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三门滨海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2.9

三门滨海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12.9

前言在三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发三港,建设新城”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为加快滨海新城发展步伐,三门县建设规划局会同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于2007年组织编制了《三门县滨海新城概念规划》和《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年)》。

在以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为有效指导滨海新城实施建设,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保障公共利益,三门县滨海新区管委会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承担《三门县城E片区02单元(滨海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4.《三门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5.《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2007—2020)》6.国家相关规范及浙江省台州市相关地方法规及技术规定。

7.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1021-2005)二、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启动区是三门县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决定滨海新城未来的走向。

规划必须按照《三门县滨海新城分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分用地功能,深化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内容,特别要使涉及公共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启动区成为滨海新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2.保障公共利益原则——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土地使用和开发的依据,也是地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是政府对社会施加影响的公共政策。

因此本规划要突出保障公共利益,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明确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在城市发展中的权力和义务,对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控制和引导。

3.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规划在落实地方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同时,还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如集约利用土地、节能环保等政策。

三港三城”战略是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战略

三港三城”战略是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战略

三港三城”战略是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战略点击数:231 发布时间:2009-5-5 16:43:35——浅析“三港三城”战略的性质、内容及其成因中共三门县委党校王先都内容提要:“三港三城”战略是三门县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战略。

它重点突出,目标鲜明,内容比较完整;它切合三门实际又反映时代要求,是三门县人民对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和有勇气有魄力敢于抢抓机遇的结果。

它的实施使三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三门县人民看到了希望,是推进三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好战略。

关键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探讨“三港三城”战略即“开发三港,建设三城”战略。

它是2005年2月三门县委在中国共产党三门县第十次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并实施的开创滨海经济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战略。

它的实施使三门县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使三门县人民看到了希望,极大地增强了信心和凝聚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三港三城”战略就是这样的好战略。

为了使它更加完善、更加深入人心,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它,使三门县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并早日跻身发达县市行列;为了使地方工作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本文对“三港三城”战略的性质、内容及其成因作初浅分析,与大家共商,并以此作为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

一、“三港三城”战略的性质要认识“三港三城”战略,首先要找出它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征,本文认为从“三港三城”战略的表述看,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区域性特征,即“三港三城”战略明确标明其重点区域是滨海一带地区。

“三港三城”战略中的“三港”主要是指三大海港和三大海港的环港区域,开发三港也主要是开发三大海港和三大海港的环港区域,把海港和环港区域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环港区域的范围比较大,三大港区实际上覆盖了整个县域,但用“三港”来表述,其意是以港为轴为中心。

山是山区的标志和象征,港是滨海的标志和象征。

三门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三门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三门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三门分局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二O二一年五月前言“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是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

三门作为浙江“窗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标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开创三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精准对标,争当“重要窗口”排头兵。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高标准打赢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品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水平、污染防治能力和现代化治理体系“三大提升”,确保全县环境质量的持续稳步好转。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家、省、市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三门县全面推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具有重大意义。

目录第一章“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1)一、“十三五”主要成效 (1)二、指标完成情况 (13)三、项目完成情况 (14)第二章“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分析 (15)一、机遇和挑战 (15)二、存在的问题 (17)第三章总体要求 (23)一、指导思想 (23)二、基本原则 (23)三、规划目标 (24)第四章主要任务 (30)4.1高质量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30)4.2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33)4.3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 (36)4.4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 (43)4.5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环境保护 (50)4.6实施土壤污染分类防控 (53)4.7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56)4.8加大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 (61)4.9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66)第五章重点工程 (73)第六章保障措施 (74)第一章“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十三五”期间,三门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的部署,以美丽三门建设为总抓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争创美丽台州建设三门样板。

三门县生态功能区划

三门县生态功能区划

第五十九条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Ⅲ1-31022D01)(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三门县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12.31平方公里。

该区是三门县县城所在地,工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规模企业数量较多并相对较为集中。

2005年小区COD排放总量为783.81吨,氨氮112.40吨。

其中重点排污企业18家,年排放废水2146970吨,COD109.42吨,SO2569.608吨,产生固体废物11679吨,危险固废166吨。

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为化工、造纸、酒业、橡胶和电镀行业。

小区平均COD排放强度为1.38千克/万元,SO2排放强度为3.58千克/万元。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建成,造成生活污染源比重较大。

(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为工业与城镇发展。

保护目标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2类标准,珠游溪水环境质量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亭旁溪达到水质目标Ⅱ类标准,头岙溪达到水质目标Ⅲ类标准。

到2010年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72.18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0%,氨氮控制在78.68吨,主要通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治理。

(3)建设开发活动环保准入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

合理布局工业,其中枫坑塘工业区面积3.33平方公里,只允许一类工业项目进入,主要以工艺品生产为主;西区和寺后工业小区面积分别为1.53平方公里和0.2亩,重点优先发展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配件。

(4)污染控制措施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到2010年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达10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4家化工企业COD年排放量控制在11吨以内,SO2控制在25吨以内。

加强工业污染物综合整治,橡胶企业应采用布袋除尘系统对粉尘进行收集,降低粉尘排放量。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对区内电镀企业,逐步实施搬迁,迁至三门污水处理厂附近区域实行集中治污。

三门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三门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三门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三门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北部沿海,西枕天台山,东濒三门湾,北接宁海县,南毗临海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西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地,东部为滨海平原,河道纵横,土壤肥沃。

三门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

近年来,三门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认真实施“龙头、品牌、园区”三大战略,扎实推进效益农业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三门县总面积1072平方千米,总人口40多万人,全县东西长73千米,南北宽约39.5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东西长约50千米,南北宽约38千米。

有岛屿68个,礁石78个,大陆海岸线总长167千米,海域约481.7平方千米。

境内健跳港系浙江三大深水良港之一,洋市涂、牛山附近可建3.5万至5万吨级泊位,现有货轮通全国沿海港口。

三门县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水产资源名闻遐迩,全县浅海面积59万亩,滩涂面积21万亩,海水中微生物富集度居全国海域前列,适宜发展海水养殖。

全县共有水产养殖面积23.9万亩,其中青蟹养殖面积8.6万亩,产量近万吨,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全国的九分之一,是浙江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被命名为中国青蟹之乡,浙江对虾之乡、牡蛎之乡、缢蛏之乡。

三门县电力资源也备受瞩目。

经专家勘察论证,三门湾口可建大型核电厂两座,大型火电厂两座,大中型潮汐能电厂和抽水蓄能电站多个,终期装机容量可达2000余万千瓦,是华东地区理想的能源基地。

三门县人均收入近年来提高迅速,不过城镇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差距巨大,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2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52元,虽然11年农村人均突破1万大关,但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还依然明显。

三门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加快而增长迅速。

2011年,三门县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6.34亿元和9.60亿元,分别增长19.6%和18.9%;财政支出18.69亿元,增长17.4%。

三门县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三门县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三门县港口岸线利用规划目录前言 (2)一、开发背景与利用现状 (3)(一)开发背景 (3)(二)资源条件 (6)(三)利用现状 (9)(四)存在问题 (10)二、总体思路和岸线布局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开发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四)岸线布局 (14)三、产业发展导向 (26)(一)产业选择原则 (26)(二)产业发展重点 (27)(三)产业开发策略 (30)四、产业空间布局 (31)(一)总体布局 (31)(二)船舶修造业布局 (31)(三)港口公共码头布局 (32)(四)石化产业布局 (32)(五)电力工业布局 (33)(六)游艇旅游业布局 (33)(七)其他临港区块布局 (33)(八)渔业开发布局 (33)五、保障措施与建议 (34)(一)合理开发岸线,加强岸线管理 (34)(二)加快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 (34)(三)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配套能力 (35)(四)注重企业创新,集聚用好人才 (35)(五)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 (35)(六)注重安全保障,生产生活分离 (36)三门县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前言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濒临三门湾,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有海游港、健跳港和浦坝港等港湾,滩涂资源丰富,岛屿星罗棋布。

三门共有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314.7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165公里。

本规划涉及岸线长157.9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19.0公里(其余38.9公里为蛇蟠、扩塘山等10个规划所涉岛屿的岸线)。

未规划的大陆岸线有以下四部分构成:一是水岙门大桥到海游大桥的7公里岸线;二是旗门港大周涂上游的5公里岸线;三是蛇蟠岛西北侧的9公里岸线;四是规划对列入2020年前围垦规划的滩涂做了拉直处理(减少了约30公里岸线)。

全县共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22个,岛礁面积28.3平方公里;已围涂面积达76平方公里,形成了猫头洋、健跳港、蛇蟠洋、海游港和旗门港等围垦区;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滩涂面积达140.0平方公里,是三门县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新城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三门滨海新城概念规划

新城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三门滨海新城概念规划

新城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三门滨海新城概念规划
顾京涛;黄少宏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近年来,新城建设在一些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但是,新城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需求变化,是规划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本文以三门滨海新城概念规划为例,从区域背景的分析和新城发展的理性定位入手,尝试更大限度的强化功能策划、行动计划、开发策略等要素与空间布局及城市设计的结合,对规划如何更好的引导新城开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顾京涛;黄少宏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城规划设计--以芦溪西部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为例 [J], 刘利森;谢桂芬
2.二十一世纪大都市区域新城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海港新城”规划工作为例 [J], 杨晰峰
3.基于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规划设计策略——以霍山西部生态新城概念规划为例[J], 吴海波
4.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滨海城市新区规划研究——以宁德市滨海新城规划为例 [J], 张平弟
5.基于立体思维的滨海新城规划——以浙江海盐滨海新城发展规划为例 [J], 刘利森;周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门湾次经济圈建设情况

三门湾次经济圈建设情况

三门湾次经济圈建设情况三门湾系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合围而成,是一个特征和优势都很明显的地理单元,历史上曾因“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租借被拒”和“民国时三次动议开发未果”而备受瞩目,但潮来潮去,因三门湾处于两市三县之间,而长期被忽视。

在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县在深入调研、广征民意的基础上,跳出三门看三门,跳出三门谋发展,适时应势地提出了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的战略思路,开创了三门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山谷经济迈入滨海时代的新征程。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台州市委也提出沿海开发主战略,对于条件优越、潜力无限的三门湾来说,正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为什么提出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三门之所以提出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1、资源共有。

三门湾区域集中了三门、宁海、象山三地的主要发展腹地、港口岸线和围垦资源。

在土地资源方面,目前,整个三门湾区域已围滩涂面积约167平方公里。

宁海5.38万亩的下洋涂围垦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5.64万亩的双盘三山涂将于今年动工,已完成围垦的三门晏站涂已经按一个高品位的滨海新城着手建设。

在港岸资源方面,据初步规划,这一区域可以建设多个3.5万吨以上的码头,并有可能达到8万吨甚至10万吨的规模。

这些都可以说是三门、宁海、象山三地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能突破行政区域的制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臵,最大限度地提升三地的竞争力。

2、人文同源。

三门湾区域的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历史上行政区划分分并并胶合在一起,三门湾地区历史上曾为宁海一县所辖,象山、三门均从宁海分出,历史上同根同源,话相近习相同,而宁海在古时属于台州府,所以鲁迅笔下“台州式的硬气”的典型人物方孝儒、柔石实际又都是宁海人。

直到了1962年,才基本形成了现在这种两市三县分治的行政格局。

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和多方治理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但是也造就了强烈的区域认同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县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前言第一部分规划依据、目的及背景第二部分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第三部分产业发展规划第四部分支撑服务体系前言三门,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东濒三门湾,南接临海,西枕天台,北邻宁海。

大陆海岸线长167公里,海域约481.7平方公里。

全县总面积为1510平方公里,辖10镇4乡,总人口40万。

三门是连接宁波、温州的大陆桥,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宁波机场、黄岩机场、北仑港、海门港距县城均在100公里之内;甬台温、上三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04国道、甬临省道、台州沿海大通道交汇境内;健跳港为天然深水良港,常年不淤,为省定台轮停泊点,健跳港区是台州港六大港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人民凭着永不屈服、敢闯敢拼的精神,在资源相对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三门特色的工业兴县的道路。

2003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9000余家,其中国有和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为68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2亿元;已经形成了橡胶、机电、化工、工艺品等四大支柱行业。

1978年~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 万元。

当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三门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众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滨海新城建设,是三门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三港三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滨海新城,是三门在新形势下贯彻中央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崛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先进位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温台沿海产业带的战略安排、实现台州区域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根据滨海新城建设要求,特编制本规划,主要提出关于区块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本规划范围为三门滨海新城,主要由东部珠游溪北侧用地、晏站涂围垦工程及花鼓漫岛构成,规划总用地3057.5万平方米。

规划基准年为2004年,根据开发时序,近期为2005~2010年,中期为2011~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规划以近中期为主。

第一部分规划依据、目的及背景一、规划依据1、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2、台州市生产力布局规划(送审稿)3、《台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4、台州市五大主导行业发展规划二、规划目的(一)确立滨海新城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建成三门城市东扩的综合发展区,全县生产力布局的中心区块,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未来的三门滨海新城。

(二)确立滨海新城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1、三门乃至台州沿海城市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

2、近中期作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远期为三门县城至六敖、健跳城市组合创造条件,构筑滨海城市新区。

3、形成三门湾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华东电力城建设的综合服务与配套基地。

4、满足三门县城功能提升过程中的各项设施用地与产业用地需求,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区块。

(三)确立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工业为主导,三产联动发展。

三、规划背景(一)宏观区域经济发展背景1、国际: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持续推进,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我国的战略性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资本流动不断加剧,国际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分工调整。

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有着快速发展的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是世界制造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地。

台州把握这种趋势,可以更广范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改造提升传统集群经济,拓展新兴产业,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国际贸易磨擦、国际油价走势、美元走势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使资源依赖外部、产品以低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的台州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

2、国内: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进入了产业加快升级、城市化加快推进、生产和生活加快转型的新阶段。

这为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随着我国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形成了以住宅、汽车及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主导产业,这将为台州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开拓临港重化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但也面临着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交通全面紧张、环境污染加剧以及一些历史原因形成的矛盾激化等问题。

与此同时,随国家致力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推进国内区域的平衡发展,一些逐步成长的中西部低成本制造业将对台州现有产业的市场份额构成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也促使劳动力、土地、水等要素供给成本上升的台州资本外流。

因此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实现结构的持续升级是台州今后的必由之路。

3、长三角和省内: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显著加快,跨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超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望形成,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组中的地位日益强化,服务业在制造业之后急迫跟进,并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外来资本和当地资本的“联手游戏”逐步展开。

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浙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呈现出速度较快、活力较强、效益较高的特征。

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推进“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

但作为资源小省,浙江在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资源约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能源、土地和人才的短缺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增长的瓶颈。

这一系列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台州夯实基础设施,“翻山越海”,更好地将本地经济和产业融入到长三角中去,分享集群效益和规模经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支撑制造业的升级;降低发展成本演就外来资本和当地民营资本的“联手好戏”4、台州周边地区:处于甬台温这条浙江“黄金海岸”中部的台州,其南北温州、宁波的发展势头强劲。

今后一个时期台州和宁波、温州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和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台州与宁波将呈现更加密切的关系。

随着杭州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将成为联系台州和上海的必经之路;随着洋山港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将强化宁波港对台州的辐射;随着宁波北仑港地区开发程度的提高,穿山半岛东南部至象山等沿海地区将成为今后宁波区域开发的重点,这将有力地推进台州北部沿海地区的开发。

宁波是长三角重化工业的主战场。

随着台州制造业结构的重型化,台州将与宁波在装备工业、造船业、石化原材料工业以及部分加工工业上形成较强的产业衔接性。

随宁波城市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生产型服务业规模的扩展和层次的上升,宁波城市功能对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作为处于同一经济地理单元的温州和台州,随着两地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将在共享基础设施(大麦屿港口等)、加强同类型产业的联系等方面拥有更多的共识。

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台州和温州的联系也将更加密切。

(二)市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市内: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灵活高效的机制,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摆脱了贫困落后的被动局面,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从全省后进位置跃升到全省平均水平。

特别是撤地设市以后,台州市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改善,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迅速增强,大城市框架初步确立,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目前台州已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组织,成为世界第6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第16个成员。

随着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序幕的拉开以及山海协作、南北协作和回归工程的启动实施,台州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加速发展机遇期。

但与此同时,台州在区位、资源、服务等城市竞争力各方面相对省内发达地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土地、水、电、人才等要素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台州经济的发展。

2、县内:三门经济总体实力在台州比较单薄,但近年来工农业增长速度较快。

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提出力争在发展速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临港型产业发展、打造“平安三门”构建和谐社会等几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和“开发三港,建设三城”(一是开发环浦坝港经济板块,建设沿海工业城;二是开发环健跳港经济板块,建设华东电力城;三是开发环海游港经济板块,建设滨海新城)工作的开展,以及台州市实施和推进四个工程(南北协作工程、北拓工程、“天仙配”工程、人才工程),为今后一个时期三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定了发展方向。

(三)滨海新城区域位置三门滨海新城位于三门城市东部,属于晏站涂围垦工程综合开发区域,主要由东部珠游溪北侧用地、晏站涂围垦工程及花鼓漫岛构成,规划总用地3057.5万平方米,其中晏站涂围垦工程北临旗门港,南接海游港,西靠三门城东用地,东面与花鼓漫岛相邻。

建设滨海新城是开发环海游港经济板块的主要举措,是实现三门城市从山谷向滨海发展跨越的客观需要。

第二部分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一、总体思路立足滨海资源生态优势和环境基础,依托三门县橡胶、机电、工艺品等支柱产业,同时作为台州北部滨海产业拓展区,积极参与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区域分工和互补协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制造业发展,推动养殖、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在发展速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临港型产业发展、打造“平安三门”构建和谐社会等几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目标定位1、总体目标:以城市新区产业综合发展为目标,实现居民、企业、政府在地域上的整体、和谐、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功能明显,区域竞争力及吸引外资能力强、生态环境优越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和三门县产业集聚中心区,形成三门湾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华东电力城建设的综合服务与配套基地,成为三门乃至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建设三门城市东扩的综合发展区、全县生产力布局的中心区块、台州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未来的三门滨海新城的建设目标。

2、经济指标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300亿元,2011~2020年,依靠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

三、开发步骤新城开发采取统一规划、分期滚动开发的方式,分三期进行:●一期为2005~2010年,大约5-6年的时间,重点解决新区近期工业用地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面积为942.6万平方米。

●二期为2010~2020年,大约10年时间,是新区进一步开发以及与三门滨海产业带的接轨,规划面积为1235.4万平方米。

●三期为2020~2030年以后,注重整个三门东部区域功能的完善与提升,包括三门沿海城市区域中各大功能区的协调与整合,提升新区的功能与建设要求,规划面积为879.5万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