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消化道黏膜切除术标本固定盒技术介绍

不锈钢针的强度 和韧性
不锈钢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 韧性,能够有效地支撑标本 ,并保证固定效果稳定可靠 。同时,不锈钢针的韧性也 使得其在插入和取出时不容
易断裂或损伤。
不锈钢针的清洁 保养
不锈钢针的清洁保养相对简 单,只需要用干布擦拭表面 即可恢复其光泽和清洁度。
带有盒盖和标本信息标签
本小发明带有盒盖和标本信息标签,盒盖可以有效地 防止灰尘、细菌等污染标本,同时也可以避免其他人 员误触标本造成危险。信息标签可以清晰地标注标本 的相关信息,方便后续的病理检查和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涉及医学病理学和医疗 器械设计。具体来说,它是用于固定 EMR/ESD标本的一种新型装置。
现有技术的缺点
标记信息不清晰
01
标记信息通常采用纸质标签或马克笔手写,易模糊或损坏,且信息
量有限。
不能完全浸入到固定液中
02
由于固定针较粗或固定板材质不当等原因,导致标本不能完全浸入到
固定盒盖
本小发明提供两种盒盖,一中是卡扣型,一种
01
是旋钮型,供操作者自行选用。
送检
02
依次标记盒盖上所需信息后即可送检。
05 讨论
小发明亮点
创新性
本小发明采用不锈钢针将ESD标本固定在硅胶材质的固定板上,这一创新设计不仅避免了传统固定 方式中固定针较粗易生锈的问题,还能保证稳定固定标本。其次,固定板采用密度大于水的硅胶材 质,可使标本完全浸入固定液中。
固定板与刻度线
起点设置
刻度线起点可以设在 固 定 中心或边缘,根 据实际需要设计。
刻度间隔
刻度线的刻度间隔根 据实际需要设计,一 般以毫米为单位。
网格设计
在整数刻度处设置延 长线,形成网格,以 便更精确地 测 量 标本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亲昵观察镜下图象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摘要内镜黏膜下录(I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微创手术,其技术日趋发展成熟,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EMR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及其前驱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ESD/EMR标本的诊断结果影响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及精准。
在取材制片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ESD/EMR标本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本共识规范了ESD/EMR标本处理以及常规制片的方法,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正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是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由于ESD/EMR不进行淋巴结清扫且切除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对于一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ESD/EMR病理学评估后可能需进一步治疗,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和精准。
ESD/EMR病理学评估包括标本水平及垂直切缘状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是否浸润淋巴管和血管、肿瘤生长方式、溃疡瘢痕的形成、肿瘤芽等信息。
其中切缘的评估是为了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组织学类型、浸润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深度、溃疡瘢痕、肿瘤生长方式、肿瘤芽等评估是为了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而标本处理、制片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影响病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的伸展固定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标本的拍照、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是由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共同完成。
一.标本伸展固定由于黏膜存在张力,放入固定液中容易收缩,为了保持ESD/EMR标本的平整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病变离体前的状态和相对位置,避免黏膜肌层回缩、黏膜水平切缘内卷。
培训学习资料-(医学)EMR-ESD治疗-2022年学习资料

定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 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 ,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另1/4范围用圈套器切除-Name-Sex:Age:-D.O.Birth:-08/09/2009-12:3 :37-SCV:1-CT:N EH:A5-CE:O-Physician:-Comment-17
用钛夹封闭创口-Name-Sex:Age:-D.O.Birth:-08/09/2009-12:40:06CV:1-CT:N EH:A5-CE:O-Physician-Comment-18
区别-·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 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 ,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 。
心理护理-由于ESD在国内开展时间较短,患者有内科治-疗能否彻底切除病灶及病理性质如何等方面的-担心,并对 己能否耐受手术而产生恐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护士对患者要进行全-器-的术前评估,同时要详细介绍治疗过 ,手-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与-外-科手术相比所具有的明显的优势,及治疗的-要性和可能出现的 发症,使其对洽疗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护士要正确回答患者的疑问,同-时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心情放松,避免紧张 -增加治疗信心。-21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导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 治疗主要针对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
方法是在内镜粘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几种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黏膜剥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内镜下操作技术。
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肿瘤的效果。
ESD历史及现状为了更有效地治疗早期癌,1994年日本学者Takekoshi等发明IT 刀,首先对直肠病变进行粘膜下剥离1999年,日本专家Gotoda等对直径>2.0cm的消化道早期癌进行ESD治疗并一次性切除成功。
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技术不断完善。
国内近几年开始有学者开展ESD,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能否进行ESD手术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内镜水平高低的标志适应症食管病变:①.Barrett食管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因为英国人Barrett首先报道,因此称Barrett食管,中文翻译为巴雷特食管。
目前认为是获得性,可能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
其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
②早期食管癌: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期食管癌③食管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④食管良性肿瘤:包括息肉、平滑肌瘤、食管乳头状瘤等适应症胃病变:1.早期胃癌①肿瘤直径≤2cm,无合并存在溃疡的未分化型粘膜内癌;②不论病灶大小,无合并存在溃疡的分化型粘膜内癌;③肿瘤直径≤3cm,合并存在溃疡的分化型粘膜内癌;④肿瘤直径≤3c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粘膜下层?癌。
2.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3)良性肿瘤如胃息肉、胃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等,包括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
适应症大肠病变:1.巨大平坦息肉直径﹤2cm的息肉采用EMR,直径﹥2cm的平坦息肉建议采用ESD治疗,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降低复发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随着对消化管表浅病变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趋势认识的逐渐加深,针对这样的病变怎样进行准确诊断和彻底治疗已成为广大内镜和病理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其中如何完整地切除和获取病变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 copi c M ucos al R esect i on ,EM R )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 c Subm ucos al D i ss ect i on ,ESD )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
1EM R 和ESD 的发展历史最初的EM R 得益于利用高频电发生器进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的启示。
1984年,在日本利用高频电和圈套器并采用大块活检的方法(St ri p B i ops y )施行了第一例黏膜切除(E M R )治疗[1]。
由于这种技术相对简单并能对取下的标本做出病理判断,尤其对切除是否完全可以做出准确的组织学评判,EM R 很快就在日本被推广应用于较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80年代以后,陆续有文献对不同改进后的EM R 进行了报道。
帽吸引式EM R (EM R -C 法)始于1992年[2],它的优势在于应用的内镜是单通道的,操作只需持镜者和一名助手;结扎式EM R (EM R -L 法)始于1997年[3],这种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费用低的优点,而且操作所用的可以是普通的内镜,操作者也只有持镜者和一个助手共2人。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EM R 已经作为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但是,对较大面积表浅病变的处理是E M R 面临的一个难题,分片切除技术(EPM R )不能完整切除病变,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病理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100020)刘正新本,病变的残留和组织学诊断的困难成为EM R 技术的严重缺憾。
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利用普通或一些特殊用途的内镜,选择适宜的电刀,通过高频电的作用将消化管病变部位的黏膜一整片地从黏膜下层剥离下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表浅病变是ESD 的独特优势。
EMR、ESD

边缘切开
延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应用针形切开刀或Hook刀 切开病变周围部分粘膜。 一般先切开病变的远侧端,可使用翻转内镜的方法。 切开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 应用IT刀或Hook刀直接电凝出血点。 穿孔的发生多与粘膜下注射不充分和切开刀放置过 深有关。
剥离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胸闷憋气、腹痛、腹胀、意 识、神志等变化及皮下气肿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 2、对小的穿孔,可保守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禁 食,胃肠减压,补液,消炎等处理。如镜下明确穿 孔者可用止血夹夹闭。 3、对小的穿孔,经内镜下处理后,需继续观察有无 继发穿孔的表现。 4、对内科不能处理者,需X线透视明确穿孔部位,为 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作用机制
EMR是 先于病变(<2cm)的粘膜下层注射 适量的生理盐水或甘油果糖加靛胭脂,使病 变基底隆起,再用圈套器套住病灶,收紧后 使之成为假蒂息肉,然后高频电切除。 对于病变范围> 2cm者,通过内镜下行 ESD治疗,使病变整片切除。
仪器准备
1、EMR常用器械:内镜、针式电刀、高频电发生器、 圈套器、透明帽、注射针、热活检钳、止血夹、网 篮及五爪钳等。 2、ESD常用器械:内镜、针式电刀、高频电发生器、 透明帽、注射针、ESD专用刀(ITD刀、TT刀即三 角刀、FLEX刀、HOOK刀即钩状刀)、热活检钳、 止血夹、网篮及五爪钳
为了更有效地治疗早期癌,1994年日本学者 Takekoshi等发明IT刀,首先对直肠病变进行粘膜下 剥离 1999年,日本专家Gotoda等对直径>2.0cm的消化 道早期癌进行ESD治疗并一次性切除成功。 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技术不断完善。 国内近几年开始有学者开展ESD,技术越来越成熟 目前能否进行ESD手术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内镜水 平高低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
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ESD与EMR的比较:
ESD优势:微创治疗。
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
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
间短。
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切片化验标本,明确肿瘤的性质和程度。
可以把较大面积、直径大于2cm,形态不规则的肿瘤一次完整切除下来,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和复发。
同一病人可以多次接受ESD治疗,一次也可以同时切除多个病变。
ESD缺点:出血,穿孔并发症高;操作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