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合集下载

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PT精选课件

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PT精选课件
延迟出血及促进创面愈合,优点很多。
22
EMR并发症及其对策
• 穿孔:
• 谨记以下几点:(1)确保良好视野,控制内镜 (肠镜需轴保持短缩法);(2)足够量的局部注 射;(3)根据收紧圈套器时的感觉进行判断; (4)要具备选择合理的、计划性分割切除的判断 能力。万一发生穿孔,应冷静地对创面进行钛夹 闭合;(5)术后吸除消化道腔内气体。
优势
利用此项技术可完整切除病变 组织 ,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的 发生
除了能够获得完整标本作病理 检查进行确诊外, 还扩大了以往内 镜下切除病变的适应症。
4
适应症
– 直径<2cm粘膜肿瘤 – 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度浅的早癌
5
EMR术式种类
透明帽法 注射法 注射分片法 6
EMR器械
7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23
直肠等部位的病变
10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原理:
– 粘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亚
定位
甲蓝,使病变基底隆起
(将平坦型病变转变为隆
起型病变)。
注射
布线 切除 收取病灶
– 利用圈套器套住病灶,收 紧后使之成为假蒂息肉, 然后用PSD切除。(将宽基 病变转变成假蒂息肉)。
11
病例一 结肠IIa﹢IIc型病变,直径0.6cm
12
病例二 结肠LST
13
病例三 食管平滑肌瘤EMR
14
病例四 结肠管状腺瘤EMR
15
病例五 结肠息肉EMR
16
病例六 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MR
17
病例七 乙状结肠粘膜内癌EMR
18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 优点

[工程科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工程科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 是在息肉电
切术和黏膜注射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的治疗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黏膜下注射肾上腺 素或生理盐水使得病变组织抬高,使粘膜层与肌 层分离,然后行高频电刀切除。利用此项技术 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
的发生,除了能够获得完整标本作病理检查进 行确诊外, 还扩大了以往内镜下切除病变的适 应症。
变、黏膜内癌、直径< 20 mm的sm1癌。
• 对sm2癌或浸润更深的癌变,由于病变残留
及淋巴结转移几率大,尚需追加外科手术。
EMR适应症
• 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
2004年4月版规定EMR治疗胃癌适应症为:
• (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 • (2)内镜下判断癌细胞的浸润深度限于粘
膜层
大肠EMR 适应证
• 结肠EMR 的绝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腺
癌,局限于m 层,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大小2 cm 以内;小于2 cm 的各型LST。
• EMR 的相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腺癌,
局限于m~sm1 层,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大小2 cm 以内;2 cm 以上的颗粒均一型LST-G;2 ~4 cm 的混合结节型LST-G。
乳头癌,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 局限于黏膜层,IIa 病变,直径小于2 cm;(2)局限于 黏膜层,IIb和IIc 病变,直径小于1 cm,胃镜和/ 或病理 确定无溃疡或溃疡瘢痕。
• EMR 的相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胃腺癌和/ 或乳
头癌,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 ) 直径超过2 cm 的无溃疡及瘢痕形成的局限于黏膜层的病 变;(2)直径小于3 cm 的有溃疡或瘢痕形成局限于黏膜 层的病变;(3 )直径小于3 cm 的局限于黏膜下浅层 (sm1)的病变;(4)弥漫型分化差的直径小于2 cm 的无 溃疡及瘢痕形成的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此种情况尚需进 一步的研究证据支持。

内镜下EMR

内镜下EMR

粘膜下注射后,圈套器外鞘管抵住病变周 围0.5cm正常粘膜,轻吸负压收紧圈套器
采用混合电流,收紧圈套器,切除病变
病灶切除后,观察创面有无残留和出血
标本的回收
用抓钳或网篮将切下的标本取出体外 取出的标本平铺固定于泡沫板后,立即放
入装有固定液的标本瓶内 在标本瓶上注明姓名、标本的部位 病变标本的完整回收非常重要,活体病理
缺点:病变残留和复发 病理学评估为不 理想。
3套扎器法(EMR-L)
适用于粘膜病变和来源于粘膜肌层及粘膜 下层的粘膜下肿瘤的内镜切除
在内镜头端安装套扎器 套扎器对准所要切除的病变吸引后,橡皮
圈套住病变形成亚蒂样息肉 再在橡皮圈下圈套电切包括橡皮圈在内的
病变 缺点:容易切除过深,引发穿孔
为手术是否完整切除和患者的预后判读提 供依据
1、整体圈除法(EMR)
简单地讲就是分开粘膜下层,注入液体。 如果病灶小于 2 厘米,使用一个硬勒除器
就可将之圈住。 勒除器沿壁抬起,慢慢略松开将可能夹起
的粘膜肌层释放,然后切除。
2、分片切除法(EPMR)
对于病灶较大、不能一次圈套切除者,可 先将主要病灶切除,然后将周围小病灶分 次切除
1、有胃肠镜检查的禁忌症 2、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 3、病变表面有明显溃疡或有瘢痕 4、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浸润至
粘膜下深层的早期癌
EMR术前准备
常规器械的准备: 内镜主机及内镜、高频工作站、注射
针、圈套器、专用透明帽、止血钳、金属钛 夹、氩气探头、 抓钳、网篮等。
药物准备
粘膜染色剂:1%复方碘溶液、0.2%靛胭脂 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生理盐
水、消泡剂等 粘膜下注射液的配制:
肾上腺素2mg+0.9%生理盐水18ml 粘膜下注射也可采用高渗盐水、10%葡萄 糖、10%甘油、

emr术操作步骤

emr术操作步骤

emr术操作步骤
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是一种内镜黏膜切除术,通常用于治疗早期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如早期胃癌。

以下是一般的EMR术操作步骤:
患者准备:
为患者提供合适的麻醉或镇静,以确保患者舒适。

确保患者在手术前的禁食和禁液时间内。

内镜检查:
进行内镜检查,通过口腔或直肠插入内镜,观察病变的位置、形状和范围。

病变定位:
定位需要进行EMR的黏膜病变。

这通常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或者在术前使用染色剂标记病变区域。

预测病变深度:
评估病变的深度,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EMR。

深度评估可以通过内镜超声(EUS)等技术进行。

黏膜抓取:
使用内镜配备的专用工具(如抓取夹或抽吸器)将黏膜抓取到内镜下。

升压注射:
在病变周围注射生理盐水或黏膜升压剂,以分离黏膜病变并提供更好的视野。

切除:
使用电刀或切割线圈等内镜手术工具,将病变黏膜切除。

切除的范围通常包括病变和一定的安全边缘。

止血:
在切除后,进行必要的止血措施,如电凝止血或使用止血夹。

黏膜缝合(可选):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对黏膜进行缝合。

这通常是在较大或深的切除后进行。

术后观察:
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确保没有并发症。

可能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认切除组织的性质。

请注意,EMR是一项专业技术,由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或消化内科医生进行。

手术步骤和工具的选择可能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特性而有所不同。

患者在EMR前会接受详细的评估和讨论,以确保手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emr粘膜切除术名词解释

emr粘膜切除术名词解释

emr粘膜切除术名词解释
EMR是内镜黏膜切除术的缩写,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其他黏膜病变的内窥镜手术技术。

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内窥镜将患者的黏膜病变切除,而无需进行传统的开放手术。

这种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早期的癌症或癌前病变,如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在EMR手术中,医生会使用内窥镜将切除器械引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到病变的部位,然后切除异常的组织或肿瘤。

这种手术方法相对较为轻微,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出院。

EMR手术的优点包括,较小的创伤、较短的恢复时间、较少的并发症风险。

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手术范围有限,对于大型或深部的肿瘤可能不够有效。

总的来说,EMR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内窥镜手术技术,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特点来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课件】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课件】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课件】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由内镜息⾁切除术和内镜黏膜注射术发展⽽来的⼀项内镜技术。

EMR的⽬的是切除部分黏膜,深度可达黏膜下组织,因⽽可起到治疗黏膜病变的作⽤。

EMR的适应证:1.获取组织标本,⽤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病理诊断的消化道病变;2.切除消化道扁平息⾁、早期癌和部分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的肿瘤。

EMR的分类:黏膜下注射-切除法(EMR with a ligation,EMRL)透明帽法(EMR with a cap,EMR-C)分⽚切除法(piecemeal EMR,EPMR)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先确定病灶边缘,必要时对可疑部位染⾊后再观察;⽤内镜注射针在病灶基底部周围边缘黏膜下分点注射1:20000肾上腺素盐⽔,使之与黏膜下层分离并明显抬举、隆起;在操作中可重复注射。

然后⽤圈套器外鞘抵住病变周边0.5 cm正常黏膜,负压吸引过程中收紧圈套器,切除前稍放松圈套器使可能受累的固有肌层回复原位。

透明帽法:在内镜头端安装不同规格、不同平⾯或斜⾯的透明塑料帽,可对病变进⾏吸引、切除。

适⽤于黏膜病变和来源于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黏膜下肿瘤的内镜切除。

采⽤标准单孔道内镜,对操作技术要求不⾼,能在狭⼩的操作空间中切除较⼤病变,并发症少,该技术成为近年来应⽤最⼴泛以及操作最简单、安全、有效的内镜黏膜切除⽅法之⼀,在基层单位也能推⼴应⽤。

分⽚切除法:对于病灶较⼤、不能⼀次圈套切除者,可先将主要病灶切除,然后将周围⼩病灶分次切除即分⽚切除法;对于凹陷性的病灶,注射后隆起不明显者,可采取分次切除法清除病灶。

对于巨⼤、平坦的病变,黏膜下注射后分⽚切除顺序为:上消化道从⼝侧向肛侧,下消化道从肛侧向⼝侧。

术前准备:⼀般准备: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般情况,有⽆服⽤抗凝药物史。

常规⾎、肝肾功能和出凝⾎时间检查及⼼电图检查。

肠道准备:准备⽅法同肠镜检查前准备,⽬前常⽤⽅法是⼝服聚⼄⼆醇电解质散货⽢露醇溶液,前者于检查前4⼩时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
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两种常见的内镜手术。

ESD是一种先进的技术,通过使用
高频电刀和专用器械,在内镜下逐步剥离胃肠道病灶及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以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

ESD是EMR
的发展,已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对于像香菇一样有茎的小病变,可以简单地使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被称为息肉切除术。

对于像披萨一样平坦的较大病变,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使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被称为黏膜切除术(EMR)。

然而,对于
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这可能导致病变的遗漏和复发。

因此,ESD逐渐发
展为更可靠的方法。

ESD有一些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
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以及缺乏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

对于状态较差的患者,不建议使用ESD治疗。

ESD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出血、穿孔、腹痛和
感染。

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是常见的出血类型,前者是由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而导致的,后者则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
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可以通过常规剂
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需要对症处理并使用抗生素。

总的来说,ESD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比EMR更可靠,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和并发症需要注意。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一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内窥镜在息肉处进行黏膜粘膜层剥离,能够有效地切除息肉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利用EMR来治疗结直肠息肉。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体会。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

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和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大部分结直肠息肉患者在接受EMR治疗后,息肉得到了有效切除,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EMR 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成功率较高,患者恢复期较短,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他们之前通过传统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不佳,或者术后并发症较多,但是通过EMR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充分显示了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良好临床效果。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安全性较高。

与传统手术相比,EMR治疗结直肠息肉术后创面小、出血少、不易引起感染等优点。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老年患者或者身体状态较差的患者,他们在接受EMR治疗后,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

这充分显示了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安全性较高,适用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结直肠息肉的位置和形状各异,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内镜医生,才能够确保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加强内镜医生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工作。

EMR治疗结直肠息肉需要综合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纯依靠EMR治疗结直肠息肉可能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措施。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感和减少息肉再生的可能,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环境,减少复发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用于切除平坦型病变, 缺点是容易切除过深,引 发穿孔危险,适用于具有 较厚肌层的食管、胃及直 肠等部位的病变。
直肠类癌透明帽切除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 优点
– 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 对较小平坦型病变一次可切干净 – 对小型粘膜下肿瘤尤为适用 – 无须特殊器材
• 缺点
– 切除深度不易掌握 – 易损伤肌层,有引发出血和穿孔危险 – 不适于较大病变,适用于具有较厚肌层的胃、 直肠等部位的病变
EM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2016.11.14俞斌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
是在息肉电切术和黏膜注射术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操作是通过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或 生理盐水使得病变组织抬高,使粘膜层 与肌层分离,然后行高频电刀切除。
内镜治疗方法的发展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EMR并发症及其对策
• 出血:
• 分为即刻出血和延迟出血, 作为施行EMR治疗的术者,无 疑必须精通各种止血方法。 • 术前了解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 • 钛夹止血是最佳选择,理由:(1)操作简便,(2)易行 追加处置。 • 经EMR及EPMR治疗后的断端切缘采用钛夹闭合,可预防 延迟出血及促进创面愈合,优点很多。
息肉切除 EMR ESD
优势
利用此项技术可完整切除病变 组织 ,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的 发生 除了能够获得完整标本作病理 检查进行确诊外, 还扩大了以往内 镜下切除病变的适应症。
适应症
– 直径<2cm粘膜肿瘤
– 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度浅的早癌
EMR术式种类
透明帽法
注射法
注射分片法
EMR器械
透明帽法粘膜除术
• 缺点
– 操作难度较大 – 需用特殊器材(注射针及带钩圈套器) – 不适于较大病变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对于较大的平坦型病 变,大型的LST而言, EMR术无法一次切除干净, 采用EPMR是最佳办法,否 则,需外科干预。但对于 很大的病变,EPMR术操作 难度很大,要求术者具备 较高的技巧。
EMR并发症及其对策
• 穿孔:
• 谨记以下几点:(1)确保良好视野,控制内镜 (肠镜需轴保持短缩法);(2)足够量的局部注 射;(3)根据收紧圈套器时的感觉进行判断; (4)要具备选择合理的、计划性分割切除的判断 能力。万一发生穿孔,应冷静地对创面进行钛夹 闭合;(5)术后吸除消化道腔内气体。
Next time→ESD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定位
注射 布线 切除 收取病灶
原理: – 粘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亚 甲蓝,使病变基底隆起 (将平坦型病变转变为隆 起型病变)。 – 利用圈套器套住病灶,收 紧后使之成为假蒂息肉, 然后用PSD切除。(将宽基 病变转变成假蒂息肉)。
病例一
结肠IIa﹢IIc型病变,直径0.6cm
病例二 结肠LST
病例三 食管平滑肌瘤EMR
病例四 结肠管状腺瘤EMR
病例五 结肠息肉EMR
病例六 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MR
病例七
乙状结肠粘膜内癌EMR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 优点
– – – – – 损伤小,适用于结肠各部位的病变; 对肌层无损伤,如操作正确,可避免穿孔危险; 对小型平坦型病变可一次切除干净; 出血发生率低,配合钛夹缝合可基本防止出血发生; 切下标本电凝损伤小,便于病理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