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惠民认干亲习俗研究

合集下载

认干亲有什么讲究

认干亲有什么讲究

认干亲有什么讲究
拜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以后每年三节两寿,干儿子、干女儿家都要给干爹、干妈送礼,做干爹、干妈的也要回赠礼物。

常见的结拜程序:
1、选择黄道吉日。

2、准备供果、香蜡纸烛,酒水、酒杯,要有亲缘在场做个见证。

3、行结拜仪式。

具体方法是:摆上供品、点上香烛,如果是兄弟结拜,就盟血宣誓,定出兄弟之分,拜天拜地,让天地日月人,帮你们做个见证,从此哥弟互相称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如果是拜干爸、干妈,拜的时间,要行跪拜之礼(现在也有用献茶来代替的),然后要例行承诺,善待干爸干妈,这样从命理上,才能对有更好的帮助。

扩展资料
认干亲的注意事项:
1、不能一厢情愿,要双方自愿,才会有效果;
2、不能口头说了算,要按当地风俗择吉日举行仪式,至少要有跪拜敬茶仪式;
3、认亲之后,要善待干妈或干爹、干子女,经常来往,互相多叫称谓,逢年过节多聚会,才会有改运的效果;
4、互相之间的八字不能相冲克,搭配要得当,认亲改运的效果才能更好;
5、只要命理有需要或个人改运有必要的话,无论成人或小孩,都可以认干妈或干爹、干儿女来改运。

详述:认干亲仪式流程

详述:认干亲仪式流程

详述:认干亲仪式流程认干亲仪式是指民间儿童出生后,由父母或祖父母按照一定仪式和规矩,选择一位长辈或权威作为干父母或干娘家人, 并在仪式上进行认干、亲干、请干等环节。

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家族和尊长在传承家风、教育孩子、维护家族正统等方面的作用。

以下详述认干亲仪式流程。

认干亲仪式的准备和布置认干亲仪式需要选定一个吉祥的日子,一般选择农历初一、十五或腊月二十四等日子。

之后,进行场地的准备和布置,通常在家中或者乡村中间地带搭建花棚,悬挂彩带、灯笼、风铃等装饰品,增加喜庆气氛,同时摆放供品,比如饼干、水果、鸡鸭肉等,以供庆祝之用。

认干亲仪式的主持和程序仪式开始,主持人首先唱赞歌,颂扬诗篇,以表示对仪式的尊重和祝福。

接着,由主持人宣读请来干父母或干娘家人的信函,表示恳求其“参方”,并邀请干父母或干娘家人上座。

然后进行认干仪式。

父母或祖父母举起孩子,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对孩子进行一个短小的自我介绍,引导孩子礼拜干父母或干娘家人,并发表许愿,表达自己对干父母或干娘家人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接下来进行亲干仪式。

亲干即是干父母或干娘家人赐给孩子礼品,一般是金银饰品或压岁钱。

这是干父母或干娘家人对孩子的一种关爱和祝福。

最后是请干仪式。

请干即是由主持人为干父母或干娘家人办理出具认干亲仪式纪念性证书,并赠送干父母或干娘家人礼品,一般是纪念品、书籍等,以表示孝心和感激之意。

认干亲仪式的结束和寓意仪式到此结束,孩子即正式成为干父母或干娘家人的子女。

这一仪式在民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体现了尊长对后代的关爱和照顾,也是家族文化的传承。

意味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依靠和帮助者,对孩子长大后的生活也必将有深远的影响。

认干亲仪式不仅是一项民间传统习俗,更是家庭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认干亲仪式,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爱和关心,还可以让孩子在家族传统中建立起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让家族文化传承下去。

认干亲有什么讲究

认干亲有什么讲究

认干亲有什么讲究认干亲,又称结干亲、拜干亲,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习俗。

“认干亲”的原因多种多样,旧时最为常见的是婴儿出生不久的满月前后,或百天左右,由父母或祖父母怀抱着上街,见到的第一成年人便认作干亲。

男性为“干爸”,女性为“干妈”,但往往这是预先准备好的。

有的是为了避免灾祸,此乃迷信之说。

例如,孩子经过占卜算命得知与父母命相不和,甚至相克,以“认干亲”的方式来改变,以达到阴阳协调,家庭和睦。

即所谓:“双爹双娘,福大命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有的是因为独子或老年得子,此乃担忧之说。

例如,上几代都是单传,此时又是独子,哪怕是有姐妹多人,也要让孩子认干亲,而且认人丁旺盛之家,认为这样才可以保佑一生平安。

也有两家关系交往密切,甚至是世交,自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

也有体弱多病的孩子为了身体健康,大街上随意认干亲的。

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集市上看到身体健硕之人,口喊“干爸”倒头便拜,而且认得越多越好。

此种认干亲的方式属一次性性质,一般以后两家没有什么来往。

甚至还有寻找年代久远的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等为干爹干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

此种认者,则由父母带领向石磨石碾焚香叩拜。

当然,我国历史上为了攀附权贵的认干亲比比皆是,时至今日也为数不少。

一般性家庭认亲,确定对象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常见的仪式是选择一吉日:干娘拿一个碗,一双筷,一件衣服送至干儿女家,由其款待一番,即成干亲。

讲究之家也有写“承继帖”的。

认亲这一天,孩子的父母要把室内外打扫干净,自己也要精心打扮一番,以示尊重。

此外,还要准备丰盛的酒席,替孩子预备好香烛、孝敬干爸、干妈的礼物。

此礼物中,干爹的帽子和干妈的鞋以及粉条是不可或缺的。

其他烟酒、点心之类随意搭配,但要双数,不能落单。

吉时已到,点上香烛向神明祷告,然后让前来的干妈、干爸上座,孩子向他们行磕头礼。

干妈、干爸此时赠送带来的礼物及红包,用携带的碗筷喂食孩子,表示从此对孩子有了养育的责任。

农村干亲结拜的代际差异

农村干亲结拜的代际差异

农村干亲结拜的代际差异李全生【摘要】干亲结拜这一传统风俗仍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的民间社会中,本文通过对胶东某村相关村民的访谈研究,发现干亲结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代际差异:动因差异由迷信取向转向情感取向:仪式差异由正式化转向简单化,地域差异由附近村落扩展到跨地区跨省,乡村社会影响差异由家际内卷化到合力外向。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干亲结拜;代际差异;农村【作者】李全生【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干亲结拜作为“一项古老的民俗传统”[1],“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存在”[2]。

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秦亡后楚汉相争,项羽在两军阵前声言要活煮俘获的刘邦之父,刘邦对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颜氏家训·风操篇》记载当时北方人“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可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拜已经成为相当流行的风俗。

时至今日,这样传统风俗仍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的民间社会中。

在文革极左时期,这一风俗被作为“四旧”曾受到打压,改革开放后,跟其他的风俗一样得以恢复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一风俗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以胶东地区一普通村庄为个案研究点,通过对不同时期干亲结拜参与主体的相关行为的社会学研究,来分析这一风俗的代际差异。

本次调查选取L市(县级市)东夼村作为个案研究点。

东夼村有着700年左右历史,是单姓氏同宗多房支的村庄,属单一自然村的行政村。

该村位于胶东腹地L市的南部,东临五龙河,北靠烟青一级公路和蓝烟铁路,距县级市市中心25公里。

该村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地形以丘陵为主。

认干亲的风俗

认干亲的风俗

认干亲开锁的风俗与文化我的家在濮阳市濮阳县,其实濮阳县比濮阳市的历史还要悠久,在上古时代就有“颛顼遗都"之称.在我住的小村子里虽然大部分家里都有现代化的电器和网络,但是在这里生活的人还是比较注重一些风俗的延续的。

今天我要讲的是关于认干亲开锁的风俗。

在古时候,结干亲是非常流行的.人们把这种方式作为家族之外扩大人际关系网络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被用到官场上,结干亲则被带上了权势的味道。

在我的家乡结干亲也是为了扩大人际关系,结干亲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熟悉的人;家里没有儿子或女儿的都会再认个干女儿或干儿子为以后老了有个照应;还有一些人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和儿子能够攀上富贵一点的人家结干亲,希望能够在生活上有所补助;另一些人是希望亲上加亲,将自家女儿儿子认干亲人在亲戚家;还有人会跟神仙结干亲,以保佑平安。

其实结干亲在《周易》中就有记载,上面说“二人同心,其力渐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说的就是“义结金兰”了。

古人有时候是有目的的,同别人结亲,在复杂的社会就更容易立足了,别人也能更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了,不会背叛自己.试想,如果刘关张没有结拜,那关羽可能早就降曹操了,哪能到死的那天还对刘备忠心。

(摘自《中国民俗》)当然现在的结干亲也不是没目的的,我问过好多人,大部分人的解释都是认个干爹干娘,然后逛个锁将小孩子锁住,这样小孩儿能够平安的长大。

这个锁不是锁门的锁,是用红绳和铜钱编成的,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带的,据说能辟邪。

所以至今认干亲必定会连续着逛锁和开锁.开锁这个习俗在很早的时候在我们那里就是一个传统,可以说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件.最早的说法是在孩子12岁之前认了干亲,干妈在孩子生日时,会送给他一副用丝线和铜钱编成的锁子,这意思就是要把孩子锁住,到了孩子12岁的时候,那时孩子就长大了,视为闯过了“童子关",然后干父母就为孩子把锁子上的铜钱都解开,也有的是把所有的锁子都扔到火里烧一下,然后把铜钱捡出来,这便是“开锁”了,当然,也有人说开锁是为了能够开启智慧,从此孩子就会智慧过人了。

认干妈有什么讲究

认干妈有什么讲究

认干妈有什么讲究,为什么子女,是家庭的未来,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明珠。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子女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美满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出于这样的目的,有的父母会想着给孩子认个干妈,希望他健康茁壮成长。

认干妈一般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主要有认亲理由、对象选择、流程仪式和关系维持等四个方面。

一、认亲理由。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认干亲的习俗,朋友之间彼此相处得好,志同道合、感情融洽,认个干爹妈经常走动走动,加深子女之间的感情,也可以给孩子多个贴心的亲人。

一个人的兄弟姊妹少,也希望多个朋友多条路,干亲之间优势互补,把资源最大化共享,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彼此都可以实现更好地发展。

认干亲,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为了让小孩容易抚养和顺利成长;二是双方情感一致,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愿意把爱与他人分享。

二、对象选择。

给孩子认干妈,是一件大事,也会在他之后的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带来重大影响,甚至有时候会在一起短期生活。

1.给孩子认干妈,要孩子有眼缘,他们双方之间彼此喜欢,不排斥。

2.干妈必须婚姻幸福完美,身体健康,最好是上有老下有小。

一般,不建议选择单亲家庭,或单身人士。

3.要认的干爹妈家子女,最好与自己的孩子性别为异性,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流程仪式。

通常情况,认干亲都要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把亲朋好友邀请在一起,互相庆祝一下,也算是一个公示。

1.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

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

不可能认了干妈,不认干爹。

2.作为干妈,如果认的是幼儿,送给干儿子或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及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

若孩子已经是少年以上,可以送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及一定数量的红包。

3.举行仪式,一般在中午进餐之前,干妈、干爹穿上红衣服左右落座,孩子先给干妈和干爹磕三个头,并改口称呼干爹、干妈。

干妈给孩子戴长命锁、起乳名,送礼物(包括一双碗筷),给红包。

7 认干亲禁忌

7 认干亲禁忌

认干亲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在孩子出生后往往为孩子找一个合适的人作为孩子的干爸或干妈,在现代认干亲没有太多讲究,多数是关系比较好的平辈朋友,而在以前,认干亲也有很多讲究。

在我国西北地区,孩子出生后的当天早上或第二天早上,家人往往抱着孩子在家门口等待,经过家门口的第一个人将会被要求给孩子起名,有些地区给婴儿起过名后就会被认成干亲。

干亲最喜姓“刘”和姓“程”的人,因为这两个字的读音与“留”、“成”等吉祥的字眼儿声音相谐。

最忌讳的是碰上姓“王”和姓“史”的人,因读音与“亡”、“死”等意思不好的字谐音,人们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会使婴儿夭折。

但如果在实际中真的碰上了这种不太好的姓氏,也只好认下,回家后祭祀一下作罢。

被认干亲的一方,也是有一些忌讳的。

在河南滑县一带,还没结婚成家的人,或或虽然结了婚却还没有子嗣的人,或者自己家的孩子还年幼的人都是忌讳被认做干亲的。

民间认为一旦认了认了干儿,自己就不会再有亲儿子了,俗话说“认干儿,失湿儿”,所以认干亲的时候未必一次性就碰到合适的。

而这种习俗现在早已被人们弃置了。

认干亲仪式流程

认干亲仪式流程

认干亲仪式流程认干亲仪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仪式,用于确认两个家族之间的结亲关系。

在这个仪式中,代表双方家族的成员将进行一系列的礼仪动作和祭祀活动。

下面是一个全面详细的认干亲仪式流程。

一、准备工作1. 确定参与人员:确定参与认干亲仪式的双方家族成员,并通知他们参加。

2. 确定日期和地点:协商确定认干亲仪式举行的日期和地点,并通知所有相关人员。

3. 准备礼品:每个家族都需要准备一些礼品,以表示对对方家族的尊敬和友好。

礼品可以包括酒、糖果、水果等。

二、主持人介绍1. 主持人介绍:由主持人向在场所有人介绍双方家族的背景和历史,以增进彼此了解。

三、开场仪式1. 祭祀活动:由主持人带领全体成员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并增进两个家族之间的友谊。

2. 正式致辞:主持人致辞,表达欢迎之意,并对认干亲的意义进行解释。

四、交换礼品1. 双方家族代表交换礼品:由双方家族的代表进行礼品交换,表示对对方家族的尊敬和友好。

2. 代表发言:每个家族的代表可以发言,表达对对方家族的赞美和祝福。

五、宣读誓词1. 宣读誓词:由双方家族成员轮流宣读誓词,承诺保持友好关系、互相帮助,并传承这份友谊给后代。

六、结缘仪式1. 结缘仪式:由主持人带领全体成员进行结缘仪式,以象征两个家族之间的结亲关系。

通常包括手牵手、交换饮料或食物等动作。

七、庆祝活动1. 合影留念:在认干亲仪式结束后,双方家族成员可以合影留念,以纪念这一特殊时刻。

2. 宴会庆祝:举行宴会庆祝活动,共同享用美食,并进行互动和娱乐节目,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八、结束仪式1. 感谢致辞:由主持人代表双方家族向所有参与认干亲仪式的人员表示感谢,并表达对这次仪式的重视和祝福。

2. 解散:宣布认干亲仪式正式结束,参与人员可以自由交流和离开。

以上是一个全面详细的认干亲仪式流程。

通过这个仪式,两个家族之间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互助关系,传承下去。

这种传统仪式不仅有助于维系家族之间的联系,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惠民认干亲习俗研究作者:李玉英来源:《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地处鲁北的惠民县,认干亲习俗“文革”前后曾一度低落,近年却又有力回潮。

认干亲行为驱动因素有因“命”认亲、因“娇”认亲、因“弱”认亲、因“和”认亲、因“利”认亲以及因“缘”认亲,与认干亲有关的的仪式主要是挂锁与开锁。

认干亲现象是传统观念的体现与传统习俗的延续,认干亲行为出于避害趋利思想和面子观念;而认干亲仪式则是传统宗教与巫术仪式的遗存形态,财物交换是干亲关系的最重要维持方式。

[关键词]山东惠民;认干亲;挂锁;开锁;文化透视中图分类号:K89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2-0083-07在山东省东平县,看风水、合八字、拜把子、认干娘等旧俗曾一度低落,人们言行之间已经甚为排斥,但作为一种曾长期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其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本文即以滨州市下辖的惠民县认干亲习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南部张集村和西部大年陈村为重点调查区域,以县域内其他村庄情况了解为辅助,展开调查,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惠民县认干亲情况——主要是认干爹娘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试图对这一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习俗进行从动因到仪式到文化蕴涵的全方位解读。

一、认干亲的诸种驱动因素在惠民县,认干亲习俗近年又有力回潮。

通过对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村庄的调查,我们发现从祖辈到孙辈一家三代不涉及干亲的人家很少见,认干亲现象不说比较普遍,但也算得上蔚然成风。

每村现在认有干亲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三代涉事人口总体态势呈现出“高—低—高”的曲线变化,即现有人口中认有干爹娘的以中壮年为略少,两头较多。

到底出于什么动机拜认干亲?这是笔者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恰有朋友曹某,家住该县张集村;另有朋友成某,家住该县大年陈村。

由他们牵线,得以深入到乡村家庭进行访谈,并精心选择了七个几乎能涵盖认干亲行为驱动因素各种类型的访谈对象进行调查。

现将调查笔记整理如下:(一)因“命”认亲调查对象一:朋友曹某的自家嫂子魏氏,现年50岁,农民,小学文化程度。

魏氏所认干儿是与丈夫同姓的一个侄子。

事起于孩子母亲与同村几个妇女找人给各自孩子算命,“大仙”说这个男孩命克亲娘,补救办法是为其认两个干娘来冲掉厄运。

男孩父母遂照命师所言,四处求人认亲。

无奈人家一听原委,都不肯应承。

没办法最后找到同姓而又为人豁达的嫂子魏氏,恳求务必帮忙。

魏氏虽不情愿,但终究拗不过情面,只好答应下来。

因为儿女双全,家道旺相,魏氏被乡里乡亲视为“命好”之人,是干娘的最佳人选,现已认下干儿三个、干女一个。

用她的话说,三里五乡的都有近人,不怕找不到饭吃。

惠民县像这种为年幼的孩子看命认亲的人家不少,一旦算命师说孩子克爹娘,家长就要忙着为孩子找干亲。

恰恰这种愿望最迫切的认干亲最不易于成功,因为干爹干娘也怕被克。

实在找不到人就只好认神婆或者神婆家里供养的神佛、或者自家供养的神佛为亲。

张集村目前村民中没有认神佛或人以外的他物为干亲的情况,但在惠民西部的大年陈等村中,各年龄段都有认神佛亲的情形,比如有的认泰山老奶奶为亲,有的认神化了的关公为亲等。

(二)因“娇”认亲调查对象二:朋友曹某的前邻韩氏老太,现年72岁,农民,没有文化。

韩老太夫家也是曹姓,她家只有一个儿子,自小娇养。

为防备邪魔夺子,早早给他选定了儿女成群又家庭和睦的曹老先生家认干亲。

韩老太的儿子现年将近四十岁,一儿一女都已读到初中。

这两家人一直关系融洽,到现在每逢过大年,干爷爷、干奶奶还要给干孙子、干孙女压岁钱。

这种类型的认亲者往往是家里独子,认亲也容易。

(三)因“弱”认亲调查对象三:张老太,现年67岁,农民,没有文化。

调查对象四:曹大嫂,现年53岁,农民,小学文化。

因“弱”认亲又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体弱;二是气弱。

针对这两种情况,由曹家老妈妈给与线索,我们分别调查了居住于张集村东头的张老太和村中偏西的曹大嫂两人。

张老太的儿子现已年过四十,农忙时回家干活,农闲时出去打工,是个很能干的汉子。

他小时候因经常生病,故认了干亲。

以后随着年岁渐长,病少了,人也壮了。

曹大嫂的儿子刚成家一年多,平时主要从附近建筑工程上接手一些安电的活计,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

问起当初为什么要认干亲,曹大嫂说:“这孩子一点点大的时候就好吓着,只要跟着大人上一次坟,或者走亲戚时从祖坟边上经过,回来一定吓着,没精神,光睡觉,有时还发烧,跟病了一样。

”于是在算命仙的指点下,给他认了干爹、干娘,希图用两家的力量来保佑他顺利成年。

这两种认干亲的情形同样很具有代表性。

(四)因“和”认亲调查对象五:朋友曹某的父亲曹老先生,现年80岁,退休教师,中专文化。

朋友曹某的父亲当年在学校教书时,与同事朱某甚相投缘,朱某愿意认下曹家大姑娘为干女儿,同时让自家女儿拜曹老先生夫妇为干父母。

老先生还说到他的二女儿,自身没认过干父母,却是好几个孩子的干妈,因为她性格好人缘好,几个朋友就都愿意把闺女、儿子给她做干儿、干女,所以每当聚会,三、四个孩子争着叫“干妈”,总是闹得她应接不暇。

(五)因“利”认亲调查对象六:惠民西部大年陈村成老汉,现年60岁,小学毕业,农民。

惠民县水果之乡大年陈村的成老汉是一个精通乡村文化与民情的老人,除了以上种种认干亲的驱动因素,他为笔者提供了新的信息,即认干亲也为着扩大人际关系网络,以便关键时候有人帮忙。

他说,在外当兵的有战友可用,上大学的有同学可用,没有战友与同学的就愿意认干亲。

所以在他那个村子,一家与好几个家庭结成干亲关系的并不少见,甚至干亲关系还常常扩展至外村,都为的是相互利用,在社会上好办事;而且一旦家里有了红白喜事,前来帮忙的人多,既有助于解决用钱、用人的问题,在街坊邻居面前也能挣足面子。

成老汉特别提到农村三大事——生育、结婚与老人丧亡,这些事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前来捧场,在乡里乡亲面前是很丢面子的,而干亲多无异于给“面子事业”提供了一定保障。

(六)因“缘”认亲调查对象七:朋友曹某的表姐李氏,张集邻村人,现年46岁,农民,初中文化程度。

李氏表姐认干儿竟然缘起于一次雇佣关系。

惠民是个产棉大县,每到收摘棉花的季节,地多人少的庄户都要雇几个帮手。

表姐家两个女儿都还在上学,夫妇俩年年都要从外村雇人收摘。

几年前雇的一个小伙子,十七八岁,是相邻乡镇的人,干活肯下力气,甚得表姐夫妇喜爱。

小伙子是根独苗,却时常闹毛病,父亲已经因病去世,他家人担忧他的健康,神婆指点说要给他认下一对家住西北方向的、46岁左右的干爹娘方可化灾。

小伙就想到曾经的雇主夫妇,正巧表姐家只有一双女儿,缺个儿子,于是欣然应允。

行礼本应该在干父母家,但因为小伙子家里有专用于供奉的佛屋,行礼更显郑重,于是表姐在择定吉日带着编好的长命锁和66块礼钱到男孩家完礼。

几年来每逢节日,干儿子必定带酒食、香烟之类登门探望,表姐说她也准备了上好的棉绒要留给男孩结婚套被子用,两家往来有情有义,是比较理想的干亲状态。

像这种因为偶然的机缘而相识,因为相处愉快而愿意认亲的在当地并不少见,有的是在医院伺候病人时认识的,有的是在外打工认识的,只要两家情意投合,就有可能结成干亲,将这种交情固定下来。

二、认干亲的相关礼仪认干亲在民间是相当隆重的一件事。

干父母把干子女接纳为自家人,建立一种虚拟的亲子关系,同时要在乡间社会给他一个公开的名分,这就要靠一系列的仪式来完成,故此类“虚拟亲属”也被称为“仪式亲属”。

清人笔记中说:“干儿者,不论男子、女子皆有之。

盖于十龄以内,认二人为义父、义母,称之曰干爷、干娘。

吴俗曰‘过房’,越俗曰‘寄拜’。

干爷为其命名,冠曰己姓。

命名之日,干儿之父母率儿登堂,具馔祀祖,并以礼物上献干爷、干娘。

自是而年节往来,彼此则互有所馈,长大婚嫁,干爷、干娘赠物亦必甚丰。

”{1}将此与惠民县现实情况相比较可知,认干亲的基本仪式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些内容不太一样,如认干爹、干娘的年龄,清人笔记里说“盖于十龄以内”,但张集村一带并不拘泥,人们认为有认干亲的必要时,超过十岁也可以认。

我们访谈的后三组对象,都谈到或自身涉及到十六七岁、十七八岁方认干爹、干娘的事实。

但就大多数而言,还是十龄以内居多。

另外,通过走访可知,惠民一带认干亲几乎不存在干爹娘为干儿女另外起名并冠以己姓的情况。

下面就此地通行的仪式、环节作简要介绍。

(一)挂锁首先是行挂锁礼日期的选择。

一般选在民间公认的“好日子”,如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或一切适宜举行吉礼的双日子,比如每月初六、十六,二十六等。

(这又与河南省东南部的商水县大不相同,据可见资料,商水县认干亲一般在农历小年那天,即祭灶日)择定日期,孩子在自家父母带领下,带着礼物——通行的是一条裤子布料、两块手巾、一副绑腿、两双袜子等——来到干娘家;干娘家已经早有准备,预先在大门门框上挂了“锁子”,这锁子是用彩线和钱币编成,俗称“长命锁”,等孩子上门便摘下给他挂在脖子上,这叫“挂锁”。

锁上用的钱,以前是中有方孔的铜钱,铜钱少见了以后,就由通行的硬币代替,中间打眼以便穿线;钱的数目早先是六个,现在经济宽裕了,多用十二个;六枚或十二枚钱币顺次编结在彩线上,这个过程叫“编锁”。

彩线也是有讲究的,必是从七户人家搜集来的七根线,赤、橙、黄、绿、青、蓝、紫,也可以有黑线、白线,总之是一家一根,七户人家还必须跟认干儿女的住在村中大路同一侧。

入门所行的这种挂锁仪式,要连行三年。

但为了省事,也有一次就挂上三个锁的。

挂上锁,干娘带干儿到院子里“天地”跟前给天地神磕头,如果孩子过于幼小,由其亲母抱着行礼。

这时要烧黄表纸(当地叫做“发钱粮”),供桌上要烧上香,摆好供品。

干娘还要念叨一套话,说明从此以后帮着亲家带这个孩子,请天地神见证,自己将尽心尽力爱护孩子,助他长大成人。

所谓“天地”,原是盖房子时在正屋门口右侧预留的一个龛,里面放着香炉,是给天地神烧香用的,也表示天地神位在此。

所以从前乡村人家娶新娘子时,并不是在堂屋里行拜礼,而是在院子里,就在正房门前右侧空地,“拜天地”又拜高堂。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凤姐于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1}说的应该也是在代表天地神之位的天地龛前面行礼致意。

但现在新盖的房子一般不留天地龛了,有大事需要行礼时就在堂屋门口右侧(坐北朝南的堂屋门口东侧)设供桌来供神。

但出去张集村一二十里,周围各乡镇也有不少家里常设佛屋以供神的,行礼自然也就改在佛前了。

礼拜结束,两亲家就到堂屋里团团围坐,享用干娘家精心准备的酒菜,有时还要请陪客以示郑重。

吃完饭,孩子临走,干娘要压钱给干儿女,以前大家都穷,一般给12.6元;现在条件好了,行情见涨,但也根据自家情况拿钱,多在66—126元之间,带个“6”为的是图吉利,六六大顺,数字谐音信仰在民间仍然较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