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案(突出提问设计与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皇帝的新装》 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 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炫耀、称职、愚蠢、不可救药”等词语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语言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培养学生真诚、勇敢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1)对童话中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反思童话所揭示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文学常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朗读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童话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一定听过很多精彩的童话故事。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经典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和讽刺,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炫耀、称职、愚蠢、不可救药”等词语。

(三)整体感知1、请一位同学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位奢侈而愚蠢的皇帝每天只顾着换衣服,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声称能织出最美丽的布,而且用这种布做成的衣服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见。

皇帝和大臣们为了证明自己是聪明的,都假装看见了这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衣。

最后,一个孩子指出了皇帝什么也没穿的真相。

)2、理清文章的情节发展线索。

(明确: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小孩揭新装)(四)人物分析1、皇帝(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皇帝的语句,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教案

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教案

《皇帝的新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的基本情节和角色。

2. 培养学生对童话故事寓意的深刻理解,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讲述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穿上了一件看似华丽实则不存在的新装,最终在儿童的揭露下,皇帝改正错误,重新获得诚实和智慧的故事。

2. 角色分析:皇帝、骗子、大臣、骑士、儿童等。

3. 寓意解析:童话故事揭示了皇帝的虚荣、愚蠢,大臣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骑士的勇敢和儿童的纯真无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把握,角色形象的分析,寓意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对童话故事深层含义的挖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梗概,分析角色形象,解读寓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体验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安徒生及其作品《皇帝的新装》,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故事:详细讲述故事梗概,分析角色形象,解读寓意。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角色分析和寓意理解的掌握程度。

2. 情景模拟: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3. 读后感作业:阅读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童话故事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寓意创作自己的童话。

2. 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进行比较阅读。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皇帝的新装》原文。

2. 相关资料:安徒生生平和童话创作背景资料。

关于《皇帝的新装》的教案

关于《皇帝的新装》的教案

关于《皇帝的新装》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概述: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穿着透明的衣服游行时,没有人敢说出真相,一个小孩子大声说出皇帝其实一丝不挂。

2. 人物形象分析:皇帝、骗子、官员、百姓等角色的特点和动机。

3. 故事寓意探讨:对虚荣、愚昧、诚实等价值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角色的行为和动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安徒生和《皇帝的新装》的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针对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分析故事的寓意,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3. 选取一个角色,write一篇短文,描述其在故事中的行为和动机。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皇帝的新装》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安徒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影像资料:动画片或电影版本的《皇帝的新装》。

4. 互联网资源:相关讨论和分析文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寓意的探讨。

2. 教学难点:对故事中虚荣、愚昧等价值的深入理解,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八、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画片或电影版本的《皇帝的新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2024最新-《皇帝的新装》教案【优秀5篇】

2024最新-《皇帝的新装》教案【优秀5篇】

《皇帝的新装》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5篇《皇帝的新装》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和突破方法:篇一重点:1、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示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难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突破方法:以听、说、读、写为载体,同学独立考虑、合作探究与教师适当引导相结合,加深认识。

皇帝的新装教案篇二皇帝的新装龙王中学语文组廖学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事件的脉络。

2、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三、教学方法:1、自主性学习2、合作性学习3、研究性学习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㈠、导入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皇帝的新装》。

㈡、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

(根据提示)㈢、局部分析,细致品味。

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3、分析人物形象。

㈣、拓展延伸。

1、让学生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

(培养想象力、联想力)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让学生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3、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4、教师归纳、总结。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皇帝的新装》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虚荣、愚昧和诚实、勇敢之间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1.2.1 故事梗概:《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一个虚荣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穿上了一件invisible(看不见的)新装,被一个小孩子道破了真相的故事。

1.2.2 人物形象:皇帝、骗子、官员、百姓、小孩。

1.2.3 寓意:故事揭示了虚荣、愚昧和诚实、勇敢之间的矛盾,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教育人们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说出真相。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1.2 人物形象的分析。

2.1.3 故事寓意的领悟。

2.2 教学难点2.2.1 对骗子手法和皇帝心理的深入理解。

2.2.2 对寓意的高度概括和应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3.1.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疑点和难点,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3.1.4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3.2 教学手段3.2.1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3.2.2 视频:播放与故事相关的动画或电影片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简要介绍安徒生和《皇帝的新装》,激发学生的兴趣。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分析人物。

4.1.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疑点和难点。

4.1.5 角色扮演: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阅读理解:20分钟4.2.3 小组讨论:15分钟4.2.4 教师讲解:10分钟4.2.5 角色扮演:15分钟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5.1.1 编写一篇关于《皇帝的新装》的读后感。

《皇帝的新装》教案【4篇】

《皇帝的新装》教案【4篇】

《皇帝的新装》教案【4篇】皇帝的新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思路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难点〗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虽是首次见面,但我想大家肯定都是文学有自己远大的理想。

如果一次机遇,使你成为一国之君,那么,你会怎样实现你的雄才大略?……不过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皇帝却不如此。

大家一定想了解吧?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皇帝。

板书:《皇帝的新装》二学习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学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家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来展示它们的丑行。

※在括号内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新装— 新装— 新装— 新装(四)整个故事情节中,以骗开始,以骗结束,在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哪些人不敢说真话?讨论;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讨论,然后回答)※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细读他们的语言和心理,思考讨论: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六)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提示: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

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指导学生思考讨论※本文分别讽刺鞭挞赞扬了谁的什么特点?(提示:可选用下列词语)至高无上、道貌岸然、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天真烂漫、无私无畏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课堂讨论。

课文中有些情节是荒唐可笑的,如结尾处,大臣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游行等。

《皇帝的新装》的教案

《皇帝的新装》的教案

《皇帝的新装》的教案《皇帝的新装》的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

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比现实生活中所实有的更具代表性。

因而能够让读者感到信服。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很有这种特点。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深刻体会作品的揭露力量,并在这基础上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了童话这种形式,所以从内容来看本文是一篇浅文。

但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核的把握往往不够深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童话的`写法特点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课文理解常常稍显肤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方面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逐步深入。

浅文趣教,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

3、培养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朗读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章艺术特色,感悟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敢说真话的优秀品质。

2、培养批判精神,敢于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赏析文章写作特色。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皇帝的新装》教案篇二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

2、练习阅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剧本,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认识剧中人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评析剧中的人物。

4、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虚荣者的愚蠢和虚伪,懂得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不虚荣的人。

5、表演课本剧,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1、能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皇帝的新装》中人物形象解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皇帝的新装》中人物形象解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皇帝的新装》,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塑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虚荣与诚实。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皇帝的新装》。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安徒生以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如皇帝的虚荣、大臣的阿谀奉承、骗子的狡猾等。

4.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选取一个人物,写一篇关于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查找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等,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品人物形象的异同。

2. 角色扮演:选取课文中的人物,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____,他是____国的著名童话作家。

(2)皇帝在故事中表现出了____的特点,这导致了他的悲剧。

(3)大臣们为了____,纷纷夸赞皇帝的新装,表现出了他们的阿谀奉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本文收录中有删节,仅保留教学进程部分,提问设计及人物分析较好,值得参考。

一、导入
在我国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傻子皇帝,当大臣向他汇报一个地方灾情,说到老百姓吃树叶充饥的时候,他居然问道:“他们怎么不吃肉粥啊?”,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讲的皇帝又有什么特色呢?他每天都在更衣室里?奇怪吧!
二、基础知识
1.基础字词。

学生注音、释义后师生一起更正。

可以参考本站资料:皇帝的新装基础字词注音与解释https:///teach/
2.简介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安徒生生平https:///teach/
皇帝的新装写作背景:https:///teach/
三、师生互动。

1.《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

它最早见于14世纪堂·曼纽埃尔的《卢卡诺伯爵》的第七章,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即《赤身裸体的国王》。

下面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3.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

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

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4.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5.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更多内容请参考:https:///teach/
6.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7.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8.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9.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10.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11.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12.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

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13.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归纳:昏庸无能,骄奢淫逸。

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愚蠢透项。

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自欺欺人。

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

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虚伪昏庸。

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

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4.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

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

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5. 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6.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

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

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

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

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四、人物形象分析。

本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皇帝、“诚实的”老大臣和一位“诚实的”官员;次要人物则有随行官员、“最高贵的骑士”以及皇帝的内臣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自私、虚伪、愚蠢和欺骗。

他们的这些特征都是在看骗子“织布”、做“新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场面相似,本质相同,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雷同,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作者注意了他们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准确、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特别是人物心理,细腻的表现了每个人物的异与同。

举个例子来说,在“布料”这一环节,皇帝老儿、老大臣和年经官员的表现就各不相同。

写老大臣,详细地写了其神态,两次写他“看”。

第一次“眼睛睁得特别大”、“越睁越大”,很认真,这是真看,既写出了他什么也没看到的惊异,又刻画出了他那一副年老衰朽的样子。

第二次写他“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则是假看,是装腔作势,装出仔细看的样子骗人。

而写那位官员呢?只写他“看了又看”。

这样有详有略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的差别。

不过,更能突出人物的特点的是心理描写。

什么也没看到,皇帝和老大臣的心理都非常惊疑,写皇帝,用疑问句,表惊异;而写老
大臣,则用祈使句,表哀叹。

皇帝、老大臣和那位官员都否定自己的愚蠢、不称职,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而那位官员年青得志,不禁有点儿自我怀疑,用疑问句。

皇帝、大臣和百姓们都称赞那根本不存在的布料、新装是多么的美,但每个人的语言也各不相同。

在作者笔下,正是因为有了这具体多变的描写,人物的个性才显得具体、鲜明。

不是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