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题与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题与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题与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练习同步练习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案牍()陋室()德馨()鸿儒()调()素琴2、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

(3)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草色入帘青(6)谈笑有鸿儒..(7)往来无白丁(8)可以调素琴...(9)阅金经(10)无丝竹之乱耳....(11)无案牍之劳形(12)无案牍之劳形...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 1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2020)第16课《陋室铭》练习题与答案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阅读理解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何陋之有”中“之”的用法是()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3、开头前三句,实写的是和,虚写的是和。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已身。

积累拓展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

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指陈元方。

5.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陋室铭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陋室铭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陋室铭》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课内简答题】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陋室铭】陋室,。

铭,。

2、【名】。

3、【灵】。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馨,。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鸿儒】。

鸿,。

7、【白丁】。

8、【调素琴】。

调,。

素琴,。

9、【金经】。

10、【无丝竹之乱耳】。

丝,。

竹,。

11、【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形,。

12、【南阳诸葛庐】。

13、【西蜀子云亭】。

14、【何陋之有】?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惟吾德馨.:②无案牍之劳形.:③无丝竹..之乱耳:④谈笑有鸿.儒:⑤有仙则名.:⑥有龙则灵.:⑦惟吾德馨:2、一词多义:名①有仙则名:②不能名其一处也:是①斯是陋室:②当是时:之①无丝竹之乱耳:②花之君子者也:3、判断文言句式:何陋之有:三、课内简答题: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仙”和“龙”比喻什么?本文主旨句是什么?该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写作角度有何不同?5、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9、文中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意思,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陋室铭】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诚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出名,有名。

3、【灵】灵验。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七下《陋室铭》练习题和答案

七下《陋室铭》练习题和答案

陋室铭本文的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1.本文选自《全唐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 第16课 短文两篇(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 第16课  短文两篇(解析版)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亵.玩(xiè) 噫.(y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6)无丝竹..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8)可爱者甚蕃.(多)(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12)香远益.清(更加)(1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15)陶后鲜.有闻(少)(16)宜.乎众矣(应当)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16课《陋室铭》经典练习(原卷版+解析)

第16课《陋室铭》经典练习(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经典练习学习要点——名师高效引领【感知课文】《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还隐有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

文章多用对偶、押韵、排比,潇洒有致,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用孔子的话,表现出作者高尚的情趣。

【学法点拨】1.反复诵读,在吟咏背诵中感悟文章的主题。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与时代背景,把握文章寄托的感情。

3.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喜爱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凝炼、句式整齐、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的特点。

4.查找一些后人引用或评议文章的资料,加深理解。

自主学习——学习要点检索1.苔.()痕2.德xīn()3.案牍.()4.鸿rú()5.西蜀.()1、描写陋室环境突出陋室之雅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是:,。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以古代名贤自况):,。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1.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答: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答:合作探究——重点难点研读【问题探究】一、(鉴赏语言)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句中“上”“入”二字有何表现力?答:二、(理解句子)1.“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答:2、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吗?答:三、(体会情感)《陋室铭》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为什么以“陋室”类比古贤的居室?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答:四、(综合探究)1.“惟吾德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这些文字在文中的作用如何?答:【品悟写法】一、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课时练习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课时练习附答案

第16 课《短文两篇》课时练习第1 课整体感知1.指出“龙”“仙”比喻什么?2.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3.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4.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课内精读阅读《陋室铭》,完成下列问题。

6.解释句子中加括号字的意思。

(1)( 斯) 是陋室, ( 惟) 吾德 ( 馨) 。

(2)谈笑有 ( 鸿) 儒,往来无 ( 白丁 ) 。

(3)可以调 ( 素) 琴,阅 ( 金经 ) 。

(4)无 ( 丝竹 ) 之乱耳,无 ( 案牍 ) 之( 劳) 形(5)山不在高,有仙则 ( 名 ) 。

7.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 .代词 C .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 .宾语提前的标志A. 何陋之有? ()B. 忘路之远近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E.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 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第2 课整体感知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 ;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课内精读阅读《爱莲说》,完成下列问题。

7.解释加点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练习同步练习一(基础积累)、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案牍()陋室()德馨()鸿儒(调()素琴2、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2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成为种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2)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3)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草色入帘青6)谈笑有鸿.儒7)往来无白丁8)可以调.素琴9)阅金经10)无丝.竹.之乱.耳11)无案.牍.之劳形12)无案牍之劳.形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A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6.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二、阅读理解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 “何陋之有”中“之”的用法是()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3、开头前三句,实写的是和,虚写的是和。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4. 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5.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同步练习二(链接中考)【一】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2 分)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二】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A 有龙则灵.灵.异. B.草色入.帘青映入C.可以调.素琴调弄D.无案牍之劳.形劳累2、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 分)A..惟.吾德馨惟.手熟尔B.有仙则名.卷卷有爷名.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D.可以.调素琴公亦以.此自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同步练习三(原文填空)1 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2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3. 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4.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5. 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6. 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7. 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8.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9.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10. 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11. 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12. 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13. 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14.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参考答案同步练习一一、基础题1. 、给加粗的字注音。

dúl òu xīn hóng r út i áo解析:根据字典查找正确的字音即可。

2、基础知识。

(1)刘禹锡集,唐朝刘禹锡梦得(2)用来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用韵(3)对偶解析:根据自己的文学积累填写即可。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首先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意思是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描写的是写陋室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意思是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突出交往之雅。

4. 解释下列词语。

(1)出名(2)灵异(3)这(4)只德行美好(5)映入(6)大(7)没有学问的人(8)调弄(9)阅览(10)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使受到扰乱(11)官府的公文(12)使身心劳累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我们首先理解所在语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我们要注意特殊的用法。

劳,使动用法,使........................... 劳累。

名,名词做动词,出名。

5、D 解析:根据老师对骈句和散句的结构特点回答即可。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解析:本题是考查语句停顿,划分停顿时,结合语句的意思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划分停顿。

A 项应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项应该是: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项应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阅读理解题1、翻译下列句子。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了,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说说笑笑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无学文的人。

(4)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解析:本题是翻译句子,我们首先理解重点的词语和句式,然后翻译语句。

①句中名,名词做动词,著名。

③句中“何陋之有” ,是宾语前置。

2.E解析:本题是考查“之”字的用法。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该是“有何陋之”,“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3.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解析: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注意类比手法的运用,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其实后文还有。

4.A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内容,A 项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意思是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

所以应该是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

5.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我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所以是托物言志。

同步练习二:链接中考一1、(1)有名(出名、闻名)(2)大(3)干扰(扰乱、使⋯⋯乱)(4)形体(身体)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 D (“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链接中考二1、D(劳,使动用法,使... 劳累)2、 A.(只)其他选项:B.出名姓名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D. 连词来介词凭借3、(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

(2)可以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

4、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同步练习三(原文默写)1 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 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 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 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7. 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8.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9.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0. 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1. 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2. 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3. 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4.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