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加康复训练治疗前庭中枢性平衡障碍对照观察
电针背俞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病人平衡功能障碍的对照研究

中频 电治 疗 肩 手 综 合 , 有 良好 的镇 痛 肿 , 且 有 抑 制 交 感 神 经 功 能 , 血 消 并 改
231.
[ ] 胡 永 善. 编 康 复 医 学 [ . 海 : 旦 大学 出版 社 ,0 5 14 6 新 M] 上 复 2 0 ,7. [] 缪鸿石, 7 红树 荣 . 卒 中 的康 复 评 定 和 治 疗 [ . 京 : 夏 出 版 脑 M] 北 华
[] 倪朝 民. 经康 复 学[ ]北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0 8 7 1 神 M . 人 2 0 :0—7 . 3 E ] 朱 镛 连 . 经 康 复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0 l5 3—54 2 神 M]北 人 2 0 :4 4. E ] 黄如 训 , 秀 龄 . 3 梁 临床 康 复 病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9 9 M] 北 人 19 :
( 邮编 :1 0 0 ; 小 玲 , 作 于 延 安 大 学 附 属 医 院 。 7 6 0 )李 工
( 稿 日期 : 0 0— 8—0 ) 收 21 0 3 ( 稿 日期 王 雅 洁 ) 收
[] 陈 立 典 , 永 胜 . 瘫 后 肩 手 综 合 征 的 综 合 康 复 [] 中 华 理 疗 杂 4 田 偏 J.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C e n t r a l Ho s pi t a l  ̄i n x i a n g 4 5 3 0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0 b j e c t i v e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o f e l e c t r o a c u p u n c t u r e p l u s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i n t r e a t i n g c e r e b r a l
・
临床 研 究 ・
电针配 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李 芳
( 新 乡市中心医院, 新乡 4 5 3 0 0 0 )
【 摘要 】 目的
观 察电针配合康 复训练 治疗脑 性瘫痪的临床 疗效 。方法
将 1 0 4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
疗组和对 照组 , 每组 5 2例 。两 组均接 受常规 药物治疗, 治疗 组在此基础上采用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 对照组采 用 单纯 康复训练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 大运动 功能 ( G M F M ) 评分 、肌张力评分 、综合 能力评分 、发育商 ( D Q )
・
7 9 0・
S h a n g h a i J AC O. mo x 7
文章编号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7 ) 0 7 - 0 7 9 0 - 0 5
pa l s y . M e t ho d A t o t a l of 1 0 4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we r e r a n d o mi z e d i n t o a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a n d a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蒋志云.顾烨.储宇霄(宜兴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 无锡 214200)【摘要】目的:分析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80例BPPV残余症状患者开展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40例,行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部不适、走路不稳、头晕持续时间、情绪性、功能性、躯体性、焦虑亚量表(HADS-A)、抑郁亚量表(HADS-D)评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BPPV残余症状患者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各项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负性情绪,缩短各项症状持续时间,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前庭康复训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药物;血流动力学;情绪【中图分类号】R7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3)8-0023-04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属于一种周围性眩晕,又名为耳石症,在所有眩晕患者中该病占比约为17%~42%。
该病主要采取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具有安全性、便捷性和有效性等特征,有研究显示,该方式治疗有效率约为71%~92%。
绝大多数患者接受治疗后,其典型症状均会消失,例如眩晕、位置性眼震等,但是少数患者会出现残余症状,常见的有颈部僵硬、头重脚轻、头部昏沉不适、走路不稳等,这些症状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到日常生活,患者容易出现负性心理[1]。
人们普遍缺乏对BPPV残余症状的关注,通常情况下不予以治疗,或者对于程度严重者,采取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前庭康复训练属于物理疗法,该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平衡能力,改善眩晕症状,能够帮助患者快速形成前庭代偿,重建大脑平衡,但是目前有关于该方式治疗BPPV残余症状效果的报道较少,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系统、明确信息支持[2]。
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疗效分析

・
17 0 0・
实 用 医技 杂 志 2 0 0 8年 3月第 l 第 8期 J 5卷 P
,Mac 2 0 Vo . 5, rh. 0 8, 1 1 No. 8
李 XX。 ,9岁 , 师 。 o 5年 6月 2 男 2 厨 20 O日就 诊 。 痛 反 腰 复 发 作 3a3d 因劳 累 腰痛 又发 作 。 坐 久立 及 弯 腰 时 疼 痛 , 前 久 加 重 , 下 肢放 射 痛 。 格 检查 : 无 体 双侧 骶 棘 肌 紧张 。 三横 突 尖 腰 部 压 痛 明显 , 可 触及 一 硬 结 , 腰 拾物 试 验 阳 性 。诊 断 为腰 并 弯 三横 突 综 合征 , 予 小 针 刀 治疗 , 作 同上 。 针 后 即 感 腰痛 即 操 出 明显 减轻 , 后 疼 痛 消失 , 3d 腰椎 活 动 自如 , a 追 访 未 复发 。 1 后
第 三腰 椎 位 于腰 部 的 中心 , 其横 突最 长 、 宽 、 端 较厚 最 末 且 向 后翘 ,第 1 ~3腰 神 经 后 支 穿过 横 突 的 肌 筋 膜行 于横 腰 突 背 部 ; 由于第 三 腰 椎横 突 的 特殊 地 位 和 作用 ,其 活 动 幅度
大 , 端 所承 受 的 拉力 也 教 其 他腰 椎 横 突大 , 末 当腰 部 受 力 过大 或 因 工作 长 期处 于 不 良体 位 ,易 引起 第 三 腰椎 横 突 末 端软 组
中 枢性 协 调 障碍 是 德 国学 者 V 博 士 在 17 0 9 6年 提 出 的 , 那 些 有 脑损 伤病 史 、 育 障碍 、 性 运 动 障 碍 等 临 床 表 对 发 脑 现 ,但 不 能 确切 地 诊 断 为脑 瘫 ,而将 来 又 可 能发 生 脑 瘫 的孩 子, 出于 早期 诊 断 、 期治 疗 的 目的 , 诊断 为 “ 早 而 中枢 性 协 调 障 碍” 。对 3 6例患 儿 进行 超 早 期 的 综合 康 复 治疗 效 果 明 显 。
《电针躯干肌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电针躯干肌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后常常导致患者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电针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电针躯干肌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电针治疗结合常规药物治疗,以躯干肌为主要刺激区域;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评估。
3. 评价指标本研究的评价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等方面,采用相关量表进行评分。
具体指标包括:Brunnstrom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简单反应时间等。
三、研究结果1.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Brunnstrom 分级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
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2. 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Barthel 指数显著提高(P<0.05),简单反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
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电针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轻微不适如局部肌肉疼痛等在调整刺激强度和治疗后可迅速缓解。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在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电针躯干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降低简单反应时间。
此外,电针治疗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因此,电针治疗可以作为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操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操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前庭功能康复操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前庭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前庭功能康复操。
结果:两种治疗模式对患者的DHI评分、SBPS评分及QOL评分均有效,但观察组的DHI评分、SBPS评分及QOL评分改善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结论:前庭功能康复操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前庭功能康复操;前庭功能障碍;应用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是内耳的器官之一,和半规管、耳蜗紧密相连,共同组成内耳骨迷路。
与视觉和本体感觉相互协调从而维持身体在空间适宜的位置。
其中前庭系统功能最为重要。
前庭功能障碍是指前庭功能的失平衡状态,包括前庭功能低下或丧失和前庭功能过激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很多患者出院后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锻炼,来恢复前庭功能。
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积极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效果,是患者及医护人员关心的问题。
现阶段,除了依靠药物、手术治疗眩晕外,还可进行前庭功能康复操练习。
前庭功能康复操是治疗外周、中枢性眩晕及平衡障碍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前庭反射和前庭脊髓反射的基本原理,依靠大脑的适应性、可塑性及代偿功能,促进平衡功能的再建立,以改善病人的主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前庭功能康复操在前庭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前庭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
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
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前庭功能康复操在前庭功能障碍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前庭功能康复操在前庭功能障碍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李娜;胡娟娟;谢菁;王红【摘要】[目的]探讨前庭功能康复操在前庭功能障碍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前庭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前庭功能康复操训练, 比较两组病人眩晕残障量表 (DHI) 、心理弹性量表 (CD-RISC)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SPBS) 评分、满意度、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干预后6周DHI评分为(16.38±5.85) 分、CD-RISC评分为(79.16±9.25) 分、SPBS评分为(22.14±5.01) 分、满意度为 (91.6%) 、有效率为 (95.0%) 、住院时间为(8.80±0.85) d;对照组干预后6周DHI评分为(26.24±6.23) 、CD-RISC评分为(66.92±8.76) 、SPBS评分为(24.99±2.37) 、满意度为 (75.0%) 、有效率为(83.3%) 、住院时间为(11.25±1.82)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前庭功能障碍病人进行前庭功能康复操训练, 有利于减轻病人眩晕症状和自我感受负担, 提高病人的心理弹性、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和满意度.%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ffect of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i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vestibular dysfunction.Methods: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vestibular dysfunction admitted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trained with vestibular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The dizziness disability scale mental (DHI) , elasticity scale (CD-RISC) , the 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 (SPBS) , satisfaction degre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scores of DHI, CD-RISC, SPBS and satisfaction were (16.38±5.85) , (79.16±9.25) , (22.14±5.01) , (91.6%) , respectively.The effective rate was 95.0%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8.80±0.85) days.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HI score was(26.24±6.23) , the CD-RISC score was (66.92±8.76) , SPBS (24.99±2.37) , the satisfaction rate was 75.0%,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3.3%,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was (11.25±1.82) day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orP<0.01) .Conclusions:Vestibula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were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vestibular dysfunction.It is beneficial to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vertigo and self-perceived burden, to improve the patients′psychological resil ience, therapeutic effect,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9(033)003【总页数】5页(P417-421)【关键词】前庭功能康复操;前庭功能障碍;眩晕;生活质量;满意度;自我感受负担;心理弹性【作者】李娜;胡娟娟;谢菁;王红【作者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6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和空间定向系统的子系统,包括内耳半规管以及前庭内的椭圆囊和球囊。
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及平衡训练仪治疗小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

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及平衡训练仪治疗小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关亚新ꎬ张丽荣(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1.神经内科ꎻ2.康复科ꎬ黑龙江㊀牡丹江㊀157000)㊀㊀摘要:㊀目的㊀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及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治疗小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的疗效观察ꎮ方法㊀选择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患者60例ꎬ采用随机法分为2组ꎬ每组30例ꎮ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ꎬ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和平衡训练ꎮ治疗4周后ꎬ以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标准观察治疗前后小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变化ꎬ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观察其疗效ꎮ结果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Berg评分差异无显著性ꎬ4周后治疗组评分(45.86ʃ13.06)较对照组评分(33.26ʃ12.76)升高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两组治疗前Barthe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ꎬ4周后ꎬ治疗组评分(63.80ʃ10.53)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51.63ʃ9.85)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ꎮ结论㊀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及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治疗小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的疗效显著ꎬ值得推广ꎮ关键词:㊀电针ꎻ头穴ꎻ康复训练ꎻ小脑梗死ꎻ平衡障碍中图分类号:R246.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7550(2019)01-0079-03㊀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课题(2012-297)㊀作者简介:关亚新(1966-)ꎬ女ꎬ硕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ꎮ㊀通讯作者:张丽荣ꎬE-mail:zhanglirong525@sina.comꎮ㊀㊀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ꎬ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ꎬ小脑梗死后患者出现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ꎬ找到一种有效快速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1]ꎮ课题组在临床治疗中发现ꎬ采用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及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治疗小脑梗死患者平衡障碍ꎬ效果显著ꎮ现报告如下ꎮ1㊀对象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小脑梗死患者共60例ꎬ均为住院患者ꎮ其中男32例ꎬ女28例ꎻ年龄最小30岁ꎬ最大87岁ꎬ平均(53.06ʃ18.25)岁ꎻ病程最短3dꎬ最长76dꎬ平均(17.34ʃ10.62)dꎮ采用随机法分为2组ꎬ每组各30人ꎮ治疗组:平均年龄(53.13ʃ17.86)岁ꎻ男21例ꎬ女19例ꎻ平均病程(17.22ʃ10.21)dꎮ对照组:平均年龄(53.05ʃ17.91)岁ꎻ男21例ꎬ女19例ꎻ平均病程(17.21ʃ10.22)dꎮ两组患者在性别㊁病程㊁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ꎮ1.2㊀诊断标准㊀以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分类标准»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标准[2]ꎮ并且头部CT或MRI确定诊断为小脑梗死ꎮ1.3㊀纳入标准㊀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ꎻ自愿参与试验性治疗ꎬ意识清楚ꎬ无高级脑机能障碍ꎬ发病24小时内无症状加重ꎬ能配合治疗ꎻ能在睁眼状态下维持独立静态站立至少1min者ꎮ1.4㊀排除标准㊀伴有严重高级脑机能障碍㊁言语障碍㊁偏侧忽略ꎬ不配合治疗ꎻ伴有严重的合并症ꎬ如心肺疾病㊁严重骨关节疾病者㊁有脑梗死病史遗留肢体运动障碍者ꎻ需要长期服用抗眩晕药㊁镇静安眠药ꎬ不能停药者ꎮ1.5㊀方法㊀对照组:给予抗凝㊁降纤㊁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ꎬ有合并症的进行对症治疗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ꎬ加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和平衡训练ꎬ为每个患者制定适合的康复训练计划ꎮ平衡训练进行静态平衡㊁自动平衡㊁他动平衡的训练ꎮ遵循循序渐进原则ꎬ支撑面由大到小ꎬ稳定极限由大到小ꎬ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ꎬ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ꎬ从睁眼到闭眼ꎬ从双足到单足ꎬ从直线走到绕行ꎬ因人而异循序渐进ꎮ平衡训练系统包括:显示器㊁四点平衡平台㊁软件3部分组成ꎮ平衡功能测评时ꎬ患者按照指示ꎬ自然站立在平台的压力感受器相应的位置上ꎬ凭借显示器上光标的闪动可以直观地了解自己的重心位置㊁负重情况ꎮ平衡功能分析软件通过对8个姿势的测试ꎬ检查视觉㊁前庭觉㊁本体感觉及中枢神经系统对平衡功能的影响ꎬ统计出患者的跌倒风险指数ꎮ根据评定的结果选择视觉反馈训练模式ꎬ设置训练参数ꎬ改变训练的方式和难易程度ꎮ训练时患者眼睛注视显示屏上的光标和目标球ꎬ每完成一次光标向目标球的接触ꎬ就完成了一次身体重心的转换ꎮ平衡仪反馈训练系统原理是利用视觉和听觉反馈信息来训练平衡功能ꎬ它可以逐项训练平衡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称性㊁静态稳定性㊁动态稳定性)ꎬ也可以综合一起训练ꎬ同时还能训练患者反应能力㊁协调性㊁肌力等功能ꎬ全面的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ꎮ每日治疗1次ꎬ每次40分钟ꎬ每周5次ꎮ电针头穴法ꎬ双侧平衡区上点下点各针刺一针ꎬ上针接正极下针接负极ꎬ患者取侧卧位ꎬ常规消毒后ꎬ以30号1.5寸毫针针刺ꎬ然后应用鑫升牌G-6805Ⅱ型电针仪ꎬ选用疏密波ꎬ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ꎮ每次留针30分钟ꎬ1日1次ꎬ每周5次ꎬ14日为1疗程ꎮ1.6㊀评价指标㊀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4周后各评定1次ꎮ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进行评价ꎮ由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两人共同完成ꎮBerg平衡量表共14项[3]:站起㊁坐下㊁独立站立㊁闭眼站立㊁上臂前伸㊁转身一周㊁双足交替踏台阶㊁单腿站立等ꎬ每个项目得分最低0分ꎬ最高4分ꎬ总分56分ꎮ改良Barthel按Barthel指数制定疗效标准[4]:显效:60分以上ꎬ有自理能力ꎻ有效:40~60分ꎬ需要扶持帮助ꎻ无效:40分以下ꎬ需要较多扶持帮助ꎬ依赖性强ꎮ1.7㊀统计学方法㊀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ꎬ计量资料以 均数ʃ标准差 表示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ꎮ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治疗前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情况㊀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ꎮ各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ꎬ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ꎬ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ꎮ见表1ꎮ表1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xʃsꎬ分)组别治疗前治疗第4周tP对照组21.55ʃ17.4033.26ʃ12.7612.2010.00治疗组22.06ʃ15.0845.86ʃ13.069.8580.002.2㊀治疗前后两组改良Barthel(ADL)量表评分情况㊀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前比较t=0.185ꎬP>0.05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ꎻ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10.565ꎬP<0.05ꎬ对照组治疗前后t=13.301ꎬP<0.05ꎬ均有统计学意义ꎮ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10.579ꎬP<0.05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ꎬ临床疗效显著ꎮ见表2ꎮ表2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ADL)量表评分比较(xʃs)组别治疗前治疗第4周对照组37.60ʃ8.9051.63ʃ9.85治疗组36.41ʃ9.9163.80ʃ10.533㊀讨论小脑梗死后平衡功能障碍属中医学眩晕范畴ꎬ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有 头眩 ㊁ 掉眩 ㊁ 眩冒 等病名ꎮ传统医学对中风的治疗有独特方法和疗效ꎬ尤其表现在针灸治疗上ꎮ头针又称头皮针ꎬ属中医针灸疗法之一ꎬ功能调和阴阳㊁补虚泻实㊁疏通经络ꎬ活血化瘀 腧穴系统达到标本同治ꎬ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目的ꎮ针灸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ꎬ又结合了西医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原理ꎮ头针治疗小脑梗死后平衡障碍有很好疗效ꎬ对头部穴区的刺激ꎬ可通过脑神经细胞自发电位变化传递到大脑皮层ꎬ对大脑皮质有刺激作用ꎬ缺血性半暗带的局部神经元的低氧超极化状态改善ꎬ神经功能尽快恢复ꎬ通过针刺改善脑部功能状况ꎮ平衡仪训练提高了患者的协调运动能力ꎬ另外平衡仪训练增加了视觉反馈ꎬ一方面传输了信息ꎬ另一方面体现了视觉代偿ꎬ训练了视觉代偿与其他维持平衡因素的协调一致性ꎬ这对于平衡和站立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ꎮ有关此系统的研究表明[5]此种训练优于徒手平衡训练和平衡板训练ꎮ学习可以重塑大脑ꎬ恢复小脑功能ꎮ研究表明ꎬ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进行训练ꎬ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㊁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6]ꎮ平衡训练能改善患者平衡能力ꎬ重组大脑功能ꎬ患者通过平衡训练ꎬ可以建立新的平衡功能ꎬ扩大原有功能区ꎬ通过患者再学习ꎬ重建传导通路ꎬ使患者整体平衡功能改善ꎮ本课题对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及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治疗小脑梗死平衡功能结果显示ꎬ治疗前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ꎬ治疗4周后各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ꎬ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ꎬ临(下转116页)susHighDosageinTreatmentofthePatientswithLateralEpicondy ̄litis[J].AdvBiomedResꎬ2017:61.[9]㊀任映梅.体外冲击波治疗足跟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ꎬ2017(4):152-153.[10]㊀MARIOTTOSꎬDEPAꎬCAVALIERIEꎬetal.Extracorporealshockwavetherapyininflammatorydiseases:molecularmechanismthattriggersanti-inflammatoryaction[J].CurrMedChemꎬ2009(19):2366-2372.[11]㊀THIELM.Applicationofshockwavesinmedicine[J].ClinOrthopRelatResꎬ2001(387):18-21.[12]㊀ZHAILꎬSUNNꎬZHANGBꎬetal.EffectsofFocusedExtracorpore ̄alShockWaveso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inPa ̄tientswithAvascularNecrosisoftheFemoralHead[J].UltrasoundMedBiolꎬ2016(3):753-762.[13]㊀IANNONEFꎬMORETTIBꎬNOTARNICOLAAꎬetal.Extracorpore ̄alshockwavesincreaseinterleukin-10expressionbyhumanosteo ̄arthriticandhealthyosteoblastsinvitro[J].ClinExpRheumatolꎬ2009(5):794-799.[14]㊀WANGFSꎬYANGKDꎬKUOYRꎬetal.Temporalandspatialex ̄pressionof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inextracorporealshockwave-promotedhealingofsegmentaldefect[J].Boneꎬ2003(4):387-396.[15]㊀HUJꎬLIAOHꎬMAZꎬetal.FocalAdhesionKinaseSignalingMedi ̄atedtheEnhancementofOsteogenesisof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InducedbyExtracorporealShockwave[J].SciRepꎬ2016:20875.[16]㊀CSASZARNBꎬANGSTMANNBꎬMILZSꎬetal.RadialShockWaveDevicesGenerateCavitation[J].PLoSOneꎬ2015(10):e0140541.[17]㊀CHENYJꎬKUOYRꎬYANGKDꎬetal.Shockwaveapplicationenhancespertussistoxinprotein-sensitiveboneformationofseg ̄mentalfemoraldefectinrats[J].JBoneMinerResꎬ2003(12):2169-2179.[18]㊀周迪远ꎬ陶惠红ꎬ杨耀琴ꎬ等.体外冲击波对肌肉骨骼痛症的抗炎镇痛机制[J].实用骨科杂志ꎬ2017(7):618-621ꎬ625. [19]㊀ROSSOFꎬBONASIADEꎬMARMOTTIAꎬetal.MechanicalStimu ̄lation(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PEMF"andExtracorporealShockWaveTherapy"ESWT")andTendonRegeneration:APossi ̄bleAlternative[J].FrontAgingNeurosciꎬ2015:211.[20]㊀高想ꎬ吕建林ꎬ孙福荣ꎬ等.体外冲击波在腱止点末端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ꎬ2010(8):795-797.[21]㊀GERDESMEYERLꎬFREYCꎬVESTERJꎬetal.Radialextracorpo ̄realshockwavetherapyissafeandeffectiveinthetreatmentofchronicrecalcitrantplantarfasciitis:resultsofaconfirmatoryran ̄domizedplacebo-controlledmulticenterstudy[J].AmJSportsMedꎬ2008(11):2100-2109.[22]㊀潘世鹏ꎬ刘刚ꎬ王志文ꎬ等.冲击波与封闭治疗跟痛症的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ꎬ2017(3):306-308.[23]㊀OGDENJAꎬALVAREZRGꎬLEVITTRLꎬetal.Electrohydraulichigh-energyshock-wavetreatmentforchronicplantarfasciitis[J].JBoneJointSurgAmꎬ2004(10):2216-2228.[24]㊀王帅ꎬ刘水涛ꎬ杨军ꎬ等.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不同方案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ꎬ2016(1):29-32.[25]㊀LEEGPꎬOGDENJAꎬCROSSGL.Effectofextracorporealshockwavesoncalcanealbonespurs[J].FootAnkleIntꎬ2003(12):927-930.[26]㊀MORETTIBꎬGAROFALORꎬPATELLAVꎬetal.Extracorporealshockwavetherapyinrunnerswithasymptomaticheelspur[J].KneeSurgSportsTraumatolArthroscꎬ2006(10):1029-1032.(收稿日期:2018-06-27㊀本文编辑:黄㊀蕊)(上接80页)床疗效显著ꎮ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ADL)量表评分情况无统计学意义ꎬ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ꎬ临床疗效显著ꎮ综上所述ꎬ电针头穴辅以康复训练及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治疗小脑梗死平衡功能疗效显著ꎬ值得进一步推广ꎮ参考文献[1]㊀王少松ꎬ王麟鹏ꎬ马婷婷ꎬ等.醒神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ꎬ2018ꎬ59(15):1314-1317.[2]㊀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ꎬ1996ꎻ29(4):381. [3]㊀李世安ꎬ杨蝉铭ꎬ郑文华ꎬ等.针刺联合埋线治疗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ꎬ2018ꎬ37(8):860-861. [4]㊀朱创业ꎬ余强ꎬ张晓聪ꎬ等.针刺联合通窍活血加减方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㊁肢体运动功能及社会利用度的影响[J].2018ꎬ38(10):1204-1207.[5]㊀胡燕丽ꎬ张丽华ꎬ李晓捷ꎬ等.应用平衡仪训练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站立能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ꎬ2010ꎬ12(6):556-558.[6]㊀林夏妃ꎬ丘卫红ꎬ付奕ꎬ等.动态姿势平衡仪训练儿童小脑出血后重度平衡功能障碍1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ꎬ2011ꎬ17(3):283-287.(收稿日期:2018-10-21㊀本文编辑:郭丽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 g h GB 2 )a do h rp it ,c mbn d wihr h bl aintann ,a d tec n r l r u t h e a i t— n c i( 0 n t e on s o ie t e a itt riig n h o to o pwi t erh bla i o g h i to riig Afe rame tf r4 we k ,t e B r ln eS aea d t ep rmee so ttcp su o r m r intann . t rtet n o e s h eg Baa c c l n h aa tr fsai o t rg a wee o s re Oa s s h h rp ui fet.Reut Th o a efciert s8 . 6 i h ra me tg o pa d b ev d t s e st et ea e tcefcs sl s ettl fetv aewa 6 9 nt ete t n r u n
表 1 两 组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比较 ( x± S )
观 表现 , 于 脑 干 小 脑 梗 死 ( 对 出血 ) 小 脑 萎 缩 等 疾 ,
病, 平衡 功能 障碍 明显 而 眩晕 症 状 较 轻 .此 病 严 重
影 响患 者 的生活 质量 .笔 者 采用 电针 治 疗 本 病 , 疗
[ 要] 目的: 摘 明确 电针 治疗前庭 中枢 性平衡 障碍 的临床 疗效 .方法: 4 将 6例 患者 随机 分为 治疗 组
(3 )对 照组 (3例) 2例 , 2 .治疗 组采 用 电针 ( 穴取 百会 , 风府 , 池 等 ) 康 复训 练 治疗 , 照 组 单 纯 风 加 对 采 用康 复训练 治疗 .经 治疗 4周后 , 别对 B r 分 eg平衡 量 表 , 体 平衡 姿 势描 记 图各 项 指 标进 行 观 人 察 .结果: 治疗组 总有 效率 8. 6 , 照组 6. 2 , 6 9 对 52 % 两组 疗效 差异有 显著 性 意 义( P<o 0 ) 疗后 .5 ;
康 复方法 和 治疗 疗程 同 治疗组 .
2 3 基 础 治疗 .
以上 两组 治疗 同时 均使 用 常规 基 础 药物 治 疗 ,
如 静脉 点滴 胞 二 磷 胆 碱 .椎 基 底 动 脉 系血 栓 形 成 患 者 口服拜 阿 司匹林 治疗 .试验 过程 中详 细记 录合 并 治疗 情况 .
状 , 恶心 呕吐 , 如 出汗 等 不 明显 .( ) 明显 的耳 鸣 4无 和听 力减 退 .( )自发 眼 震 向注 视 侧 垂 直 , 摆 动 5 或 型; 眼震 电 图检查 闭眼减 弱或 消失 .( ) 6 冷热 水 试验 反应 正常 . ( ) 由于 脑血 管 病 变 , 肿 瘤 , 干脑 7多 脑 脑 炎, 颅颈结 合部 畸形 所致 . 纳入 标准 :1 平 衡 量 表 积 分 大 于 3分 ; 2 椎一 () () 基底 动脉 系 血 栓 形 成 或 出 血 : 床 有 眩 晕 , 咽 障 临 吞
Co t o ld o s r a i n o lc r a u u c u e p u e a ii t n t an n o r a me t fc n r l e — n r l b e v t n ee t o c p n t r l sr h b lt i r i i g f rt e t n e t a s e o a o o v
维普资讯
中国针灸 2 0 年 2月第 2 卷第 2 06 6 期
, " " " . " " " "卜 , . |"
文章编号 :2 52 3 (0 6 0 —030 0 5—9 0 2 0 ) 20 8 —4
中 图 分 类号 : 2 6 6 R 4 . 文献标识码 : A
6 . 2 i h o to r u ,wi inf a t i e e c ewe nt et r u s( 5 2 nt ec nr l o p g t as ic n f rn eb t e h WOg o p P< 0 0 );atrte t n ,t e h g i df .5 fe rame t h
q i b i m y d o s ul r i u S n r me
前庭 中枢性 平 衡 障 碍 主要 是 指 由于 脑 干 , 脑 小
疾 病所致 的平 衡 障碍 , 临床 以眩晕 , 立行走 不稳 为 站 主要表 现 .眩晕是 患 者 的主 观症 状 , 平衡 障碍 是 客
者, 均为 中 国中医 研 究 院广 安 门 医 院和 北 京 中医 医 院 20 0 3年 1月 一2 0 0 5年 2月 期 间 针 灸 科 门 诊 ( 3
Hale Waihona Puke j临床研 究 i , L
.十 .+ .+ .+ .+ .+ .+ .+ .+ . . . . . . . .
电针加康 复训练治疗前庭 中枢性平衡 障碍对 照观
察粜
赵 宏 刘 志 顺 赵 婷 赵 因. 王 麟 鹏
(. 1 中国中医研究 院广安 门医院针灸科 , 北京 10 5 ; . 0 0 3 2 北京 中医医院针灸科 )
ru s n r me im y d o .M eh d F ry sxc sswe er n o ydvd dit r ame tg o pa dac n r l r u ,2 a tos o t- i a e r a d ml iie oate t n r u n o to o p 3c — n g
tet n r u n tec muaieso e frt eB r aa c c l ss p ro O t ec n rlg o p ( r ame tg o p i h u lt c r o h e g B ln eS aewa u e irt h o to r u P< 0 0 ; v . 5) a dt ep rmeeso ttcp su o r m t p nn y si h rame tg o p i rv dsg iia t ( n h aa tr fsa i o t r ga wi o e ig e e nt ete t n r u mp o e inf n l P< 0 0 h c y .5
s s i a h g o p Th r a me t r u r r a e t l c r a u u c u ea i u GV 0 ,F n f GV 6 , e n e c r u . e te t n o p we et e t d wi e e to c p n t r t g h Bah i( 2) e g u( 1 )
cdmyo C , eig1 0 5 , hn ; . e igHoptl f C ) ae f M B in 0 0 3 C ia 2 B in si M T j j aoT A S R C O jci T bev l i l h rp ui efc o l t au u cueo eta v s b lr i q ib BT A T bet e oo srec n a tea et f t f e r cp n tr ncnrl et ua s ul — v ic c e eco i de i
Br eg量表 积 分治 疗组优 于对 照组 ( < O 0 ) 治疗 组 睁眼 平衡姿 势描 记 图各 项指 标 均 较 疗前 好 转 P .5; ( P<O 0 , . 1 P<0 0 ) . 5 .结论: 电针加 康复 训练是 治 疗前庭 中枢 性平衡 障碍 的有 效 方 法.
[ 主题调] 前庭耳 蜗神 经疾 病/ 灸 疗法 ; 针 电针 ; @前庭 中枢性 平衡 障碍
效 明显 优于西 医常 规治疗 , 报道 如下 . 现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4 6例符 合 入选 标 准 的前 庭 中枢 性 平 衡 障 碍 患
国家 中 医 药 管理 局 课 题 青 年 基 金 资 助项 目:20 L 8 O 3 Q0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宏 ( 7 ) 女 , 治 医 师 emalh n z a2 0 赵 1 2 . 主 9 — i o gh o 0 5 :
o rP< 0 0 ) . 1 .Co c u i n E e to c p n t r l sr h b l a i n t an n sa fe tv t o o e t a e t u n l so l c r a u u c u e p u e a i t to r i i g i n ef c i e me h d f rc n r l s i — i v b
lrd sq ib im y d o . a ie ul ru s n r me i
K Y WO D Vet uooherNev i ae/c pmo h r l t au u cue E R S s b lcc l reD s ssau - xte ;Ee r cp ntr;@ C nrl siua i — i a e co eta Vet lrD s b c
衡 进 展情 况 随时增 加 . 2 2 对 照组 ( 复训 练组 ) . 康
或 站立 平衡 ; 肢体 偏斜 和倾 倒 的方 向不定 , 眼震 无 与 肯 定 的关 系 ; 步态 蹒 跚或宽 基步 态 .( ) 2 症状 持续 时 问长 , 可达数 周数 月 之久 .( ) 3 自主神经 功能 紊 乱症
例) 和住 院 患 者 ( 3例 ) 4 .在 计 算 机 S AS软 件 采 用 区组 随机 方法 产生 随机 号 , 采用 序列 编 号 的 , 透光 不 的密封信 封保 存 随机 分 配 治 疗 方 案 , 照 信 封 上 的 按
编 号顺序 依次 打开 信封 , 据 信 封 内分 配 方 案 随 机 根 分 为治疗 组 和对照 组 , 分配 比例 为 1:1 .两 组 患 者 在性 别 , 年龄 , 程 等 方 面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意义 ( 病 P> 0 0 ) 具 有可 比性 , 见表 1 ,5, 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