响着急风骤雨的旋律。
“芦川词, 人称其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评说甚当。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