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德育融合教案

初中生物德育融合教案

初中生物德育融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新课: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等。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德育融入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2. 新课: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如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练习对生物进行分类。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德育融入1. 培养学生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增强包容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和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德育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采用《初中生物》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生物知识。

3. 实验器材:提供生物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4. 视频资料:播放与生物学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生物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

加强生物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

加强生物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当今世界生物科学在整个自然界占据十分显要的地位。

现实的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知识的传播者,在现实的情况下,如何去教书?如何去育人?把我们的培养对象,真正教育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确实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

一、生物教学与学生理想教育相结合自然界里那些色彩斑斓的生物现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好教材,使学生从中品味神奇与奥秘,诱使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即粮食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关系。

在教学工作中,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每个人身上肩负的历史赋予的重任,产生立志研究生物,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危机的念头。

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将遗传工程(利用改变遗传物质的方法来创造生物的新类型)、仿生学(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胜利的原理来改进工业技术)、抗癌药物的研制、试管婴儿的研究、克隆技术的发展、植物细胞全能型的研究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成果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看到高技术的应用和给人类带来的财富,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生物科学,并逐渐迷恋上生物科学,从而树立从小立志研究生物科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二、生物知识与爱国主义三、生物知识与人的品质四、生物知识与好的学习素质通过生物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学生掌握了适者生存的道理,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他们都要去适应环境,适应了环境就能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

在这新的世纪里,也是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时期,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人才,如何去适应这世纪的变化,通过学习与反复思考,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学习这条路,只有不断地学习,认真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才会成为真正的新世纪人才,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

好的思想品质,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积少成多,逐渐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

浅谈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策略

浅谈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策略

浅谈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策略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提升自我,德育教育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更是进行德育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能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植物、动物、细菌、病毒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还有人类发展的渗透,都是生物研究的对象。

初中生物的教学力求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期望通过学习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刚步入中学生活的初一年级学生,正式开始接触这门新的学科,在学习了生物圈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些基础内容后,开始系统的进行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学习。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节讲解了植物的种类、被子植物的一生、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点,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也适合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

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讲解中,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潜移默化和重点要求相结合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增进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三万多种植物,居世界第三。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德育的方法研究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德育的方法研究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德育的方法研究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物学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价值观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能够有效整合德育的方法:1.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观察。

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和独立研究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生物学教学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物和分析科学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

4.倡导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方法:生物学教学应当倡导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科学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5.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环保活动:生物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植树造林活动和环保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环境的热情。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生物学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教师可以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合德育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初三年级生物学习中的道德教育与情感发展

初三年级生物学习中的道德教育与情感发展

初三年级生物学习中的道德教育与情感发展初三年级生物学习中的道德教育与情感发展在初三年级的生物学习中,道德教育与情感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物学不仅仅是关于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学习,它更是一个深刻理解生命本质与尊重生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学习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

当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他们不仅仅是在理解细胞分裂和光合作用,更是在体会生命的奇迹与生长的不易。

这种体验不仅仅是对科学的认知,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投入,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关于生命尊严和持续性的启示。

此外,学习动物的行为和适应机制也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理解生态平衡的机会。

在探索动物的社会结构和互动行为时,学生们开始意识到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和生存方式。

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学习,更是在道德上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与认同。

道德教育在生物学习中的体现还体现在对科学研究伦理的探讨上。

学生们学习到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透明和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

这些道德准则不仅指导他们的学术探索,更影响着他们未来作为公民和人类社会的一员时的行为选择。

情感发展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通过生物学习,学生们不仅仅是增加了对自然界的理解,还培养了对生命的感恩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观察自然界的美妙和复杂性,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这种情感投入不仅仅是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更是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情感体验。

总之,初三年级的生物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道德教育与情感发展的有机结合。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在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引导下,不断探索和理解生命的奥秘,同时培养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尊重与关爱,这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的有效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的有效整合摘要: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自主地、有效地在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本文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德育教育有效整合基本原则德育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阐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范畴《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个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生物教学与德育融合理念模式

生物教学与德育融合理念模式
生 物 灾 害 科 学
2 0 1 3 , 3 6 ( 2 ) : 2 4 1 — 2 l Di s a s t e r S c i e n c e , Vo 1 . 3 6 , No . 2 , 2 0 1 3
h t t p : / / x u e b a o . j x a u . e d u . c n s w z h k x @1 6 3 . c o m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ig h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 ,wh ic h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ic f a n c e i n i mp r o v i n g t h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q u a l i y t o f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生物教学 ;德育 ;融合
中图分 类号 :G6 4 0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7 0 4( 2 0 1 3 )0 2 — 0 2 4 1 . 0 5
Co nc e pt M o d e l o f Bi o l o g y Te a c hi ng I n t e g r a t i o n wi t h M o r a l Educ a t i o n
D Oh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7 0 4 . 2 0 1 3 . 0 2 . 0 2 7
生物教学与德育融合理念模式
闫玉 莲 ,甘 江 英 2
( 1 .西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4 0 0 7 1 5 ;2 . 南 昌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 昌 3 3 0 0 3 8 )

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应用

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应用

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学校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学生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生物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将德育教育与生物教育相结合,开展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德育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引导学生尊重和敬畏生命,培养学生的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精神生物教育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而观察和实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培养细心、耐心、严谨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讲求证据。

3.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生物教学中,常常会提及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等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责任心和爱心。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使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生物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环境和资源。

通过生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念。

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命起源的故事和生命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生物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生物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当今社会所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动植物的保护和生存等话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力等,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3. 注重情感教育4.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生活在德育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性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葛荣朝(),黄占景,沈银柱,刘敬泽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摘 要:进化生物学是生物学中的统领性学科,在本课程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唯物论的世界观教育,同时还可以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

在亲缘系数知识体系的学习中可以融合伦理道德、利他行为的教育内容;在生物集群灭绝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人类进化章节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介绍人类社会文化进化过程中则可以引入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思考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对民族和人类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进化生物学,德育,环境保护教育,爱国主义教育Moral Education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TeachingGE Rong -chao (),HUANG Zhan -jing,SHEN Yin -zhu,LIU Jing -ze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China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年2月,8(1):29-32ISSN 2095-1574 CN 11-9307/R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18.01.008教改纵横收稿日期:2017-06-25;修回日期:2017-12-27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6205158)通讯作者:葛荣朝,E -mail:grcgp@进化生物学是知识涵盖最为广泛的一个综合性学科,其理论体系来源于众多分支学科的发展,如植物学、动物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

正如迈尔所说:“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大的统一理论”[1]。

杜布赞斯基也曾经提到“没有进化之光,生物学毫无科学意义”[2]。

进化理论以其对生物演化规律的综合反映,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生物学课程中都融入了大量进化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开设了“进化生物学”专业课程。

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伊始,其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大量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是典型的唯物论观点。

进化生物学是在进化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分支。

在进化生物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一直注重对进化理论体系大量科学证据的讲解[3]。

因此,学生在理解性掌握进化理论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唯物论的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避免迷信及邪教的迷惑。

除此之外,我们在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拓展性讲解,可以将诸多方面的德育融汇到教学之中。

1 亲缘系数与伦理道德教育亲缘系数是指生物体间具有相似基因的概率。

生物的利他行为包括两类,即具有亲缘关系的利他行为和不具亲缘关系的互惠利他行为[4]。

此部分教学中对“亲缘系数”概念的引入,可使学生定量地理解生物间实施有亲缘关系利他行为的根本原因。

30 葛荣朝等:进化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在蜜蜂等社会性昆虫中,雄蜂为单倍体,而工蜂和蜂后均为二倍体,因此从亲缘系数角度分析,雄蜂和雌蜂间的兄妹亲缘系数为1/4,而雌蜂之间的姐妹亲缘系数则为3/4。

所以,在蜜蜂群体中,工蜂往往会花费更少的精力去照顾雄性个体,雄蜂在群体中处于被“忽视”的处境。

在二倍体生物群体里面,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其亲缘系数均为1/2。

所以在二倍体生物中,同胞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理论上应该具有相同的基因相似度,他们对同胞或者父母、子女的照顾都是同等的。

在自然界中,有些鸟类的亲鸟为了避免幼鸟被狐狸等天敌发现,宁肯冒生命危险,装作受伤,时飞时落,把敌人引开,以保护后代的安全。

群体生活的动物,在遭遇危险时,年轻力壮个体会自发承担起对老幼个体的保护,这同样是亲缘关系使然。

由此看来,在我们具有社会文明的人类生活中,兄弟姐妹、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亲缘关系,我们之间更应该体现出相互的照顾和关爱,那些兄弟间为了财产反目成仇,对老人、儿女遗弃不养的现象都是违背自然规则、丧失本性的不正常行为。

2 利他行为与人类互助行为生物还有一些不具亲缘关系的利他行为。

对于不具亲缘关系的利他行为一般均有互惠的一种期望存在,属于互惠利他行为。

例如,几个没有亲缘关系的鹰往往会组成捕猎小组,以期对野兔等猎物进行围捕,其中捕获猎物的为受益者,其他几只鹰则成了利他行为的实施者,这种利他行为是有一种下次捕猎自身可能成为受益者的潜在期望。

不存在遗传亲缘关系的雄狒狒之间也会表现出利他行为,当两只狒狒争斗时,落败的狒狒会做出特定姿势乞求援助,它往往会得到第三只狒狒的援助。

提供援助的雄狒狒并不因这一援助行为而当时获益,它仅仅存在一种预期“回报”,那就是一旦它实施求援时候,会有其他个体向它伸出援手。

我们人类作为拥有高智慧的生物类群,更懂得相互帮助可以提高我们整体的生存能力。

如果从种族、国家群体来看,相互帮助可以提升我们群体的整体生活力,我们的基因就可以更好向后代传递。

从血缘关系角度来看,也许我们帮助的对象与我们没有亲近的亲缘关系,但从动物的互惠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如果大家都形成伸出援手的习惯,自身遭遇困难时,也有机会获得无私的救助。

3 第六次生物灭绝与环境保护在地球生物进化过程中,曾经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其中大规模的集群灭绝事件共发生过五次,即奥陶纪末期大灭绝、晚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三叠纪末期大灭绝、白垩纪末期大灭绝。

每一次大规模的集群灭绝都使地球生命遭受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的后果。

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大灭绝是历次灭绝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90%的物种灭绝消失。

这五次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剧变,大量生物物种不能适应环境的剧烈波动而造成灭绝。

现有化石证据表明,440万年前左右,能够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出现[5]。

自200万年前的能人开始能够制造石器,标志着我们人类有了社会文化,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开始逐渐得到快速提高。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借助于越来越复杂高效的工具,能够驾驭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强大的自然力量,如火力、风力、电磁力、核能等。

我们人类逐渐拥有了自身生物能力以外的社会文化能力,拥有了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改造环境能力。

以往的生物进化中,生物都是被动适应环境,而我们人类则可以利用我们越来越突出的智能,通过各种技术、工具,改造环境,使其适于我们的生存。

但恰恰是这种高智慧赋予我们人类的巨大能力,加之人类智慧驱使下的无穷欲望,我们周围的环境已被改变得面目全非,整个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深深地烙上了人类的痕迹。

大面积森林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工业大发展造成无处不在的环境污染、煤炭石油消耗带来的温室气候、野生动物的肆意猎杀等,无一不对我们地球数十亿年来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在仅仅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影响下,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造成了大量物种的相继灭绝。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的数字表明:在过去的400年中,适宜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葛荣朝等:进化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 31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尤为突出。

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即每天减少50~150种。

所有这些表明,由于人类的过度改造开发,我们地球正面临或正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与前五次不同的是,造成这次灭绝的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如果要避免像恐龙一样在大灭绝中惨遭淘汰,那我们现在必须未雨绸缪,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生存的空间。

4 人的社会性与早期教育人类在进化中由于具备了幼态持续的突变,我们的头骨不会过早骨化,这一状态在能人、直立人、智人的进化中被选择加强,我们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大的颅腔,为人脑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因此,我们人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以智力高低为选择压力的进化道路。

人类智力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工具的制造使用,语言文字的创造发展,我们有了社会文化体系。

自此,人类的生存能力不再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强壮与否、奔跑速度的快慢,更多取决于我们对工具、武器的使用,对科学技术的应用。

因此,人类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我们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一种生物,但同时人又具有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也就是我们拥有了智慧的外延——社会文化体系。

正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积累和发展,才使得我们人类成为当今地球的主宰。

5 000年来,人类的社会文化体系借助文字、电磁媒介的载体,得到了有效的积累和发展。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性无法通过遗传获得,新一代人类个体掌握社会文化体系,必须要通过学习过程来获得,人体发育的早期时间则是这种学习行为的关键时期[6]。

人脑的发育从怀孕3~5个月的胚胎期就开始快速发育,0~6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也是儿童语言、直立行走、社会性文化习得的关键时期,一旦此时期错过这些信息的学习,就很难再掌握人的社会属性。

例如,最早受到关注的印度狼孩,被解救时已经7岁左右,其早期学习的关键时期都是和狼一起度过,学习模仿的都是狼的嚎叫、进食、四肢行走等习惯。

被解救后她存活了九年,在这九年时间中,她基本没能掌握人类的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直立行走[7]。

可见早期学习的行为、知识信息在人脑中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我们必须关注幼儿在0~6岁的早期教育,甚至胚胎期的胎教,这些对幼儿掌握人类的社会属性和知识体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5 人类社会文化进化与爱国教育人类由于有了独特的社会文化体系,拥有了伦理文明,因此一个人是否能够很好地存活在自然界,不再主要取决于其身体素质。

人类的生存能力,更多是体现在一个种族、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社会文化能力。

人类文明起源不久即有了国家的分化,自然界生物间的竞争和弱肉强食在国家之间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国家社会文化的进步发展决定了其生存竞争的能力。

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凌辱,关键在于当时中华民族的国力孱弱,无法抵御外侵。

一个国家若要在世界之林立足,必然要注重增强自身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在内的综合实力。

当然,这种竞争压力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动力正是来源于这种国与国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这种竞争。

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文明的多样繁荣。

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文明的差异性,正视生存压力,努力完成学习继承,实现创新发展,确保民族和国家获得持续生存发展的活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综上所述,进化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综合,还体现在世界观教育、伦理道德引导、社会文化宣扬等诸多领域。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加思考,适度外延,才可以真正体现出这门课程的知识魅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