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a.

合集下载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290·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肖智中(信阳农林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的的布局结构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典型地呈现出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苏州的古城保护已走过三十多年。

规划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亦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规划历程;规划现状;规划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0-0290-002一、城市概况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

早在公元前514年的春秋时代,它就已经是吴国的都城,在漫长的岁月中苏州古城历经沧桑,令人欣慰得是古城的城址至今未变。

古城内河道纵横,河、路结合构成双棋盘式格局,居住房屋邻水建造,前靠街道后临河流,粉色的墙黛色的瓦,相映成趣,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苏州古城的的布局结构更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典型地呈现出封建时代地区中心和州府城市布局的特征。

(一)基本概况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因为苏州水多所以便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与建设,采取自然与人工开掘两种方式构筑的方格网河道系统与方格网道路密切结合,形成水、陆配合,路、河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二)文物古迹苏州古城内外古迹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众多。

苏州古典园林大多为私家园林,园林的数量之多令人赞叹,其造景技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都是园林艺术的精华的所在。

苏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93处,其中古城内57处。

二、规划现状(一)“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及要求积极实施以“全面保护”为总的指导思想和控制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统一性与完整性的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号召使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城市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考核试卷

城市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考核试卷
C.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D.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无关
()
11.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都”?()
A.罗马
B.巴黎
C.京都
D.西安
()
12.在城市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
A.提高城市知名度
B.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
C.增加城市旅游景点
D.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
6.在城市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类型主要包括()
A.口头传统
B.表演艺术
C.社会实践、节庆活动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7.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城市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A.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B.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C.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工作
()
4.以下哪些因素影响城市规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
A.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B.城市文化特色
C.政策法规支持
D.城市人口密度
()
5.以下哪些是城市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
A.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B.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C.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D.增加城市居民收入
5.在城市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即可。(×)
6.城市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限制一切形式的开发利用。(×)
7.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设立会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
9.城市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结合。(√)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规划文本苏州市规划局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第1条水道系统1、水网格局的保护⑴保护原则坚持整体保护、局部恢复、整治环境、有效利用的原则,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做优水景观,发挥水经济。

⑵整体意向——“三环连扣涵风物;路河伴行傍画楼”三环即平临环:平门小河——王天井河——干将河——临顿河——齐门河——外城河;盛桃环: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盛家带河——官太尉河——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城河环:外城河。

通过处理临水、沿街建筑立面,增设公共开放空间,导入传统产业及休闲功能等措施,使三环水系、特色街巷、环城风貌带紧密结合,彰显“涵风物”、“傍画楼”的意境。

⑶保护措施①保护现有河道保护历史城区内现有河道,改善水质,定期疏浚,形成流动的水;整修古桥、驳岸、河埠等相关环境要素,保持水巷的尺度、比例和两岸建筑风格;增加开敞空间、亲水空间,充分发挥其旅游、休闲、景观和生态的价值。

②合理恢复历史河道恢复中张家巷河、王天井河以及古城西北部内城河,延续古城骨干水道历史格局,恢复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

保持路河空间关系,两侧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沿河建筑高度与河面宽度应保持适当的尺度比例,体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优美意境。

③挖掘、串联不同主题功能,组织特色水上游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特色空间的打造,组织水上旅游(平江河——东西北街河——桃花河——学士河——道前河——十全河、平门小河——王天井河、齐门河——临顿河)。

2、与水相关的要素保护⑴水质:坚持“源头治理是根本,河水流动是关键,强化管理是保证”的原则,治理水环境、促进水流动、预防水污染,建立覆盖整个古城的水系保洁网络,推行保洁监督和维护。

⑵驳岸:驳岸应充分体现苏州古城的风貌特色,反映地方文化,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缓坡式驳岸、直立式驳岸和具有传统风貌的驳岸。

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调研报告以苏州古城为例[修改版]

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调研报告以苏州古城为例[修改版]

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调研报告以苏州
古城为例[修改版]
一、研究背景
城市更新是推进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它既关系到人们的生活
质量,也涉及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保
护问题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本文选取苏州古城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进行调研。

二、苏州古城的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
1.文化保护的现状
苏州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产和人文景观。

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保护缺乏重视,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面临着被破坏和消亡的风险。

2.城市更新发展的现状
苏州市政府着眼于发展经济、促进城市更新,通过加强规划和
管理来平衡城市更新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
苏州市政府注重与社会民众和专家学者等多方合作,充分考虑文化
遗产的价值和保护。

三、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的思考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和文化是
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需要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保护的意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能力;同时,在城市更新的规划和实施中,注重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充
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

四、结论
苏州古城的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既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也
有机会和潜力。

在未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苏州市政府应该注重文
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平衡,继续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共
同致力于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老街、老巷、老房子、老院子……充满了地方味的建筑样式,老街巷子的走势,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包括一些老地名,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是各地区韵味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现代城市文明对千年古城咄咄逼人的挑战,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街古巷依旧是逼仄狭窄,依旧是乱石坑洼、砖缝不平。

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情,现代化的救护手段无法展开,生煤球炉和拎马桶也实在令人厌烦,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时代把一个大题目摆到当代人面前,古城向哪里去?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面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些政府、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开发现代化的住宅区或商业街,完全不顾传统风貌、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变得相像起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那些富有的城市特色的风貌,还在毫不足惜地湮没,被鲁莽粗暴地改变,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雷同而粗俗。

正像《法国商报》一名记者批评北京建筑时写道:“在极短的时间窜起来的住宅,大多像兵营,灰蒙蒙,单调得没有特色……上世纪以来,令来中国的人们着迷的魅力已经消失殆尽。

”报纸上也曾刊载文章说,有艺术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历史古城中大量的方盒子和摩天楼拔地而起,这些古城风貌被破坏殆尽。

”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古城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这个批评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为此,笔者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模型/doc/8511284410.html,/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和所有的老城一样,也面临着亟待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扩展交通容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

但苏州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去赶时髦,去抄袭什么“欧陆风情”、“广场大道”,而是要求新的建筑要按照保护古城风貌要求,在严格控制高度的同时,对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思考

对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思考

对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思考摘要:当前苏州古城的保护面临着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何对苏州古城进行保护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保护工作。

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古城的特点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苏州古城。

本文根据具体保护和发展苏州古城的方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保护;发展;苏州古城苏州是我国著名古城之一,延续着伟大祖国的文化历史。

提起苏州,人们脑中就会浮现水城的模样,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地方。

苏州作为名城保护示范区,是人们旅游的好去处,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所以为了保持苏州古城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就需要坚持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1当前面临挑战苏州古城坚持实施保护和发展古城的措施,古城风貌保护得到改善,但是在重视发展古城的过程中疏忽了健全保护的有效方法,对古城投入和规划不完整,使古城保护和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1.1古城功能弱化随着新城的建成,古城的居民因为城市化的原因大多选择去新城生活,这样促使着新城的不断开展而忽视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人口外迁的同时造成为人们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外键,开发商们会选择在人口多的地段建设施,为人们提供方便并收取利益,以致减弱了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

古城功能弱化,居民选择外迁是实现古城发展面临的较大挑战。

1.2居住人口素质下降古城居住条件较差,居民选择去发展优越的新城,导致古城发展受到限制。

外来的迁入人口大多以租住形式进行居住,外来人口的教育、收入程度较低,拉低了居住人口的素质。

如何提高居住人口的素质,定要留住一定的原住居民,通过何种方式留住居民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改善措施让人们发现古城的美及生活在古城的意义是现今面临的重要挑战。

1.3生态环境退化现如今老城的生态环境一直处在退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交通出行尾气的大量排放以及工业生产产生的破坏,现代的交通工具发展严重的影响着生态环境的退化,时刻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如何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提高居民居住环境是保护和发展古城面临的挑战之一。

古城新一轮保护的思考--以苏州古城保护为例

古城新一轮保护的思考--以苏州古城保护为例

收稿日期:2019-07-30基金项目:2019年苏州市科协软科学课题(C-10)作者简介:郑美珍(1975—),女,福建周宁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

0引言每一座古城都有生命,其生命的长度、厚度和宽度,取决于古城本身的文脉底蕴,更取决于今天的人们以怎样的行动去呵护和延续它的文脉。

在城市更新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城市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古城的历史文脉,使其在中国历史或者世界历史上伫立成永恒,是必须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苏州是世界遗产城市,在古城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上走在全国前列。

苏州古城演绎了千年的繁华,见证了文化的融会,传递了文明的火种。

延续传统,传承精神,跟随历史遗迹畅想,是古城赋予的精神盛宴,更意味着古城保护的责任。

苏州古城保护历经30多年,有喜有忧。

但古城保护毕竟是世界性难题,苏州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本文以苏州古城保护为例,分析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开展新一轮保护尝试提出新的思考。

1苏州古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1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有待进一步提升古城经济在不断发展,必然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古城保护投入多产出少,政府财力有限,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难以兼顾,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因此,如何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值得深入思考。

1.2古城保护思想认识与态度观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关于苏州古城保护,说到底是这座古城的人们怎样去保护它。

诚然,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实践在全国起步最早,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世界一流古城还有很大的差距。

认识古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仅仅停留在政府行政层面是不够的,也是行不通的。

苏州古城保护更重要的是苏州市民的认识,甚至是每一位来苏州游客的认识。

1.3古城保护实际操作与具体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古城保护是精细的技术活,需要在实际操作和方案选择上进一步细化。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PPT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PPT
保护方法创新保护方法创新2统筹空间结构突出保护重点交通引导保护方法创新保护方法创新慢行优先区机动车限行区公交优先区交通分区交通容量控制通道管理购车自备车位政策交通运行监控总量控制轨道交通及配套完善公交线网优化优先通道保障高品质的公交服务休闲非机动车道休闲步道安全舒适的休闲慢行系统停车分区差别化收费标准分区分类分时阶梯差别化的停车调控旅游公交环线水上旅游特色旅游公交引导疏散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产业调轻调优城市功能调整保护方法创新保护方法创新3激活产业发展优化人口结构适应古城空间符合交通条件刺绣完善社区配套优化市政设施改善传统民居提升宜居环境优化人口结构?优化基本的功能服务?保障旅游及高端服务?实现历史风貌的协调优化古城常住人口降低日常通勤人口引导外来旅游人口关注古城老龄化问题?非疏散是置换?年龄结构?收入层次?受教育程度?提升古城居民古城内就业比例?降低通勤交通量?提高客均消费?产品互补延长游程错峰游览?养老设施?养老环境?人文关怀?措施一
•考核机制 •专门化、专项化研究机制 •协调、监督机制 •片区规划师责任制度 •资金保障制度 •产权政策 •土地、拆迁政策 •传统产业扶持政策 •培训政策
保护方法创新
4、建立辅助系统,提供保障 机制
公众参与
•参与传统产业发展 •参与保护规划编制 •参与传统民居改造
法律法规
•专项立法
保护方法创新
5、运用科技手段,建立信息系统
传统产业保护
古城人口容量
完善保障机制
辅助系统 公众参与 制度政策 完善法律
近期行动计划
相关规划编制 近期建设项目 相关研究项目 产业扶持项目
建立档案系统
信息数据库 分类查询 统计分析 辅助决策 扩展性
创新总结
创新总结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规划图
取得成就
•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后,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好评。2005 年 平江街区保护规划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 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为:“该项目是城市复兴 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 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续发展的。 ”
延续历史文脉,重现街区价值,要一个繁荣的街区。
规划要点
• 规划层次 ①片[整片保护]:从整体上保护欲控制历史街区,包括保护 范围规定、历史风貌保护、空间环境保护、建筑高度保护、 保护更新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的继承和发扬等。 ②线[沿线修景]:保护与整治沿河、沿街重点地段的风貌与环 境。 ③点[点修缮]:严格修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 历史街区环境。 保护范围划定 街区核心保护区——街内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 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 街区建设控制区——为确保核心保护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 为整个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 区。
经验总结
• • • • • 保护目标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保护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建筑保护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保护程序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政府主导性、专家指导性和公众参与性相结合
谢谢大家!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1、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商业活动被吸引到旧城中来。增加了旧城的 人口压力,加剧了苏州古城的居住拥挤状况,同时对古城的空间环境,城市 物理自然环境,以及交通状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开发部门、开发商为了经济上自求平衡和和急于见效的考虑使得 民居街坊内改造部分的比重相对较大,改善和保护部分相对偏小,造成古
拆除—针对与传统风 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 筑、建筑质量极差和 临时搭建的建筑。拆 除后规划为开放空间。
环境整治
完成了平江两侧800 多平方米的围墙整治, 为平江路沿河补绿栽树 60多棵,对平江河及 其支河万余平方米的水 道,组织打捞垃圾,清 除淤泥,初步改善了水 质。 同时,整修了寿安桥码 头、胜利桥码头、通利 桥码头以及部分与风貌 不相符的驳岸和栏杆。
具体实施方法案例
自行添加标题
街区概况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 州古城东北部,东至 外城河,西至临顿路, 北至白塔东路,南至 干将东路,总面积约 为166.5公顷。是以 平江路以及与之联系 规划目标 的河街为主的整体风 貌完整的区域。 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 宋以来水陆结合、河 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 格局。
存在问题
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 “建筑是有民族性的”
南 风 情
——梁思成
目录 conten
ts
1 2 2 3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况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平江街区案例分析 总结
4
苏 州 城 介 绍
保护与更新概况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原因,苏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环境质量 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薄弱, 供水需求失衡,管网老化,有近 6 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三 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
保留——针对与传统 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 筑。建筑质较好, 予以 保留
整饬—针对与传统风 貌有一定冲突的一般 建筑。建筑质量尚好, 但因历史原因又难以 马上拆除的建筑,可 对其暂时保留, 对外现 加以整修改造。包括 降层、平改坡、更换 外饰面、屋顶等。
新建—针对与传统风 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 筑和建筑质量极差的 建筑。拆除后按设计 需要重建, 与传统风貌 协调。
2
苏州民居多以三至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称为“落”,“落”与 正面庭院组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封闭组成住宅,这就 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这样的住宅还可以横向组合形成多落多进 的大宅。
间 街坊
房屋 院落 网状街道
巷 城市
街区
问题与对策
积极性问题: 1.居民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街区所特有的文化价值,以及情感 价值。 2.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与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的积极影 响。 消极性问题: 1.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单一。 2.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亟须改善的地区得不到改善。 3.过密过高的开发强度,造成文化的断裂。
自行添加标题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的提出——经常性维修 与阶段性改善、改造模式。为了确保古城意象的延续性,小规模进 展模式依然是相当有效一种进展方式。结合苏州古城街区的现状,初步 探讨性的提出了经常性维修与阶段性改善、改造模式。 小规模: 指在空间上和在规模上的大小,它“小而灵活”,无论是在资金筹 自行添加标题 备、建筑施工,还有拆迁安置方面,小规模的方式都明显的具有较大的 灵活性。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积极促成居民的参与,有利于保护和延 续古城街区意象。

空间环境保护
• • •
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
保护与整治模式
修缮——针对文物保护 单位和控制保护古建筑。 保持原样, 以求如实反映 历史遗存。对个别构件 加以更换和修缮,修旧 如故,以存其真。
改善——针对一般历史 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 局部修缮改造, 重点对建 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 备市政设施, 改善居民生 活质量。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苏州市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 • • • •
民居破旧,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 管线老化,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差 河道受污,环境脏乱,不协调建筑多 文物古迹数量众多,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街区用地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
• 规划背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商业开发价值比较低;整体风貌保存
完整,体现着传统居民居住区。
• 规划目标——保护街区风貌,整治历史环境,要一个生活的街区。
2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民居材料:传统民居的色彩及用材——粉墙黛瓦、木质门窗及构件, 白、灰、棕色的基调,加以树木花草的颜色相衬,构成古城建筑肌理。 民居构成与城市肌理:街市的繁荣、热闹,河边的秀丽、清净,巷里 的幽深和宁静,桥边的多姿和丰富,而民居的特色就在于其融入城市肌理的 能力,民居与环境在尺度上恰如其分。


建筑风貌保护
本着白虎街区建筑风貌和和空间格局的原则,充分考虑现状 和可操作性,对街区内建筑单体提出修缮、改善、保留、整 饬、新建、拆除等6种保护与整治模式。 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保留、整修、恢复、新建了河街、街巷 公共开放空间、界面、景观视线、园林、庭院、河道、驳岸 桥梁、码头、水井、牌坊等街区整体空间环境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保护具有地方特色 的传统戏曲、工艺、产业、民俗民风等口述和其他非 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非物质遗存提供文化展示、科 学研究、旅游休闲的空间场所。
2
3.2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意象的构成及其分析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民居以“间”为房屋的构成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 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 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街坊或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 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官府与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轴线的城市, 这就是中国古代经过规划的城市特点之一。
• • • •

规划用地划分 合理划分了街区内的居住、商业、文物古迹、旅游服务、基 础设施、绿化和更新发展用地的比例,街区内各类用地性质 平衡分布。街区内规划打造“平江十二景”,新增四星级宾 馆、青年旅馆、餐厅等旅游配套设施。 道路改造 规划了街区内的机动车道、步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 满足了街区内居民和游客的生活、观光需求,尤其开发了水 道交通。
如何
保护、更新、发展……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 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 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街区 传统风貌区 文保控制带 河道控制带 改造更新带
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完善职能,
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 需求。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城民居风貌被破坏,加大了保护与更新的难度。
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迫切性
2、居住环境亟待综合整治
房屋的自然衰败现
象普遍而且严重,苏州 古城的民居大部分为清 未民国初年所建造,距 今已经 100 余年,许多 房屋年久失修。
——苏州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
街区内民居意象:苏 州民居,体量小巧, 布局灵活,城市总体 轮廓起伏不大,与城 市标志性的建筑物— —塔、寺庙、城楼等 构成了苏州特有的城 市意象。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保护苏州古城传统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意义
首先,居住性传统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浓厚的人文风俗 与文化资源。 其次,苏州古城民居街坊的传统空间是苏州文化特色的载体,也是 苏州文化特色的结晶。 另外,苏州古城传统街区的历史空间还能为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 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