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导语:顾城 ,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 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顾城诗歌赏析,希望 对你有所帮助! 顾城诗歌赏析 远和近 顾城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 年 6 月 远和近赏析 (注:这是顾城写于 1980 年 6 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 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类诗歌, 从形 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 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 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 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
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 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 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 也给读者预留了 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 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 力。
)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 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 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 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 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 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 6 行 24个字,如此短小的 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 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 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 “我”从你的动作和 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 展示的是“你”的世界, 是自由自在的世 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 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1. 诗歌背景与风格顾城,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歌的诗神”的人物,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他的诗歌像是深夜里的灯塔,照亮了那些被黑暗包围的角落。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尤其引人注目,它就像是他心灵的一次大爆炸,闪耀着异样的光芒,让人既惊讶又迷惑。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首诗有点像极了那种突如其来的霓虹灯,不经意间就闪现在你面前,把你整个人都给惊艳住了。
顾城用他的独特风格,把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之后感觉就像是喝了一杯强烈的咖啡,刺激又令人上瘾。
2. 诗歌主题与情感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这首诗,探讨的其实是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说白了,就是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大命题。
他用一种很梦幻、很虚无的方式,展现了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你可以看到他在诗里不停地玩弄各种象征和隐喻,就像是在炫耀自己的魔法,时不时还给你来个出其不意的转折,让人眼前一亮。
顾城的文字就像是一场绚丽的烟花秀,美得让人心醉,却又让人看不清楚真实的自己。
他对生命的感悟深邃而复杂,仿佛在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幻想,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幻想中的演员。
3. 诗歌语言与表现手法顾城的语言,简直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
他的诗歌不像传统的诗那样一板一眼,而是自由得像风一样。
你看他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力和令人瞠目结舌的描绘。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被拖进了一场奇幻的梦境,所有的规则都不再适用。
在《生命幻想曲》中,他用了一种很梦呓般的语言,像是在耳边低声细语,充满了隐秘的暗示和情感的波动。
比如他常常用“月亮”、“星星”这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元素加起来,就像是把一幅普通的画卷,给装饰成了一幅绚烂的艺术品。
4. 诗歌中的情感表现这首诗歌的情感,真的是层层叠叠,犹如山间的云雾,时而浓重,时而轻盈。
顾城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既梦幻又真实的情感体验。
他好像在用诗歌告诉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常会觉得自己像是一只漂流的孤舟,在无边的海洋里徘徊。
顾城诗歌雨后赏析

顾城诗歌雨后赏析《雨后》是顾城创作的一首诗歌,赏析如下: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来看,《雨后》表现了雨后世界的静谧和美丽,以及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眷恋。
这种情感与表达方式在顾城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雨后》这首诗中,顾城通过对雨后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清新、明亮的氛围。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雨后平原的辽阔,沉寂的大地似乎在倾听虫鸣,而千百种虫翅不再振响,马齿苋肿痛的土地上,水虱追逐着颤动的波,花瓣、润红、淡蓝,苦苦地恋着断枝。
这些画面既富有生机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从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来看,《雨后》中的自然景象不仅仅是描述现实中的景色,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雨后”这个主题象征着生命的洗礼和新的开始,而“平原”、“虫翅”、“马齿苋”、“水虱”、“花瓣”等自然元素,既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也代表着生命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的境遇。
从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来看,《雨后》采用现代诗歌的形式,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运用自然的词汇和日常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融入到简单的文字中。
这种朴素而深刻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有现代性又具有广泛的共鸣。
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来看,《雨后》是顾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
顾城是中国当代诗人,出生于北京,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
《雨后》是顾城的一首重要诗歌,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雨后的自然景色和生命的境遇。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顾城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顾城诗歌《远与近》原文及赏析

顾城诗歌《远与近》原文及赏析《远和近》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被人们广泛的流传着,是现代著名的诗人顾城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顾城诗歌《远与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一九八O年六月赏析一眼睛给我们以看的功能,而看什么与怎样看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诗中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看云和看人实际上是在云与人之间进行选择,择其美者而爱之。
诗中的你,令“我觉得”:看人时很远,看云时很近,冰清玉洁与云为伴,与大自然相亲和。
诗中的你——这一高洁而又飘逸的抒情形象,既具有优美的人格力量,也寄托着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
被称为“童话诗人”的顾城,以一种柔弱的孩子气深爱着大自然中那一切难以言说,超然、神秘而又永恒、无穷的美。
看人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正是诗人这种美学趣味的表证。
这虽是一首现代诗,但其中的精神内涵,却承继着我国传统的诗心与文心: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无限中逍遥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间,遨游于长空飞云之时,从而获得精神的长驻与永恒。
人们的眼睛可以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也可以极目无穷,见人所未见。
“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见王朝闻《欣赏、“再创造”》)。
乐山乐水,见智见仁,有所视才有所不视,有所弃才有所取。
诗人的所取、所求、所亲、所近,无不凝结着诗人的卓识,诗人的灵视。
这首诗正是用远和近警示着这样一个道理:追求美的人,即使美在天边,也并不觉其遥远;对美无所用心之人,即使生活在美的故乡,照样会迷失求美的本性*。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寻觅,是否在祈求。
赏析二《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却一直看着“你”。
“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不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充满了童真和梦幻般的色彩,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顾城的诗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风格。
他善于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和物象来象征和暗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远和近》这首诗中,顾城用“云”和“鸟”的形象来象征自由和束缚,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独特的意象,比如“在月亮上我砍下一棵树/它倾斜着生长/在荒野上”。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以平淡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他的诗歌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媚俗取宠,而是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朴素而深沉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除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顾城的诗歌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一代人》这首诗中,他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寻找光明的精神追求。
而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现实束缚的反抗。
顾城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在诗歌中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如《长城》一诗中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以及《捞月亮的人》一诗中对于人性自私、短视的揭示。
同时,他在诗歌中也不断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如《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这些诗句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寻找光明,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
总之,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顾城的诗全赏析

顾城的诗全赏析顾城的诗充满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性,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下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1. 《远和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的距离,呈现出诗人对生命之间亲密疏离的感悟。
诗中的“你”和“我”象征着不同的人,而“云”和“山”则象征着自然。
诗人通过描绘云和山的距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的亲近和敬畏之情。
2. 《一代人》:这首诗是顾城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和审视。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和光明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的“一代人”则象征着当代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3. 《简历》:这首诗是顾城的自我剖析,也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诗中描绘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诗中的“简历”不仅是指诗人的个人经历,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历程。
4. 《感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感受和体验。
诗中的“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灰色的感受和体验,也暗示了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感觉”不仅是指视觉上的感受,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5. 《我会疲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和对生命的理解。
诗中的“我会疲倦”,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有限性和疲惫感的思考。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呈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理解。
以上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社会、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顾城诗集赏析

顾城诗集赏析一、引言顾城(1956年-1993年),原名管庆祥,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生动而激情,充满现代感,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著称。
本文将对顾城的诗集进行赏析,以期深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
二、顾城诗集的背景2.1 顾城的生平•1956年,顾城出生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
•1973年,顾城为了参军而放弃高考的机会。
•1981年,顾城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
•1993年,顾城因癌症去世,享年37岁。
2.2 顾城的诗集顾城的代表作品有《八月未央》、《爱的灯塔》、《继续》等诗集。
这些诗集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被誉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三、顾城诗集的主题顾城的诗集主题多样,它们涉及爱情、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
下面分别对其中几个主题进行赏析。
3.1 爱情主题顾城的爱情诗歌以深沉、热烈的情感著称。
他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和抒发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八月未央》中的《漫步夏季》,通过对夏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期望。
3.2 生活主题顾城的诗集中也探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描绘了生活中的细节和瞬间。
例如《爱的灯塔》中的《四月之诗》,通过对四月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3.3 社会主题顾城的诗歌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与矛盾。
例如《继续》中的《城管之伤》,通过对城管的描写,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
3.4 自然主题顾城热爱自然,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元素。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例如《红豆》中的《写景之六》,以红豆为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赞颂。
四、顾城诗集的艺术特点4.1 独特的形式风格顾城的诗歌形式多样,他擅长运用自由诗、韵文诗等不同形式,创造了独特的诗歌语言。
他以自由奔放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调,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4.2 激情四溢的表达顾城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
他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和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和情感。
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1.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呀,就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能一下击中你的心,让你久久回味,是不是很神奇?
2. 他的意象独特呢,《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微妙距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得多有想象力才能想出来啊!
3.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童真啊,例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这种孩子般的纯真心境,让人读起来觉得特别可爱又可贵,难道不是吗?
4. 他的诗歌常常带有一种梦幻感哦,像“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哇,这是多么奇妙的表达呀,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你难道不想去体验一下?
5. 顾城诗歌的韵律也很美呢,听“门前,有一颗大树,那是我的凉棚”,读起来朗朗上口,这节奏感就像是跳动的音符,是不是很有魅力?
6. 他还擅长用比喻呀,在“树胶般,缓缓流下的泪”中,把泪比喻成树胶,多么新奇的想法,这让诗歌一下子活了起来,你能不佩服吗?
7. 顾城诗歌里那种细腻的情感太打动人啦,“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
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这细腻的情感就像是轻柔的羽毛,轻轻拂过你的心,怎能不让人沉醉?
8. 他的诗歌有时候很空灵哦,例如“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是不是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好像带你逃离了尘世的喧嚣?
9. 顾城的诗歌真的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呀,它可以很简洁、很童真、很梦幻、很有韵律,还能有细腻情感和空灵之感,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神奇力量,他的诗歌简直就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城是一个被幻想宠坏的孩子,如果说梦境是熟睡者的幻想,那么幻想就是清醒人的美梦。所以他想要拒绝长大,但是成长不可避免,但长大了的诗人,却不让他的灵魂破茧而出,因为这个过长的梦,他变成了蛹。他就一直呆在这个蛹里,做着关于这个世界的美梦,但是他知道:我的梦不会太久,她预备了萤火虫。
作为同时代人,温情的舒婷也曾写下《一代人的呼声》,在那里喊出了另一种更坚定也更自信的声音。所以我相信,无论是“一代人”还是《一代人》,它们都是丰富的、多面的。而我们对它的解读、我们作为又一代人正在和将要做出的选择也一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把它当成了名人名言。到了2003年的文学课上,我知道了它是一代朦胧诗人顾城的名作。2007年,又再次聆听了郑大老师对这首名诗的赏析,颇有感触。于是在课余去图书馆寻找有关顾城的书籍与这位神奇的诗人作心灵的沟通……
顾城说:“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不少人认识顾城大多起于《一代人》同时又终于《一代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顾城就非彼顾城,而这首诗虽然曾经以朦胧诗的典范而出现,但是当人们已经在某一个较固定的层面普遍认同和接受了它,把它当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标志与象征,那么实际的它也就已经不再是以“朦胧”的形态而存在了。它成了一个有着特定指代意义的符号,诗的思想性虽被拔高了,而它的诗意和情绪性却遭遇了不可避免的简化和滑坡。(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甚明显甚至还有待商榷的悖论: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却在不朦胧的层面被广泛接受了。因此在朦胧诗最有影响的时候,“朦胧”的含义本身却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和接受。当然这已经不是本文所要和所能讨论的了)
——题记
一、闲谈顾城
出生于1956年的顾城在“文革”期间只是个少年。和大多数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他经历了少年时代天真单纯的信仰的破灭,也经历了从彷徨、迷惘到追求、觉醒的生活历程。从他早期的短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冷峻的怀疑和批判。
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写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他要用“纯银”一样的声音去构筑一个天国。为此,他被成为“童话诗人”。诗人也不愧于这个称号。在他的笔下的世界是纯净和谐的,他的诗作被表现在未被涉世的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也被表现在没有被污染的大自然中。他一直去寻找朦胧又纯粹、自然简单又高度理想的童话王国。甚至为了保持这个童话王国的纯粹,他拒绝长大,拒绝成人的心态和眼光。我认为这和他小时候随父亲下方,在自然环境里长大有关。阳光、沙滩、松树是他诗作中始终不变的角色。所以说,在朦胧诗人中,顾城赢得了这个称号是理索应当的,舒婷曾在《童话诗人》中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顾城和他诗歌的特征。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小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天,顾城在幼儿园里发起了高烧,妈妈赶来了,把顾城包得厚厚的放进儿童车里,在推着去医务室的路上,顾城感觉到世界都睡了,只有星星还又大又亮,小车吱吱地响着,而妈妈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然后他看见了那童话中的世界,正和那洁白的水汽一起,在夜空中轻飘……
在妈妈为顾城建造的童话的世界里,他不想长大,想要永远做个孩子,永远坐在妈妈的小推车里,但是他却不能拒绝长大,所以此后漂泊在江湖里,他就像一块漂在大海的小木片一样,思念着他的陆地,思念着他童话的城池。
如果这样说不是十分的牵强附会的话,我还想指出,在本诗的题目“一代人”和诗句中的“我”——而不是“我们”——之间,其实早已经隐含着或者预示着在那个时代语境中,个人选择的矛盾及其张力。比如“一代人”的宏大和“我”的渺小,比如“一代人”的担当和“我”的不胜。我不敢说这是顾城所自觉和有心的用意,事实上,这两者也没有必然如此的对立,因为“我”完全可以作为“一代人”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发言、而具有代表性。同时无论在诗歌的节奏上还是就诗歌本身的个人性表达而言,用“我”都要比“我们”适宜。因此我之所以指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诗意的内在张力而言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那特殊的一代人他们痛苦而艰难的现实选择与内心冲突,强调诗歌表意所具有的充分性。
这首诗的“诗眼”,或者说解读这首诗的关键词我以为是一个“却”字。对这个字的不同感知、理解与领悟,对它不同的定性,造成了极不相同的欣赏和解读效果。在从前一些特殊年代,这种思想上的取向也许就是判定一首诗优劣的标准,但是今天,对它的偏好与取舍则更应该退回到诗意本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上去,退回到文学自身的感性与情性范围以内来对它进行选择和评说。诗歌在现代失去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诗歌解读的可能性与自由性的被戕害与被强奸。当所有诗句不是直言不讳,就是微言大义;读者要么只看到一种赤裸裸的煽情和无从参与的直白,要么是被宏大而又枯槁的口号压得失去判断、丧失了个体鲜活的感性与悟性。这样一来还会有什么诗的欣赏可言?当欣赏成了不可能,又哪里会有什么欣赏的快意和兴趣?而既然没有了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有对诗歌的关注与热情了。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同样作为黑暗现实里的失败,前者也许是暂时的,后者却宣告着一种必然。如果前者还有更多的“壮”可言,那么在后者也许就只剩下了自我解嘲后无以复加的“悲”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是在接受中被简化和定型化了的悲剧英雄,还是在浓重夜色中冲突不出,因而沉湎理想的“一个任性的孩子”?事实也许是,这两者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英雄往往正是那些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任性”和孩子气的人。他们的身上保存着更理想化也更纯粹的天性,正是这一点才使他们和一般人区别了开来,也才使他们最终选择了“英雄”的行为并且成为英雄。所以孩子的任性其实是对英雄的丰富而不是消减。只是,过度的理想主义也可能导致对现状的抗拒和悲观,毫无保留的退守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取向。当孤傲的执拗走向极端,无奈的自嘲不是作为一种清醒而冷静的精神底色平衡激情,而是成了一种自我沉溺的理由和表现方式,对英雄行为和理想主义的期冀就容易在现实磨难面前,由希望而转向无望进而步入绝望。这就会导致人的遗世孤立和他偏执性格的片面发展与激化。从而导致两者在这一点上趋于统一,走向汇合,并且在这个封闭的圈内相互助长、恶性繁殖。
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给后人留下了一篇世人皆知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篇——《一代人》
二、另眼赏读《一代人》
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顾城的《一代人》一共只有两行,读后却难以忘怀。这大概是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是“诗本身”的深层意象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诗的标题“一代人”又使诗获得了巨大的时空容量,起到了点题作用。全诗格调冷峻、深沉、意象独特,富于哲理性。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Biblioteka 没有痛苦的爱情如果我们把“却”理解为一个转折连词,理解成“但是”和“偏要”,那么这首诗就有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决绝与悲壮。即便执拗得孤傲,那也是对丑恶势力的孤傲。因此它成了“一代人”凛然的肖像,哪怕黑夜漆黑了“我”的眼睛,但是这只会使“我”更起而反抗,而决不屈服。“黑色的眼睛”既是一次受骗和被伤害,同时也导致了“我”的觉醒与反抗。至于“光明”的有无,并不是诗要表达的重点,也不是它主要关心的所在。它要突出的只是一种对待“黑暗”的态度,表示一种在荒谬中却依然坚定的一代人孤胆英雄般的姿态。这种理解是《一代人》被接受的主要理由和方式。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孵梦的壳不可避免地在一丝丝裂开,只到有一天无法遮住诗人长大的身体,有一天,他胆怯地睁眼看着这个世界,梦,告诉他,生活是假的,而此时生活扑面而来,告诉他,梦是假的。生活,像一群又一群蒙面人,打劫了诗人的梦。
最后,诗人的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终被一把斧头拆毁。那一把斧头莫名的出现在悲剧现场,却不是凶器,仿佛是种意向,就像那扛着斧头进山的樵夫,遇仙人,下一局棋,等要回去,才发现斧已烂柯,才知人间已今夕何夕,他是真的误入了那座仙境,却再也回不去了。就像顾城,携一笔,进入了他的童话乐园,他描绘了这童话里的种种美好,可是再出来,看见这人世亦是不知今夕何夕,而离开童话的他亦如离开水的鱼,离开天空的飞鸟,离开花朵的蝴蝶,濒临死亡。
但是,在童话诗人顾城的内心一直就有着另外一面:童年的记忆培养了诗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却也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既是他极力逃避现实的主要原因,也是后来造成他性格怪异、人格分裂的重要因素。下放时受歧视的生活和返城后人生际遇的不顺都使他心灰意冷。他在诗里写到“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童年生活留下的阴影,使他对新是生活充满了恐惧,也使他不能像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那样对历史做出理性的评价。他说:昨天,像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写的如此忧伤绝望、可怜幽冷,与他唯美纯真的童话诗形成极大的反差,其实这也是诗人心灵真实的一面。由于无法摆脱阴冷的记忆,又深深知道童话王国的脆弱,现实中的顾城只能以离群索居的方式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