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湄潭县

湄潭县

湄潭县湄潭县市容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

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临界。

距省会贵阳225公里,距遵义70公里。

全县下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村(居)委会。

湄潭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为44.68%,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

当年浙大师生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中文名称: 湄潭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湄江镇等 政府驻地: 湄江镇电话区号: 0852 邮政区码: 564100 面积: 1864平方千米 人口: 47.51万(2003)车牌代码: 贵C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湄潭老城区夜景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代码:520328。

拼音:Meitan Xian。

湄潭县足跨东经107°15ˊ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

湄潭地形呈条形薯状,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地形北部、西南部较高,中部、东部和南部边境较低,最高处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最低处南部石莲乡沿江渡,海拔460.8米,全县平均海拔927.7米,县城海拔756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年均日照数1163小时,全年无霜期284天。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城市公交①路(浙大广场——县政府)浙大广场——西街——新兴菜市——三小路口——客车站—湄潭县地图—派出所——求是高中——麒龙新城——交警大队——县人民政府②路(酒都宾馆——工业园区)酒都宾馆——七星小区——殡仪馆——巴士公司(住院部)——二小——新兴菜市(梨树坳路口)——三小路口——客车站——派出所——求是高中——麒龙新城——交警大队——县人民政府——渡口——协育桥头——协育街上——酒厂——工业园区③路(湄水桥——柯家电子)湄水桥——疾控中心——新华书店——大众商贸城——七星桥头——老车站——七星小区——殡仪馆——湄江中学——玻璃厂——蚕商局——柯家电子(回龙村)④路(浙大广场——乌鸭坝)浙大广场——西街——新兴菜市门口——杨柳井米市——凤园小区——马山路口——乌鸭坝⑤路(酒都宾馆——西来庵)酒都宾馆——老干局——湄江桥头——茶乡广场——湄水桥——西来庵附⑤路(酒都宾馆——疾控中心——枫香湾大桥——湄江中学——殡仪馆——酒都宾馆)酒都宾馆--新桥——七星小区--老车站--玻璃厂——龙泉水水厂(路口)——湄江中学——碧露水厂——湄江镇政府——复烤厂——客车站出口(进口)——中西结合医院——依江园——塔坪车站——枫香湾大桥——茶科所——湄水桥头——疾控中心--新华书店——门诊部——电信公司——酒都宾馆自然环境简介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972.7米,最高峰位于北部西河乡取笋坎,海拔1562米;最低处位于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汇合处,海拔461米。

关于湄潭的神话故事

关于湄潭的神话故事

关于湄潭的神话故事湄潭——名字虽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个小镇却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

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湖畔小镇上,一则关于湖妖与渔夫的传说被当地人口口相传。

据传说,很久以前,在湄潭的湖里住着一只美丽而神秘的湖妖。

她是湄潭湖的守护神,守护着湖水的净化和生灵的安宁。

那时候的湄潭湖水湛蓝清澈,生机勃勃。

每当湖面吹来微风,湖水就会泛起一层涟漪,犹如微笑的脸庞。

渔夫李明是湄潭镇上最有名的捕鱼人,他每天早晨都会划着小船来到湖上捕鱼。

渔夫李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湖里的鱼儿,从不使用过度的捕捞手段。

一天清晨,李明像往常一样来到湖上。

可是这一天,湖水却异常的平静,没有一丝波澜。

他心里隐隐约约地感到了一丝不安。

突然,他看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站在湖岸边。

她穿着一袭白衣,宛若仙子。

李明定睛一看,发现她正是当地人们口中传说中的湖妖。

湖妖望着渔夫李明,眼中流露出一种让人心醉神迷的光芒。

她告诉李明,湖水即将失去平静与清澈,因为湖心的一颗神秘珠宝被恶贼偷走了。

湖妖告诉李明,这颗珠宝是她的眼睛,也是湖水的灵魂。

只有找回这颗珠宝,湖水才能重新恢复它的美丽。

李明听罢,立即答应帮助湖妖寻找珠宝。

于是,他开始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

他走遍了湄潭附近的山川和村庄,寻找任何线索。

他用心灵和大自然交流,寻找着湖妖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在一座神秘的山洞里找到了珠宝。

这颗珠宝在他的手中散发出明亮的光芒,犹如星光般璀璨夺目。

李明带着珠宝回到湖边,湖妖欣喜若狂。

她将珠宝放回了湖中,瞬间湖水又恢复了往日的明净。

湖妖向李明表达了她无尽的感激,并赐予他幸福和好运。

这则故事在湄潭传为佳话,人们也开始对湖水怀有更深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湖边的村民们都知道,李明在他的捕鱼事业中一直秉持着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也让他成为了当地人们的楷模。

湄潭的神话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湖妖和渔夫的传说。

这个小镇还有许多其他神奇的故事,每一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神秘色彩。

湄潭历史沿革

湄潭历史沿革

湄潭历史沿革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

大业十二年(616 )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

武德四年(621),义州改称智州。

至贞观五年(631),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一年(637),智州复称牢州。

贞观十七年(643),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

天宝元年(742 )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

乾元元年(758 ),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

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

大观二年(1108 ),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

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

康熙二十年(1681 ),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

次年,道废。

二十六年(1687),改称平越府。

嘉庆三年(1798 ),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

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 - 1868 ),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始于古代,可追溯到唐朝。

湄潭地处中国贵州省,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对于茶叶的生长非常有利。

在唐朝时期,湄潭开始种植茶树,并开始制作和饮用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湄潭茶叶在宋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湄潭的茶叶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当时,湄潭茶叶被赞誉为“湄潭美人茶”的代表,因为它的外形美观,香气独特。

明朝时期,湄潭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

湄潭茶叶开始远销其他地区,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商品之一。

而且,湄潭还开始尝试创新工艺,制作出更多种类的茶叶,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清朝时期,湄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皇室对茶叶非常重视,而湄潭的茶叶也成为皇室贵品。

湄潭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得到了扩大,同时,茶叶的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近代以来,湄潭茶叶的发展仍在不断壮大。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湄潭茶叶也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渠道进行销售和推广。

如今,湄潭茶叶已成为贵州省乃至整个中国的知名茶叶品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湄潭茶叶的发展历程充满辉煌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湄潭茶叶不仅成为当地的骄傲,更展示了中国茶
文化的独特魅力。

未来,湄潭茶叶将继续追求卓越,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的茶叶享受。

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

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

【 萄红礼 . 困境 突 围 :湄 潭试验 区农地 制度 再探 索[ . 贵 州 日 7 ] N】
报 0 9—1 —1 1 2
『] 0 9 2 1 82 0 — 0 1年 湄潭县政府 工作报 告. [ 何立 胜 ,黄灿 .城 乡统 筹的路 径 选择 :实现农 村人 口迁移 与土 9 ] 地 流转 . 贵 州财 经学 院学报 2 l () . O1 2
参 考文献 :
[] 1丁远康 . 湄 潭试验 区土 地制 度建 设 的实践 与探 索U . 中国农村 】 经济 ,1 9 () . 93 2 『] 2中共 贵 州省 委 农 村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 究室 .论 湄潭 县 土地 制度 建 设 试 验 2
但 并没 有阻 止 湄潭 实验 区对 农 村金融 改 革 的探索 。面对 中 小 企 业 融 资 难 ,农 民融 资 难 ,抵 押 物 不 足 的 实 际 情 况 。 20 0 9年 ,政 府 筹 资 2 0 0 0万元 组建 了 “ 潭 县现 代 农业 信 济 1 9 () . 湄 99 3 用担 保公 司 ” ,积 极探索 林权 、农房 、茶园 、动产 等 多种担 [] 忠璇 .从 农 民增 收的 角度谈 土地制 度的 缺 陷及 对策 叽.贵 州 5赵 保抵 押方 式 ,拓 宽 了农 村经 济发展 的投 融资渠道 。 财经学 院学报 2 l () . O1 1 2 0 年 底 ,实 验 区的 凤 岗县 从 农 村 产权 制 度改 革着 【】 铖. 矛盾化 解农村 土地 制度创 新 的关键 U .贵 州财 经学 院 09 6袁 人地 】 手 ,设计 了从 资 源一 资产 一资 本 的 “ 三资 转换 ”路径 ,成 学 报 2 0 () 0 7 2
立 了省 内第一 家 县级 农村 产权 服 务 中心和 交 易 中心 。探 索 出 了一 条将 茶 园 、果 园 、山林 、宅基 地 、房 产 、生产 设 备 等 资源转 换 为 资产 、再转 换 为资 本 的农村 金 融改 革之 路 , “ 三资 ”转换催 生了 一大批企 业和 专业合 作社 ,为 盘活农 村 经 济 、增 加农 民收入做 出 了巨大的 贡献 ( 表 1 。 如 ) 表 l 2 0 — 0 年凤 岗县 农村 金融情况 092 1 1

湄潭简介

湄潭简介

湄潭简介材料来源———湄潭县政府门户网站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32个村(居、社区)。

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米,县城海拔910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正在施工的杭瑞高速公路(思遵段)、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将使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

15个乡镇的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

2009年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009年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201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2.6%,高考录取率达90.4%。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实况

湄潭实况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15镇、132个村(居、社区)。

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米,县城海拔910米,森林覆盖率达60.8%。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遵义机场35公里、省会贵阳188余公里,杭瑞高速、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镇和行政村通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正在施工的道安高速和规划建设的昭黔铁路、湄潭至新蒲城际快速通道,将使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

15个镇的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

2009年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009年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201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高考录取率达96.74%、升学率98.06%。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播下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湄潭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那么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湄潭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来到黔北,发现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并购买了一些回去呈送给皇帝;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了茶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茶、制茶。

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

同时,当代十大茶人中的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曾在湄潭工作过,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等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湄江吟社》,留下了数十首茶的诗词歌赋等丰富文化资源,各种茶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湄潭茶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湄潭有茶叶企业、个体加工户329家。

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50多个,倾力打造的“湄潭翠芽”品牌已40次获国内外茶行业大奖,其中28次获国家级的金奖,“湄潭翠芽”在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

湄潭曾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茶城,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曾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和“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

湄潭茶文化的景点介绍明清贡茶园春雨闲散的打在人身上,蜿蜒曲折、坡陡弯急是记者步入明清贡茶园的第一印象。

据开车罗师傅介绍,这条从湄潭县城通往云贵山的道路在前两年才修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婀娜多姿的原生态茶园,雨后云雾缭绕着整座山头,让人感到些许凉意。

“明清贡茶园是湄潭茶文化一枚响亮的地理标识,在古代社会,茶就已经作为官员争相购买的高档饮品。

在湄潭就有这样一片茶园,茶叶常年供给皇家,也就是今天的明清贡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湄潭历史沿革
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

大业十二年(616)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

武德四年(621),义州改称智州。

至贞观五年(631),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智州复称牢州。

贞观十七年(643),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

天宝元年(742)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

乾元元年(758),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

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

大观二年(1108),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

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

康熙二十年(1681),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

次年,道废。

二十六年(1687),改称平越府。

嘉庆三年(1798),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

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

九年(1920),废道后直属于省。

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

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
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至今。

今属遵义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