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

一、东部农业区本区位于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包括比哈尔、西孟加拉、奥里萨、阿萨姆、梅加拉亚、那加兰和曼尼普尔、特里普拉、米佐拉姆等邦,面积5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全区有耕地约2400 多万公顷(未包括休闲地,下同),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人口1.76 亿。
(一)发展农业的条件该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丘陵及山地,但大部分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因此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150 米以下,东北部台地丘陵地带的海拔高度也多在800 米左右,其间分布有海拔1500~2000 米的山地。
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图22 印度农业区划一、东部农业区:1—1,恒河中游平原水稻、小麦、豆类区。
1—2,恒河下游平原和西孟加拉三角洲水稻、黄麻区。
1—3,布拉与普特拉谷地水稻、茶叶、黄麻区。
1—4,东北部丘陵水稻、茶叶、林业和山地粗放农业区。
1—5,半岛东北高地水稻、林业区。
二、西北部农牧业区:2—1,喜马拉雅杂粮、水果、畜牧业区。
2—2,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平原小麦、豆类、饲料作物灌溉农业区。
2—3,恒河上游平原小麦、甘蔗等多种作物区。
2—4,拉贾斯坦平原养羊业及杂粮、豆类牧农业区。
2—5,阿拉瓦利和中央温德亚豆类、杂粮、小麦等多种作物区。
三、半岛高原农牧业区:3—1,古吉拉特平原花生、棉花、杂粮及畜牧业区。
3—2,马哈拉施特拉高粱、棉花、花生农牧渔业区。
3—3,卡纳塔克杂粮、豆类、棉花农和湿润,最冷的 1 月除个别海拔较高的山地以外,各地月均温都在16~20℃之间;全年均为无霜期;年降水量多在1000 毫米以上,东北丘陵区可达1500 毫米,最高达4000 毫米。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它们的支流构成了稠密的水网,水量充足,便于灌溉,但每当雨季也易造成洪涝灾害。
本区土壤主要为冲积土、红黄壤及部分砖红壤,除后者外,尚称肥沃,特别是冲积土,适宜于各类农作物生长,东北部丘陵地带分布有茂密的森林。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各国的农产品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介绍世界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粮食生产国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
中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丰富的农业人口和发达的农业技术,使其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的重要支撑。
2. 印度: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
印度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拥有广阔的农田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3.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国之一,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三。
美国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大规模的农田,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果生产国1. 巴西: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之一。
巴西拥有广阔的果园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降雨量为水果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 墨西哥:墨西哥是世界上主要的水果出口国之一。
墨西哥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水果的种植,尤其是香蕉、草莓和柠檬等水果种植规模较大。
3. 印度:印度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水果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
印度的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各种水果的种植,如芒果、葡萄和苹果等。
蔬菜生产国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蔬菜生产以南方地区为主,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蔬菜的种植。
2. 印度:印度在蔬菜生产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
印度的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各种蔬菜的生长,特别是辣椒、洋葱和番茄等。
3.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蔬菜生产国。
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适合各种蔬菜的种植,如玉米、番茄和胡萝卜等。
肉类生产国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肉类消费国之一。
美国拥有大规模的养殖业,养殖的肉类主要包括猪肉、牛肉和禽肉等。
2.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肉类消费国。
印度的农业有耕地面积1.7亿公顷,仅次于美国

印度是我到过的最为封建的国家,你没看错,是封建!到了印度的农村,感觉像是回到了几百年前的中国,又像是回到了欧洲的中世纪。
在印度的几年内,我从南到北,由东到西,考察了马哈拉斯特拉邦、安德拉邦、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泰米尔纳德邦、奥里萨邦、北方邦等七个大邦的数十个乡村,到访了任何书本杂志网络上都没有介绍过的印度真正的农村,也在旅途中经过了数不清的乡村和田野,这才是印度的真正缩影。
这些乡村里没有那些国外的背包客,没有猎奇者,那里不是天堂,离地狱只有一线之隔。
绝大多数农村都缺电,甚至没有电,缺乏干净的自来水甚至连一条像样的硬化路面都没有。
在这些乡村里,我很少看到工业化的缩影,那些农民们仍然过着几千年来的低碳生活。
村里的耕地大部分都为高种姓的地主所有,低种姓的农民们租地主的耕地进行耕作,也有少量的富农。
印度的农业仍然靠天吃饭,很少看到机械化的影子,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两头瘦骨嶙峋的神牛拖着犁在地里慢慢的晃悠。
印度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农村尤甚。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极度不平等,很难想象,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人与人之间居然是分等级的,更可怕的是等级是继承的,不论一个贱民如何努力,这个贱民和他的子孙万世都是贱民。
在地主家里,那些男仆女佣的地位甚至不如地主家里的狗。
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地主说了算,包括选谁做总理,所谓的一人一票就是个笑话,贱民们不敢跟地主作对,否则地主连地都不给你种。
大部分农民住的都是低矮的茅屋,陈设简陋。
地主过着奢侈的生活。
地主家里都自备发电机,空调等家电、汽车一应俱全。
不过由于路况极差,车极易损坏,坏了也没有地方修理,因此出行还是常常靠牛车。
手机挺普及的,不过因为缺电,给手机充电居然成了一门产业,有很多自备发电机的店铺有专门用来给手机充电的地方,充电要付钱的。
因此,在这些地方,国内的山寨机非常受欢迎。
印度的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国一半的面积都是可耕种的土地。
耕地面积1.7亿公顷,仅次于美国,而且这里光热条件充足,粮食作物一年3熟!比印度少了40%耕地面积且粮食作物一年仅1-2熟的中国,粮食总产量居然是印度的2倍多!单位亩产量仅为中国的1/5~1/4!封建的土地关系限制了印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有着世界最肥沃的土地,可是婴儿死亡率、承认识字率居然比黑非洲都不如!。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亿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750—1150毫米,%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个显着特点;2.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公顷;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卢比,高出%;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4.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二、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农业生产结构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着变化;由于印度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油料占%,蔬菜和水果占%,棉花占%,烟草占%;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奶类占%;另—个特点是结构的变化具有—定的“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的作物有:谷物从%下降到59%,大豆从%下降到%,棉花从%下降到%;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上升到%,甘蔗从%上升到%;2.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进入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些变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和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他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和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和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和苹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是小麦、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1988年占%;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供求关系趋紧;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在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和中东,鱼和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亚;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的份额从1990/91年度的%上升到1993年的39%;1994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1%,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农产品在世界贸易和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这说明,印度农产品主要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只是对国内市场的—种余缺调剂;另—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和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量的增加;从1991年起,印度政府实施了新的经济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到1996年,农产品出口预计增加1倍多,达到50亿—60亿美元;三、农业科学技术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危机空前严重;粮食供应状况非常困难,整个国家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实施—项农业发展新战略,这—战略就是采用以高产品种为主,结合水、肥、农药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通称“绿色革命”;20多年的实践证明,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着成效;其中—个主要成效是使印度农业技术水平有了显着提高;高产品种面积从1966/67年度的189万公顷扩大到1990/91年度的6700万公顷;小麦高产品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水稻占65%,粗粮占48%;灌溉面积从1965/66年度的3090万公顷扩大到1988/89年度的6840万公顷,灌溉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30%;同期,农用拖拉机从万台增加到100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从万台增加到万台,农业用电量从亿度增加到712亿度,农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从%上升到%;化肥施用量从1965/66年度的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万吨,平均每公顷施化肥公斤;印度为了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来源,近十年来曾先后推出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绩;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农业科研和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涉及到以下四个系统,即研究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和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这四大系统;印度农业科研系统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组成,比较完整;中央有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地方农业科研系统由60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由各邦农业部门领导;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协调机构,是政府改组了原有的农业科研体系后于1965年成立的;1973年,印度农业部专门设立了农业研究和教育局,农业研究理事会直属农业部研究和教育局领导;目前,该理事会设有38个研究所,1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个科研项目指导委员会;它不仅从事农业研究工作,而且负责协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研究活动;印度的高等农业院校也承担大量的研究课题;科研经费的85%来源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其余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税基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外援助和捐赠;1960—1986年期间,农业科研经费增加了89倍;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乡村工作者兼职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后,才形成独立的由各级专职人员进行的推广系统;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个系统得到了进—步的重视,各邦相继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和种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术的好处推广到农户、农作物和各地区”;科技推广站及时地提出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建议,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印度现在有140多个科技转让中心;支持系统包括农业信贷系统,价格支持系统和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合作社系统;四、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在1965年以前,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重点放在保护消费者利益上,政府通过低价收购,进口和配售来实现保护;这种政策虽然保证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却带来了生产发展缓慢、政府收购量无法增加而粮食进口剧增的后果;1965年以后,印度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就是把重点放在保护生产者利益上,同时兼顾消费者利益;这—政策是印度农业政策调整的里程碑;政府通过规定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的购销价格、政府配售制度、缓冲库存等措施来实现稳定农业收入和保护消费者利益;政府规定,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机构,是1965年成立的“农产品价格委员会”1985年更名为“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根据农产品成本,并考虑到工农产品比价、作物之间的比价及供需状况、农民的合理利润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关于农产品支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经政府确定并在收获前正式公布;执行粮食价格政策的机构是印度粮食公司和各邦的粮食和民用供应部门;这两个机构不仅承担政府的粮食收购任务,而且负责粮食的贮藏、加工和批发供应;—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及其代理机构主要是供销合作社按规定的价格收购粮食;另—方面,政府通过上述机构把政府收购的粮食批发给设在各城市和乡镇的“平价商店”,再由“平价商店”按政府规定的价格零售给持供应卡的居民;这种收购和供应不仅是政府保证粮食平价供应和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对生产者进行价格支持的主要手段;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小麦、大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之后,价格支持的对象逐渐扩大到黄麻、大豆、油料等20多种农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种植业的生产结构,促进平衡发展;印度农产品价格政策依赖于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是支撑印度农业生产的基点,也是价格政策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粮食价格补贴主要是经营补贴和缓冲库存补贴;随着粮食配售量和收购价格的提高粮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万吨,到1991年增加到2060万吨;每吨小麦的收购价格从1977/78年度的1125卢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卢比,结果是财政补贴越来越多,1980/81年度粮食补贴共计65亿卢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亿卢比;小麦补贴占小麦批发价的58%,大米占40%;1990/91年度,小麦平均补贴卢比/公斤,大米卢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费,必然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不仅如此,农产品补贴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大农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团分享,而广大城乡贫民所得的份额很小;2.农业信贷政策印度农业贷款来源于各类机构例如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商业银行和地区农业银行和私人放债;在印度独立初期,私人放债是主要的来源;以1951年为例,私人贷款占农民贷款总额的%;针对这种情况,印度政府采取了大力支持和发展农村信贷合作机构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贷活动;为实施这—政策,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逐步形成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领导下的信贷合作社系统;这个系统在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的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总额的%;在各种贷款机构中居主导地位;但是,仅依靠这个系统的贷款,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贷合作社系统的贷款仅占农民贷款总额的%其他贷款机构占%,农民%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贷;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绿色革命”的广泛开展,农业投资需求激增,农业贷款供求之间的差距随之迅速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对14个商业银行实行了国有化,后来又建立了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民的服务合作社机构,这些机构参与农业信贷,向农业及其有关活动提供低息贷款;从此,印度农业信贷政策发生了另—重大变化,即从单独地依靠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提供农业贷款,转变为依靠商业银行等多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极大地扩大了农业贷款来源;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领域的地位仅次于农业信贷合作社系统,1986年占农民贷款总额的%;不仅如此,贷款的方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优先向农业和农村小规模工业贷款,积极参加各种扶贫计划,直接向具体的项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农、佃农和农业劳动者提供贷款;1987年,商业银行对项目受益人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多种农业贷款机构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农村中的高利贷势力,1988/89年度,机构贷款已占农民贷款总额的%,而私人贷款下降到%,其原来的绝对优势已不复存在;尽管印度的农业信贷政策在扩大农业资金来源、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需解决—些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信贷机构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机构过分强调获利原则,—些贷款用于非生产性用途,—些贷款到期不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资金的供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3.扶贫计划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由于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特别是小农、边际农和无地农民仍未摆脱贫困;据政府的全国抽样调查资料,农村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1977/78年度%,1988/89年度%;虽然农村贫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数字并未减少,均为2亿多人;农村贫困是困扰广大人民的严重问题,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主要向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倾斜,注意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中的—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愈显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渐认识到,农村贫民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因此,从70年代后期起,印度经济计划和政策的重点转向缓解农村贫困,并实施了—系列扶贫计划;主要有: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者就业保证计划,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妇女和儿童发展计划和干旱地区发展计划;这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始于1979年,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并成为印度政府“六五”计划直至“八五”计划中扶贫部分中的中心内容;这个计划的目的是改善农村贫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主要通过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农村贫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收入来源,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分别由财政和贷款两方面解决;印度“八五”计划中的扶贫计划,强调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干旱地区发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和其他民间组织促使广大人民参加扶贫计划,要进—步提高受益人的偿还能力,注意培养受益人的技术能力,注重“在册种姓”和“在册部落民”的受益比重;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印度国家银行关于评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扶贫效果的抽样调查在10个县抽样调查1000户得出的结论是: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缩小了贫困差距;在所调查的县份中,按平均计算,每个家庭增加的就业的数量为78日/人;平均每户增加的收入1372卢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过了贫困线;4.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它的类型很多,主要的有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经营生产资料供应的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信贷、种子、化肥、农药等,销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售出;它们又分好几类,有的还从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有的只销售某些特殊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烟草等,以减少风险,获得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从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纺以及稻谷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农村也有从事工业生产的合作社,它们主要生产农业投入品和机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化肥生产合作社,其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20%;印度的农业合作社有以下特点:1入社自愿,民主管理;理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每。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近年来,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农业作为印度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印度的稳定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增长三个方面探讨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一、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印度政府重视农业领域的科技研发和转化,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印度农民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种植和收割,减少人工劳动的成本。
同时,农业科技的创新也帮助印度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印度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农民的交通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
例如,修建农村公路和铁路,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电力供应,保障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所需;推广宽带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是衡量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
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例如,推动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销售;提供金融支持和创业培训,激励农民参与农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保险和农民福利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然而,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仍然不高,农产品的供给和质量有待提升。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市场接触仍然有限。
最后,人口膨胀和土地资源稀缺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压力和冲突。
为了促进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助力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土地管理和农业环境保护,平衡农业生产和生态资源的关系,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印度的农业及分布-初中地理知识

印度的农业及分布
【知识点的认识】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有稻米、小麦、牛奶、油料、甘蔗、茶叶、棉花和黄麻等.印度国耕地面积约1.6 亿公顷,人均 0.17 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印度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 60%.森林 5300 万公顷,覆盖率为 16%.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印度的农业及分布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印度农产品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分析:印度的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印度农产品产量在世界排前列.
解答:印度推行“绿色革命”,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印度农产品的出口量很少,是因为印度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印度的农业与人口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印度的农业及分布概况.印度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其次为小麦,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黄麻以恒河下游地区种植面积最广,棉花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1/ 1。
印度的小麦和水稻分布在哪里

北部地区
印度北部地区,如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 是小麦的主要产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且土壤肥沃,有利 于小麦的生长。
西部地区
印度的西部地区,如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也是小麦的主要产 区。这些地区的降雨量适中,且土壤肥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小麦的生长环境
温度
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C至25°C,在印度的大部 分地区,夏季气温较高,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可能低于10°C ,这对小麦的生长不利。
降雨
小麦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生长,印度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集中 在夏季,而冬季和春季降雨较少,这使得小麦在这些季节 的生长受到限制。
土壤
小麦可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生长,但印度的一些地区, 如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土壤肥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
为鼓励农民增加投入,印 度政府提供农业补贴,包 括种子、肥料、农药等生 产要素的购买和使用。
农业市场政策
印度政府实施一系列农业 市场政策,促进农产品流 通和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水平。
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现代育种技术
印度在育种技术方面进行 了大量投入,开发出抗病 、抗虫、抗旱等多种性状 的优质新品种。
未来,印度农业将继续注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印度的小麦和水稻分布在哪 里
2023-11-09
目录
• 印度地理概述 • 印度的小麦分布 • 印度的水稻分布 • 农业发展和未来趋势 • 结论
01
印度地理概述
印度的地理位置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印度位于北纬8°6'到35°36',东经68°7'到97°25'之间。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农业成为了印度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印度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缺乏现代化技术、低效的灌溉系统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本文将就印度农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印度农业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不合理。
尽管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大部分农民只拥有一小块耕地,导致土地碎片化严重,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此外,由于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等原因,产量低下也是印度农业的一大短板。
灌溉系统的落后也是制约印度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目前,印度的灌溉设施主要依赖于降雨和传统的灌溉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高效。
受制于雨季的不确定性和水资源的局限,印度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严重依赖于天气因素。
此外,印度农业也存在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工具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缺乏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科学种植技术,使得印度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二、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加大土地整合力度,减少农地的碎片化。
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和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的规模效益。
其次,应该加大对灌溉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灌溉的现代化。
建设高效的灌溉系统,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
再次,印度应该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同时,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倡导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
此外,印度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增加对农业领域的财政支持,鼓励农民投资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三、未来展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预见印度农业的未来将迎来积极的发展。
首先,农地整合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将减少受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农作物的稳定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共与国位于南亚次大陆得印度半岛上,东北部与西北部与我国接壤。
国土面积297。
47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
总人口9。
6亿(1997年),居世界第2位。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
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就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得国家之—。
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54、1%得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
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与人民得经济与社会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与实施了发展经济得计划。
在过去得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得1746.9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得46582、7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4.5%,居世界第12位。
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与人民得经济与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5528。
6卢比。
1995年11月得汇率就是34、8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得资料,印度1993年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印度得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得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得17622万吨,增加3.46倍。
根据粮农组织得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得份额,从1960/61年度得72、4%下降到1992/93年度得55%。
印度拥有丰富得土地资源。
印度得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
16公顷,约为我国得两倍。
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得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得43%;南部德干高原区与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与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得36%。
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得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
全国36%得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
5%得地区750-1150毫米,33。
5%得地区为750毫米。
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得河流就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就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
充沛得雨水与众多得河流为农业生产与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得32、8%。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
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一、农业发展得特点1。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得作用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就是—个以农业为主得发展中国家,80%得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得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得34。
9%、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得地位,农业得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得增长速度,这就是印度经济发展得-个显著特点。
2。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印度农业得社会经济结构得特点就是,封建得、个体得与资本主义得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得经营规模较小。
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得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得“土地改革”,但印度得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与半封建得经济成分占有优势。
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得最富得大农拥有14%得土地,23%得农户就是佃农与半自耕农得混合,而占总数50%得最穷得小农只拥有1%得土地。
不仅如此,—些小农与“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得队伍。
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得35%。
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得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得57。
8%得边际农户得平均规模只有0。
39公顷、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印度传统农业得特点,-就是农业对气候与雨水等自然条件得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得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得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
据统计, 1951—1983年得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得就有13次之多。
二就是以传统得生产工具与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
85%得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得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
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
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与水稻,而对豆类与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
这—切反映在印度得农业生产率与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得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得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
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得实际收入就是420。
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
6%。
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得单产水平较低。
一些作物得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
例如根据粮农组织得资料,每公顷稻谷与小麦得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与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就是5869公斤与3318公斤。
4。
农业与农村发展得不平衡日渐扩大由于印度各地得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得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与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得不平衡。
印度北部与西部地区(特别就是旁遮普邦与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较高;南部与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与粮食产量较低。
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得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与收入差距扩大得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得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与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得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与经济生活仍然就是以农业(主要就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
村社仍然就是社会关系与经济活动得基础,传统得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与种姓制度仍然就是社会经济关系得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得速度与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得农村社会。
二、农业生产结构与对外贸易1。
农业生产结构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得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得45%下降到1993年31%),非农业部门得份额在逐步上升。
但就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她部门得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得显著变化。
由于印度农业生产得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就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
3%。
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就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得48.3%,油料占12。
7%,蔬菜与水果占10。
4%,棉花占3。
8%,烟草占0。
5%。
印度养牛得头数名列世界第—,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得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得2。
1%,奶类占6。
5%。
另—个特点就是结构得变化具有—定得“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得格局没有发生大得变化,自1950年以来得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得趋势就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得发展。
印度种植业内部得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得比例相对减少得作物有:谷物从66、1%下降到59%,大豆从16、8%下降到13。
1%,棉花从5。
4%下降到5.1%;呈扩大趋势得有:油料作物从8.9%上升到10.6%,甘蔗从1。
4%上升到1。
7%。
2。
农产品得对外贸易印度农产品得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就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得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得净进口国;进入70年代以后,特别就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
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得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些变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得出口农产品主要就是-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与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得52、4%、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得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与多种农业气候条件得优势,发展其她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与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与海产品得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得品种结构。
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得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得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与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得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得产品有玉米、高粱与苹果等、此外,印度得棉花与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得4。
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就是小麦、大米、原棉与食油。
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得66%。
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
原棉在1976年以前就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得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得15。
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
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得43%,1988年占27。
2%、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得供求关系趋紧。
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得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得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
前苏联与东欧国家。
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得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22。
5%。
在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得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得出口。
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与中东,鱼与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与香料出口到西亚。
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得份额从1990/91年度得30、8%上升到1993年得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