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已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使用了数千年。
然而,对于其生理机制的理解仍然是有限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的一些主要理论。
首先,针刺镇痛的一种理论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穴位是人体的特定位置,通过针刺可以激活相关的神经传导路径。
当针刺穴位时,神经末梢会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如内啡肽、丙酸氨基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痛觉传递的信号,减少疼痛感。
其次,另一种理论是针刺可以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包括内啡肽、β-内啡肽和编码阿片肽的基因肽。
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以通过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减弱或抑制疼痛感。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释放。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通过调节GABA的释放,针刺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果。
最后,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炎症反应。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红肿、热痛等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等方式发挥镇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解释。
针刺镇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I 1
i 毫 业 研究 黾 哪艽
针刺镇痛晌坝代酮究进展
王允娜 邱连利 / 肃省 中医学校 甘
[ 摘 要 ]针刺镇痛 是指运用针刺 的方法 防治和治疗疼痛 的一种方法。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 的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觉和痛反 应两个成分。 目前有不少 学者致力于研 究针刺镇痛 的机理,笔者对近十年 的相关文献进行 了 整理。
[关键 词 ]针刺镇痛 研究 中医理论 医学 神经
中医理论 针刺治 疗疼痛 可 以追溯到 秦汉 时期 , 《灵枢 ・ 刺节真 邪 》 日 : 用针之类 , “ 在于调气。” 《素问 ・ 宝全形论》日:“ 凡刺 之真 , 必本 于神 。” 《 枢 ・ 灵 九针 十二 原 》日 :“ 以微针 , 欲 通 其经 脉 , 调其血 气 。” 由此 可知 , 刺具 有调气 和治 神的功 能 , 针 因而 具有 较好 的镇 痛 作用 。针 刺之 调气 , 即调 和气 血 。一 方 面在 于调 节气 血 的运 行 :气 为血 之帅 , 血为气 之 母 , 行则 血 气 行, 气滞则 血瘀 , 刺可 以使 气 血运行 正常 , 针 则血 瘀除 , 经脉 通 故日 “ 通则 不痛 ”; 一方 面针 刺可 以调节 脏腑 经络气 血 的盛 另 衰,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使阴阳平衡 、气血旺盛 , 脏腑经络得到温 煦濡养 , “ 则 荣则 不痛 ”。明代 ・ 武在 《 灸聚英 》中曾日 : 高 针 “ 龙摆 尾气 交 流 , 苍 血气 奋 飞遍 体周 。任 君疼 痛诸 般 疾 , 一插 须臾 万病休 ”。 这是 对针刺 镇痛 的效应作 了极 为形象 的描述 。 二 、现 代医学对 针 刺镇 痛 的认识 ( ) 代 生理 学对 针 灸镇 痛 机理 的研 究 例 有 以下 几个 一 现 , 观点 : 1 、针 灸 能激 活脊 髓 后 角胶 样 物质 内神经 元 , 抑制 疼 痛 的 传导 , 提高 了痛阈 ; 2 、针灸 启动 了 中枢 下行抑 制 , 内啡肽增加 ; 3 、针灸 产生损 伤性 电流 , 断痛感 传导 。 阻 同时改变 植物 神 经兴奋性 , 疼痛局 限 ; 使 4 、针灸使痛 阈上升 , 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 还 递质 X2 氨基丁酸 (A A 增高 , G B) 抑制缰核活动水平 , 提高痛阈 起到镇 痛作用 ; 5 、针 灸 能改 善局 部 组 织 的血 液微 循 环及 淋 巴代 谢 , 除 排 致痛物质 , 到镇痛 的作用 ; 达 ( ) 刺镇痛 的神经 化学 机制 : 二 针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 ( C 一 )是 目前 发现 最 强的 内源性 抗 阿 CK8 片物 质。许 多资料 指 出 ,在 整体动 物行 为或 中枢痛 反应神 经元 电活 动 的水 平上 ,腹 腔 、脑 室或 蛛 网膜 下腔 注 射 C K 8本身 C一 对 大 鼠的痛 阈没有 明显 影响 ,但能 选择 性对抗 电针 或吗 啡的镇 痛 作用 。徐满 英 等通 过实验 ,进 一步 证实 , C K 8的抗 电 C一 针 镇痛作 用 在 中枢 痛反 应神 经元 电活动 和整体 行为 反射水 平上 是 协 同一 致 的 ,而且 尾核 中 P N 和 PN 的电 活动作 为 观 察疼 E I 痛 和镇痛 指标 是确 实可行 的 。杨 东 晓 等通 过实验 证 明脑室 注 射 八肽 胆囊 收缩 素能 同时对抗 电针 对痛 奋神经 元或 痛抑 制神经 元 和甩尾 潜伏 期 的镇 痛 作用 ,且八 肽胆囊 收缩 素 的抗 电针 镇痛 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 同一 致 的;近年 来 , 多资料 表明 电针可促 进 内源性 阿片肽 的释放 , 许 所以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针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抗内源性 阿片肽镇痛作而实现的。提示 ,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 量或阻断束旁核中胆囊收缩素受体可以提高临床针刺的痛疗效 以及 束旁 核 中痛兴奋 神 经元 和痛抑 制神 经元 电活动作 为 观察疼 痛 和镇痛指 的影 响 三
实验动物学关于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概况

刺激 造成局部 组织 的损伤 , 致机体 释放 降低痛 阈的物质 P 、 导 K 5一H 、 、 T K 缓激肽等 , 这些有害 刺激分 布在 皮肤 、 肉、 肌 内脏 和 关节 的疼痛感受器 , 通过 A一8 纤维 和 C纤维传 至疼痛 中枢 ( 脊 髓 、 脑 和大脑 ) 丘 。此 外 , 痛 还 受 到 精 神 、 理 状 态 和 社 会 、 疼 心 经 济等多方面 的影 响 J 。 2 2 实 验 动 物 学 关 于 针 灸镇 痛 机 理 的 研 究 .
方面进行 深入探 讨 。 用整体观去看待 问题 。在今后针 灸镇 痛的现代机理研 究提供 参考 , 寻求更好 的临床 治疗效果 。
关键 词 : 灸镇痛机理 ; 针 实验 动 物 ; 究 概 况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 2 6 9 文 章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9 8 2 1 ) 2— 0 6— 3 R4 . A 10 7 X( 0 2 0 0 4 0
整理 收集近年来 关于针 灸镇痛的动物 实验 学研究进行概括 总结 。提 示针 灸镇痛是 在针 刺作 用下 , 由机 体 内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 经、 液、 体 酶等 多 因素的共 同参 与的结果 , 是致 痛和镇痛相对 立统一的 两个方 面的复杂 的动 态整合过程 。在针 灸镇痛 机 理的现代研 究 中, 关于动物 实验学研 究的报 道较 少, 主要 集 中在神 经、 液等方 面, 体 这仅 是冰 山一 角, 仍不 足 以弄 清其镇 痛 原 因; 物模 型与人体 虽然相近 , 毕竟存在差异 , 了彻 底弄 清针 灸镇痛 的机理 , 从 多水平 、 动 但 为 应 多角度 、 种差 异等 不 同 物
( A,. s10H ,0mi) 侧 “ 三 里 、 阴 交 ” 后 , 3m 0 3m ,0 z3 n 双 足 三 穴 不 仅有 明显的电针抑制伤 害性 放 电的作 用 , 而且 其抑 制作 用可 持 续 2 i 0m n以上 , 提示 电针镇痛作用在 横断脊 髓 的大 鼠身 上依 然 明显 存在 , 明了电针镇痛脊 髓机 制 的重 要性 。孙 文颖 等实 说 验用体重 20g一 0 5 3 0g的雄性 S D大 鼠, 以截 肢造成 创伤 疼痛 , 电针“ 华佗夹脊 穴” , 后 发现脊髓 I 一Ⅱ层 F S蛋 白表达 较对 层 O 照组 明显减少 , 提示 电针夹脊 穴对 脊髓初 级传 人 中枢伤 害性 传 入具有抑制作用 。何晓玲 等实验 用体 重 2 0g一 5 5 3 0g大 鼠 , 腹腔注射乌拉 坦麻 醉造模 , 璃微 电极 细胞 外记录 T ~L 脊髓 玻 。 1 背角会 聚 神 经 元 对 后 爪 伤 害 性 刺 激 的 反 应 , 察 到 低 强 度 观 ( 电针作用于与痛源 接近的“ 三里” 对背 角神经元 的伤 2V) 足 穴 害性反应 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 , 表现为 强 电针穴 位镇痛 作用 的广 泛性 。史 向党 等将 不 同频率 电针 的 S D大 鼠分别 随 机分 组 , 予 以脑立体定位技术 , 分别进行大 鼠双侧 v A的假损 及损毁 造 T 模, 利用 电针及 核团损毁技术 证 明了大 鼠双侧 中脑 腹侧 被盖 区 ( T 的 D 能 通 路 参 与 不 同 频 率 ( z 10H ) 针 对 甩 尾 V A) A 2H ,0 z 电 实验 镇痛。姬广 臣 等用体重 (0 2 )g的雄 性 s 20± 0 D大 鼠, 在 大鼠脚掌注射 角 叉 菜胶 造 成 炎 症痛 模 型 , 造模 前 电针 致 炎 侧
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针灸是早期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针灸治疗的范围较广,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针灸的疗效受到很多人的拥护和认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开始被广泛研究。
一、针灸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针灸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针灸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成,提高神经细胞生成的速度。
实验证明,针刺可以引起局部的痛感,这种痛感可以激发神经细胞的活动,激活神经元,从而促进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
2.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在实验中发现,针刺可以诱导小鼠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IL-1、IL-6、IL-10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着针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过程中。
3.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针灸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例如:针刺可以促进雌激素的分泌,调节生殖生理周期,在产后妇女的乳腺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
二、针灸的临床应用1. 针灸治疗关节炎由于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和炎症可能会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导致关节功能的丧失。
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微刺激和刺激产生热效应和细胞透明效应,调节关节囊内的组织状态和相关细胞的代谢过程,以及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和体内生物节律,从而缓解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
2. 针灸治疗慢性痛针灸可以改善慢性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等疾病。
在实验中发现,针刺能够诱导局部的脊髓和脑干皮质区神经元兴奋,并释放胡萝卜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物质,缓解慢性痛患者的疼痛。
3.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灸可以缓解消化系统的不适感和疼痛,例如:胃炎、胆囊炎等疾病。
实验中发现,针刺能够促进胆汁排放,改善食物消化和吸收,从而缓解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各种症状。
三、针灸的优点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有很多优点,包括:1. 针灸治疗没有危险和副作用针灸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微刺激和刺激产生的热效应和细胞透明效应是有限的,针灸治疗几乎没有危险和副作用。
针刺麻醉的原理

针刺麻醉的原理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传统的麻醉方式,在当今医学领域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干扰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针刺麻醉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领域,针刺麻醉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用于手术麻醉,还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本文将对针刺麻醉的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针刺麻醉的原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和神经系统。
针刺麻醉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针刺麻醉被称为“针砭”,是一种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刺麻醉的原理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麻醉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激活神经末梢,改变神经传导的方式,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麻醉的效果。
具体来说,针刺麻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麻醉效果:第一,刺激穴位可以产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内啡肽、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可以影响神经传导,减轻疼痛感知。
第二,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神经元的放电,从而减轻神经传导。
第三,刺激穴位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加快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传统的麻醉方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手术麻醉,还可以用于术后镇痛、慢性疼痛治疗等领域。
针刺麻醉在治疗疼痛方面尤为有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刺麻醉还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在临床应用中,针刺麻醉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穴位的选取,不同的穴位对麻醉效果有不同的作用。
其次是刺激的技术和强度,刺激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对麻醉效果也有影响。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
针灸止痛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来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它基于经络学和脏腑理论,认为疼痛是由于人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恢复经络的通畅和脏腑的平衡,从而调节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针灸的刺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止痛效果:
1. 神经调节:针刺穴位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产生电化学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大脑,改变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的感受。
2. 血液循环改善:针刺穴位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和养分的供应,帮助善导体化、祛湿化瘀,从而减轻病灶部位的炎症和肿胀,缓解疼痛感。
3. 激活自身调节机制:针刺穴位可以激活体内的自身调节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调整体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减缓疼痛的发作和进展。
总之,针灸通过调节神经、血液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改善病灶部位的病理状况,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效果有限,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针推1201 120102154 陈耀宗疼痛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多种缓解以至于消除疼痛的方法,针灸就是其中的一种古老的镇痛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针刺镇痛原理进行研究,几十年来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层次(从整体水平进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多角度(神经、体液和经络等)的探索,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针刺镇痛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
针刺镇痛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仅就此问题作简述。
1.脊髓的针刺镇痛机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痛觉信息加工、处理和译释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疼痛反射中枢,疼痛信息和伤害性信息经脊髓后根传入到脊髓,再经脊髓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方而继续上升到脑的不同节段,另一方而经传出神经层有大量的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电针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的痛放电减少一半以上,而达到镇痛作用。
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通过突触后抑制来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放电,以减少疼痛反应,表明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就已能抑制伤害性信息。
另据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的研究,表明脊髓水平的Y氨基丁酸、阿片肽和P物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2.脑干的针刺镇痛机制2. 1针刺信息与伤害性信息在脑干的相互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汇集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的信息,各种不同的纤维可以终止在同一个网状结构细胞上,针刺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后,二者均可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然后沿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向丘脑。
针刺穴位缓解或治疗镇痛原理的中医穴位论文

针刺穴位缓解或治疗镇痛原理的中医穴位论文摘要生命活动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服从最基本、最一般的物质运动规律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然而生命活动都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运动形式,它比人体、生命活动以外的物理化学复杂得多,特殊形生命活动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服从最基本、最一般的物质运动规律-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然而生命活动都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运动形式,它比人体、生命活动以外的物理化学复杂得多,特殊形式表现出这些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
早在10余年前恩格斯就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精辟地指出"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又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这里又上升到了更高的阶段";.自然科学发展至今我们在边缘学科中才认识到物理化学之间,出现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吐纳导引充满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的全过程,这就是物理学与化学之间上升到了更高的阶段,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表现形式。
因此,应开设对生物物理学课题的研究,把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这一边缘学科作为的传统中医疗法早日走向世界的桥梁。
呼吸循环代谢的过程就是物理化学的过程,消化吸收代谢的过程就是化学物理的过程。
研究生物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这一边缘学科,就是研究呼吸循环代谢与消化吸收代谢产生的物质运动变化和生物信息变化的规律,这就是科学的理想,求真的目的。
我在03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针刺外关穴透支沟、三阳络穴、太阳穴透瞳子腰穴治疗偏头痛70余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余例,针刺手针穴治疗急性胸腰软组织扭挫伤600余例,均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刺足三里穴或用维生素K3注射液封闭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腹痛190余例,不但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于鉴别内、外科腹痛的病情观察,防止误诊、漏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将上述针刺镇痛的原理进行综合分析如下:过去一种认为针刺镇痛的原理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的,其中枢神经递质有以下几种:一是5-经色胺(5一HT):二是儿茶酚胺,它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是乙酸胆硷(ACH);四是类啡肤等,且多数认为ACH和5&·HT有加强针刺镇痛的作用.另一种认为,针刺镇痛的原理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针刺穴位一般要诱导20至30分钟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镇痛机理的现代医学研究针灸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治疗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表面的一些特殊位点,即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迄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治疗范围非常广泛。
针灸已在160 多个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中应用,世界卫生组(WHO)也推荐针灸可用于43 种疾病的治疗。
在针灸的众多治疗作用中,针刺相关穴位所产生的镇痛作用最为人们所关注,也是西方现代医学开始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最主要领域,本文就近年来针刺镇痛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针刺镇痛研究概况30 多年前,针灸在西方的应用仅限于亚洲裔人群目前,而随着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技术的独特性引起了西方主流医学界的高度兴趣,也就此打开了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大门。
1992 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替代医学委员会。
1997 年,根据一些设计严谨并设有合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发表了一项声明,确认了针灸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治疗中有显著疗效。
1998 年,针灸成为最受美国医生欢迎的替代医学疗法。
1999 年NIH 成立了国家替代医学中心。
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与针灸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在SCI 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973-1997 年,平均于每年148 篇,其中98 篇为论著,而从1998 年到2009 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00 篇,其中450 篇为论著。
在1991 年到2009 年总共发表的3975 篇针灸相关的研究论文中,有41%(1647 篇)是与疼痛和镇痛相关1。
因此,从在某种程度来说,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过程中也是东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的一个过程。
2.针刺镇痛的东、西方医学理论基础相对于治疗来说,中医针灸的哲学基础更强调预防。
中医认为自然界共生着两种相互对抗而又相互补充的力量,即为阴和阳,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能够调节体内关键性能量,也就是“气”的流动。
当人处于健康状态时,阴和阳是平衡的,“气”的流动是平顺的、规则的;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对“气”产生干扰,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还认为,“气”是在体内的网络状管道中运行的,起到连接内部器官与皮肤表面的作用,这些管道就是所谓的“经络”,人体上361 个穴位就分布在这些经络上。
基于这一理论,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当通过针刺穴位使“气”运行通畅时,疼痛则自然缓解2。
但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尚没有发现有“经络”这种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解剖学基础。
然而,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确实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疾病,因此,经络可能不是一种物质,而更可能是一个功能性的集合体,是神经、循环、内分泌、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的集成表现。
40 多年来,众多中外学者应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了大量针刺镇痛的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初步构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理论框架,即针刺是通过兴奋传入神经,调节疼痛在脊髓的信号传导以及在大脑的感知,进而产生镇痛效果。
许多动物、人体以及影像学研究都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开展研究的3。
3.针刺镇痛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多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精神心理成分和生理作用,而针刺镇痛的生理作用有赖于穴位的选择、是否产生得气感、针刺后的刺激模式、强度、持续时间、遗传个体差异性等。
3.1 穴位的选择针对不同疾病引起的疼痛,穴位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镇痛的效果。
现代的针灸研究者通常会是采用中医针灸师依据中医理论所选取的选穴。
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本质的理解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即西医对疾病的定义是限定和量化的,而中医更强调整体观,认为疾病是机体各功能间、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因此,基于恢复机体平衡的理念,穴位的选择至少应该遵从以下三个原则:①在经络体系中,选择正确的经线比选择正确的穴位更重要;比如应该选择胃经治疗胃部相关疾病;②采用距离发病器官较近的器官,比如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金门穴(BL63)治疗眼部疾病,因为膀胱经是达到头部,连接眼睛内眦的。
③哪里有痛,哪里就是转运节点,这就选择阿是穴,即手指触诊感到有压痛的地方。
在现代针灸的实验研究中,实际已应用的穴位并不多,据统计,SCI 收录的针灸相关的研究中(1899-2010),有三个穴位应用最多,分别是合谷穴(LI4)345 篇,足三里穴(ST36)299 篇,内关穴(PC6)259 篇,另外研究较多的穴位是百会穴(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列缺穴(主要治疗颈部疼痛)、委中穴(主要治疗腰背痛),分别在34、10、8 篇研究中应用4。
3.2 穴位的特异性在一篇针对“针灸穴位特异性”问题的全面综述中,Zhang 等 5 发现,在12 项临床试验中,与非穴位或不相关穴位的假针刺组相比,半数试验显示真穴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是有合适的对照组。
在 6 个低危险度倾向的试验中,有 5 个试验显示假针刺组与针刺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近期的一个综述中,有作者甚至认为,假针刺组与针刺组一样有效。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说,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针刺,都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似乎是不合理的。
由于体表神经的分布并不是均一的,因此刺激某些部位应该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似乎应该更合理。
针对不同疾病,穴位的特异性3.3 非穴位的选择与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治疗作用的特定穴位相比,选择一个针刺点作为对照组似乎更难。
更加中医的理论,身体上分布着14 条“经”,类似于交通干道,和无数的“络”,类似于由干道上分出来的小道,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很难找到完全不受经络影响的部位。
鉴于大部分的经集中分布于肢体和躯干的前面或后面,躯干的侧面和肩部似乎更适合作为“非穴位”;另一个较为通用的方法是在距离真穴数毫米或数厘米处,任选一点作为对照组。
再者,为了避免另一条经线的影响,可选择两条相经线的中点作为非穴位对照,理论上来说,对两条经线的影响都很小。
3.4 得气感在临床实践中,中医针灸医生特别强调针感,认为只有在针刺穴位部位病人出现一种特殊感觉的时候,针刺镇痛的效果才明显。
这种特殊的感觉被描述为酸、胀、麻木和沉重感,被称为“得气感”。
与之相对应的是,针灸医生指尖上也会产生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被牵住,旋转或上下移动针体的阻力增强。
3.5 累积效应给予针刺穴位后,动物和人体的实验都显示,疼痛的阈值是逐渐升高的,提示针刺的镇痛效果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而且,在针刺结束后,这种镇痛作用尚能持续一段时间。
这些实验采用的疼痛模型是由钾离子引起的急性痛,测痛点选择在头部、胸部、背部、腹部和腿部等8 个位点,镇痛作用稳定,且维持了100 分钟。
其中对合谷穴的研究显示,针刺合谷穴后,痛阈逐渐升高,针刺20-40 分钟后达到顶峰,并在针刺结束后,维持大约30 分钟6,7。
3.6 耐受现象1979 年,Tang 等8 首次发现电针刺的持续时间与镇痛效果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针刺30 分钟可以提高大鼠的痛阈89%,但若持续给予电针刺激,痛阈不会进一步升高,反而会逐渐降低,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即耐受现象。
这种针刺镇痛的耐受现象可能不但与中枢阿片肽受体的失活或下调有关,而且与针刺在引起阿片肽释放的同时,也会引起抗阿片肽的物质(如缩胆囊肽)有关,随后,Han 等9 也证实心室内注射抗缩胆囊肽血清可以翻转针刺镇痛的耐受现象,在连续 6 个小时的针刺过程中,针刺依然能够产生镇痛作用。
因此,不建议采用持续的电针刺激。
有报道显示持续30 分钟是较为合理的针刺持续时间。
至于针刺的间隔时间,则依据疾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Liu 等10 报道在炎性相关疾病中,1 周 1 次最有效,其次是1 周2 次,1 周5 次则没有治疗效果。
3.7 个体差异性针刺镇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一项比较三种针刺模式镇痛效果的实验中发现,针刺和电针刺激都能够显著升高痛阈。
在11 个受试者中,有 5 个镇痛效果显著,而在这个 5 个受试者中,有 2 个仅对电针刺激有效果,而 3 个仅对手动针刺有效果。
这些结果提示,针刺镇痛的效果不但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且与针刺的模式有关11。
另外,这种个体差异性可能与遗传有关12。
3.8 频率依赖性有证据显示,电针穴位刺激的频率不同,激活的神经通路也不相同。
Sluka 等13 在对关节炎大鼠的研究中发现,低频电针刺激(2Hz)可以增加脊髓中5-羟色胺的释放,而高频针刺则没有此作用。
而另一方面,高频电针刺激(100Hz)可以减少脊髓背角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释放,低频则没有此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频率的镇痛效果似乎与疾病的类型相关,Zhang 等14 发现,在大鼠的炎症反应模型中,10Hz,而非100Hz,能够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达到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一个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Sun 等15 发现2Hz 电针30 分钟能够显著抑制冷刺激的高敏感性超过24 小时之久,而100Hz 电针则无此作用。
目前,大部分研究显示低频电针的镇痛效果要好于高频电针,但在缓解脊髓创伤引起的肌肉痉挛治疗中,100Hz 效果要好于2Hz16。
3.9 刺激强度与频率相比,电针的强度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于频率,强度的可变化空间不大,即只能在感觉阈值与疼痛阈值之间变化,这种变化一般不超过 6 倍(0.5-3mA),而频率的变化则能够达到50-100 倍(1 or 2-100Hz)。
能够引起镇痛效果的电针强度似乎与机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Barlas 等17 报道在没有病理性疼痛的健康志愿者中,需要较高强度的刺激才能够提高痛阈。
Wang 等18 比较了两种强度的电针刺激对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发现4-5mA 的经皮电刺激能够减少镇痛药的需要量大约为34%,而9-12mA 的刺激能够减少65%的镇痛药量。
而在炎性条件下,似乎低强度的刺激更有利。
3.10 精神因素在临床的治疗干预过程中,药物、生理、手术的作用通常伴随着精神因素的影响,针刺镇痛的过程中,同样也伴随着精神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针刺所产生的生理作用与患者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是并存的,并且这两种作用很难截然区分。
Kong 等19 发现对针刺效果的正面期待心理能够增强针刺镇痛的效果,即不但主观的疼痛感觉评分降低,而且对伤害性刺激的脑功能成像也发生了改变;他们还发现期待心理能够在一些特定的部分产生镇痛作用。
另外,该研究组还发现虽然针刺能够引起一些特定脑区的功能变化,但假针刺能够产生与真针刺相近的镇痛效果。
他们推测,期待能够激活前脑的一些脑区,进而影响到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对疼痛的整合,而针刺则是激活自外周到中枢神经传导进而抑制皮层对疼痛的感知和整合的,也就是说精神因素引起的镇痛与针刺镇痛所激活的神经传导通路可能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