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谈当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高中政治哲学第一二单元习题(含答案)

高二《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练习题(一)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主体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2.为ABCD3.ABCD4.AB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5.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棵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指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6.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中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如果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来讲,这句话主要表明A.哲学等思想观念不能正确地解释实践B.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实践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认识D.客观必须符合主观7.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并加入到.②哲④有了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和艺术“菲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10.服用中药讲究“忌口”。
所谓“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如热性疾病应禁食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而凡畏寒发热、头痛心烦者,则忌食竹笋、虾、蟹等食品。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对中药“忌口”的正确认识是①这是封建迷信思想,毫无科学依据②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③中医药及其诊疗方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④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11.2013年10月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庆长假还未结束,雾霾天气卷土重来。
专家指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的大量增加,是①③造A.C.12AC13同点是A.C14.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启示是①利用自然首先必须改造自然②要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把握统一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④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5.《庄子》濠梁之辩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物理学的历史与科学家

物理学的历史与科学家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回顾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并介绍其中的一些科学家。
1. 古代物理学在古代,物理学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光学两个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的关于物质构成的理论和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亚里士多德外,古代的科学家中还有阿基米德、托勒密和伽利略等。
阿基米德是古代物理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原理和定律对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托勒密则在天文学中提出了地心说,对其后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伽利略则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某些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理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 近代物理学的诞生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牛顿。
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誉为物理学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
随着牛顿力学的成功,光学也迎来了突破。
荷兰科学家亨利·亨利克曾通过对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光的波动理论。
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和傅科则进一步发展了亨利克的工作,奠定了光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光电子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19世纪,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以及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开尔文等人,对能量的转换和热力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热力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3. 现代物理学的变革20世纪是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理论物理学的开创时期。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物理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揭示了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量子力学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薛定谔和海森堡等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量子力学的有效性。
希格斯波色子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咏时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学标准模型当中最后一个待发现的粒子。
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 ERN)的科学家宣布,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有吻合之处。
一般认为,大约要到今年年底,才有可能确认它是否真是希格斯玻色子。
标准模型是我们当前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物理理论。
它告诉我们自然界4种力中的3个电磁力、强力和弱力是如何发挥和实现作用的。
标准模型的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杨-米理论是发挥作用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希格斯玻色子的配合。
理论上,希格斯玻色子将为杨-米理论中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粒子赋予质量,使得弱力成为短程力,符合实验的结果。
这种质量赋予是怎样进行的呢?真空中希格斯玻色子的场可以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状态,理论上叫做凝聚态,打个比方就像稀糖浆或者蜜糖这样的状态。
当别的粒子经过这个“稀糖”时,也就是经过希格斯玻色子场的这个凝聚态时,就获得了质量。
(实际上,每种玻色子总和一定的场相对应。
)总而言之,希格斯玻色子本身有3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它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待发现的粒子;二是它给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中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粒子赋予了质量;此外呢,实际上,希格斯玻色子给几乎所有的基本粒子以质量,除了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和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重要学术与现实意义迄今为止,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另一个就是与希格斯玻色子有关的对称性破缺的理论。
杨振宁-米尔斯理论在理论上是相当完美的,它能给我们很多确定的预言,而且很多都被相当精密的实验所证实。
与之相比,希格斯玻色子相关的理论虽然在定性上非常重要,但是在定量上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
高中政治(第3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时训练A卷一、选择题1.2014年金星的亮度达到近40年以来最亮,璨若宝石赛明珠,在全黑的地方可以映照出房舍、树木、动物和人的影子。
对于这次天文现象的时间,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2.下列表述中,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有①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④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3.关于人的位置感和导航问题困扰了哲学家和科学家许多年。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奖者对此作出了解答,他们通过研究揭示了特化细胞如何协作并执行更高的认知功能及其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③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④世界上尚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爆发于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以其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震惊了世界,世界卫生组织也集中力量加快对此疫情的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
上述材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存在的变化决定思维的变化③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④这个世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这说明( ) A.存在决定着思维B.思维影响着存在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一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物质世界是否发展与变化的问题③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④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7.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存在决定着思维B.思维反作用于存在C.思维决定存在的变化D.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8.《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领哲学迈进更高领域的殿堂。
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
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
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
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
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
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从柏拉图到康德,无论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能有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因为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世界。
纵观世界风云,在探索科学技术的道路上,是哲学拭去了蒙在未来的面纱;是哲学点燃了科技发展的火焰;是哲学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黎明的梦想。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哲学永远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他就像一杯清茶,滋润了我们的咽喉清理了肠胃;他就像神舟飞船的助推器,确保了人们探索外太空的动力;他就像默默耕耘的黄牛,稳健而扎实的为我们科技致富。
俗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然而脱离了哲学的理论基础,我想发展也就硬不起来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这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词语,无一不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自洽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自洽摘要爱因斯坦是量子科学真正意义上的发现者,他的成果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划时代的巨大推力,但他对玻尔和他的团体发现的新量子论的测不准原理不认可。
为此,他提出了统一场论,但直到去世,他仍未能使自己的理论自洽。
而玻尔他们虽然在与他论战中战绩辉煌,但比爱因斯坦晚去世7年的玻尔在去世前一天虽然仍在驳斥爱因斯坦,却仍无法驳倒统一场论。
统一场论的思想和自然科学发展方向一致,自然科学发展史将不断肯定统一场论的正确,同时也将不断给人类带来更大福祉。
关键词前沿科学;统一场论;自洽;量子论爱因斯坦自从创立了相对论和在量子科学上有了伟大发现后[1],他就和牛顿一样,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成果将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生巨大的划时代的推力。
而当物理科学家们期盼爱因斯坦带领大家在量子科学研究的大道上狂奔时,他却拐弯了。
原因是爱因斯坦对玻尔和他的团队发现的量子测不准原理不认可。
为此,他提出了统一场论。
他想建立一个能在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
他认为,只要找出这些根本性的力,任何物质的运动规律都可以找出来,不存在测不准的原理。
但波尔他们更不买他的账,双方为此展开了数十年的论战[2]。
开始几年爱因斯坦和他的阵营被打得一败再败,玻尔他们的量子论以无可争辩的现象把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撞得支离破碎,量子种种则不准的状态也把所有的物理科学家搅得心烦意乱。
爱因斯坦有时也不得不把它称为幽灵。
爱因斯坦当时依靠仅发现的引力和磁力理论知识构建的统一场论来圈住量子,就如用一根细麻绳捆大象,它一发力,绳子就断了。
但爱因斯坦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精神,不管被打得如何的一败涂地,对方没有彻底战胜他时,他是不会服输的。
正如他说的:“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科学的一大贡献……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爱因斯坦的见解跟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接近,他的统一场论也鼓励了许多科学家去为之奋斗。
列举事例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列举事例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就像是在探讨两个好朋友之间的默契。
你想啊,哲学就像是个老顽童,总是追问“为什么”,而科学则是那个认真工作的孩子,努力去找出“怎么做”。
这两者就像是“水和火”,其实在一起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接下来,咱们就来深入挖掘一下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看看这两位“大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1. 哲学为科学提供基础1.1 思考方式首先,哲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哲学的引导,科学家们可能就像无头苍蝇一样,瞎撞。
这种严谨的思考方式不仅帮助他们明确研究的问题,还能理清各种理论的关系。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让后来的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更容易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
哎,别小看这些哲学家们,他们可是“开山鼻祖”啊!1.2 科学理论的伦理思考再说说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哲学在这里也派上了大用场。
试想,如果科学家们只顾着“冲业绩”,而不考虑实验对人类的影响,那可真是大事不好了!就拿医学研究来说吧,伦理学的存在让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必须考虑参与者的权益。
这就像是在给科学加了一道保险,确保咱们的研究不走上歧途。
2. 科学为哲学提供实践基础2.1 实证主义的兴起进入到科学的领域,咱们看到哲学也被深深影响。
随着科学实验的不断发展,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光靠理论是不够的,得有实证来支持。
比如,实证主义的兴起,强调“只有能被观察和实验的才是真理”。
这就让哲学的讨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扎实的根基”。
2.2 反思科学的局限性而且,科学的发现也让哲学家们反思科学本身的局限性。
你看,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简直是把经典物理的理念都推翻了,哲学家们也开始思考,科学的真理难道就真的一成不变吗?这种不断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哲学变得更加丰富,也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3. 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3.1 科学理论的哲学探讨再说说两者的互动关系吧。
科学家们提出新理论时,哲学家们常常会跟上来进行探讨。
用科学实验探索未知世界

用科学实验探索未知世界科学的力量在于它的实证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深入探索并解释未知的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几个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揭示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谜团,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认识。
实验一:双缝干涉实验在18世纪初,托马斯·杨发现了双缝干涉现象,这一实验成为了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证据。
实验中,将一块屏幕放在光源的后面,中间有两个很小的缝隙,通过这两个缝隙射出的光线在屏幕上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种条纹现象表明光是一种具有波动性质的电磁波。
这一实验的结果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为我们理解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二:拉瑞的猫在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欧文·拉瑞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即拉瑞的猫实验。
这个实验是为了探讨量子理论中的超position(叠加态)和测量问题。
拉瑞的猫实验假设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有一只猫,但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状态,即不知道它是活着还是死了。
根据量子理论,这只猫会存在一个既是死又是活的超position状态,直到我们打开箱子进行观测。
这一实验帮助我们理解了叠加态和测量问题的哲学含义,引发了对现实世界本质的深入思考。
实验三:大型强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之一。
这一实验设施的主要目标是模拟宇宙大爆炸后的早期宇宙状态,并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通过让两束高能量的质子在环形隧道中高速碰撞,科学家们可以研究粒子的相互作用,寻找新的粒子,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准确性等。
2012年,LHC实验团队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一发现填补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缺口,对于我们理解基本物理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实验四:哥本哈根实验哥本哈根实验是著名的量子理论思想实验,该实验主要用于验证测量问题和不确定性原理。
以双缝干涉装置为基础,实验设计了不同的观测设置,探讨量子系统的可观测性和粒子的波动性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谈当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DSN @ NJU 2012年7月4日,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宣布观测到了一个新粒子,该粒子与寻找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
这是一项历时30年,耗资超过90亿美元的艰难探寻,在发布会现场,已经83岁高龄的希格斯教授激动落泪。
发布会上,Atlas探测器的负责人宣布该探测器小组在126 Gev能级附近探寻到希格斯粒子,置信区间5个Σ,而一般在粒子物理学中,5个Σ被认为是作为一项发现的门槛,意味着99.9999%的把握。
这一结果让全世界的各个研究机构和大学物理学同行们感到意外和兴奋,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结果似乎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
那么这项耗资巨大的研究和这一发现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简单地说,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宇宙间物质的质量之源。
在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P.W. Higgs)在1964年提出的”希格斯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电弱相互作用的自发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玻色子和费米子。
希格斯粒子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弱相互作用获得质量。
粒子物理学家莱德曼更形象地称希格斯玻色子为“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
而在这里,我们关注所关注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质的“质量”,既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概念。
物理学追寻的物质的”质量”,与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中置于首要地位的“物质”与“意识”关系辨题中“物质”概念的关系。
从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来看,从相对论量子力学,追求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粒子世界的基本定律,已成为这样一门“学科”的终极目标。
当然,从狭义的角度讲,“物理”这门学科是一门具体的科学。
而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讲的“真正的科学”,即17世纪的近代科学中,比较成熟的力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都是属于“物理学”这一自然科学范畴的。
而在此之前,“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包含在哲学范畴中的。
在前科学时期,所谓的“科学理论”除了思辨、玄想、猜测、杜撰建构之外,可以说都是经过经验认知构造出来的[1],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动植物分类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广义上说也包括古代中国提出的“五行说”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而真正的“科学”发展得比较成熟时,便出现了理论化、形式化、数学化、系统化的要求,因为根据经验归纳认知得到的零散事实的编目和经验定律的杂烩,不是科学的终极目标。
这个时候,假设演绎的认知模式就日渐成为主流。
虽然17世纪刚开始时,诸如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帕斯卡定律等一开始也是通过经验归纳得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力学才算进入假设演绎认知的时代;而更加完美的力学体系,则是到了18世纪才由分析力学家和天体力学家借助假设演绎法完成的。
但总体来说,科学的发展,是一步步剔除了机械、刻板、僵化的统计归纳的程序的,并强调采用更具普适性的、一般的、程式的简单定理来描述世界。
最后对于科学理论的自我批判和实践检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当今的科研成果的发表,都是经过科学家本人或在研究小组的非正式交流中就已分析过的,并且公开发表的成果,依然需要同行审查以及日后长期的实践检验。
如此我们了解了“科学”这一具体学科的认知发展历史。
自17世纪以后,“科学”的概念就逐渐地同“哲学”剥离开来,一些原本在哲学领域的研究问题,转移到了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具体学科中来。
那么当前的“科学”与“哲学”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一般的哲学理念中,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曾被解释为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甚至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而当前的实际研究中科学与哲学越来越分离,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声称哲学对他们毫无用处。
其实,无论在哲学界还是科学界,围绕这一命题存在两大基本论点:其一是否定科学与哲学的存在“关系”的否定论;其二即是主张科学与哲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肯定论。
文献中有关这两种观点的论据包括起源论、历史论、辨证论和实践论四大类型,而这些观点是针对包含了整个哲学和科学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把握,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观点分歧,至于当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更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我们来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入手。
当代物理学追求的是物质质量的最原始来源,哲学中同样对“物质”的概念做出了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物质是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3];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
也就是说,哲学中关于”物质”的定义,是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中国古代和古代西方文明中都有哲学意义上的唯物论哲学的“基始论”,比如古代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公元前624--547)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则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更有变化性的“火”;在中国古代的中殷、周时代已经出现了“五行说”;《国语·郑语》中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把五行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可以看到,在哲学范畴里,“物质”一直以来都是“已经存在”的存在,而其是怎样出现的,哲学概念并不能给我们做出解释。
而在当代科学中,“物质”的定义是:能够参与化合反应和放射性反应的一种波粒二象性。
哲学家研究的是抽象概括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强调物质的社会属性,对物质的产生不作说明;而“希格斯玻色子”的找寻确是寻找宇宙万物质量的来源,用最根本的理论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强调的是物质的自然属性。
所以,从哲学和科学的研究目的来看,两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其实,在科学与哲学分道扬镳之后,自然科学家占领了一部分知识领域,并使之愈益拓展与深入,而哲学家却不愿允许这些领域脱离自己的研究范围,甚至康德时代的哲学家,仍试图把自然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包括于哲学与哲学体系之中[5]。
而到了马克思时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隶属人的科学,“自然科学将失去它的抽象物质的方向或者不如说是唯心主义的方向,并且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 [6]。
而我们至今所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的体现出“科学”特征,而不是“哲学”特征。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多次哲学已经终结,他们一直把自己称为“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
哲学家胡塞尔在1916年出版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把思维方式区分为两大类型:自然思维和哲学思维,“生活和科学中的自然的思维对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是漠不关心的——而哲学的思维则取决于对认识可能性问题的态度。
”[5]就是说在科学领域内,科学家们通常采用自然思维方式,直接指向、描述或揭示事物;而哲学家则通常采用反思的思维方式,不直接指向事物,而是指向对认识事物的可能性和对认识本身的追问。
于是,历史上出现的额形形色色的“科学观”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而非科学范畴的。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些“痴迷解决世界难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所谓“民间科学家”。
这在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历程中就有明显的例子。
在希格斯玻色子发现之前,一部分“民间科学家”即宣称该粒子是不存在的,批评当代物理学家们“忽视从普遍性的客观现象出发去思考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真正物理机制,而是执迷于使用数学去解读宇宙”,而且标榜自己的独特理论,他们声称找到了解释宇宙起源的简单公式,试图用自然规律“道”等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来解释宇宙的起源等,而当希格斯玻色子被发现之后,这些“民科”要么偃旗息鼓,要么继续批判实验进展。
这些“民间科学家”,他们的存在多数情况下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是没有任何贡献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学习古代的哲学观点。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提出了“介子理论”。
汤川秀树自小受儒、老、庄典籍较深,在其科普著作中常引用《庄子》的话,而且他的物理学理论研究,也有受《庄子》思想的启发之处。
但从当代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来看,一直是科学养育了哲学而不是哲学养育了科学[2]。
比如量子力学产生的时代,现有了量子力学和量子理论,后有量子哲学家;先有科学,然后才有关于这门科学的哲学。
其次,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哲学立场[8]。
比如科学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阐述,促进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则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科学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地球科学的发展警示我们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开启了环保运动的先河。
众多事例表明,哲学已不再是科学的指导者或领导者。
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定位,不能简单的断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导师与学生、上司与下级、监护人与新生儿,甚至是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理清两者关系,有利于两门学科的准确定位,历史上的哲学一统学术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如今面对的是更为细致的专业划分,这样才能促进科学和哲学各自领域的发展,从而避免学科的泛化和界限的紊乱。
参考文献:1. 李醒民. 哲人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 (34).2. 赵克. 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认识冲突的一个学理性反思. 哲学分析, 2011,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556.4. 列宁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28.5. 梁景时. 自然科学与哲学协同流变的历史轨迹(上).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6.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8.7. E. 胡塞尔: 《现象学的观念》, 倪梁康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7.8. 路甬祥. 科学的价值与精神. 民主与科学. 201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