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共20页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1、油气地球化学的定义应用化学原理,研究地质体(沉积盆地)中生成油气的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及其次生产物的组成、结构、形成、运移、聚集和次生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机理及其在勘探中的应用。
2、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1)元素地球化学; (2)同位素地球化学;(3)流体地球化学; (4)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5)各种地质作用地球化学; (6)有机地球化学;(7)环境地球化学; (8)气体地球化学。
(9)海洋地球化学(10)区域地球化学3、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沉积盆地或地壳中油气、生成油气的有机物及相关物质。
4、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Ø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活性生物有机质及其在沉积、保存和埋藏条件下的演化;Ø 石油成因和演化;v 干酪根地球化学v 可溶有机质地球化学Ø 天然气地球化学;Ø 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v 盆地的油气勘探远景和资源预测v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v 油田水地球化学v 油田开发地球化学11、有机圈(organosphere):系指地球上古今生物及其形成的有机物,分布和演变的空间。
有机碳的循环:(1)生物化学亚循环:为较小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3×1012吨) ,其循环周期不超过一百年,包括三个次一级循环:(2)地球化学亚循环:为大的亚循环(碳总量约为12×1015吨),包括沉积圈中有机质的演化途径,其循环周期以百万年计算,其中也包括三个次级循环11、旋光异构当一个碳原子同时和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键合时,四个基团在碳原子的周围会有两种排列方式,它们互为镜像但不能重合,这种立体异构体叫对映体,它们可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反向旋转,因而被称为旋光异构。
11、沉积有机质的概念分布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
它们来源于生物的遗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
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被掩埋在沉积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油气勘探的方法

油气勘探的方法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需求的第二大国,为此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石油天然气油气工业是由油气勘探→油气开发→油气储运→油气炼制→油气化工→油气销售等构成。
油气勘探作为第一步,对整个油气工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油气勘探基本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一,地质调查技术,包括:地面地质踏勘、油气资源遥感、非地震物化探、地震勘探;第二,直接接触油气层,在井中进行探测,即井筒技术,包括钻井、录井、测井、测试、试采等;第三,实验室分析与模拟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分析仪器,测试手段和模拟装置,取得各种资料和数据;第四,地质综合研究技术,它通过利用上述3种技术手段获得的信息和解释成果进行综合研究,最终目标是对勘探对象与勘探目标进行系统化、定量化的综合评价,直接为勘探部署决策服务,这类技术包括盆地分析模拟、含油气系统研究、区带及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一、油气地质调查地面地质测量是最古老的地质调查技术。
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露头的观察、油气苗的研究,结合地质浅钻和构造剖面井等手段,查明生油层和储油层的地质特征,落实圈闭的构造形态和含油气情况。
我国早期发现的几个主要油田,如老君庙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都与地面地质调查紧密相关。
油气苗调查是是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勘探手段。
石油与天然气在地表的出露(露头)被称为油气苗。
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又可以被破坏,使集中起来的石油再一次分散,部分出露地面形成“油气苗”,部分则运移到别处形成“次生油藏”,部分甚至完全暴露地面逸散。
油气苗的存在为下一个地区下一步油气资源评价和区域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
油气苗找油也是最直观的标志,延长、老君庙、独山子、圣灯山均因为位于油气苗附近而得以发现。
遥感对地观测,获取地表空间信息的一种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宏观、准确、综合地进行动态观测和监测的能力。
油气勘探与开发课件

降低开发风险
对地下情况的了解,可以 预见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 施。
油气开发对勘探的指导
市场需求引导勘探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和趋势,调整勘探的重点区域和 目标。
开发效果反馈
油气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可以为后续勘探 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经济效益考量
根据开发的效益情况,可以对勘探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
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协同发展
技术共享
勘探和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地质、工程等信息, 可以相互借鉴使用。
阶段衔接
确保勘探与开发阶段的顺畅过渡,避免信息传递 的延误或遗漏。
资源整合
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 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04
现。
国际合作加强
油气资源的全球性分布 ,使得国际合作在油气 勘探与开发中的地位日
益重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策略
根据油气藏类型和规模,制定合理的 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方式、井网布置 、采收率目标等。
技术
采用先进的钻井、完井、增产、采油 等技术,提高油气采收率。
03
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关联
油气勘探对开发的影响
01
02
03
资源基础确定
油气勘探的目的是确定地 下是否存在可开采的油气 资源,为开发提供物质基 础。
开发方案优化
02
油气藏开发概述
油气藏开发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油气藏开发是指从油气藏发现后到油 气采收完毕为止的整个生产过程。
目的
实现油气藏的经济价值,满足市场需 求,提高能源供应安全。
油气藏开发的阶段与流程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油气勘探的主要方法包括:
1.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调查和野外地质工作,包括地质剖面的观察、岩石和矿物的采样和分析等,来确定潜在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和状况。
2. 海底地球物理勘探:使用声波、电磁波等方法,对海底岩石和沉积物进行探测,以获得油气的地质特征,并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和储量。
3. 陆地地球物理勘探:使用声波、重力、磁力等方法,对陆地岩石和地下构造进行探测,以获得油气的地质特征,并寻找潜在的油气藏位置。
4. 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确定地下岩石和构造的分布情况,以寻找油气藏的位置和预测其储量。
5. 钻探勘探:通过钻探技术,将钻井管逐层穿过地下岩石,获取岩心样品和地下流体样品,以确定地下的岩石类型、含油气层的位置和特征。
6. 地球化学勘探:通过采集地下岩石和流体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地下流体的成分、含油气层的存在和特征,预测油气藏的储量和品质等。
7. 经济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条件和勘探成本的综合分析,预测油气勘探的经济
效益,优化勘探方案和决策。
这些方法通常会结合运用,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油气勘探结果。
地球化学勘探课件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勘查地球化学的概念一、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的学科,从地球的化学成分出发去认识地球,解释地球形成及发展演化中的各种问题。
与地球物理学相对应。
二、应用地球化学: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实际问题的学科。
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1.地质作用中化学元素迁移,演化,富集的规律。
2.合理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3.岩石圈中元素的分布对土壤、农作物、人类健康的影响。
4.人类的生活、生产、消费等活动对地质环境及其本身的影响。
三、勘查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质作用中化学元素迁移,演化,富集成矿的规律,其基本过程为采样――化验――数据分析――异常――验证。
四、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
第二节:勘查地球化学的形成过程:一、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利用溪流沉积物淘洗黄金——“金羊毛”。
中国:2000多年前,《管子·地数篇》有“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铁金者,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
2.20世纪30~50年代,地球化学找矿开始和形成,发展阶段。
①.开始于找矿:分析铜,锡元素,提出分散晕,从土壤,植物,水中进行元素(镍)的研究。
②.发展阶段:主要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找矿》1955年,苏地矿部:所有找矿工作中心必须作金属两测量。
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后,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开展研究。
3.我国的情况:1950年.东北地质局开办化探短训班。
1952年.地矿部成立后在地矿司内成立地球化学探矿室。
1956年.开展1∶2000000土壤测量。
1956年.冶金部地球物理总队成立了化探组。
1957年.地质部成立物探研究所,化探组。
1960年.北京地质学院设立地球化学专业。
1997年.已完成化探扫面:575×104KM2,发现异常5万多个,初步筛选1.36万个,对3000个异常进行验证,发现工业矿床788个,其中大,中型312处,价值达万亿元。
油气田勘探的基本方法参考资料

油气田勘探2009-11-27 15:03名词解释现代油气勘探:是在油气田形成模式与分布规律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与综合分析,判断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否存在,不断缩小勘探靶区,最终发现和探明油气田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低熟油气: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类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油气化探:主要是通过油气在扩散和运移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规律,即油气藏与周围介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利用地球化学异常来进行油气勘探调查,确定勘探目标和层位的一种油气勘探方法。
综合录井技术:是在钻井过程中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分析技术,通过在钻台上、钻井液循环通道上、钻具等相关部位安装一定的采集仪器,来获得工程信息、钻井液循环动态信息、钻井液性质信息、气测信息和随钻测量信息等,进而达到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层和实时钻井监控目的的一项随钻技术。
非地震地质调查技术:是指除地震勘探技术以外的其他所有地质调查技术,包括地面测量、油气资源遥感、非地震物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油气显示:是指石油、天然气及其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和钻井的人工露头。
直接油气显示主要包括地面油气苗、井下油气显示、荧光显示、气测异常显示等。
含油岩石:是指被液态原油浸染的岩石。
含沥青岩石:是指在岩石孔隙中充填有分散固态沥青的岩石。
泥火山:地下聚集的高压气体沿断层和裂隙伴随水、粘土、沙粒和岩块一起喷出地表,井形成锥形堆积体,这便是泥火山油矿物:石油氧化或热变质过程所衍生山的一系列有机矿物叫石油沥青矿物,简称油矿物气测录井:用精密的色谱气测仪器或其他仪器直接检测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的方法检测叫气测录井。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油气地球化学

二、生物标志化合物
• 3.甾萜化合物
• 1)萜类化合物 • 是分布广泛含量丰富的标志物,包括环状和非
环状结构的化合物 • 主要指环状结构的萜类。包括双环倍半萜、三
环双萜、长链三环萜、四环萜和五环三帖。双 环倍半萜和三环双萜来自于高等植物 • 长链三环萜主要分布海相沉积中,藻类成因 • 五环三帖包括藿烷和非藿烷系列 • 藿烷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来源于细菌和 蓝绿藻和低等植物。 • 四环萜是无环萜类降解产物
• 1959年在美国匹兹堡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有机地球化 学分会。
• 1962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议,出版了 《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规定两年召开一届学术会议。
• 1963年布雷格主编《有机地球化学》,论述天然有机物 地球化学。
• 1964年苏联出版《有机质地球化学》,论述沉积金属矿 产的有机地球化学,标志着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独立。
• 80年代以后对煤成油的机理取得了深刻的认识。
二、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史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油气地球化学仍会为石油形成 与分布的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 对新区勘探和老区深化研究; • 对低成熟油、煤成油以及碳酸盐成烃机制的深入认识; • 运用生物标志物,尤其是非烃化合物来研究油气运移; • 油藏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孔隙形成无机-有机反映并预测
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
• 2.分离和纯化 • 根据研究的目的进一步进行组分的分离和纯化。 • 主要采用方法有柱色层、薄层色谱、络合物加成等。 • 3.干酪根的分离 • 抽提后的岩样中还含有大量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干酪
根。分离的方法有物理的和化学的, • 物理方法不会影响干酪根的成分,但不能完全除去
全部矿物,尤其是黄铁矿,其与干酪根紧密共生。 • 化学方法可以较完全分离干酪根,但多少改变干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