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了解燃烧的特点和原理,对于我们预防火灾、安全生活至关重要。
本节课将进修燃烧的基本观点、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类型以及灭火的方法,帮助同砚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掌握燃烧的条件;3. 认识不同类型的燃烧;4. 掌握常见的灭火方法。
三、进修内容1. 燃烧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燃烧的条件3. 不同类型的燃烧4. 常见的灭火方法四、进修过程1. 燃烧的定义和基本特点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放出热量和光线的化学变化过程。
燃烧的基本特点包括发光、放热、产生氧化物和放出氧气等。
2. 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燃料、氧气和着火点。
缺一不可,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
3. 不同类型的燃烧(1) 明火燃烧:火焰明显,燃烧速度快,容易引起火灾。
(2) 隐火燃烧:火焰不明显,燃烧速度缓,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3) 爆炸燃烧: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急剧膨胀,形成爆炸。
4. 常见的灭火方法(1) 用水灭火:适用于灭灯、纸张等易燃物。
(2) 用灭火器灭火:适用于灭衣服、电器等。
(3) 用沙土灭火:适用于灭油火、金属火等。
五、教室练习1. 什么是燃烧?燃烧的基本特点有哪些?2. 燃烧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3. 请举例说明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的区别。
4. 你知道哪些常见的灭火方法?分别适用于哪些场合?六、课后作业1. 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燃烧和灭火的认识。
2. 调查家中的灭火设备,了解其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搜集一些火灾事故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和教训。
七、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牢记相关知识,提高安全认识,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愿大家生活安全,健康快乐!。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2. 掌握燃烧的种类和特点;
3. 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导学内容:
1. 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a.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开释出能量的过程;
b. 燃烧的条件包括氧气、燃料和着火温度;
c. 燃烧的基本过程包括引燃、燃烧和燃尽三个阶段。
2. 燃烧的种类和特点
a. 完全燃烧: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产生CO2和H2O;
b. 不完全燃烧:燃料与氧气接触不充分,产生CO和C等有毒气体;
c. 明火燃烧:燃烧时有明显的火焰;
d. 隐火燃烧:燃烧时无明显火焰,常见于煤气泄漏等情况。
3.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a. 隔离法:将燃料与氧气隔离,阻止燃烧过程;
b. 降温法:通过降低温度使燃烧反应遏制;
c. 绝缘法:利用不导电材料隔离火源,阻止火势蔓延;
d. 抑止法:利用灭火器等化学剂抑止燃烧反应。
导学任务: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观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3.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燃烧现象,思考如何进行灭火。
拓展延伸:
1. 火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风险;
2. 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3. 火灾事故中的英雄事迹及其启迪。
导学反馈:
1. 总结燃烧和灭火的关键点;
2. 分享观察到的燃烧现象及灭火经验;
3. 提出对于火灾预防和处理的建议。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能使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朗读理解、合作明确、拓展练习预习案阅读课本P124—P127完成。
1、燃烧是指:。
燃烧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化学)变化?2、以下物质都能够燃烧,写出其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②;③、。
4、着火点是指:。
5、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灭火的方法:①;②;③、。
7、常用的灭火器有:。
8、阅读并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探究案探究点一:1、燃烧的定义:问题1、物质的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问题2、把这些共同点概括起来就能够得出燃烧的概念,什么是燃烧?燃烧是物质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练习:以下变化是燃烧吗?1.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2.食物的腐烂 4.动植物的呼吸探究点二:2、燃烧的条件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燃烧需要问题2、如何才能使酒精、蜡烛、木条等燃烧?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问题3、假如把正在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它还能一直燃烧吗?燃烧需要实验7-1现象: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的红磷,烧杯中的白磷。
结论:燃烧需要、、。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探究点三: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试一试:设计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明原理。
(烧杯、镊子、水、剪刀、碳酸、2、3、阅读书127页表7-2,回答以下问题(1)木材、棉布失火应选用哪种灭火器?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2)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应选用哪种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训练案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密度小D.纸比煤着火点低2、烹调时,不小心油在锅里着了火,要熄灭它,最简单的方法,这种灭火的原理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本节课主要讲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燃烧过程中的三要素和灭火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火灾预防和灭火技能。
二、导学内容1.燃烧的基本概念2.燃烧的三要素3.灭火的基本原理4.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三、学习重点1.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2.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术语3.熟悉常见的灭火器种类和使用方法四、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仔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重点理解概念和原理,关注关键词和术语。
2.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和模拟实践,培养正确的火灾预防和灭火技能。
3.合作探究:与同学合作,讨论燃烧和灭火的相关问题,共同学习和进步。
五、学习过程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参与下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化学反应过程。
燃烧一般包括火焰、烟雾、光热、有毒气体等现象。
2.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的三要素是指燃料、助燃剂和氧气这三个必备条件。
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存在且处于一定比例下,燃烧才能发生。
•燃料: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油、纸张等。
•助燃剂:提供火焰的热量和氧气的物质,常见的助燃剂有空气、氧气和氯气等。
•氧气:燃烧必备的气体,常见的来源是空气中的氧气。
3. 灭火的基本原理灭火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消灭火源或降低温度,使燃烧无法继续进行的过程。
•压制:利用灭火器或水源将燃料上方的氧气隔离,使燃料无法继续燃烧。
•冷却:利用灭火器或水源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无法维持燃烧状态。
•隔离:将火源所在区域与其他可燃物隔离,防止火势蔓延。
4. 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常见的灭火器种类有水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不同的灭火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火源。
•水灭火器:适用于燃烧物为固体物质的火源,使用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免受到喷射的热量和蒸汽伤害。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电器设备、液体燃料等引起的火源,喷射时要注意避免触发电器等设备,以免发生二次事故。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1、学习目标:1. 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 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3.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前预习】1. 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 请回忆哪些物质能够与 0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情境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很多物质的燃烧, 你能总结出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的发生与哪些因素相关?二、自主探究:知识点一:燃烧的条件【归纳】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什么是 燃烧:可燃物与 ___________ 发生一种的 ______、 ______ 的 _____ 的氧 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用的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请你根据本小组的猜想,设计实验并实行实验探究,填写下表。
【结论】请根据实验现象实行讨论交流,并归纳。
燃烧的条件:① 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考】1.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事例分析证明。
2. 燃烧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交流讨论】教材P 1251.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2.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观察】观察老师演示P 124实验7-1,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2. 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灭火?【实验探究】(P124实验7-2 )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烧着的蜡烛熄灭。
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1.2.3.4.【结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 扑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4. 如何解释“钻木取火”、“水火不容”、“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几个成语?【自学】阅读教材P127表7-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3. 了解常见的灭火方法和原理。
二、预习问题:
1. 什么是燃烧?有哪些特征?
2.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3. 燃烧的过程是怎样的?
4.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哪些?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三、课前预习:
1. 阅读课实情关内容,了解燃烧的定义、特征和条件;
2. 查找资料,了解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
3. 思考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
四、教室进修:
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 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通常伴同着火焰、热量和光线的开释;
- 燃烧的特征包括有色有味、放热放光、燃料消耗、氧气消耗等。
2. 燃烧的条件和过程:
-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着火点三个基本条件;
- 燃烧过程包括引燃、燃烧和燃尽三个阶段。
3. 常见的灭火方法和原理:
- 常见的灭火方法包括灭火器、水、泡沫、二氧化碳等;
- 灭火的原理主要是剥夺燃烧所需的条件,如剥夺氧气、冷却燃料等。
五、课后作业:
1. 思考并总结燃烧的过程及其条件;
2. 调查灭火器的种类和应用方法;
3. 思考在家庭、学校或其他处所如何预防火灾。
六、拓展延伸:
1. 观察周围的物质,了解其是否易燃易爆;
2. 参观消防局或消防展览馆,了解更多关于火灾防范和灭火的知识;
3. 参与灭火演习或模拟火灾逃生演练,提高自救能力和应急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牢记安全第一,提高火灾防范认识,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研究目标1.理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研究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研究难点:灭火的方法。
二、自主研究一)燃烧的实质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现象,但你知道燃烧的实质是什么吗?请回忆以前所做的常见物质的燃烧实验并填写下表。
可燃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现象硫S + O2 → SO2 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木炭 C + O2 → CO2 燃烧产生火焰和灰烬铁丝4Fe + 3O2 → 2Fe2O3 燃烧产生火花和铁锈联系上表和课本,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通常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的过程。
二)燃烧的条件1.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并讨论。
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请你解决以下问题: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一小石块和一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燃着的两支蜡烛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氧气将一小木条和一小纸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2.猜想:1)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2)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3.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及水中的白磷的现象:通入氧气之后,水中白磷的现象:4)实验分析:实验操作可燃物是否达到着火点是否与氧气接触是否燃烧1) 铜片上的白磷白磷粉末是是2) 铜片上的红磷红磷粉末是是3) 热水中的白磷白磷条否是4) 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条是是5)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
思维拓展:4.上图演示实验与课本129页的实验有何不同?哪个实验更好?其主要优点是什么?5.根据课本129页表7-1分析,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6.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盛满水的纸杯,一直到水沸腾而纸杯完好无损。
请解释这一现象。
精讲点拨: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的过程。
《燃烧与灭火》 导学案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运用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常见的灭火器,知道其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灭火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知识梳理(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纸张、煤炭、汽油等。
2、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参与。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自己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 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 240℃。
(三)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在铜片上分别放置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实验分析:(1)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燃烧。
(2)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烧。
(3)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的方法(1)隔离法: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物质隔离,中断可燃物质的供给,使火势不能蔓延。
例如,森林火灾发生时,设置隔离带。
(2)窒息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例如,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3)冷却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
例如,用水灭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前预习】1.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2.【关?【归纳】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什么是燃烧: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的的氧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用的条件是什么?、、【实验探究】请你根据本小组的猜想,设计实验并实行实验探究,填写下表。
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思考】1.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事例分析证明。
2.燃烧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交流讨论】教材P125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观察【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②;③。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2.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灭火?【实验探究】(P124实验7-2)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烧着的蜡烛熄灭。
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1.2.3.4.【结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②;③。
【讨论交流】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扑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4.如何解释“钻木取火”、“水火不容”、“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几个成语?【自学】阅读教材P127表7-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灭火器适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①②③知识点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思考】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哪句涉及到化学变化?怎么发生的?【自学】阅读教材P128~129.思考下列问题:1.爆炸引起的原因: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观察】书P128实验7-3并实行分析,填写下列表格:现象分析2.结合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事实及上述实验,总结影响燃烧剧烈水准的因素。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记住一些燃烧与爆炸相关的图标。
【归纳小结】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发生的的的氧化反应。
★燃烧现象:①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不一定产生火焰;②有些燃烧产生烟、有些燃烧产生雾、有些燃烧产物有刺激性气味。
★广义的燃烧:指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
例:H2在Cl2中的燃烧生成HCl气体,Mg在CO2中的燃烧生成MgO和C。
2.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2);(3)。
■着火点(燃点):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温度。
①纯气体燃料的着火点在常温、常压下是固定不变的;②液体燃料的着火点与液体的雾化水准相关;③固体燃料的着火点与固体的分散水准有很大关系;不论哪种状态,对某一特定燃料来讲它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改变。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达到灭火的目的。
(只要消除任意一个即可)2.灭火的方法:(1);(2);(3)。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内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2.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时,必须严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一些相关的图标:■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与氧气的;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2)【知识拓展】1.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放热,且为氧化反应。
2.有些爆炸现象不属于化学变化,如蒸汽锅炉的爆炸、自行车车胎爆炸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的收获】【知识网络】①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与空气中的发生的的、的反应。
①物质具有②燃烧的三个条件:②可燃物与接触③温度必须①隔绝燃烧物与氧气的接触。
燃烧方法有等。
③灭火的原理及方法:②降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方法有等。
③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方法有等。
①增加氧气的浓度④促动燃烧的的方法:具体方法是。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具体方法是。
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课本P131.1~6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据燃烧的条件填空: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
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灭火的原理是(2)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制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制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却没有燃烧,其原因是(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3.下列做法能否促动可燃物的燃烧?如果能,请写出其中的原理(1)家庭用的燃煤加工成蜂窝煤,。
(2)将燃烧的木柴架高,。
(3)工厂炼钢时常通入氧气,。
(4)工厂烧锅炉的煤加工成粉末状,。
4.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实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实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水准并能得到妥善处理。
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中考直通车】5.以下判断准确的是()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6.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 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氧气B.氮气C.甲烷D.二氧化碳7.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右图所示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了。
对这说法不准确的是()A.该实验表明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B.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火焰不会很快熄灭C.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吸热使烛焰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D.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防碍了气体对流,导致烛焰缺氧8.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A B C D9.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是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对其盛况的写照,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燃灯放焰、共吃元宵的风俗。
(1)某红焰烟花的配方中包括硫、木炭粉、硝酸锶【Sr(NO3)2】等。
①硝酸锶中Sr的化合价为:;②写出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燃放孔明灯(如右图)祈福成为了元宵节的新风尚。
小新同学想自制孔明灯,为了使它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安全,选择作为灯罩的材料应质轻且;选择的燃料应燃烧热值大且;(3)我市已禁止燃放孔明灯,因为孔明灯燃烧时外焰温度高达300多度,一旦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孔明灯会而引发火灾。
A.提供可燃物 B.供给氧气 C.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0.2010年1月7日,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的一个装有液化气等轻烃的罐区发生爆炸。
消防官兵在灭火中使用了很多水炮对着火的罐体持续喷水,经46小时终于将火扑灭。
环保部门监测发现:空气中粉尘颗粒增多,比正常值超出八倍。
(1)水炮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2)当前计人空气污染物的项目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人颗粒物、等。
(3)当地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中是否含有CO气体。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实验目的】确定气体样品中是否含有CO。
【实验原理】①除去收集的空气样品中的氧气;②3CO+Fe2O3高温2Fe+3CO2(假设该样品中不含除CO之外的其他能与Fe2O3,反应的物质)。
【实验仪器】甲乙丙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实验时,上述仪器的连接顺序是:丙→乙→甲→乙。
其中乙装置需要使用两次,第一次的作用是。
②根据实验中出现的或现象,能判断出爆炸现场附近的空气样品中有较多CO。
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该实验的设计是否存有缺陷,如果有,该如何改进?。
【拓展延伸】11.小倩同学学习化学后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氧化镁固体。
但她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却发现在生成的白色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生成淡黄色固体?其他同学认为不必查阅氧化镁的颜色,理由是。
【提出猜想】小倩认为淡黄色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反应生成的。
【实验探究】小倩设计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她的方案可能是。
【实验结论】根据小倩的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②。
【反思与结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理解?。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