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课堂资料】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课件

欢迎来到《课题一燃烧和灭火》PPT课件。本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 的相关知识,让您成为火灾防控领域的专家。
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过与氧气接触,在适当的温度下释放能量、产生热和光。
燃烧的三要素
燃料
燃烧所需的物质,如木 材、油类等。
氧气
燃烧的氧化剂,空气中 含有大量氧气。
提高员工和居民对火 灾危险的警惕性。
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课件,您了解了燃烧和灭火的基本知识、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火灾的预防措施。 希望您能初步掌握火灾防控的关键要点。
干粉型灭火器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火灾。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1
抓住灭火器
稳稳地抓住灭火器手柄,并将其指向火源。
2按压Βιβλιοθήκη 手用力按压灭火器的把手,触发喷液。
3
扫射火源
扫射着火区域,将喷液均匀覆盖到火源上。
火灾的预防措施
1 保持清洁
保持环境整洁,避免 杂物积堆。
2 定期维护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 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加强安全意识
着火点
燃烧开始的温度,不同 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不同类型的火灾
• 电气火灾:由电力设备或线路引起的火灾。 • 厨房火灾:由油脂、火焰及炉具所引发的火灾。 • 森林火灾:在森林中蔓延的大规模火灾。
灭火器的种类
水型灭火器
适用于一般物质的火灾。
泡沫型灭火器
适用于油类、溶剂类火灾。
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适用于电器设备火灾。
教案《燃烧和灭火》

教案《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能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使用灭火器和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燃烧的条件1. 燃烧的定义和特点2.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点火源3. 探究燃烧的实验第二节:灭火的方法1. 灭火的原理:消除燃料、切断氧气、降低温度2. 常见灭火方法:用水灭火、用灭火器灭火、用灭火器材灭火3. 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难点:1. 燃烧的实验现象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2. 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实验器材、灭火器、灭火器材。
2.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要素。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燃烧的现象,引导学生探讨燃烧的条件。
4. 知识讲解: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灭火器的使用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
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案《燃烧和灭火》(接上)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灭火器使用练习:检查学生对灭火器使用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七、教学延伸:1. 探索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如木材、煤炭、天然气等。
2. 深入了解灭火器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燃烧和灭火》说课完整版课件

《燃烧和灭火》说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化学》下册第九章《化学与生活》中的第二节“燃烧和灭火”。
详细内容包括:1. 燃烧的条件和特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燃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特点,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燃烧实验装置、灭火器、火柴、蜡烛、酒精灯等;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燃烧和灭火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讲解燃烧的条件、特点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说明其燃烧条件;(2)简述灭火的原理,并给出三种灭火方法;2. 答案:(1)燃烧现象:蜡烛燃烧、火柴燃烧、天然气燃烧。
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3)正确。
用湿抹布扑盖可以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目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了解燃烧和灭火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燃烧条件的理解;2. 灭火原理的掌握;3. 实践情景引入的实验设计;4. 作业设计中灭火实例的分析;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燃烧条件的理解补充说明:1. 可燃物: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木头、汽油、天然气等;2. 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燃烧时氧气与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3. 温度达到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一个特定的着火点,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开始燃烧。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参加此次说课比赛,我将借这次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展示得是: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九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本节教材在整册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燃烧和灭火这一重要知识点,时常在中考中浮现,并且还时常以实验探索的形式浮现,学习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家里不幸发生了火灾,应该怎么处理?公共场所浮现了火灾险情,怎么办?怎么样防止惨剧发生?等。
从内容设置的角度看,本节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反应——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爆炸等有关知识。
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及火灾中逃生的一些小常识。
我担任的教学班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通,但对学习化学兴趣较为浓厚,特别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
有一部份同学具备独立完成探索实验的能力,有的可以通过组成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学生学习本节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对这一部份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现象的分析、总结而得出结论。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对火灾发生的原因的分析(2)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发生的原因(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4)能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火的问题(1)通过灭火的原理的探索,体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2)通过活动与探索,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1)通过对燃烧现象的分析,了解内因和外因间的辩证关系(2)在进行科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4)展示大量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 .实验探索法:通过实验,探索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燃烧与灭火》 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与灭火》。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进一步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燃烧现象。
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使学生能从化学视角认识燃烧和灭火,增强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氧气性质的巩固和应用,又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的性质和一些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但对于燃烧的本质和条件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设计实验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心理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缺乏耐心和细心。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
(2)灭火原理的应用。
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教材,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知识。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
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
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
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
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有效课堂优秀教学案例(教师用)

1.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火灾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关注。
2.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进行不同物质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设计家庭火灾逃生方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有效课堂优秀教学案例(教师用)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燃烧和灭火》。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灭火的方法:介绍灭火的四大方法,即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化学抑制。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灭火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燃烧和灭火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和灭火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讨论主题,如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等。
2.讨论内容: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燃烧和灭火现象,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方法: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化学抑制。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水、土、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燃烧和灭火的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探究燃烧的条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火柴、蜡烛的燃烧过程,总结燃烧的条件。
3. 学习灭火的方法:讨论灭火的方法,观看灭火器的使用视频,了解各种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4. 实践灭火:分组进行灭火实践,运用所学的灭火方法,体验灭火过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燃烧和灭火的知识结构图,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在实践灭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安全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可以增加火灾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燃烧和灭火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森林火灾、化学实验室火灾等。
2. 介绍新型灭火材料和技术,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强调在生活中注意火灾预防,提高安全意识。
八、课后作业1. 调查身边的火灾隐患,提出整改措施。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火灾事故统计数据及火灾原因分析。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灭火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对火灾预防意识的提高。
十、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加强课后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界荟萃
19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 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 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面粉。 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
业界荟萃
20
常见的一些消防标志: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禁止放易燃物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 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来 灭火。
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
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
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
作用。
业界荟萃
适用范围
可用来扑灭木 材、棉布等燃烧引 起的失火。
具有流动性好、
喷射率高、不腐蚀容
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
性能,除可用来扑灭
一般失火外,还可以
用来扑灭油、气等燃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业界荟萃禁止吸烟来自21本节小结: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灭火方法
用灯帽盖灭 用锅盖盖灭 湿抹布扑灭 用水浇灭 关闭阀门 开辟隔离业界带荟萃
灭火原理:破坏什 么燃烧条件
隔绝空气 隔绝空气 降温并隔绝空气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隔离可燃物 隔离可燃物 15
介绍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
灭火原理
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 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 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 绝,达到灭火目的。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业界荟萃
6
实验
1.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O2和不通入O2的条件下, 现象是不同的,这样的事实,再次说明了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可燃物要跟氧气(或空气)接触
2.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业界燃荟萃烧需要哪些条件? 7
1、可燃物; 2、氧气(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 火点以下。
可燃物业界荟萃
灭火就是—— 破坏燃烧的条件 (其中之一)
13
探究与活动二
• 度试根据灭火的原理和上面的实验,设计 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业界荟萃
14
灭火事例中的方法和原理
灭火事例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碰倒酒精灯着火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11
触类 旁通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
灭火的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可燃物业界荟萃
灭火就是—— 破坏燃烧的条件 (其中之一)
12
触类 旁通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
烧引起的失火。
灭火时不会因留
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
损坏,因此可用来扑
灭图书、档案、贵重
设备、精密仪器等处
的失火。
16
业界荟萃
17
2003年2月哈 尔滨天潭酒店 大火,33人死 亡
1994年新疆克 拉马依大火, 300多名中小学 生葬身火海
业界荟萃
18
课外拓展与实践
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 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将玻璃棒放在酒精 灯火焰上点燃
现象 木条燃烧 玻璃棒不燃烧
结论 木条是可燃物 玻璃棒不是可燃物
说明燃烧需要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1、可燃物
业界荟萃
4
探究与活动二
信息:1.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白磷和红磷都具有可燃性。 白磷的着火点为400C,红磷的着火点为2400C
实验方案 (1)铜片上的白磷 (2)铜片上的红磷 (3)热水中的白磷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
有气体产生 , 生CO2, 二氧化碳不能 蜡烛火焰熄 燃烧,不支持燃烧,隔绝
灭
空气,火焰熄灭。
原理:破坏燃烧条件可业界以荟萃使燃烧反应停止。 10
触类 旁通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
灭火的原理
1.隔离可燃物
可燃物业界荟萃
灭火就是—— 破坏燃烧的条件 (其中之一)
(三个条件选其一即可)
(2)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3)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业知界荟识萃
22
业界荟萃
1
燃烧 与 §7~1 灭火
业界荟萃
2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业界荟萃
3
探究与活动一
1.提出问题:木条和玻璃棒在空气中点燃都能燃烧吗?
2.你的猜想: 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
。
3.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将木条放在酒精灯 火焰上点燃
可燃物业界荟萃
8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与活动二
实验: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只蜡烛上扣一 只烧杯:将另两只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 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 原因。
业界荟萃
9
试验操作
现象
分析
隔绝空气 , 蜡烛火焰熄灭 燃烧停止
蜡烛继续燃烧
蜡烛跟氧气 接触,温度 达到蜡烛的 着火点
现象
燃烧起来, 产生白烟 不燃烧 不燃烧
业界荟萃
原因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且与空气接触
温度没有达到 着火点 没有与氧气接触
5
1.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可燃物要跟氧气(或空气)接触
2.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 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