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之一:胸痹心痛病(冠心病)中医诊疗优化方案转自我院心血管科《心血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王恒和中医药防病治病注重疾病的整体调治、非药物治疗和日常养生保健。
中医药在调治冠心病方面较西医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具有丰富的多种调治手段、具有独具特色的药膳和食疗,以及不良反应少、便于长期应用等方面。
胸痹心痛(冠心病)以胸部憋闷疼痛,心悸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包括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者包括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基于冠心病现代诊疗及康复管理指南,通过对胸痹心痛病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我科临床采用既往诊疗方案的实际情况,现优化方案如下:一、中医辨证论治1、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中医内科学》(第6版)。
1、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疼痛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达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或伴有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2、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可缓解,或持续时间达30分钟以上,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3、多见于中老年,常因情绪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在安静时发病;4、心电图为必备检查,配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心肌酶学等检查进行诊断。
2、中医辨证诊断参考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内科疾病单元疗法构建及基础研究”方案,制定以气虚血瘀为主证型,阴虚、阳虚、阳脱、痰浊、寒凝、气滞为兼证型的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2.1辨证分型2.2.1主证型气虚血瘀: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
2.2.2兼证型(1)本虚证①阴虚:胸闷或胸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或腰膝痠软,眩晕耳聋,舌红津少或有紫斑,少苔或剥苔,脉细数或细涩;②阳虚:胸痛或胸闷,或心悸,或腰膝酸软,疲乏、气短、身冷、肢凉、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迟;③阳脱:四肢厥逆,大汗出,脉微欲绝,表情淡漠,面色晄白或暗淡,舌质黯淡。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市中医院心血管科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部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胸痹心痛相当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范畴,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等类型。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不稳定期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
相当于西医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范畴。
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1)芳香温通止痛: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
以迅速缓解疼痛。
(2)回阳救逆: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予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Ⅰ号协定方:黄芪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若伴身寒肢冷、夜尿频数等心肾阳虚证,酌加炮附片6克、肉桂6克、补骨脂15克等。
心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一、诊断:中医病名:胸痹心痛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二、诊断依据(一)中医: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心绞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需氧和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而发生心肌缺血或功能障碍,但无心肌坏死的临床症候群。
心绞痛临床上可分为劳累型心绞痛(包括初发劳累型心绞痛、稳定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累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包括变异型心绞痛、单纯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和梗死后心绞痛。
按其症状表现相当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①症状: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b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稳定型心绞痛)
一、概述
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
【西医诊断】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分型】
本病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多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以血瘀突出。
1.痰阻闭阻证
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气滞证
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心血瘀阻证
心胸疼痛,心痛如剌,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黯,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4.寒凝心脉证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5.心气亏虚证
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6.心阴不足证
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虚证
胸闷心痛,心悸征忡,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
(1)危险因素处理如进行宣教,戒烟,运动,降压,控制血糖,减轻体重等。
(2)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或)硝酸酯类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为基础用药。
(3)必要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搭桥手术治疗。
2.辨证施治
针对本病的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则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1)痰阻心脉证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薤白,法半夏,枳实,陈皮,石菖蒲,桂枝,干姜,细辛)。
(2)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调畅心脉;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川芎,郁金,延胡索,炙甘草)。
(3)心血瘀图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黄,牛膝,柴胡,积壳,桔梗,甘草,蒲黄(包煎),五灵脂(包煎)]或痰瘀同治颗粒。
(4)寒凝心脉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阳止痛;方药:瓜菱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瓜蒌,薤白,桂枝,当归,细辛,白芍,通草,丹参,郁金,甘草)。
(5)气亏虚证
治法补益心气,畅脉止痛;方药:保元汤加减(黄芪,党参,山药,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
(6)心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养心,润脉止痛;方药: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玄参,天冬,丹参,当归,茯苓,柏子仁,妙酸枣仁,远志)。
(7)心阳虚证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党参,附子(先煎),桂枝,干姜,炒白术,炙甘草]。
四、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有效: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变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2.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侯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