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湄潭
贵州湄潭这几年的变化作文

贵州湄潭这几年的变化作文案例一:曾经有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贵州湄潭游玩,被贵州湄潭的风景陶醉了,同时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句,比如:十年一觉贵州湄潭梦,赢得风流薄幸名。
今天,让我们看看贵州湄潭这几年的。
变化吧!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家旁边有一块很大的空地,一直放那,觉得很是浪费,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过了一年这里开始建设房子了。
我问爸爸妈妈那里在建什么?爸爸开心的告诉我:“那里在建科技馆。
”果然,一年后科技馆建好了。
后来一到周末就缠着爸爸妈妈带我去玩或者看书,在那里我感受到祖国这五年真的在发展,科技也在进步。
这五年,贵州湄潭东区又建设了李宁体育公园,可以带上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去那里运动。
在那里我们可以得到锻炼,是我们更快地成长。
去年,我们学校旁边又建成了廖家沟中央生态公园,我们每天早晨可以去公园跑步、休闲,跑步的同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在这里使我们身心得到放松,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
这些让我见证了贵州湄潭这五年的发展和创新,另外,再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我们家附近还建了一个图书馆,等建好了,你一定要来玩哦!案例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祖国变了,家乡变了。
我的家乡贵州湄潭是祖国边陲小城,她如同一颗闪烁的明珠镶嵌在凤冠上,贵州湄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发展迅猛。
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名声显赫,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住”是百姓最关切的,贵州湄潭的住宅变化最大,现代化小区鳞次皆比,高档住宅比比皆是,豪华别墅随处可见。
人们都忙着买新房换新居,我家最近就搬新家了原来的房子嫌小,换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的,家用电器全部更新,高档家具,豪华装修,一家三口尽享生活之快乐。
在中国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之重要。
贵州湄潭的交通变化更为显著,城市的道路宽阔平坦,纵横交错,公交车四通八达,出租车川流不息,私家车随处可见,人们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了,高速铁路即将通车,空中交通通便全国。
我的湄潭研学之旅作文

我的湄潭研学之旅作文篇一《湄潭,一场难忘的研学》湄潭,这个之前对我来说有些陌生的地方,就在这次研学之旅后,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一到湄潭,那满眼的绿色就把我俘获了。
我们首先去了大片的茶园。
站在茶园的小路上,就像被绿色的海洋包围了一样。
茶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一排排遵守纪律的小士兵。
那茶叶的形状特别有趣,一片一片嫩绿嫩绿的,像是一个个小月牙。
我凑近仔细看,上面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呢,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叶片上滚来滚去,就像调皮的小孩子在做游戏。
带队的茶农伯伯带着我们走进茶树丛。
他一边熟练地采摘着茶叶,一边给我们讲采摘茶叶的技巧。
只见他两根手指轻轻一掐,一片完整的茶叶就摘下来了。
我照着做,可是笨手笨脚的,要么掐不下来,要么把茶叶掐得破破烂烂的。
同行的小伙伴看到我的窘样,都笑出了声。
不过我可没气馁,慢慢地练习,后来也能顺利采摘了。
茶农伯伯还带我们去了他们制茶的地方。
一进屋,满屋子都是茶叶的清香。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伯伯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从采摘后的茶叶到泡在杯子里的成品之间的各个步骤。
我们看到茶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等好多工序后,从一片片翠绿色的叶片变成了干燥、卷曲的茶叶,感觉特别神奇。
在湄潭研学的时间过得飞快,这个充满茶香、翠绿色的地方,和我在这里经历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将成为我难忘的回忆。
像是那茶园里带着露珠的茶叶,又或是茶农伯伯辛勤制茶的身影,都让我想再来一次这精彩的研学之旅。
篇二《湄潭研学那些有趣的事》湄潭啊,简直就是一个藏着无数宝贝的神秘宝库,这次研学就让我发现了不少。
我们的研学之旅中有一天是安排住在当地农户家里的。
我住的那户人家特别热情好客。
刚到他家的时候,他家的小狗就跑出来迎接我们了。
那小狗可调皮了,围着我的脚脖子转个不停,还时不时地跳起来,像是要给我一个拥抱。
那家的小朋友跟我年纪差不多大,他带着我四处参观他们家的小院。
小院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还有一颗很大很大的柚子树,树上挂满了柚子,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我的家乡湄潭

湄潭傩戏
湄潭县抄乐乡傩文化是贵州古夜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湄潭经过明朝大规模 的移民,外来人口大量的迁徙,土著的巫傩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互相融汇交流。 演变成具有黔北特征的傩文化。抄乐乡解放前有13根傩戏担子(即13个队团),在乡间 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八十年代初抄乐乡办了几期培训班,傩戏艺人们凭着他们 惊人的记忆,收集整理了已失落的戏剧脚本,又相继排练演出。1988年抄乐乡傩艺 人赴省城贵阳演出傩戏《毛鸡打铁》,1994年傩戏艺人赴日本演出了《骑龙下海》均获 得成功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傩戏研究者搜集整理了傩文化资料共计约12万余字,资料内 容广泛涉及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搜集傩 戏剧本和阳戏剧本20余个,约10万余字。1999年成立了“湄潭县抄乐傩文化研究会”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 户和迁至湄潭,使这座宁静的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 推广中心。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 产机构,不仅开创了湄潭大面积植茶的先河,更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 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开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在茶学界被称为茶文化 的朝圣地。建国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 科研所”两个部分,开发出了有名的“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载入 了《中国名茶志》,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代名茶。它是贵州省农垦系统 规模最大、出口茶最多,全国8个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的省属国营大型茶场, 是贵州茶业的领军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有名茶“湄江翠片”,出口“红碎茶” 和内销“炒(烘)青绿茶”、“工夫红茶”等,产品远销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 地区。其中“红碎茶二号”连续4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目前,湄潭已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老 百姓欢迎茶产地等称号。自1940年中央实验茶场开始领垦打鼓坡555.59亩茶园起,全县 已有32.5万亩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10左右,拥有1000吨加工厂2座,年产各类茶叶 近1000吨,年创汇70多万美元,年利税200万元。茶品有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 针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湄潭的茶文化、发展和壮大茶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的家乡湄潭作文

我的家乡湄潭作文
嘿,你听说了吗?那家新开的餐厅真的不错!菜品口味独特,环境还特别舒适。
下次咱们一起去试试吧!
哎呀,今天真是热得让人受不了!感觉一出门就能被晒化了,我得赶紧回家吹吹空调去。
你知道吗?我最近迷上了那部古装剧,男主角真的帅呆了!剧情也超级精彩,看得我停不下来。
这周末有啥计划吗?要不咱们去郊外野餐吧?听说那边风景特美,还能烧烤、钓鱼,想想就让人兴奋!
你知道吗?我刚刚学会了一个新技能——做手账!真的好有趣啊,我可以在上面记录生活的点滴,还能装饰得美美的。
话说,你觉得这个新手机怎么样?我听说拍照效果特别好,还能玩好多新游戏。
要不要一起买一个试试?。
我的家乡——湄潭

青 山 脚 下 湖 畔 人 家
红晶晶的“红籽”
熟透啦的“无花果”
清脆李
蜜桃
这就是所谓的 “万亩茶园”
新农村建设
湄潭县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茶业,酒 业等等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些生态环 保的产业,同时也带动湄潭县的旅游 的发展。
在近几年当中,通过湄潭县人民 的辛勤劳动,湄潭县的茶业有了很大 的发展,使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其中的新农村建设中就能很好的体现 出来,农民们都盖起了新的大楼,
湄 潭 翠 芽
湄 窖 酒
新农村建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采 茶 村 姑
哇塞!!这么壮观的茶 浪!!!
茶 山 上 的 山 路 十 八 弯 哦 ! !
云里,雾里,好似仙界里! 这就是云贵高原特有的气候, 披在山头上薄薄的雾水就好 像是刚沐浴后的少女,多么 美丽动人啊!!
绿油油的茶叶,你心动了 吧!!!!看,多么有活力 啊!是旺盛的生命的展示, 是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就像 我们湄潭人们一样,对未来 有着无限的追求!
湄潭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誉为"璀 璨的高原明珠"。当年浙大师生为此感慨:杭 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湄潭文化厚重,有长 征文化、浙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傩文化 以及漫画艺术等。
湄潭简介
湄潭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誉为"璀璨的 高原明珠"。当年浙大师生为此感慨:杭州天然美,湄 潭亦天然。湄潭文化厚重,有长征文化、浙大文化、 茶文化、酒文化、傩文化以及漫画艺术等。 湄潭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素有“烟县、酒乡、 茶城、粮仓”之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村改革实 验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商品油料基 地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商品瘦肉 型猪基地县”、“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 粮油高新示范县”。“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的成果, 多次被写进中央、省委文件,为中央、省委的农村工 业工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爱家乡湄潭的茶作文

我爱家乡湄潭的茶作文提起我的家乡湄潭,那可真是一个茶香四溢的好地方。
这里的茶,就像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让每一个湄潭人的生活都充满了清香和甘甜。
湄潭的茶园,那可真是美极了!从远处眺望,一垄垄茶树像是绿色的波浪,在微风中轻轻翻滚。
走进茶园,那鲜嫩的茶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绿油油的光,仿佛每一片叶子都在欢笑,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成长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去茶园里采茶。
清晨的阳光柔和而温暖,洒在茶园里,给每一片茶叶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我背着小竹篓,欢快地在茶树间穿梭。
一开始,我还不怎么会采,总是把老叶子也揪下来,奶奶看到了,笑着说:“乖孙儿,采茶可不能心急,要采那嫩嫩的芽尖儿,像这样。
”说着,奶奶熟练地用手指捏住芽尖,轻轻一折,那芽尖就乖乖地落在了她的掌心。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采摘着,不一会儿,我的手指就被茶叶染得绿绿的,还带着一股淡淡的茶香。
茶园里可热闹了!邻居们也都在忙着采茶,大家一边采一边唠着家常。
张大妈说她家的孩子考试考了个好成绩,李大爷说他家的母猪生了一窝小猪崽,欢笑声在茶园里回荡。
偶尔,还会有几只小蝴蝶飞过来,在茶叶间翩翩起舞,仿佛也被这茶香吸引了。
采完茶,接下来就是炒茶了。
爷爷把采回来的茶叶倒在大铁锅里,用手不停地翻炒着。
那锅里的茶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在放鞭炮一样。
爷爷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但他的眼神里却充满了专注和喜悦。
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时不时地问爷爷:“爷爷,好了没?”爷爷总是笑着说:“别急,心急可炒不出好茶。
”终于,茶叶炒好了,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茶香。
泡上一杯刚炒好的湄潭茶,看着那茶叶在水中舒展,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在跳舞。
喝上一口,那滋味,先是微微的苦涩,然后是满口的回甘,让人回味无穷。
如今,湄潭的茶已经走出了家乡,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每当我在外地看到湄潭茶的招牌,心中就涌起一股自豪之情。
这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写景作文:我的家乡作文700字_1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
这里,山清水秀,植被优良,气候宜人,富有天然氧吧的美称,是一个宜居、宜游、宜发展的好地方。
湄潭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有茶园面积60万亩,其“湄潭翠芽”48次获国家级金奖,湄窖酒曾获国际莱比锡金奖,湄潭“茅贡米”连续5年夺走国家金杯,还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这最让湄潭人感到骄傲的荣誉。
从湄潭的每一份荣誉都可看出湄潭在成长。
我的家乡湄潭有许多美丽的景点,有进入上海吉尼斯纪录的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现代红色文明的发祥地——田家沟,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农垦试验场基地——象山,世界地质杰作的又奇观——奇洞天等等。
万亩茶海就是一个美丽的景点,进入茶海,你会不禁陶醉在这一片茶的海洋,茶的芳香中,一个个采茶姑娘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碧毯上翩翩起舞,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每采摘一颗茶芽就孕育了一份希望,她们像蜜蜂一样,用勤劳的双手酿造生活的蜜。
站在观景楼上,一眼望去,宽广辽阔,条条茶行,蛟龙出海,玉蟒匍匐;片片茶园,绿浪浩瀚,碧毯铺陈。
再看茶海的形状,横成波,纵成浪,近是涛,远是潮。
这所看所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宽阔胸怀,让人放开心胸,抒发情感。
我的家乡湄潭还是一个革命老区,1935年,红九军团在罗炳辉、蔡树藩、何长工的带领下,驻扎湄潭14天,保卫遵义会议的召开,遵绥湄江红军游击队在湄潭辗转湄潭、绥阳、遵义战斗,留下一段段
可歌可泣的故事。
所以,我的家乡湄潭在革命抗战时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湄潭人也为此感到骄傲。
万亩茶海是湄潭茶文化的象征,它的芳香一定会让人为之倾倒,湄潭的青山绿水、人文景观一定让人陶醉,这是一方秀美的土地,一位位纯情的姑娘。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湄潭作文

家乡湄潭作文篇一《湄潭:茶香四溢的家乡》我的家乡湄潭,那可是个好地方。
要是别人问我湄潭有啥,我肯定第一个就说茶。
咱湄潭到处都是茶园,一垄一垄的茶树,就像绿色的波浪似的。
记得有次跟着爷爷去茶园。
天还没全亮,我俩就出发了。
到茶园的时候,雾气还没散完呢。
那些茶树都被一层薄烟似的雾气笼罩着,看起来就像是在仙境里。
爷爷教我认茶叶。
他指着嫩芽告诉我,这个才是最好的,要采这样的。
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开始采,可手笨得很。
爷爷采得那叫一个快,手指在茶树尖上跳动,不一会儿手里就抓了一大把嫩绿嫩绿的芽尖。
我就不行了,好不容易采了一小把,还把好多大叶子混进去了。
爷爷笑着说我是个小笨蛋。
茶园里空气可好了,有股淡淡的茶香。
这茶香不是那种香水的浓烈香,是很清新的,要是闻习惯了,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
除了新茶的香,还有泥土的气息,那种带着潮气和生机的味道,混在一起特别好闻。
中午我们就在茶园旁边吃带来的干粮。
爷爷喝着自己泡的茶,还分给我一点。
那茶是从家里带的,泡出来的颜色嫩绿嫩绿的,喝上一口,有点苦涩,但是咽下去之后又有股甜味返上来。
就像咱湄潭人的生活,有苦有甜,但总的来说很是幸福满足。
别看湄潭就是个小县城,就靠着这一片片的茶园,茶的名声可是传得老远老远了。
这茶园啊,是湄潭人的宝藏,没有它,就没有湄潭今天的茶香四溢。
篇二《湄潭的山水与生活》湄潭不仅有茶,山水也是一绝。
有一条小河蜿蜒从村子旁流过,我小时候常在那河边玩。
那河水清澈得很,可以看到河底的石头和小鱼。
有一回,我跟着小伙伴们去河边抓鱼。
我们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小心翼翼地下了水。
那水凉凉的,刚碰到腿的时候还打了个哆嗦。
水里的鱼可机灵了,眼睛贼溜溜地转。
我们围成一个圈,想把鱼赶到一个角落里。
结果鱼一甩尾巴,全都跑了。
有个小伙伴特别搞笑,他想扑上去直接用手抓一条,结果猛地扎到水里,不但没抓到鱼,还喝了好几口水。
整个人灰溜溜地从水里冒出来,脸上还沾着水草呢,我们笑得肚子疼。
河边的垂柳随着风轻轻摆动,柳树的枝条就像小姑娘的辫子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大西迁—求是精神
湄潭茶文化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 邻,西与遵义市的播州区、汇川区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 临界。东经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总面积1864平方公 里,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县城距遵义市区58 公里,遵义机场35公里、省会贵阳188余公里。
湄潭傩戏
湄潭县抄乐乡傩文化是贵州古夜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湄潭经过明朝大规模 的移民,外来人口大量的迁徙,土著的巫傩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互相融汇交流。 演变成具有黔北特征的傩文化。抄乐乡解放前有13根傩戏担子(即13个队团),在乡间 巡回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八十年代初抄乐乡办了几期培训班,傩戏艺人们凭着他们 惊人的记忆,收集整理了已失落的戏剧脚本,又相继排练演出。1988年抄乐乡傩艺 人赴省城贵阳演出傩戏《毛鸡打铁》,1994年傩戏艺人赴日本演出了《骑龙下海》均获 得成功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傩戏研究者搜集整理了傩文化资料共计约12万余字,资料内 容广泛涉及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搜集傩 戏剧本和阳戏剧本20余个,约10万余字。1999年成立了“湄潭县抄乐傩文化研究会”
湄潭翠芽
遵义红
湄潭茅贡米
湄江翠片
湄窖酒
湄潭红豆腐
蹄花糯米饭
蛋裹辉煌
羊肉粉
酥肉绿豆粉
湄潭凉粉
洋芋粑粑
大肉面
油茶汤圆
凉米皮
家乡美丽的风景,好吃的美食等 着你,欢迎你到茶乡来 ——湄潭
湄潭县形成 “一海”、
“一城”、 “一馆”、 “一壶”、 “一泉”、 “一山”、 “一河”、 “一镇”、 “一村”、的“九个一”旅游格局
湄 潭 茶 海
湄潭茶城
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湄潭大茶壶
湄潭龙泉山森林公园
国际温泉度假城
湄潭湄江河
湄潭仙谷山
湄潭核桃坝村
七 彩 部 落
湄潭还有很多美的地方,等你去发现!
我的家乡—湄潭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 城遵义东南侧。 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 、“湄江翠片”等品牌茶叶享誉中国。土地肥沃,山川秀丽、生态良好,被誉
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云贵小江南”。
目录
地理湄潭
文化湄潭
美如画的湄潭 舌尖上的湄潭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 户和迁至湄潭,使这座宁静的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 推广中心。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 产机构,不仅开创了湄潭大面积植茶的先河,更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 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开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在茶学界被称为茶文化 的朝圣地。建国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 科研所”两个部分,开发出了有名的“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载入 了《中国名茶志》,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代名茶。它是贵州省农垦系统 规模最大、出口茶最多,全国8个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的省属国营大型茶场, 是贵州茶业的领军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有名茶“湄江翠片”,出口“红碎茶” 和内销“炒(烘)青绿茶”、“工夫红茶”等,产品远销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 地区。其中“红碎茶二号”连续4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目前,湄潭已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老 百姓欢迎茶产地等称号。自1940年中央实验茶场开始领垦打鼓坡555.59亩茶园起,全县 已有32.5万亩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10左右,拥有1000吨加工厂2座,年产各类茶叶 近1000吨,年创汇70多万美元,年利税200万元。茶品有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 针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湄潭的茶文化、发展和壮大茶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年2月成立了“湄潭县抄乐乡傩戏艺术团”。
湄潭文庙浙大Biblioteka 迁历史文物陈列室贵州省 - 湄潭文庙浙大西迁历史文物陈列室 - 贵州省湄潭县义泉镇县文庙 内,陈列室于1990年对外开放,由湄潭县文管所管理。 湄潭文庙占地面积15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曾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时的办学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