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A)2023.1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确定了意象的含义以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意象之间的组合规律,并从这个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乎中间的媒介。

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

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

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这两个意象中间没有任何关联词,就那么直接地拼在一起。

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诗人并没有交代。

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电影镜头的叠印。

这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恰切。

诗人只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允许你把它凝固起来。

一凝固起来就失去了诗味。

意象之间不确定的关系,正是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余地。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然可以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连,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钩连着,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着,并不显露出来。

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

也就是说,从象的方面看去好像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记者:中华诗词有何特点?其美感体现在何处?叶嘉莹: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特点。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

当然,这不是全部。

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

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中华诗词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由作者到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

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及《劝学》。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

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

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

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

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

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

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

自由主义的性质如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新八省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含解析)适用地区: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4单元。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吉林省吉黑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吉黑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

其中,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更加准确、便利地与人类进行交互。

而ChatGPT技术作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代表,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是否会让大量的从业者失去工作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是一个取代人类工作的工具,而是一个帮助人类更好地完成工作的工具。

ChatGPT等技术能够自动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让人类从一些烦琐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专业水平。

相较而言,人类仍然需要掌握一些高级技能,如创新力、判断力和领导力等,这些技能是目前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全部的人类工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ChatGPT等技术来替代人类做一些工作,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确会让一些人失业。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从事与数据相关工作的人。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的客户查询和投诉,从而减少人工客服的需求量;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收集和整理数据,无须人工录入;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化处理财务报表和账目,从而减少会计从业者进行人工处理的工作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借阅图书,从而减少图书管理员的需求;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的银行交易和查询,从而减少银行职员的需求。

同时,一些从事与流程相关工作的人,也会因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而失业。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阳光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我独自坐在草地上,望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我的童年是在这片麦田边度过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麦田里捉迷藏,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看着那一片片麦浪随风摇曳。

夏天,麦田里的蝴蝶翩翩起舞,吸引着我们追逐嬉戏;秋天,麦穗金黄,我们便跟着大人一起收割,体验着丰收的喜悦。

那些日子,我们从未想过未来,只知道快乐地活在当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这片熟悉的麦田。

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当节假日,我们都会回到这里,寻找那逝去的童年时光。

如今,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看着那一片片麦田,心中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小伙伴们。

他们如今都过得怎么样呢?是否也像我一样,时常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乙】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和小伙伴们已经毕业多年。

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

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每当我们聚会时,总会聊起那些在麦田里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一起度过了无数难忘的时光。

而如今,我们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已经渐渐淡去。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我的一个好朋友因为一场意外,永远地离开了我。

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麦田边的夏天,我们一起嬉戏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意识到,那些美好的时光是多么珍贵,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

于是,我决定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美好的回忆,让它们永远留在心中。

我希望,当我再次回到麦田边时,能够找到那些曾经的欢笑,感受到那份纯真的友谊。

阅读上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作者坐在草地上,看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情忧伤,是因为离开家乡多年。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字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了雪景的美丽。

古典诗词的思想之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古典诗词的情感之丰富,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李煜通过对愁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古典诗词只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在于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所有修辞手法。

C. 古典诗词的思想深刻,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D. 古典诗词的情感丰富,只能表达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然后从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情感之丰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在论述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时,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由于语文复习的知识都比较琐碎,所以最好拿语文试题来当语文复习资料。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一、本大题共六个小题(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悄(qiǎo)然顷(qīng)刻湖泊(pō) 叱咤风云(ch )B.嘈(c o)杂卑鄙(bǐ) 供(gōng)给屏(bǐng)气凝神C.骨髓(suǐ) 忤(wǔ)逆忸怩(n ) 载(zǎi)歌载舞D.绯(fěi)闻租赁(l n) 重创(chu ng) 飞来横(h ng)祸2.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编辑斑斓披荆斩棘金璧辉煌B.桀骜碟血销声匿迹肆无忌惮C.撰写精粹步履维艰殒身不恤D.惺忪执拗绿草如荫蓬头垢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________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②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________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________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________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A.宛如体验不只是/更是B.譬如体会不只是/更是C.譬如体验不是/而是D.宛如体会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但他却百般抵赖,拒不承担由于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致使大桥护栏被撞毁的损失。

B.事实上,这种紫外线减肥灯纯是欺骗顾客,它不但会灼伤皮肤,烧掉毛发,而且根本没有减肥作用。

C.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也是成败的关键。

D.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春节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方面的消费开支,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志摩,原名章垿,曾经用过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他的诗《再别康桥》传达出人类固有的对逝去往事的怀念之情,充分体现了新月派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

B.《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小说集《随想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D.报告文学,从属于广义的新闻,是一种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多种特点。

夏衍的《包身工》就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政策再好,如果不能得到贯彻落实,不能让百姓受益,一切都是空的。

__________。

①据报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城市出台了不同的微调政策,内容涉及限购门槛、普通住宅标准、放宽公积金、税费优惠及购房补贴等。

②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已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因而缺乏落实调控政策的动力。

③尤其是近期,由于房地产成交量快速下滑,严重制约了地方财政收入,一些地方出现了政策松动的迹象。

④这些政策松绑现象对于贯彻中央的调控政策是非常不利的。

⑤能否坚定地落实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关键在各级地方政府。

⑥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政策实施办法的制定者。

A.⑤⑥②③①④B.⑤⑥②①④③C.③①④⑤⑥②D.①④③⑤⑥②二、文言文阅读(分课内课外两部分,总计20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小题2分,计8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朝济而夕设版焉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D、与郑人盟8.下列关于之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子犯请击之④吾欲之南海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9.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狐言于郑伯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郑伯请烛之武出面说退秦师,烛之武一开始推辞,这充分体现了他谦虚的品质。

B、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说话,让秦王产生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C、烛之武借用历史事件是为了加深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

D、烛之武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贪欲的特点,预示了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灭郑于己不利。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11~14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

父崎,顺帝时为司徒。

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

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

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

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

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尝坐客,遣苍头①市酒,迂久,大醉而还。

客不堪之,骂曰:畜产。

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

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

夫人欲试宽令恚②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

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其性度如此。

海内称为长者。

(取材于《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注释]①苍头:仆人②恚:愤怒,发怒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惭负长者,随所刑罪负:对不起B.州里服其不校校:计较C.齐之以刑齐:治理D.其性度如此度:推测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少年勉以孝悌之训②以其无礼于晋B.①迂久,大醉而还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①故吾惧其死也②故遣将守关者D.①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3.下列语句的翻译,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原文: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译文:过了一会,刘宽让人将丢失的牛送还失主,失主叩头感谢说B.原文:物有相类,事容脱误译文:事物有相似之处,做事也允许有疏漏错误C.原文: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译文: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不曾言语急迫,神色急躁D.原文: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译文: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宽为人宽容,有个丢失牛的人误认了刘宽的牛,但刘宽毫不责怪。

B.刘宽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对有过错的属吏,从不施加刑罚。

C.刘宽以德为政,对老年人亲切地谈及乡里之事,对年轻人教诲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对弄脏官服的侍女没有发怒,反而担心侍女被烫伤。

三、(共18分)15、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5分)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桓公问其故。

对曰: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及反。

桓公归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桓公曰善乃谕宫中有妇人而嫁之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16、默写(8分)⑴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⑵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 ?⑶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⑷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⑹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共5分)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17、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2分)18、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

(3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共14分)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到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