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书

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书
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书

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书: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衡译《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美]保罗·肯尼迪著,梁于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5、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英]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年代》,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程玉海、曹胜强《20世纪的世界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刘淑春等编《“十月革命”的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1、[英]C.L.莫瓦特著,丁钟华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等译《全球的分裂:第三世

界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3、刘绪贻、杨生茂《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朱光庭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美]威廉·夏伊乐著,董乐山等译《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16、傅殷才主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7、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美]麦克尼尔著,叶佐译《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19、[英]温斯顿·丘吉尔著,吴万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六卷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9月版

一、台湾历史系学生的参考书目

1.王曾才,《世界现代史》,台北:三民,1992,2册。

2.Hobsbawm, Eric著,郑明宣译,《极端的年代極端的年代》,台北:麦田,1996,2册。

3.王曾才,《西洋现代史》,台北:正中,1986。

4.李迈先,《西洋现代史》,台北:三民,1995。

5.Robert Paxton著,刘京建译,《西洋现代史台北》(台北:五南,1990,2册)王曾才

6.Robert Paxton著,王曾才等人翻译,《二十世纪欧洲史台北》,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

黎明出版,1984。

7.蔡东杰著,《西洋外交史》,台北:风云论坛,2001。

8.爱德温.何伊特(Edwin P. Hoyt)著,李宛容译,《墨索里尼的帝国:法西斯主义的灭

亡》(Mussolini’s Empir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ascist V ision),台北:麦田,1995。9.Albrecht-Carrie, Rene,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 ienna, New

Y ork: Harper & Row, 1973.

10.Ambrosius, Gerold,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Europ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Blecourt, Willem de, Ronald Hutton, and Jean La Fontaine, Witchcraft and Magic in

Europe: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99.

12.Brooker, Paul, Twentieth-Century Dictatorship: The Ideological One-Party Stat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5.

13.Browder, Rober P. and Alexander F. Kerensky, ed. The Russian Provisional Government.

14.Fischer, Conan, the Rise of the Nazis, 2nd. e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15.Hayes, Paul, ed. Themes i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1890-1945, London: Routledge,

1995 (D 395/ H29)

16.Hoffmann, Stanley, The European Sisyphus: Essays on Europe, 1964-1994.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5.

17.Howard, Michael, and Wm. Roger Louis,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8.Kershaw, Ian, The ‘Hitler Myth’: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Third Rei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87.

19.Kindleberger, Charles Poo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https://www.360docs.net/doc/597232720.html,fore, Laurence, The Long Fus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s of World War I, New

Y ork: J. B. Lippincott Co., 1971.

21.Lloyd, T.O.,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95,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Lloyd, T.O., Empire, Welfare State, Europe: English History, 1906-1992, 4th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MacArthur, Brian, ed. The Penguin Book of Twentieth-Century Speeche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3.

24.Mommsen, Hans; trans. By Philip O’Connor, From Weimar to Auschwitz,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91 (DD240/M567?1992)

25.Morgan, Kenneth O., ed.,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2nd. ed. New Y 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6.Palmer, R. R., and Joel Colton,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9th ed. New Y ork: Knopf,

2001.

27.Paxton, Robert O., 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 ork: Harcourt, 1975.

28.Pollard, Sidney, ed., Wealth & Poverty: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9.Roberts, J. M., Europe, 1880-1945, 2nd ed., New Y ork: Longman, 1989

30.Robers, J. M., Europe, 1880-1945, 2nd. ed. . London: Longman, 1992

31.Sontag, Raymond J., A Broken World, 1919-1939. London: Harper, 1973.

32.Sternhell, Zeev, The Birth of Fascist Ideology: from Cultural Rebellion to Political

Revolu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33.Wiener, Philip P., ed.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New Y 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4, 5 vols.

34.Williamson, Philip, National Crisis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British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Empire, 1926-193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5.Wright, Gordon, and Arthur Mejia, Jr., An Age of Controversy: Discussion Problems in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an History, New Y ork: Dodd, Mead, 1963.

36.Wrigley, Chris, ed. Challenges of Labour. London: Routledge, 1993.

世界现代史笔记大全

机密第1 页共31 页作者:天涯2013-4-4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20世纪初,欧洲仍然保持世界优势地位,但不久美洲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迅速崛起,开始挑战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了欧洲称霸世界的局面。 第一节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一)、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二)、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四)、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五)、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六)、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已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 非洲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全部变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亚洲广大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都已欧化 2、欧洲的经济优势 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欧洲是世界的工业工厂。工业产量和国际贸易都占优势 3、欧洲的军事优势 20世纪初,俄、法、英、德陆海军人数占绝对优势 欧洲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比表 二、美国和日本的兴起 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 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所奉行的“帝国主义政策”,使美国迅速膨胀为世界级的强国 ●美国崛起的原因 ●日本崛起的原因 2.美西战争 原因:美国垄断资本家需要寻找国外市场,企图取得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两块较大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导火线:1898年2月发生的“缅因号”事件 经过及结果:战争仅进行了3个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双方签定巴黎和约: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关岛等让于美国 影响:它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美国开始向远东和太平洋扩张;古巴成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3、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使用暴力或进行经济渗透 (1)大棒政策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提出,主要运用于拉丁美洲,把“门罗主义”的不准干涉美洲发展为美国管理美洲 (2)金元外交 世界现代史笔记

世界现代历史知识结构(挖空)

姓名:班别: 评价: 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 天文学—— 定律 成就:力学:三定律 数学:微积分 成就:《》进化论打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说 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 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 法国思想家 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和;将教皇比作“两 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是“”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 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世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实现了社会主 ) 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 签订时间:1919年6月(操纵国:英、法、美) 实质:帝国主义性质的分赃会议 影响:《》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 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经济和政治实力受到极大削弱,过分的惩罚注定了德国必然走上军事扩张道路,新的世界 大战不可避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 召开时间和地点:1921—1922年(操纵国:美、英、日)华盛顿——华盛顿会议 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的原则。 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公约打击了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中国重新变为列强 的半殖民地。根本的就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是此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影响:构成了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确立的国际秩序。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体系” 背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1924年——1929年首先在爆发) 新政实施时间:1933年目的:为了消除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和 (“新”的地方) 财政: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 农业: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对的调整。制定《》(,是新政的和基础) 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罗马()——————————东京() “九一八”事变、731部队等 》标志着英法等国实行的达到了顶峰。 发动突然袭击(方案) 6月22日 月7日凌晨 爆发标志:日本偷袭美军基地(成功代号:虎!虎!虎!) 影响: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 26国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地点:苏联的 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 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使战后出现的格局, 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陆登陆作战行动,行动代号为“” 9月2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2019-2020年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5)世界现代史材料题专题

2019-2020年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5)世界现代史材 料题专题 1.残酷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促使人们对民族国家和战争的反思达到空前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希特勒是通过许诺解决失业问题、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赢得支持的;……大萧条为他赢得了狂热的听众……因为他为他们的不幸找到了替罪羊。 ——《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不仅如此,欧洲还被苏联和美国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只有走联合之路。于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1986年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6万亿美元,……共同体代表西欧已成为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凡尔赛和约》”是哪一国际会议签订的?这一会议的操纵国中有哪两个欧洲国家?“大萧条”指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东西两大势力范围”所反映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促使西欧启动联合进程的主要因素。(3分) (3)对比材料一、二,二战前后西欧国家间关系有何不同?(2分) (4)材料三中的“共同体”指的是哪一组织?据材料三,列举共同体的经济发展状况。(3分) (5)综上所述,概括二战前后西欧国家间关系的不同影响。(1分) 2.大国关系的演变对世界局势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 ——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2分)材料二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轨迹 (2)请将年代尺上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依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4分)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鸿章 B、源 C、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源 C、康有为 D、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年) 1.什么是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 时限:14-16C 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主要历史事件: 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时限:16中-18C末 特征: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的成长 主要历史现象: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时限:18末-19C后半期 特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历史现象: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期) 时限:19C后半期-20C初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工运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民族解放运动卷席亚非拉三大洲、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时限及特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3.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 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②公民取代臣民; ③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6世纪前后,世界进入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期,即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应在掌握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带有闭塞性,发展滞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实现利润、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经济,面向市场,具有开放性特征,充满活力。它必然会不断地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占有农本经济的阵地,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几乎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它要求自由,要求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天赋人权”等口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提出的,是鲜明的反封建口号。 第二,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以出身血统为依据的贵族特权。即以法治取代人治。商品经济要求自由,要求人的自然权利,那就必然与封建制度下的王权、神权、特权形成尖锐的对立,因而也就不能容许专制与特权。以法律的权威取代特权,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三,公民取代臣民。近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实行代议制度,执政者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这样,原来只对国王、领主效忠的臣民,也就转变为参与国事的公民,拥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4.近代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 5.三条线索(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前资本主义时期) (14~~~15世纪) 1、总体特征: 16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向近代迈

高考历史-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练)-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近现代世界科技和文艺(练) 一.练高考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8)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现实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3.(2015年福建卷文综2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4.(2015年广东卷文综21)有文学家宣传:“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 5.(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二.练模拟 1.(2017届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三上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在描述西方某文学流

世界近现代史纯知识点复习资料(一劳永逸)讲解

世界历史复习资料 考点1:欧美国家巨变与殖民扩张一.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共和国的诞生于克伦威尔的独裁 1.1640年11月,议会的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武装-------新模范军。 3.1649年一月,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5月10日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4.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成立护国政府,自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 2.1668年,“光荣革命”威廉三世当上国王。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2.时间:1689年 3.3.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4.内容: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国王无权废除法律, 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 5.意义:确定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 阶级专政在英国建立起来。(注意:《权利法案》的材料) 三、美国的独立:(九上第一主题第3课) (一)、独立战争爆发与《独立宣言》: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战争的经过 (1)爆发:1775年4月列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2)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独立宣言》的发表 ①时间:1776年7月4日 ②制定机构和起草人:大陆会议杰斐逊起草 ③内容:《独立宣言》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④历史意义: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胜利:1781年英军在司令康华利的带领下向大陆军投降。 (6)独立: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3.1787年宪法: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由各州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4.性质和作用: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 5.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6.华盛顿: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统帅---------被誉为“美国国父”。 四.攻占巴士底狱。 1、革命的根本原因:法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1789年,法王路易十六为摆脱财政危机召开的三级会议。 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五《人权宣言》和共和国诞生: 1.《人权宣言》的发表: (1)时间:1789年8月 (2)制定机构:制宪会议。 (3)《人权宣言》内容:①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②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历史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它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c.提倡哥特风格和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 d.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势; e.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 (3)影响:(*论述题) a.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虽然范围较小,但是影响深远,在美国影响力芝加哥学派,在欧洲促使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新艺术”运动。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b.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与,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不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 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答案)

【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 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校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下图反映了18-20 世纪世界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些发明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 (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

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兴办新式学堂 D、改革政治制度 2、下列活动中,南洋备派筹划讲行的是 (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创立新式学堂④开办民用工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4、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 ) A.保国会成立 B.强学会成立 C.万木草堂成立 D.时务学堂成立 5、戊戌变法法令的公布有利于 ( )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⑦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③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请将孙中山先生的以下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 ①组建兴中会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③成立中国同盟会④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7、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如果老师请你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你应首选 ( ) A.《中外纪闻》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9、李大钊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文章有 ( ) ①《庶民的胜利》②《敬告青年》③《狂人日记》④《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 A.反孔复古运动 B.文化运动 C.思想解放运动 D.民主运动 11、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两次重大斗争是 ( )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维新变法运动③义和团运动④辛亥革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 A.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B.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c.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D.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4、在中国近代,传人的新式交通、通讯工具有 ( ) ①火车②轮船③有线电报④照相术⑤《申报》创刊 A.①⑦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④⑤ 15、下列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B.电影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 c.照相是极少数人家的奢侈享受 D.传统的社会习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16、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包括() ①照相②电影③电视④报纸的传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8、首先提出“实业救国”这一口号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张謇 D、荣氏兄弟 19、在近代中国,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还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的交通工具是( ) A.汽车、轮船 B.马车、火车 C.火车、轮船 D.飞机、自行车 20、下列哪一“变化”不是从辛亥革命后开始的( ) A.剪发辫 B.易服 c.禁止缠足 D.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21.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编写的书是( ) A.《三国志》 B.《天演论》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2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时务学堂 D.福州船政学堂 23.在《新青年》上发表过文章的有() ①陈独秀②鲁迅③郭沫若④李大钊⑤丁玲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24.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是( ) A.《天演论》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中外纪闻》 2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26.以下活动中,发生在洋务运动前期的有(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开办民用工业③兴办新式学堂④筹办新式海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7.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D.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 28.“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A.谭嗣同等人被杀 B.光绪帝被囚禁 c.顽固派势力的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大学历史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二月革命”。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1917年四月,列宁回国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7日):推翻临时政府,成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4.四月危机和六月危机(1917年):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危机,扩大布尔什维克在群众中的影响。 5、粉碎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1919——1920年) 第一次:高尔察克的叛乱(白匪)第二次:邓尼金匪军第三次:波兰侵入 6、.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1)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也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它使德军包抄和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速决战计划完全破产。 (2)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血战,双方共伤亡70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或“地狱”。 (3)索姆河战役: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个师的兵力,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消耗战。 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一战。 8、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确定了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 9、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该五年计划片面强调工业化,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 10、为了应付国内战争,苏俄政府与1918年夏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建立劳动军。 11、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1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德日: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 美英法: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 13、.绥靖政策的表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侵占捷克,进攻波兰。 14、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 2、7―194 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1942年)――美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海上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1942年冬到1943年初)――英军在北非发动反攻,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 16、二战的重要会议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会后发表《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于在德黑兰举行会议。会议决定,英美盟军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开辟欧陆第二战场,苏军届时发动大规模攻势加以配合。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战争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德国(分区占领、赔款)、波兰、苏联对日作战、组建联合国等问题。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三次首脑会议,着重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并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会后,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17、反法西斯联盟(三个阶段) P125 美英联盟的建立:1941年前后,美英事实上结成了反德联盟。

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前的英国(重点) (一)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特有前提。 1、经济领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领域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 (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 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 (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结构的变化:——阶级基础 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平民 (四)清教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 (五)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因素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议会反专制统治的斗争。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 (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权利情愿书》 2、英国革命的爆发: (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1637) (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1640) 二、革命的过程 第一时期——是革命战争时期(1640-1660) (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召开及初期活动:议会斗争(1640-1642)(二)第一次内战(1642-1646) (三)两次内战间隙阶段(1646-1648) 一)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宗教) 二)两次内战之间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斗争(1646—1648 年)(四)第二次内战阶段(1648-1649) (五)共和国政府时期(1649-1653)(革命最高峰) 1、对内政策、 2、对外政策:侵略扩张 (六)、护国政府时期(1653-1660)(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 第二时期——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复辟的原因 2、复辟王朝的统治 第三时期——是光荣革命时期(1688-1689) (一)詹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及影响 (二)“光荣革命”(1688) (三)《权利法案》(1689)(意义) (四)君主立宪制(评价)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点) 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在英国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的新时代,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对于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附)

民族关系 跨入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主义社会 社会③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各民①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 族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同繁民族经济 荣③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外交事业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了 环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新的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 格局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基本方针“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就参加亚非会议(1954年)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60 美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 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大国沙文主义使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70年代1971年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外交发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助关系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十一届三中②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全会后外交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政策的调整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世界现代史)练习题

高考历史新材料、新情景类选择题精选(世界现代史) 1.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应该是 A.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D.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2.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3、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理,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右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做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4、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5、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的经营的企业。”柯立芝的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加剧了美国工人的贫困 B、加深了工人同资本家的矛盾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祸根 6、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 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 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此规定的真实目的是 A、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但最终是保存资本主义制度 B、为了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实现真正的民主 C、社会危机十分严重,所以要缓和阶级矛盾 D、保障就业,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消费,缓和危机 8、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象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权的经济职能 9、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

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一.三条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 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 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 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 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 三.阶段划分 1917 1929 1945 1992 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 苏联的兴衰 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 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 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 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 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 6、苏美争霸50末80末 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 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 1、二月革命: 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 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 3、十月革命: 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措施:(完全正确) 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土地农民私有; 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 (1)、原因: 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