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第九章副属和弦与离调
离调与重属和弦

1,先找出C大调的属和弦所形成的新的调性(G大调) 2,G大调上的属7和弦(2 #4 6 1) 3,G大调上的导七和弦(#4 6 1 3)
构成规律及其功能特性
大调升高Ⅳ级音
重属和弦按其音的功
C大调的重属和弦与重属导七和弦是 2#461和#4613,其中的变化音 正好是主调中的四级音升高半音
后的结果
能倾向,要求解决到 自己的主和弦,即解 决到主调中的属和弦,
因此前面可由主调的
小调升高Ⅳ、Ⅵ级音
a和声小调的重属七和弦是7#2#46
下属和弦和主和弦作 为预备和弦
2和4分别是和声小调的四级音与六 级音,把这两个音级升高后就形 成了a和声小调的重属七和弦和重
重属和弦的结构本身 又是主调二级和弦的
时,降低的七音常用下方等音代替,目的 是为了顺应变化音的倾向性 也可解决到属七和弦
– 重属和弦与原位属七 – 重属和弦与转位属七
重属和弦的运用
终止中的重属
– 经常用于复式终止中的下属和弦之后
结构内的重属和弦5
常用转位形式 主要用在Ⅰ级、Ⅵ级和弦之后 声部要求平稳流畅 变化半音进行要求自然、平顺 避免出现对斜
离调与重 属 和 弦
离调概述
离调:在单一调性结构中,短时间地接触某一调 性者,成为离调。
副调:在单一调性结构中的除主和弦之外的其他 各级大小三和弦可以作为临时的主和弦,这些临 时的主和弦分别又可以得到他们临时的属和弦和 下属和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调性。
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
例:以C大调为主调的二级和弦为临时主和弦,246是小三和弦,那么构 成的副调就是d小调,因此d小调的属和弦613和下属和弦5b72就是主 调C大调的副属和弦和副下属和弦。
四部和声写作中副属和弦的运用与实践

四部和声写作中副属和弦的运用与实践作者:苏骏文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摘要:在传统和声写作中,离调、半音体系的运用十分常见,它给调式带来了新的倾向性,丰富了调式的和弦,使作品拥有了新的表现上的可能性。
本文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三十二章习题一为例,通过四部和声写作来剖析离调和弦中副属和弦的具体运用方法。
关键词:传统和声;离调;副属和弦一、离调书中对于离调的定义为短时间的离开——经过的或终止的——一个调到另一个调叫做离调。
离调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用来巩固新调调性的结束终止,所以仍然保留着自己在主调内的调式功能。
[1]这里可以解释为,短时间的进入到一个新调,但并没有真正转凋,仍然保留调内的调式功能。
而副属和弦则是在离调中充当副属和弦的和弦。
二、习题讲解(一)方法一在方法一中,没有刻意做特别丰富的离调和弦,主要根据旋律的特点来进行四部和声写作。
该作品为带弱起的降E大调三句体乐段。
根据旋律特点,第一乐句的终止式发生在第四小节,第二乐句的终止式发生在第七小节。
纵观该旋律,在第五小节和第八小节处出现了非降E 大调的变化音,因此这里可以做离调和弦的处理。
在构建离调属七和弦时要遵循以下方法和步骤:确定临时的主和弦;在临时主音的上方纯五度构建临时的属音;在临时的属音上构成大小七和弦。
在构建离调导七和弦时要遵循以下方法和步骤:确定临时的主和弦;在临时的主音下方小二度构建临时的导音;在临时的导音上构建减七和弦(大调时也可能是减小七和弦)。
首先看第五小节的变化音降D以及下一小节第一拍的C,由于降D到C是一个下行级进,那么可以确定的是降D一定是我们要构建的属七或导七和弦的五音或七音,(属七和弦与导七和弦的解决方法为根根音解决到根音,三音上行级进,五音与七音下行级进)综合考虑我把此和弦确定为二级上的导五六和弦,随后解决到二级六和弦上。
再看第八小节的变化音还原E,由于下一小节的第一拍的旋律音为F,所以可以确定这里的还原E一定是属七或导七和弦的三音,综合考虑我把此和弦确定为二级上的属二和弦,随后解决到二级六和弦。
和声分析

和声语汇有三种:
(1)I—V、V—I 正格进行 (2)I—IV、IV—I 变格进行 (3)I—IV—V—I 复式正格进行(完全进行)
和声终止式:
一、完全终止:正格终止、变格终止及复式终止 (一)完满终止:符合三个条件 1、结束的两个和弦一定用原位(V——I、IV——I) 2、I级处于强拍上 3、根音旋律位置 (二)不完满终止:以上如有一条件不符合便是不完满终止 二、不完全终止: (一)半终止:正格半终止和变格半终止。 (二)阻碍终止(中断终止):用不稳定功能代替稳定功能,如 V——vi 另外还有补充终止。
下属功能:
副下属——ii、IV、vi/x 重下属 IV/IV 重属变(增六和弦) 那不勒斯和弦(N6)——降II级一转位 降III级、降VI级、降VII级 另外还有小属、小下属大小调交替和弦 整个传统和声里无非是自然和弦、离调和 弦和变和弦的运用,而传统和声里所有和弦 的音响无非是大、小、增、减三和弦、大小、 大、小、减半减七和弦及大小九和弦的性质。 (当然有的作品也有特殊音响)
和声分析
正三和弦:I 、IV 、 V 副三和弦:ii 、iii、 vi 、vii
主功能: T —— I (7) 、iii(7)、 vi(7) 属功能: D —— V (7) 、iii(7)、 vii(7) 下属功能:S —— IV (7)、 ii(7)、 vi(7)
属功能:
属七:V7 副属(V(7)/X):V(7)/ii 、V (7)/iii、V(7)/IV、V(7)/vi 小调 有七级副属 重属:V(7)/V 属九:V9 导七:vii7 副导: vii(7)/ii、vii(7)/iii、vii(7)/IV、 vii(7)/vi 小调有七级副导 重属导:Vii (7)/V 属变和弦
副下属和弦

简介将调式中除了主和弦I以外的大、小三和弦作为临时主和弦而构成的下属组和弦(II、II7、IV、VI等)称为副下属和弦:C 大调,由于IV本身是下属和弦,因此,IV作为临时主和弦而构成的下属组和弦又称为重下属,即下属和弦的下属组和弦,经常用SS标记。
[1]编辑本段构成构成副下属和弦须注意如下几点:1、增、减三和弦不作临时主和弦。
2、和声教学中,小调基本应用和声小调,而和声小调的第三级和第七级和弦分别是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
因此,在作临时主和弦时,小调可用III、VII。
3、在临时主和弦上构成副下属和弦比构成副属和弦复杂,但只要记住关键的一点——副下属和弦—注意临时和弦所参照的调及其调号——副下属和弦是不难构成的。
如,将C大调的II作为临时主和弦,则这个临时主和弦所参照的调为D小调,D小调的调号为一个降号,因此它的二级是E、G、bB,D;IV是bB,D,F。
4、临时主和弦为小三和弦时,在临时主和弦上构成的II为减三和弦,II7为减小七和弦,IV为小三和弦同小调的这几级和弦的类型一样。
临时主和弦为大三和弦时,在临时主和弦上构成的II为小三和弦,II7为小七和弦,IV为大三和弦,同大调的这几级和弦的类型一样。
5、在大调构成副下属和弦,临时主和弦一般选择II,III,IV;而V、VI较少用作临时主和弦。
这是因为这两个临时主和弦的副下属和弦,形式上都是调内的自然音和弦。
不过,偶尔也有将V作为临时主和弦,且采用和声大调的方式构成副下属和弦的情况:即,将临时主和弦参照的调用作G和声大调。
这样一来,V 的副下属和弦就区别于C大调的自然音和弦了。
编辑本段应用副下属和弦的一般应用,基本和声进行表现为三种进行方式:正格进行T——D,D——T 变格进行T——S,S——T副下属和弦复式进行T——S——D——T 副属和弦和副下属和弦到临时主和弦的进行,都是按照上述三种方式进行的。
副属和弦与临时主和弦的应用则采用的是变格进行或复式进行的方式。
和声分析

和声分析-离调性和弦(2013-01-17 16:36:59)转载▼分类:语言乐理研究标签:杂谈之前说和声法则的运用主要是多练习,但是光是练习只是解决如何说话的问题。
如果要说一段精彩的话,那就要多多学习和分析下优秀作品了。
下面讲的和声分析比较散,比散文还散,呵呵!1、离调性和弦的出现,主要是和声作品多使用了变化音。
比如C大调的II和弦是D-F-A ,但如果改成D-#F-A,那这种叫什么和弦呢?不能说#F是和弦外音吧,少了三音那就不是三和弦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名称,叫离调性和弦。
这里说的离调,就是该和弦的主调不属于本调(这里即是C大调),为了和本调区分,就称该和弦的主调为副调,那样该变化音和弦就被叫做副调和弦了。
2、这样又有问题,就是怎样标记这种副调和弦了,这里可以标记为V/V,什么意思呢?下面的V表示该副调和主调的关系,即该副调的主音是主调的V级音,这里就是G大调了。
上面的V表示该和弦是副调的几级和弦,这里就是V级和弦,即C大调的V/V和弦标记就是表示G大调的V级和弦,这和D-#F-A是吻合的。
3、离调性和弦一般用在高潮部分或收尾部分的前面,用来增加流动性和起伏性。
注:这里讲的变化音是相对调式来说的,例如#F对于G调来说就不是变化音,主要看有否使用变音记号。
和声分析-和声织体(2013-01-18 10:34:40)和声织体是指各个声部的运动线条的总体,包括横向和纵向。
和声主要有两种基本织体:1、柱式和弦和弦音同时出现,即是几个手指一齐按下去那种和弦。
这种和弦听起来比较厚实有力,但是比较呆板,不够灵动。
注:这种和弦对使用和声法则的要求相对严谨。
2、分解式和弦和弦音不是同时而是横向连续出现。
这种和弦看起来像复调,听起来声部线条清晰,变化更丰富。
流行乐曲基本使用这种和弦。
和声分析-终止四六和弦(K46)(2013-01-21 10:25:09)终止四六和弦是主和弦的第二转位,它一般处于强拍,重复低音(即五音),并且多用于和V级和弦连接的形式参与半终止或终止,所以称为终止四六和弦,标记为K46。
和声学小知识

PART 1 大、小三和弦及四部和声正三和弦(ⅠⅣⅤ)Ⅰ:主功能“T” Ⅳ:下属功能“S” Ⅴ:属功能“D”和声进行方式:T……S……D……T (复式正格进行)T……D D……T (正格进行)T—S S—T (变格进行)D—S (错)反功能重复音:正三和弦(ⅠⅣⅤ)主要重复根音,其次五音,不可重复三音副三和弦(ⅡⅢⅥⅦ)重复三音,其次根音及五音(导音不重复)四六和弦重复五音PART 2 原位三和弦连接四五度关系:和声或者旋律连接法均可二度关系:旋律连接法注意:避免四部同向平行或者反向五八度(和声写作完后注意检查)PART 3 用正三和弦配和声①乐曲起音通常配主和弦(弱起小节可配属和弦或者取空拍)②避免和声切分③乐曲结束一定要配主和弦④乐句内部不可以出现反功能,但乐句之间可以使用⑤低音写作时避免2次或者2次以上四五度的连续进行,旋律以波浪式进行为佳⑥注意隐伏五八度⑦选好和弦合适的重复音,注意用减音程代替增音程⑧同和弦转换时,可以使用不正常重复音(不可以省略根音)⑨在结束终止处,由于旋律需要所形成的非常规进行可已使用(声部超越,平行反向五八度等)PART 4 终止四六和弦以及运用k46—用于半终止和结尾终止处(属的一种预备)其功能特性:以属为主,兼有主功能特性∴k46后面必须找属【【不可以直接接主】】k46的节拍条件强于属(如果k46在一个小节的最后,而属和弦在下一小节的开头,这样的连接是错误的。
因为k46处于弱位置,而属和弦处于强位置,与k46的节拍条件不符合)PART 5 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四五度关系和弦)①跳进声部与低音呈反向②尽量使用和声连接法③除跳进声部,其他声部平稳进行为主④根五双跳时,根音必须处于五音上方,避免平行五度PART 6 经过的和辅助的四六和弦功能很弱,只是经过或者辅助I6......V46 (I)I......V46 (I6)IV6-......I46 (IV6)主音持续时I......IV46......I也可用于补充终止,主要用于开始或半终止属音持续时V......I46 (V)PART 7 属七和弦以及属七和弦的衍生和声及其解决㈠结构:大小七(任何一个大小七和弦都一定是某个调的属七和弦)预备:可以使用任何一级和弦作准备a,下属IV,IV6+V7 (IV+V7时,V7常用省五充根的形式)b,主I,I6+V7c,属V,V6+V7解决:一般采取根,三上行;五七下行原则ps:在半终止处,常用k46—V(稳定),极少使用k46—V7㈡V56—I V2—I6V34V34可以代替V46用于前面所提到的经过四六和弦,在声部连接时非常规可以放宽使用(避免增三,允许七音上行解决到主和弦的五音,纯五到增五)㈢同和弦转换时最好不要作七音和根音的互换,产生9或者7度的不良进行,七音一定要正确解决㈣v9.v13和弦的省略,根音和三音是不可以省略的PART 8 大小调的完全功能体系及和声大调主功能组:ⅠⅢⅥ下属功能组:ⅡⅣⅥ属功能组:ⅢⅤⅦ(除了属不可以到下属外,其余自由选配)和声大调的IV,II与其他各级连接时,可用和声,旋律连接法,但连接中避免对斜,增音程PART 9 ⅡⅥⅧ和弦使用Ⅵ用于I和IV之间做功能过度,用于Ⅱ之前具有功能交替,用于Ⅲ之后,交替平行小调。
乐理-第九章

第一节 大小调的近关系调 一、大调的近关系调
大调的近关系调(以C大调为例)如下。 (1)与主调(C大调)调号相同的调是a小调,a小调是C大调的关系 小调。 (2)与主调(C大调)调号相差一个升号的调是G大调,G大调的主 音是C大调的属音,G大调的主和弦是C大调的属和弦,因此G大调是C大 调的属关系调,即属调。 (3)与主调(C大调)调号相差一个升号的调还有e小调。e小调是G 大调的关系小调,而G大调是C大调的属调,因此e小调是C大调的属平行 小调。 (4)与主调(C大调)调号相差一个降号的调是F大调,F大调的主音 是C大调的下属音,F大调的主和弦是C大调的下属和弦,因此F大调是C 大调的下属关系调,即下属调。 (5)与主调(C大调)调号相差一个降号的调还有d小调。d小调是F 大调的关系小调,而F大调是C大调的下属调,因此d小调是C大调的下属 平行小调。
例9-8
第三节 移调 一、通过更改调号来移调
例9-8
第三节 移调 二、按音程度数移调
按音程度数移调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移调方法。其具体步骤是:首先明确原调是什 么调,然后明确需要移到哪个调上去,最后把原调中所有的音符按照两调调高的音程距离 精确地移到后来的调上去。
下面将原调bD自然大调的音乐片段移到bB自然大调,原调如例9-9所示。
第五节 离调 一、离调
离调:在整个段落中都平稳地处在某一调性上,只在某一细部结构中游离到其他调性 上,这种游离既不做巩固,也不做停留,之后很快回到原来的调性上,这种短暂的调性游 离称为离调。离调一般出现在音乐段落的某一结构内部。离调经常会给音乐带来调式变音, 但不影响我们对整段音乐调式调性的判断。
第九章 调的关系及转调、离调
本章学习要点
➢ 调的关系 近关系调 远关系调 ➢ 属关系调 下属关系调 属平行小调 ➢ 下属平行小调 属平行大调 下属平行大调 ➢ 同主音大小调 调式变音 经过音 辅助音 ➢ 自然经过音 变化经过音 自然辅助音 ➢ 变化辅助音 移调 离调 调式交替 ➢ 转调 近关系转调 远关系转调
副下属和弦

简介将调式中除了主和弦I以外的大、小三和弦作为临时主和弦而构成的下属组和弦(II、II7、IV、VI等)称为副下属和弦:C 大调,由于IV本身是下属和弦,因此,IV作为临时主和弦而构成的下属组和弦又称为重下属,即下属和弦的下属组和弦,经常用SS标记。
[1]编辑本段构成构成副下属和弦须注意如下几点:1、增、减三和弦不作临时主和弦。
2、和声教学中,小调基本应用和声小调,而和声小调的第三级和第七级和弦分别是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
因此,在作临时主和弦时,小调可用III、VII。
3、在临时主和弦上构成副下属和弦比构成副属和弦复杂,但只要记住关键的一点——副下属和弦—注意临时和弦所参照的调及其调号——副下属和弦是不难构成的。
如,将C大调的II作为临时主和弦,则这个临时主和弦所参照的调为D小调,D小调的调号为一个降号,因此它的二级是E、G、bB,D;IV是bB,D,F。
4、临时主和弦为小三和弦时,在临时主和弦上构成的II为减三和弦,II7为减小七和弦,IV为小三和弦同小调的这几级和弦的类型一样。
临时主和弦为大三和弦时,在临时主和弦上构成的II为小三和弦,II7为小七和弦,IV为大三和弦,同大调的这几级和弦的类型一样。
5、在大调构成副下属和弦,临时主和弦一般选择II,III,IV;而V、VI较少用作临时主和弦。
这是因为这两个临时主和弦的副下属和弦,形式上都是调内的自然音和弦。
不过,偶尔也有将V作为临时主和弦,且采用和声大调的方式构成副下属和弦的情况:即,将临时主和弦参照的调用作G和声大调。
这样一来,V 的副下属和弦就区别于C大调的自然音和弦了。
编辑本段应用副下属和弦的一般应用,基本和声进行表现为三种进行方式:正格进行T——D,D——T 变格进行T——S,S——T副下属和弦复式进行T——S——D——T 副属和弦和副下属和弦到临时主和弦的进行,都是按照上述三种方式进行的。
副属和弦与临时主和弦的应用则采用的是变格进行或复式进行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副属和弦与离调
导学
通过副属和弦的学习,正确理解离调的涵义,熟悉副属和弦的构成、标记,清楚副属和弦的作用,掌握副属三、七和弦的处理方法,了解离调与模进的结合。
1、熟悉副属和弦、构成和特征。
2、副属和弦的其他形式的构造。
3、副属和弦的连接。
4、离调模进的程式。
5、离调模进的运用。
第一节副属和弦的作用和处理方法
副属和弦的构造应理解为副主音的属和弦,如C大调的Ⅴ7/Ⅱ,C大调的Ⅱ级为d,则d为副主音,找d调的属和弦。
副属导(7)和弦则为副主音的导(7)和弦。
离调摸进即为将属到主的进行摸进为副属到副主(属和弦摸进为副属和弦),其他标记同守调摸进。
一、构成与标记、离调
1、副属和弦
在调式中,除主和弦之外的各级协和三和弦,如果将他们作为临时主和弦,则可以在其上方五度音上建立一个倾向和支持它的临时属和弦。
这个临时属和弦因不是本调的属和弦,所以称为副属和弦。
简言之,副属和弦乃是将属进入主的功能扩展运用与本调内其他各级和弦上的产物。
2、副属和弦的构成
传统大、小调式功能体系的观念认为,属三和弦必须是大三和弦,属七和弦必须是大三小七和弦,所以,副属三和弦的结构也必须是大三和弦,副属七和弦的结构必须是大三小七和弦。
3、副属和弦的标记
为了构成大三或大三小七结构,就需要在调式的自然音和弦中引用变化音;而副属和弦往往也以临时变音记号作为自己的标记。
副属和弦的级数与结构,分母表示临时主和弦在本调的级数。
现将C大调a小调中除主和弦之外的各级自然协和三和弦及其相应的副属和弦列举如下:
上例中,大调四级的副属三和弦、小调六级的副属三和弦无实际意义,故他们只采用副属七和弦。
4、离调
短暂进入副调,立即返回主调称为离调。
离调通常使用副属和弦来完成;副属和弦强调的不是原调的主和弦,而是原调的其他各级和弦即临时主和弦,就形成了一种暂时进入另一个调的现象。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离开本调,只是加强了调内其他各级和弦而已,因为这些临时主和弦自己支持的是原调的主和弦。
二、作用和处理方法
1、作用
由于有了变音,可以说是对自然调式多级和弦运用自然音体系的突破,可以大大地丰富和弦的表现力和多调式和弦的运用,初步起到扩大和声领域的作用。
运用副属和弦是在不破坏原调调性中心作用的情况下扩展和声范畴,丰富和声效果,增加和声色彩的一种艺术手段。
2、处理方法
(1)副属和弦最常用的和声进行是进入它的临时主和弦,体现对它的临时主和弦的直接支持。
其和声声部进行与属和弦、属七和弦进入主和弦的方法相同。
(2)既然属和弦可以进入六级和弦形成阻碍,那么副属和弦、副属七和弦也可以进入副的六级,也就是副三、副七和弦可以上二度进行。
其和声声部进行与属和弦、属七和弦进入六级和弦的方法相同。
第二节各级副属和弦以及副属和弦的其他形式
一、各级副属和弦
1、重属和弦
DD7和弦(属和弦的属和弦)Ⅴ∕Ⅴ
(1)结构:大三(大三小七)在大小调中均为此结构。
在调式中的特征:大调中升三音,小调中升三、五音。
(2)功能:它仍然是下属功能,因为它是II和弦的变化(升三音)。
正因为有变音故它比下属要不稳定。
(3)和声进行:最常见方法是进入属或属七,前面可以接下属系统各音。
可以代替完全终止式中的下属和弦进行。
常见的有直接到属、或先到终止四六和弦再到属或属七。
重属和弦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进入Ⅴ或Ⅴ,如果解决到Ⅴ,则重属和弦中的导音作
下行变化半音到属七和弦的七度音。
例第二小节声部处理所形成的对斜关系是被躯许可的。
重属和弦可以代替完全终止式中的下属和弦而构成T — DD — D — T 的进行,或者与下属和弦一起构成复杂的终止式的和声进行:I — S — DD — D — T 。
重属和弦可以用在半终止属和弦的前面构成DD — D 的和声进行。
终止式中如使用DD 和弦,则常先进行到K4 再进行到Ⅴ。
重属和弦的七音作同音保持
到K4 的根音(称为停滞解决七音)。
2、Ⅴ7∕Ⅵ和弦
这一和弦的前面可用本调各级和弦,后面解决到Ⅵ级(正格进行)或Ⅳ级(阻碍进行),在小调中,三和弦是一个自然音和弦,故小调只用七和弦形式。
3、Ⅴ7∕Ⅳ和弦
该和弦的三和弦在大调中就是主和弦,因此必须用七和弦才有意义。
这一和弦的前面可用本调各级和弦,后面解决到Ⅳ级(正格进行)或Ⅱ级(阻碍进行)。
4、Ⅴ7∕Ⅲ和弦
大调中这个和弦运用较少,除正格进行到三级外,还可以进行到主和弦作阻碍进行。
小调中该和弦实际上就是自然小调的七级,它前面可用Ⅰ、Ⅳ、Ⅵ级,解决到Ⅲ级。
5、Ⅴ7∕Ⅱ和弦
这个和弦仅属于大调,它前面可用本调各级和弦,解决到Ⅱ级和弦,有时也解决到重属和弦,解决到重属和弦时,称为重属和弦的副属和弦。
6、Ⅴ7∕Ⅶ和弦
这个和弦仅属于小调,它前面可用本调各级和弦,解决到自然的Ⅶ级和弦或属和弦。
二、副属和弦的其他形式
如同属和弦扩展为属和声组那样,副属和弦也可以用“导三、导七”形式,如:Ⅶ∕Ⅵ、Ⅶ7∕Ⅵ……,DDⅦ、DDⅦ7等等。
在自然大调中副属导三和弦为减三和弦,副属导七和弦为半减七和弦;在小调中导三和弦也是减三和弦,而副属导七和弦为减七和弦。
副属导七和弦是一个常用和弦,一般解决到它的临时主和弦。
三、离调模进
以某一和声进行为动机,通过模进而离调,称为离调模进。
只要清楚离调模进与守调模进的区别,就可以理解并做好离调模进。
守调模进是在原调的自然音体系中模进;离调模进要运用离调手段,就必须使用副属和弦,而副属和弦就必须有变音。
那么什么地方用副属和弦,就要看动机;动机的构造大多为最简单的调性呈示,即属到主或下属到属再到主之类,那么,属和弦的模进就成为副属和弦。
其他与守调模进相同。
《悲怆奏鸣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听副属和弦与离调。
查看《梁山伯与祝英台》曲谱
1、将下列动机作下三度离调模进。
2、将下列动机作上二度离调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