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DOC)
浅谈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浅谈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旅游的定义与特点、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以及和谐发展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可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破坏。
自然保护区也是保护生态美景和独特地理景观的载体,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自然之美的机会,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观赏和体验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美景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相比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更注重对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利益分享,更注重游客对自然环境的教育和意识的提高。
生态旅游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大的特点。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
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而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为自然保护区提供了经济支持和社会认可,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和谐发展可以增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目标和规划,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测和管理。
应注重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引导游客尊重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和当地社区,培养游客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也需要倡导游客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旅游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的合作与交流,优化旅游产品,提高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浅谈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浅谈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地理区域,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生态旅游则是指以自然环境为主要资源,以观赏、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传承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功能的旅游形式。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动物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而生态旅游也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经济资源,通过旅游产生的收益可以用于保护区的维护和管理,增加了保护区的可持续性。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可以互为促进。
自然保护区的存在和发展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观光资源,提高了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而生态旅游的发展也为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促进了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保护区作为支撑,而自然保护区也需要有生态旅游的支持和参与,两者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
管理和规划是实现两者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需要合理规划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明确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利用区,确保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和管理措施,保护游客的安全和游览体验的质量。
保护区的管理需要与当地社区和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确保他们能够从生态旅游中获益,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
监测和评估是了解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的影响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生态旅游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管理措施,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
也可以了解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和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旅游在我国逐渐兴起。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景观,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保护区众多,涵盖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
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人类了解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重要场所。
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
通过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可以促进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游客在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再者,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
部分旅游收入可以用于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科研监测、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旅游项目,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一些保护区内修建过多的道路和旅游设施,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一些旅游活动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水体污染、土壤侵蚀等问题。
另一方面,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服务质量不高,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导游和管理人员。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法得到良好的体验,同时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意的破坏。
此外,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还不够到位。
很多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
为了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浅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Ec -o rs s u c sDe eo me tM o e n Rea in t h t e Re e v o t u im Re o r e v lp n d li lto o t e Na u s r e r
染 , 致水 土 流失 。这种 违反 规划 , 目兴建 的旅 导 盲
游设施 的现象也 大 量存 在于其 它保 护 区 内。具有
世 界 自然 与 文 化 “ 遗 ” 黄 山 , 有 常 住 人 口六 双 的 现
求 , 以经济 收益 为 中心 , 都 热衷 于在风 景 区内大 兴
土木 , 筑路 修 桥 、 设 缆 车和 兴 建 桑拿 、 厅 之类 架 舞
一
经 济差距 _ 。经济 差距 的压 力 和外界 资源 需 求 的 1 ]
激增 , 地方 居 民在致 富 热情 的驱使 下 , 使 自觉 或不 自觉 地使 用合 法 或不合 法 手段利 用 和消 耗现 有资 源 , 能考虑 生态 保护 的长 远利 益 。 因此 , 不 帮助 当 地居 民脱 贫才 是解 决这 一 问题 的关键 因素 。而发 展旅 游业 却可 以充 分 发 挥保 护 区 的资 源 优 势 , 为 保护 区 自身 的发展 开辟 出一 条可 持续 道路 。我 国 的 自然保 护 区绝 大多数 是 以保护 生态 系统 和 野生 动植 物及 其栖 息 地 为 主 , 特 的 自然 资 源 也 正 是 独 散发 旅游 魅力 的核 心 。旅游 开发 不但 可 以给保 护 区带 来可 观 的经 济效 益 , 为保 护 区所 在 的 当地 也 提供 了可 观 的就 业 机会 , 而 可 以为 保 护 区创 造 从 良好 的发展 环 境 , 证保 护 区保 护功 能 的实现 。 保
浅谈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浅谈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一直是现代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而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注重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是通过实现资源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平衡,同时提供旅游服务和对当地社区的支持来实现的。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需要重视资源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确保动植物种群的繁衍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必须优先考虑保护区内生物资源的稳定和恢复。
旅游活动应该在不对野生动植物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开展,并采取措施保护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栖息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环境污染。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需要尊重当地社区和文化。
保护区所在地的当地居民是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保护区的了解和支持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发展生态旅游时,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社区的权益和文化习俗,并与他们合作共同管理和受益于旅游业。
通过培训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可以增强当地居民对保护区和旅游业的支持。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需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可以为当地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并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通过开发旅游服务、建设旅游设施和推广本地特色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而这些收益的部分可以用于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测体系。
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并与当地政府、社区和旅游部门密切合作。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体系,对旅游活动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旅游业和民众等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第一篇: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
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
而保护区中出现的“旅游热”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等。
面对这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发生的矛盾,自然保护区该何去何从?本文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入手,针对保护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并倡导生态旅游的开发。
笔者希冀本文能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反思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9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757处。
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
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
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
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而划定的一定地域范围,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持自然景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日益重视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的一种重要开发方向。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旅游也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开发盲目性、生态环境破坏、游客行为不当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流失。
有必要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双赢局面。
1.2 问题意义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一直是吸引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也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导致一些地区在开发过程中无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游客行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包括滥捕滥采、乱丢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管理规范使得保护区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深入研究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生态旅游开发的盲目性1. 过分商业化导致盲目追求利润。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摘要生态旅游开发成为保护和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并对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可持续性发展1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1.1生态旅游的内涵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被视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
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
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仅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更是一种先进的旅游开发、管理思想,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观念。
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①旅游活动的质朴性。
生态旅游游客追求的是对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的感受和品味;②旅游管理的生态化。
要求生态旅游项目的营造要以生态学思想作为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也要求游客的行为符合生态规范;③旅游内涵的科学性。
对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经营和导游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能对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旅游者的学习和探索起引导作用;④资源利用的永续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生态旅游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游客善待生态资源,还要提供帮助促使旅游地居民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Ⅰ)摘要 (Ⅱ)前言 (Ⅲ)1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1.1 生态旅游的定义 (1)1.2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1)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意义 (2)2.1 自然保护区选择生态旅游可减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威胁 (2)2.2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2.3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体现为人类服务的存在价值 (3)2.4 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3)2.5 加强民众保护意识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 (3)3 我国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措施 (4)3.1 全面规划,有序发展 (4)3.2 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4)3.3 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 (4)3.4 加强生态旅游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 (4)3.5 严格控制规模,避免城市化 (5)3.6科学解决能源问题 (5)参考文献 (6)致谢 (7)浅谈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专项旅游形式发展非常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Abstract:Eco-tourism as a new special forms of tourism developing very rapidly, an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 great significative.Key words: nature reserves ecotourism environment前言在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式保护,已经不是保护事业的真谛,原始、消极的保护手段和思想,以及将保护与旅游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观念,已经背离了科学,远离了自然与人类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将成为既可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又能推动保护事业前进的一艘新航母,并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自然保护区如何在保护好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展有利于保护的生态旅游,是当前保护区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1.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1.1 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一种欣赏、研究、洞悉和不允许破坏自然的旅游。
与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的生态联系。
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回归大自然的兴起,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环境、生态、旅游等概念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1.2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
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
再加上人类群体的日益庞大和世界性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日益突出,人们在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重污染、强干扰的环境中,渴望得到大自然的沐浴,需要在大自然中消除疲劳、放松心神、调节情绪、恢复体力。
所以,人类需要绿色的生态旅游活动。
那么在这样的行动不断扩张的情况下,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
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状态。
在这一时期,我国也顺应着发展的大潮展开了生态旅游事业,目前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基本上是在自发状态下进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对资金和资源都造成较大的浪费。
而且生态功能保护区一般都面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三重压力,因此不可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采取封闭式管理。
为实现生态旅游的终极目标,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组织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国旅游发展规划。
重点推出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精品路线或游览区,通过示范建设,推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意义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种种不符和自然规律的行为致使大自然遭受了严重破坏与污染,使本来丰腴的绿色大自然变得枯黄憔悴、暴怒不安、气候异常、温室效应、旱涝不均、水土流失等。
因此,大自然需要人类的醒悟,需要人类的爱护,更需要人类的绿色文明行为——生态旅游。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
2.1自然保护区选择生态旅游可减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威胁自然保护区不同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更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区域,除具有完整性、典型性、代表性和自然本地价值外,还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如果开展一般的大众旅游(无环境容量限制,经济利益优先,破坏、污染较大),势必对自然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而生态旅游和保护区都以生态学为指导,以持续发展为目标,既可以克服大众旅游的不足,又能以参与、教育、感染的方式影响和扩大保护自然的群体,并以生态环境容量来控制人为活动的干扰程度,从而有效减轻了旅游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威胁。
2.2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
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鉴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殊资源,其价值具有它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
显然,发展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
只有从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保护区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生态旅游,做到保护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使保护区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2.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体现为人类服务的存在价值自然保护区是特殊的地理地带和生物交汇区域,其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具备了属于旅游的良好特性,是久居闹市的人们所神往的“绿地”。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所利用,在自然保护区划定一定范围,科学规划,开展生态旅游,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产生相关效益,展示效益,教育人类,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和为人类服务的功能。
2.4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由于自然保护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多数处于偏僻和经济、文化落后的边沿地区,原始的生产劳作和落后的文化生活方式,长期形成的贫困、僵化局面很难改观。
生态旅游的开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多重经济的繁荣,财富的转移,多种利益的驱动,新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不自觉地参与到新的生产生活中,潜伏默化地改变了地区的经济、文化。
2.5加强民众保护意识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当前,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然而,我国民众的保护意识、科学知识和文明素质程度与之不相适应,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自然科学知识的盲区较多,长期追求物质享受中生存能力下降的现象,急需改变。
生态旅游把人们带入到保护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丰富的资源、优雅的环境、绮丽的风光、协调共生的自然关系等,使人们收到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与宣传教育,达到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3.我国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措施3.1全面规划,有序发展我国目前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基本上是在自发状态下进行,难免出现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对资金和资源都造成较大的浪费。
因此,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组织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国旅游发展规划。
可重点推出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精品路线或游览区,通过示范建设,推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3.2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已生态学原理为原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
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
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3.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重开发、轻宣传教育的问题,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一方面是通过利用保护区的展览馆、宣传牌以及导游讲解对游客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工具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宣传教育,既起到对全民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扩大生态旅游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