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合集下载

2008亚洲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2008亚洲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2009.04V I E W O NP U B L I S H I N G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出版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与传统的出版传媒业不同,数字出版与数字通信、信息技术产业密切相关,必须加强数字通信、数字内容管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次,发展数字出版可能需要跨行业进行合作,还要加强统筹规划。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发展数字出版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需要解决的。

2008亚洲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及趋势文/陈少华余俊峰总体而言,在全球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中,亚洲的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应用发展迅速。

2007年,日本的互联网用户数超过全国人口的65%,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2亿,而越南的互联网用户也达到1700多万人。

由此,亚洲的出版传媒业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正如国际上出版传媒数字化进程在加快一样,亚洲的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产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与地区的信息化和数字出版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特色不同。

比如,日本的数字内容产业居世界第二位,韩国的网游具有非常高的国际竞争力,而亚洲另外的三小龙,新加坡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其数字出版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人口超过10亿的印度,其信息技术与软件产业发展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和规模。

因此,亚洲各国和地区的信息产业及数字出版的发展,对我国的数字出版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限于本文的篇幅,以及资料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就日本、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近年来(特别是2006—2008年)的数字出版发展概况和趋势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概况及趋势日本的内容产业非常发达,根据Pricewaterhouse Coopers 的报告,2007年,日本的内容产业规模达到112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第一位是美国,达到5824亿美元,而英国是957亿美元,居第三位。

在日本,内容产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排列第二,仅次于汽车工业(20.8兆日元),超过了钢铁业(5.2兆日元)。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收入再创新高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

其中,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一年,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

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

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9.34亿元,电子书(E-book和电子阅读器)收入达16.5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收入达1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收入达367.34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428.5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达512.9亿元。

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28.34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2.06%,这说明单纯的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缺乏原创内容,难以在市场中立足。

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分别为367.34亿元和428.5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6.66%和31.10%,这说明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依然是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也意味着娱乐化产品在数字出版中占据相当比重。

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二、数字出版产业态势分析我国正式使用数字出版这一概念始于2005年,以行业生命周期指数来看,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在我国已从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开启了行业升级换代之路。

过去的一年里,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渠道开发、技术研发、终端生产五大产业链各自向纵深发展:数字出版内容开发更有针对性;数字出版应用技术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加剧、服务升级;数字出版渠道有了新的拓展;数字终端产品日趋丰富;数字版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数字企业进入壁垒开始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日益增多。

(年度报告)年度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年度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7-201现状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短短几年内产值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以产值屡创新高,手机出版异军突起,电子阅读器风生水起,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断创新等的发展特点。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屡创新高据统计,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达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

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数字报(网络版)收入达3.1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则达到314亿元。

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近几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一路高歌。

据统计,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达213亿元,2007年达362.42亿元,2008年达530.64亿元。

2009年的产值是2006年产值的3.7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55%,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增长率,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具体情况如图。

2006——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图(亿元)2.手机出版异军突起,产值接近“半壁江山”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从单纯的通信工具,向移动媒体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数字出版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

从世界范围看,手机出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虽然中国手机出版起步较晚,但由于移动通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收费模式,使得手机出版的赢利水平后来居上,已经成为规模最大的数字出版类型。

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在线阅读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年初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的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75.4%。

新世纪以来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从数据的观点看

新世纪以来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从数据的观点看

摘要新世纪以来,中国图书出版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出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电子图书等新的出版形式出现,数字出版迅速发展:出版业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出版单位市场化程度提高,版权与图书贸易平稳增长。

在发展的同时,我国图书出版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图书出版业发展速度滞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出版产业结构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依赖性强,出版地区均衡发展的局面没有打破,产业集中度低下,对外版权与图书贸易逆差过大等等。

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图书出版业的量化分析,研究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客观评价九年来的发展与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世纪;图书出版业:量化分析AbstractChinese book publication industry presents a vigorou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the market scale is keeping enlarging;produc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various,such as the ebooks'appearance and rapid growth.With the deepening of publication structural reform,copyright and book trade has increased steadily. However,some problems exist:publication industry accounts fbr a low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it develops imbalanced in different areas and strongly depends on national policy;the trade deficits are large in international book trade.This essay making a quantiz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book publication industry,tries to assume the status,evaluate obj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sum up experiences and propose remedial measures for publication industry.Key Words:new century;publication industry;quantization analysis目录第1章导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研究现状综述 (2)1.3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研究缺陷 (5)第2章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6)2.1新中国以来的中国出版业发展 (6)2.1.1新中国出版业的诞生和艰难的前期发展 (6)2.1.2恢复中走向繁荣的中国图书出版 (7)2.2突围之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新世纪发展 (9)2.2.1新世纪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新背景 (9)2.2.2新世纪中国图书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3)—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市场数据分析 (16)第3章2000—3.1产业分析 (16)3.1.1图书出版业与整体国民经济 (16)3.1.2图书出版与出版业 (19)3.1.3图书出版与发行 (25)3.1.4图书出版业集中度 (31)3.2结构分析 (35)3.2.1产品结构 (35)3.2.2地区结构 (38)33市场分析 (41)3.3.1国内图书供求关系 (41)33.2进出口与版权贸易 (52)第4章新世纪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对策 (58)4.1加大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加快出版产业发展速度 (58)42打破壁垒与垄断,推进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59)4.3规范图书出版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60)4.4专业化与多元化并重,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转型 (61)参考文献 (63)致谢 (67)图表索引图3-1-12000-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业占GDP比重变化曲线 (18)图3-1-22000-2008年中国GDP与图书出版业增长率 (19)图3-1-32000-2008年中国出版业图书、期刊、报纸总印数增长曲线 (21)图3-1-42000-2008年中国出版业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增长曲线 (22)图3-1-52000-2008年中国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用纸量)比重 (22)图3-1-62002-2006年美国一般电子书批发销售额情况 (25)图3-1-72000年-200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销售额与增长率情况表 (29)图3-2-12009年中国零售市场图书种类码洋比重 (37)图3-2-2我国出版物零售结构与主要发达国家对比 (38)图3-3-12000-2008年中国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变化曲线 (42)图3-3-22000-2008年中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例变化曲线(%)45图3-3-32000-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业造货、销售、库存增长曲线 (48)图3-3-52000-2008年中国出版业版权引进与输出数量变化曲线 (53)图3-3-62004-2008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情况 (56)表3-1-12000-2006年第三产业各项指标增长情况 (16)表3-1-22000-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情况 (17)表3-1-32000-2008年图书出版业占GDP比重 (18)表3-1-42000-2008年中国出版业市场概况 (20)表3-1-52000-2008年中国出版业总印数、总印张增长率 (21)表3-1-6主要电子图书业务2009年销售收入 (24)表3-1-72000-2008年中国出版社数量及职工人数 (26)表3-1-82000-2005年美国出版商数量 (26)表3-1-92004-2008年中国出版物发行网点及从业人员数量 (27)表3-1-102006年1月各图书市场中最受读者认可的出版社 (30)表3-1-11美国主要图书零售渠道销售统计 (31)表3-1-122000-2008年中国出版社市场集中度情况 (32)表3-1-132008年中国定价总金额排名前20出版社名单 (33)表3-1-142006年美国10家最大出版公司市场份额 (34)表3-1-15国外主要出版集团占世界图书市场总销售额的比例 (35)表3-2-12000-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业构成比例 (36)表3-2-22000-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业书籍、课本、图片出版总量 (36)表3-2-32008年各地区出版社数量规模 (39)表3-2-42008年全国各地区图书出版总量 (40)表3-3-12000-2008年中国人均购书金额与数量 (41)表3-3-22000-2008年居民消费水平指数(1978年=100) (42)表3-3-32000-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及构成 (44)表3-3-42000-2008年中国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及构成 (44)表3-3-52000-2008年中国出版业新版、重版图书增长情况 (46)表3-3-62000-2008年中国图书种类 (46)表3-3-72004-2008年中国出版物印刷企业及从业人员情况 (47)表3-3-82000-2008年图书出版业造货、销售、库存情况 (48)表3-3-92000-2008年图书销售情况 (50)表3-3-102000-2004年图书总印张、定价总金额及每印张定价 (50)表3-3-112000-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78=100) (51)表3-3-122000-2008年中国出版业进出口情况 (54)表3-3-132004-2008年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 (55)表3-3-142004-2008年中国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 (55)表3-3-152008年中国各类出版物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种类 (56)表3-3-162001-2006年美国图书进出口统计 (57)新世纪以来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一从数据的观点看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到50年代中期,出版业从多年的战乱中开始恢复,一批新的国有出版单位也建立起来。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文件汇整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文件汇整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文件汇整目录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解读二、“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三、“十二五”收官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四、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五、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数字出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六、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解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内容质量不断提升,技术手段不断创新。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解读了《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近几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阅读、听书、看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这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报告中指出,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主流阅读方式之一。

随着电子书、网络文学、有声书等数字阅读产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数字化阅读方式。

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为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报告还提到,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出版领域,使得内容生产更加高效、精准,用户体验更加丰富、多元。

然而,报告也指出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侵权盗版现象时有发生、技术标准不统一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为我们了解数字出版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我们也应该关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力度,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现状和未来作者:石峰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2期一中国期刊业的数字革新,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积淀,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进展。

数字化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格局。

1中国数字出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数字化技术近10年来的发展,急速而深刻,凸显了出版业的创新实践。

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799.4亿元人民币,又比上年增长50.75%。

目前,每年出版电子图书50万种以上,并呈大幅增长趋势。

全国现有的大多数报社都开展了数字报业务,单独出版的数字报有700份以上。

现有期刊网站580多家,电子期刊总量已经达到近万种。

据有关方面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收入每年将增长50%。

2产业形态初步成型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内容为基础,依靠技术革新,产业形态经过多年探索已经逐渐清晰,初步找到了适合数字出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

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等为代表的数字期刊企业,已初具规模。

例如,中国知网已成为全球著名的专业互联网与电子出版机构,拥有2000余万在线读者,在海内外拥有数千家机构用户。

目前,期刊数字化从内容提供商到技术服务商,到网络发行平台,到终端阅读、移动阅读,已形成了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并在逐步延伸和完善。

在培养用户阅读习惯和广告商对数字期刊认知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起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

这种以依靠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结合、内容与技术结合、产品与渠道结合、收费阅读与广告经营结合的产业链,是数字出版产业形态的一大特色。

3数字化推进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使中国期刊借助互联网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例如,中国知网的海外机构用户已遍布美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等500多家用户。

在未来的岁月里,数字出版将有可能重组中国媒体的格局,使中国媒体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并进一步拓宽中国媒体国际化的渠道,创造出新的媒体发展空间。

期刊数字化

期刊数字化

期刊数字化:从网络版到网站群2009-02-23 13:37:13来源: 网易跟帖0 条《传媒》杂志供稿/09/0223/13/52REIGHP00012QEA.html文/李晓晔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

数字化期刊已经进入到人们的阅读生活之中,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其表现为:一是大部分传统期刊已经分别加入不同的网络传播平台,以网络期刊的形式满足日益增强的网上阅读需求。

二是新的网络原创版期刊以多媒体形式向众多读者传播信息。

三是市场规模逐渐形成。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07年我国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收入已达7.6亿元,占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的2.1%。

另据统计,中国的数字期刊用户正在以每年60%左右的增长率迅速铺开,一个潜在的市场将逐渐显现。

总体来看,我国期刊业数字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数字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刊社对期刊数字化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期刊数字化商业模式尚未形成,期刊数字化标准尚未受到广泛重视,等等。

那么,数字化对于期刊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什么才是期刊数字化应当追求的方向?近年来,一些期刊社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尤其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的期刊网站群建设令人瞩目。

简而言之,该社在期刊数字化问题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创办期刊网络版,而是着眼于创建期刊网站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创办的CRTER网站群是一个由统一规划建设的若干个能够相互共享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组织在一起,既可以统一管理,又可以独立管理且自成体系的网站集合。

在这一概念下,CRTER将8年时间构筑的12个中文域名、3个英文域名的15个网站整合为一个集合群体,取名为“CRTER网站群”。

这一网站群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录)

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录)

数 字 出版 收入 的最 重要一 块业 务 。 新 兴 技 术 公 司 向新 闻 出版领 域渗 透 ,数 字 出 版 业 务 获 得 较 大 进 展 。知 名 电子 商 务 网 站 当 当 、 京 东 、淘 宝 都 分 别 在近 两 年 开 始运 营 电子 书 分销 平 台业 务 ,亚马 逊也 正瞄 准 中 国电子 书市场 。 以盛 大 文 学 为 代 表 的原 创 内容 网站 已经 供 应
实 战 中来 。特 别 值 得 一 提 的是 ,随 着 移 动 互 联 网
时代 的 到来 ,移 动 互 联 网 出版 成 为 传 统 出版 获 取
网络 原 创 出版 物 )达 3 l 亿 元 ,数 字 报 纸 ( 不 含 手
机 报 )达 I 5 . 9 亿元 ,博 客达 4 0 亿元 ,在 线 音 乐 达 1 8 . 2 亿 元 , 网络 动 漫 达 1 0 . 3 6 亿 元 ,手 机 出版 ( 含 手 机彩 铃 、 铃音 、 手机 游 戏 等 )达4 8 6 . 5 亿元 , 网 络游 戏 达5 6 9 . 6 亿元 ,互 联 网广 告达 7 5 3 . 1 亿元。 手 机 出版 和 网络 游 戏 的 收入 在 数 字 出版 总 收 入 中所 占 比例 分 别 为 2 5 . 1 3 %  ̄ D 2 9 . 4 3 % ,两 者 合 计 占据 半 壁 江 山 ,这 说 明 手 机 出版 和 网 络 游 戏 依然
互 联 网 的发 展 ,使 数 字 出版 平 台 的开 放 性 逐 渐 成 为 行 业 发 展 的新 兴服 务 模 式 ,具 体 表 现 字 出版 产 业 在 快 速 发 展 的 同 时 ,在 诸 多领 域 也 取 得 了新 的进 展 与 突 破 。在 数 字 出版 产 业 发 展 壮 大 的过 程 中 ,政 府 主 管 部 门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07-2008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概况(一)“数字出版”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数字化的出版”。

它与传统出版不能截然分开。

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

前者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传统出版业日益加快的从出版工艺到出版介质再到出版物传播与流通方式的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这个步伐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出版业的生存方式;后者已经被层出不穷且日益壮大的新媒体公司所证明。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两者已开始出现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施普林格、爱思唯尔、汤姆森集团和约翰·威立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出版商正在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对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整合,向新的数字出版巨头转变。

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和新媒体公司,如Google、Wikipedia等,依据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力量或先进的理念也加入了数字出版的行列。

技术提供商对新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潜在垄断,引起了全球数字资源的新一轮争夺,并给传统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危机。

在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及中国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等一批传统出版企业正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同时,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中文在线,以及盛大、网易等一批数字技术企业也在加速向媒体公司转型。

在数字出版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数字出版赖以存在的各种环境在2007~2008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国民经济,特别是涉及新闻出版、IT 技术、信息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风险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在科技活动中,无论科技活动人员情况,还是科技经费筹集额度,以及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2.53亿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倾向调查:2007年我国国民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

2007-2008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概况(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的变化等,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2007~2008年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为36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

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的收入达7.6亿元,电子图书的收入达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 的收入达10亿元,博客的收入达9.75亿元,在线音乐的收入达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 的收入达150亿元,网络游戏的收入达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的收入达75.6亿元。

我们预测,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可能会达到530.64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

当然也应该看到,尽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整体上尚不足以对传统出版产业构成颠覆性冲击。

我国传统书报刊的整体收入2007年是990.08亿元,而数字化书报刊的收入2007年为19.6亿元,两者相比,数字化书报刊收入规模仅占传统书报刊的1.98%。

同时我们还发现,尽管2007~2008年集中出版的科技期刊数据库、个别文学原创网站、网络游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除此之外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在赢利模式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特别是传统出版单位开展的数字出版,在整体经营上尚未找到赢利模式,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阶段。

这也是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面前顾虑重重的主要原因。

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建网站、或与运营商签订各种委托数字化协议阶段,对数字出版本质缺乏认真研究。

同时,2007~2008年,也是数字出版从加强认识向实际操作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仅仅懂得数字出版很重要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操作,进而懂得如何经营。

目前,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问题。

由于整体上复合型人才的缺乏,造成了数字出版成本过高、机会把握不准、难以真正实现盈利。

实际上,目前的数字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技术的掌握还相当初级。

2008年6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发布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近半数多媒体数字报纸用户控制功能设置不完善,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没有真正实现多媒体化,1/3多媒体数字报纸读者交互功能差。

而当前的技术平台早已提供了这些功能,只是由于人才的缺乏和观念的落后这些功能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此外,传统出版单位的机制问题、数字出版的标准化问题、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对新媒体监管问题等,也都是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结果来看,数字出版在今后几年内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收入规模每年的增幅可能都会在50%左右。

与此同时,原创网站会迅速崛起,内容原创将会从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发展。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出版软件将会从流程管理为主向内容管理为主转移,CM 系统将会广泛应用。

在硬件方面,电子纸阅读器与数码印刷设备也将会同步快速发展,这将使跨媒体出版成为可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移动通讯成熟的收费模式下,手机出版虽然刚刚起步,但收入水平却不断高速攀升,已成为成长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类型。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会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发展,手机读物、手机视频等都会出现。

数字出版的下一个拐点很可能就是手机出版(但也应该看到,移动公司过于强大的垄断地位及其直接涉足内容生产的做法很可能会对新兴的数字出版业产业造成伤害)。

未来,数字出版将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

数字出版产业环境分析——国际环境出版业的数字化浪潮,首先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出版商就在积极开发在线数据平台,并且在专业出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表一是国外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状况,这些企业的数字化成绩,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表一:国外主要传统出版商及其数字出版物与国内传统出版单位不同,国外的出版企业由于经历了充分的市场竞争,产业集中度较高,便于实施数字化战略。

而我国近年来虽然成立了出版集团,但多是行政捏合,内部资源难以真正整合。

2007~2008年度(甚至更早),国外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已经从内容整合发展到商业运作上,特别是爱思唯尔今后3年在华年均提价15%(实际16.7%)的征订方案,表明其向商业化行进的步伐正在加快。

在内容数字化的同时,2007~2008年国外电子阅读器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也明显加快。

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巨头亚马逊推出名为Kindle的电子书阅读器。

尽管当前电子书市场规模有限,但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在2007年11月上市的几小时内就销售一空。

阿歇特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和圣•马丁出版社陆续使用索尼电子书阅读器,发送图书校样和其他预览材料。

2008年5月6日,电子阅读器伊利亚特(iLiad)登陆英国鲍德斯,成为英国首家销售电子阅读器的书商。

继鲍德斯之后,英国另一连锁书店集团瓦特斯通也启动了索尼电子阅读器销售业务……这些电子阅读器绝大多数使用了Eink的电子纸技术,这无疑将对纸质媒体形成新的冲击。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国外电子阅读器有荷兰的iRex、日本的SONY、美国的Kindle,国内的有易博士、翰林、博朗、汉王、方正、一步等。

国内的解放日报、广州日报也都在推出电子阅读器解决方案。

数字出版产业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

初步核算,200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

[1]应该说,2007~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正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驶入快车道的。

特别是2008年,与出版业和IT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增长率达10.5%,超过了10.4%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三产业发展强劲:包括新闻出版业、IT技术、信息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情况,可以更直接地反映数字出版产业的经济环境状况。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加指数、贡献率均呈增长态势。

表二:1996-2006第三产业各项指标增长情况[2]风险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和资本是永恒的话题。

2007~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内风险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密不可分,特别是新兴的数字技术公司和数字媒体公司,大多都是在风险投资的注入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投融资环境的发展,对数字出版产业本身的形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实际上,正是风险投资促进了我国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形成,并确立了竞争模式和赢利模式。

2008年上半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已经达380家左右,注册资本达1100多亿元,风险投资额增长幅度达58%。

表三反映了我国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情况:表三:2008年我国互联网企业融资情况[3][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的发言。

[2]根据《2007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制表。

[3]表中资料来自网上检索结果,由于时间关系未进行认真核实,如有不准之处敬请原谅。

数字出版产业环境分析——技术环境■科技活动:科技活动可以反映数字技术的活跃程度。

表四是根据《2007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制作而成,它反映了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业的活跃程度,也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从表四可以看出,无论科技活动人员情况,还是科技经费筹集额度,以及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这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来说绝对利好。

而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在技术和资金,以及人员上的持续投入,与这个大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各年度科技经费筹集与支出情况见图1。

表四:科技活动基本情况图1:科技活动基本情况各项指标增长图■软硬件收入:软硬件产业的发展,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前提和条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刚性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