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合集下载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张敏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张敏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张敏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随着不断加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及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区域滑坡作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损失,并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

所以,本文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进行探索,希望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关键词: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管理引言:滑坡作为由雨量增多而导致地质受到破坏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受到了政府机构的强烈重视。

而随着我国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后,开始更加关注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所以,本文就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来针对其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设计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有效降低我国频发的地质灾害现象,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一、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的概念解释(一)单体滑坡滑坡是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它是由岩土受重力后顺坡向下滑动所产生的一种地质灾害,而造成其产生的主要因素包含两种:一是由于区域内土质状况本身就存在缺陷,再由后期受自然条件影响而产生。

另一种,就是区域地质受到了人类工程活动的破坏,导致自身的自然适应能力减弱,从而出现滑坡现象。

(二)滑坡灾害隐患滑坡灾害是指当出现滑坡地质时,给周围居民带来生命财产威胁,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活动资源产生损害的滑坡后果。

而当形成易滑坡地质时,又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相应的安全隐患。

(三)区域滑坡灾害滑坡灾害主要分为单体滑坡灾害和区域滑坡灾害两种。

单体滑坡灾害是指一个较为独立的滑坡过程,它是由单个区域所发生的滑坡现象,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价时,不能将其与其他定点进行联合考察。

而区域滑坡灾害,是由多点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一种滑坡现象,而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价时,考察人员需进行空间范围内的联合考虑,通过对灾害区域内的地质、地貌和空间分布规律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为各环节设计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区域滑坡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区域损失。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力( k N) / m
0 - 9 4 9

 ̄ l t l r , ★ I 啊
挑身’最衰
印辫
图 1抗滑被桩身构造图
3 — 3 ・
2 4 0 3
一 l 7 1 1
3 9 7 1 3 < 3 2 5 5 5. 配 筋 满 足
2 . 4 设计绘图( 如图1  ̄ 3 )
3 设 计方案对 比
上. 一 j
较的短 , 并 且 可 以依 照 工 程 的 实 际情 况 来进 行 定 桩 身 , 对 于锚 杆 或 锚 索的 特 质 属 性 . 可 以设 也 可 以不 设 , 能 够 保 持 支护 壁 的
稳定 。 其 支护 特 性 与 本 工 程相 符 , 但 是 工程 量 大 , 建设期长 , 成 本 高。
垂 直 竖 向 预 应 力 锚 杆 挡 墙 主 要 参 数 为 锚 杆 和 墙 体 。 墙 体
所采 用的 浆 吻 块 石 , 在 基 岩 中埋 置 挡 墙 基 础 : 锚 杆 所 采 用 的钢 筋锚 杆 。其优 点 为 : 便 于施 工 , 成 本 低 。而且 , 在 风化 基 岩 内锚
图 2抗滑桩护壁构造图
j . ,●挂 1
滑 动 带 上 土抗 剪 强度 取 : C = 1 2 k P a . = 8 。
安 全 系数 取 : 1 . 2 5
在 对 地 震 力 作 用不 考 虑 时 , 滑坡 体 抗 剪 强度 取 : 0 4 5 k P a ,  ̄ b = 1 5 。 水承 压水 的浮 托 力 不 在 考 虑 范 围 。
害的危险性评 价和风险管理 , 进而加强对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护 。
【 关键词 】 区域 滑坡 : 地质灾害 : 危险性评价 : 风险管理 【 中图分类号 】 P 6 9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5 ) 2 5 — 0 1 4 4 — 0 3

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各类工程建设中,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会给施工带来巨大的阻碍,甚至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因此,进行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地质灾害,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现象,比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等。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么,为什么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呢?首先,这有助于提前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如果发现施工区域存在滑坡的风险,那么在设计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修建挡土墙、抗滑桩等,从而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施工方式。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选择在适宜的季节进行施工,或者采用更加安全的施工方法。

再者,风险评估能够帮助制定应急预案。

一旦灾害发生,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要进行施工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

这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

地形地貌的考察可以了解地势的起伏、坡度的大小等,这些因素对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层岩性的研究能够了解岩石的类型、强度、风化程度等,从而判断岩石的稳定性。

地质构造的分析则有助于了解地壳运动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断层、褶皱等构造,这些构造可能会影响岩石的稳定性和地下水的分布。

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主要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流量等,地下水的活动可能会导致滑坡、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发生。

在调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水情况、人类活动等。

以滑坡为例,如果施工区域地势陡峭,地层岩性软弱,地质构造复杂,再加上强降水或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堆载等),那么就很有可能发生滑坡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为了对特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科学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指导相关决策和规划。

下面将介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一般步骤以及评估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步骤主要包括数据收集、灾害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分级。

首先,评估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遗迹、地面形态、地下水情况、土壤类型等地质背景信息,还需要收集历史灾害记录、地质勘探数据和测量观测资料等相关资料。

其次,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识别。

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确定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然后,进行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的程度来进行评估。

可能性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概率等,潜在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专家判断等。

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为不同的级别。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四级划分法和五级划分法。

根据不同级别的危险性,可以采取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比如规划控制、工程防治和社会管理等。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重要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综合分析的科学性。

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灾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特定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性和潜在危害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其重要的步骤包括数据收集、灾害识别、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分级。

该评估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灾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相关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地质灾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猛兽”,随时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

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等。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地质灾害。

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的快速释放,导致地面震动。

强烈的地震可能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桥梁断裂,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极为惨重的破坏。

滑坡则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发生通常与地形、地质条件、降水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具有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等特点。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裂缝则是由于地壳运动、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的地面开裂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不仅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还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震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暴雨可能会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可怕的地质灾害呢?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的过程。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构造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价。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出发,阐述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面隆起、地震等。

这些灾害类型各具特点,具体如下:1.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坡面受到外力作用,土壤失稳而发生的坡体整体向下滑动现象。

滑坡的特点是滑坡面呈弧形或波浪形,坡面上覆盖着一层土石混合物,滑坡区域的土壤含水量较高。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大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土石混合物沿坡面流动形成的灾害。

泥石流的特点是速度快、体积大、含有大量碎石和泥沙,容易阻塞道路和山沟,危害性极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岩石层发生变形或溶蚀等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的特点是常伴随土地沉降和地表上下的变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容易造成建筑物倾斜和损坏。

4.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由于岩溶地貌发生崩塌和塌陷等现象引起的地质灾害。

岩溶塌陷的特点是可造成地表通常出现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陷坑,极易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面隆起:地面隆起是指由于地下水、煤层气等物质的运移,造成地面隆起现象。

地面隆起的特点是常伴随着地面抬升、地表裂缝等现象,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6. 地震:地震是由地质构造变化或地下岩石运移等原因引起的地壳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居群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能够引起地面破裂、建筑物倒塌等灾害。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某种具体灾害或区域的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找到灾害目标(人、房屋、道路、桥梁等)所承担的风险和潜在损失,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由地质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由于地质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成为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概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灾害风险的大小,为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概率评估: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回顾与研究,结合地质、物理、化学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未来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评估灾害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

3. 脆弱性评估:考察受灾目标的物质和社会结构特征,分析其对地质灾害的抵抗能力,评估受灾目标的脆弱性指标。

4. 风险等级划分:综合评估上述因素,将地质灾害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进一步确定管理和应对策略。

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综合利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与减灾:采取综合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土地规划管理、植被恢复、工程控制等手段,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2. 预警与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地质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应急与救援: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培训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地质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4. 修复与恢复: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展开抢险救援工作,修复受灾区域的基础设施,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使人民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的重要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在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预防未然: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可以提前识别潜在的灾害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降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意义对滑坡的研究是从19世纪后期阿尔卑斯山区开始的,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近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979年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滑坡委员会估计,滑坡引起的灾害损失占到了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14%。

在意大利,因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条件,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37%。

在美国、日本、阿尔卑斯山区国家(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瑞士)和印度,滑坡引起的损失大抵都在同一量级(10~50亿美元每年),日本的损失可能是最高的。

Hutchinson曾在1995年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抵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2%(P. Aleotti等,1999),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都近千余人(如图1所示,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b)。

足见自然灾害将直接影响并造成经济停顿和发展滞后。

这一切无不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经受到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要求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来有效防治和减轻这些地质灾害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滑坡地质灾害自身的特点导致认识和管理水平的局限,同时受制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只能调用有限的资源、采取有限的措施来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广大偏远山区,常常只能是灾后由民政部门出面妥善解决善后工作,国土和地质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地质灾害的响应则显滞后,主动防灾和减灾措施不足而且范围狭窄,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的期望。

同时,虽然民众普遍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但在防灾和减灾实践中民众参与的广泛性仍然相当有限。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规模和方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政府和公众都能意识到地质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决策时缺乏必要的依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可见,要想主动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地质灾害,首先需要对灾害本身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具体地讲,一个行政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在制定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宏观对策时,为了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需要首先弄清楚区内哪些地方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哪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相对小一些,这就要求地质工程师基于对地质灾害因果分析,从区域上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划分出高危区和一般区,进而评价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之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大小。

这就需要在考察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的同时,考察其社会属性,围绕地质灾害进行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进而进行风险分析。

近二十年来,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在区域地质灾害评价与预测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这些工作大多数是围绕着诸如水库这样的大型工程进行的专用性评价,研究重点多在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上,对滑坡地质灾害的社会属性关注较少。

同时,虽然建国以来与地质灾害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但是囿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质灾害管理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正在开展之中,全国共筛选出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700个,分步骤、分阶段开展调查与区划工作,从而第一次开始在大范围内针对县(市)一级行政区开展以人为本的调查与区划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家普遍感觉到缺乏简便易行的危险性区划方法体系,发现惯用多年的专用性调查和区划方法运用到县(市)一级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以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县(市)一级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和管理的道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这一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Van Dijke J. J.等人基于GIS对山区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数据采集和整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并开发了地质灾害分析评价模型(Van Dijke J J等,1990)。

印度Roorkee大学基于多源数据集,引入滑坡危险性系数(LNRF),对喜马拉雅山麓Ramganga Catchment地区进行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带,得到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图(Gupta R P等,1990;Gupta R P等,1997)。

A. K. Pachauri等人对喜马拉雅Garhwal地区进行滑坡分区制图时,尝试在地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滑坡易发性制图,提供了一个基于地质学和地形学的滑坡制图实例(A. K. Pachauri等,1998)。

A. Uromeihy等人在对伊朗Khorshrostam地区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时,基于简单的格网单元,考虑影响滑坡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岩性、坡度、构造运动、土地利用以及地下水作用,每一个格网单元的滑坡发生概率及其对影响因素的评价结果以SPI表示,然后用模糊综合评判计算潜在灾害指数(HPI),所得结果用来绘制滑坡灾害分区图(A. Uromeihy等,2001)。

随后,Candan Gokceoglu就斜坡破坏模式、影响因素选取等问题与之展开过颇具启发性的讨论(Candan Gokceoglu,2001;A. Uromeihy等,2001)。

P. Aleotti和R. Chowdhury撰文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主要的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分类,并特别论及了可接受风险水平等有关问题(P. Aleotti,1999)。

同期,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针对长江三峡库区库岸稳定性问题展开的专用性调查和评价,研究者在细致的野外调查基础上,运用多种数学模型进行了库区岸坡稳定性分区制图(黄润秋等,1992;陈喜昌等,1993)。

刘汉超、陈明东等人针对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运用专家打分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岸坡危险性分区制图(刘汉超等,1993)。

赵强等人在对铜川市区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制图时,较好地运用了信息量法(赵强等,1996)。

柴贺军等人结合岷江实例,对滑坡堵江危险性评价与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柴贺军等,1997)。

自1997年,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科研院所积极倡导在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测领域全面引入GIS技术,结合国土资源部“山区小流域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测的GIS 系统”、“长江三峡地质灾害监测试验(示范)工程”等科研项目,构建了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建立了一套适合山区流域和水库区岸坡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信息量法、模糊综合评判、神经网络等数学模型进行危险性评价和预测,并基于GIS开发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与预测的GIS系统(GHGIS)”(沈芳等,1999;沈芳等,2000a;沈芳,2000b;许强等,2000b;向喜琼等,2000b;向喜琼,2000c;阮沈勇等,2001;向喜琼等,2002a;王文俊等,2003a;王文俊等,2003b)。

程凌鹏在对重庆市渝北区进行的地质灾害空间预警研究中,提出了“地质灾害综合预警指标”的概念和模型,认为该指标比地质灾害危险性更为准确合理,初步形成了以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F、危险度W、综合预警指标D为核心的区域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和模型体系(程凌鹏,2001)。

宋光齐在进行四川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时,运用测度理论,以地(市)为单位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宏观统计分析,并讨论了暴雨型滑坡预警等问题(宋光齐,2002)。

同期,其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进行过研究(唐川等,1998;张业成等,199;唐川等,2001;李雪梅,2001;胡新丽等,2002;张春山等,2003b;马志江等,2003)。

另外,针对岩溶塌陷等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的区域评价也有不少创见性的研究,比如雷明堂等人在分析影响岩溶塌陷的因素(如岩溶化程度、断裂分布、土层厚度、水动力条件及已有塌陷分布)的基础上,运用GIS距离分析、标量分析、网格叠加分析、分级分组分析等功能,进行了塌陷危险性评价及分区(雷明堂等,1997;雷明堂,1998;蒋小珍等,2001)。

2.2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现状虽然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但真正应用到岩土工程和边坡灾害管理上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目前在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已经有不少较为成功的应用实例。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香港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

为适应香港地区防灾减灾的需要,香港政府于1977年7月成立了土力控制处,并开始介入香港的滑坡问题。

到今天,香港已建立起了完善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称为“边坡安全系统”。

土力工程处(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GEO)负责管理这个系统的运作。

它担负有政策制定、研究和有关教育的功能,同时也开展一些专项工程。

边坡安全系统的目的有两个方面:降低滑坡风险和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

GEO作为边坡安全的主管,一起参与的还有私人业主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他们直接负责边坡的建造和稳定性的维护;另外还有一些参与伙伴,包括风险的承担者、资源分配者和媒体等。

除了对各个单体滑坡进行风险评价和管理之外,GEO还用产生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的年度概率来表达香港地区的总体风险度。

同时,在如何提高公众对滑坡的承受能力方面,GEO提出了可承受原理,认为滑坡风险的承受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边坡安全系统中各个关键部门的配合,在此原理指导下,GEO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风险分析方法上,GEO主要是采取定量风险评价(QRA)方法。

QRA和风险管理初步应用的成果表明,原则上风险管理这套方法应用于香港滑坡问题是可行的( A. W. Malone等,2000;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2002)。

我国大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稍晚一些,但仍然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予以了充分的关注。

姜云、王兰生等人在重庆市中区危岩稳定性研究中,第一次明确尝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进行数据管理,并首次提出了岩体稳定性管理与控制的概念(姜云等,1994)。

以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原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探求地质灾害易损性分析、风险评估、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1992~1994年由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和原地矿部环境司共同组织的全国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对全国地质灾害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进行了估算评价。

张业成、张梁等在地质灾害灾情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法分析评价了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危险性区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