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辛弃疾传与李清照的有关史料

合集下载

有关李清照 李白 杜甫 辛弃疾的一些材料

有关李清照 李白 杜甫 辛弃疾的一些材料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多丽·小楼寒》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无多时?人情好。

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李清照是两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一名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词人李清照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词人李清照生平资料李清照是宋朝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也是中国少有的才女,号易安居士。

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从小出生贵族书香门第,前半生生活优越,她的父亲是当时的文豪李格,家里藏书万卷。

李清照很得父母疼爱,看书特别多,在书香世家受到的文化熏陶很浓厚,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之后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喜欢书画金石,她也养成了这个爱好,夫妻二人共同收藏整理书画金石。

金兵入关的时候,占据中原,她和丈夫只能离开家乡,南下求生,生活开始变得艰难。

她所写的诗词也能看得出她生活环境的变化,前期是小资生活的写照,多是伤春悲秋。

后期就有悲叹命运多舛,生活艰难。

李清照的诗词风格清丽,喜欢用白描的手法,推崇典雅的写词手法,提倡诗词应该和诗文歌词分别开来,独成一家体系。

她主要留存在世的都是词牌,诗文不多,但是她也会写,部分诗文以历史题材为主。

李清照和普通的闺阁女子不同,她虽然也喜欢写闺中诗词,但是她同样关心国家大事,有一颗爱国之心,敢于针砭时弊。

李清照到了江宁的时候以宋高宗为主的投降派一味言和苟且,这些让很多人不满。

李清照就曾经针对这种情况屡屡写诗讽刺。

她因为无端卷入了党派纷争导致身世颠沛流离,所以她对和平生活非常向往。

李清照入狱的故事李清照有过两任丈夫,一生无儿无女,老年孤苦无依,颠簸飘零。

她和赵明诚在一起的时光虽然后来也很苦,但是李清照心是甜的。

二嫁张汝舟之后,她的生活有了好转,但是心里却苦了。

张汝舟不是她的良配,他一开始就动机不纯,李清照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知道了这个人的真面目。

张汝舟是一个花言巧语的小人,他看见李清照一个人,身边带着一些珍贵的字画,心里起了歹意,他比强盗更可恶,他用感情来欺骗一个女子。

李清照还是很单纯,她相信了张汝舟的虚情假意。

张汝舟刚开始也很好,但是有一次喝多了,他的一番话让李清照大惊失色。

第六章李清照与南宋词风的演变

第六章李清照与南宋词风的演变

•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由景入 情,情景交融。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 地,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 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黯然神伤。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 之苦。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声衬情,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 起了雨。 “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 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 像打在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简直让 作者不能自抑!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对前文的概括。作 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 • • •
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 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 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 亮。所以一起身便急问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 花怎么样了? •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 喜 悲 醉 嗔。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 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 苦之情。 • 十四个字,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 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 “寻寻觅觅”, 是作者的动作行为,在经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后, 内心极为哀愁,为了排解哀愁,作者开始了漫 无目的的寻觅。 • 寻觅的结果是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之 景和生发凄凄惨惨戚戚之情。
• 《醉花阴》: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 愁 昼 佳节又重 佳节 阳,玉枕纱橱,半夜凉 夜凉初透。 夜凉 •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 魂,帘卷西风,人比(一作“似”)黄花 黄花 瘦。 • 这首词里,虽是思亲,却没有出现思亲或 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 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拓展材料(一)苏轼(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时年44岁,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8岁又贬惠州。

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死于常州。

(二)苏轼思想(1)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

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

李清照历史资料

李清照历史资料

李清照历史资料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横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

“靖康之变”发生后,难以计数的北方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到东南丘陵地带。

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人群中就有日后被推崇为宋朝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安逸人生。

她的许多闺房诗词以感情细腻、辞藻清丽而闻名一时。

这一方面得自家传。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

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之下,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满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家世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柳永和《雨霖铃》: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

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

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苏轼本人在1057年(嘉?二年)中进士。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反对新法的一些措施,受到贬谪。

哲宗时,他任翰林学士等,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又被贬谪。

在政治上他倾向于保守。

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他却是赞成的。

在文学方面,他是革新的主将。

他的词开豪放的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内容,包括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身世、友情的抒发,达到了“无意不可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他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他的散文明白畅达,同韩、柳、欧及其父弟并称。

他还擅长书法,独创一格,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善画竹,主张神似。

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北宋晚期学者;母亲系状元孙女,读书很多。

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

18岁嫁给太学生出身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

婚后两人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优裕、美满。

辛弃疾与李清照:南宋时期的才子佳人

辛弃疾与李清照:南宋时期的才子佳人

辛弃疾与李清照:南宋时期的才子佳人
一、引言
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子佳人。

而辛弃疾和李清照被誉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不仅是当时文学界的巨星,更是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偶像。

本文将深入探讨辛弃疾和李清照在诗词创作、恋情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的故事。

二、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背景介绍
1. 辛弃疾
•生平介绍
•家庭背景
•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品
2. 李清照
•生平介绍
•家庭背景
•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品
三、诗词创作风格比较
辛弃疾和李清照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本节将对他们的风格进
行详细比较,并分析其所处历史背景对创作风格产生的影响。

四、辛弃疾与李清照的恋情
辛李二人的恋情是南宋时期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最为知名的爱情故事之一。

本节将讲述他们相识、相知、相恋以及最终分离的经过,并分析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五、辛弃疾与李清照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辛弃疾和李清照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丰硕成就,也对南宋时期的社会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节将探讨他们对当时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后世文学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六、结论
通过深入探讨辛弃疾和李清照在诗词创作、恋情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两位才子佳人在南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们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星星。

他们用诗歌书写了自己灿烂的一生,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辛弃疾传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使隶京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⑥,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作《九议》....,不为迎合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井...滁州。

州罹兵烬..。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寻知....。

又..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诏奖谕之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

乃复奏疏,诏委以规画.....。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qiàn rén],随从佐吏;随身的差役】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事皆立办。

议....。

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宋代驿传中以最快的速度发送文件的"急脚递"所悬的木牌。

因其为朱漆黄金字﹐故名),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意“交上”),....,如期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阚([kàn])瓦(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

以言者落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注释】①筮(shì):占卜。

②蓍(shī):一种草。

古人用来占卜。

③坎.离:均为卦名。

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

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兕:雌性的犀牛。

⑥缘:因为。

归朝:归顺南宋朝廷。

⑦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虞允文当.国当:主持B.期.一月飞虎营栅成期:满,整C.召吏民各举有干实..子钱:利息..者干实:真实才干D.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师.蔡伯坚师:以……师B.说下.之下:使做……的下属C.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

期:期望D.留守叶衡雅.重之雅:非常,很3.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B.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C.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D.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是①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②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③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④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⑤逮其责令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籴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源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宏伟报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译:(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译:(3)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译:李清照(无完整的史料,辑录相关资料如下)1.百度百科: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北宋文学家,为苏轼之门生,刻意于词章,诗文俱工致,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著作颇丰),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金石录后序》(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夏、商、周三朝),下迄五季(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钟、鼎、甗、【甗([yǎn],陶制炊具;鬲(音利),陶制炊具;匜[yí],青铜制盛水器;敦duì,青铜制食器】鬲、盘、彝、尊、敦之款识([zhì],铭刻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尝....。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两夜】,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本段译文】我在建中靖国元年(注:宋徽宗年号,即公元1101年),出嫁从此属赵氏的人。

当时先父是礼部员外郎,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

丈夫赵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当学生。

赵、李两家本是寒门,向来清贫俭朴。

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

两人对着买回来的碑文一起欣赏着,反复研究,自认为夫妻二人像远古时代葛天氏【葛天氏: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其时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两年以后,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

日积月累,碑文也越积越多。

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其中还亲戚和老朋友掌管国家图书和编修史志,常常可以看到像《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到了难以自控的地步。

从那以后如果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去当了也要把它买下来。

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钱才肯卖。

当时虽是官宦子弟,但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夫妻二人把玩了它两夜,想尽办法也筹不到钱,只有还给了卖家。

夫妇二人互叹可惜,为此不开心了好几天。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刻写)。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37),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率[lǜ],限度)。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憀傈[liáo,聊利,不安貌)。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遇书史百家,字..,衣去重采不刓缺(刓 [wán]缺,缺落),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