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协调障碍训练方案
协调功能训练

其它原因引起共济失调
2. 额叶性共济失调 3.感觉性共济失调 4. 前庭性共济失调
小脑概述
两种纤维
-传入纤维: 皮质小脑束、前庭小脑束, 脊髓小脑束 -传出纤维: 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
束,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
运动再认识
平衡: 通过影响眼睛运动和姿势肌张力的 前庭小脑束来调整的 ★ 肢体粗大运动模式: 通过脊髓小脑束调整 ★ 精细, 远端, 随意运动: 通过皮质小脑束调 整
大幅度-小幅度 ★ 慢速度-快速度 ★ 单方向-多个方向 ★ 有节奏-随意 ★ 交替改变速度,方向和力量
★
THANK YOU!!
中脑
对 侧
交叉 薄束核、楔束核
脊N节后根内侧部
脑桥 延髓
C8 T4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感受器
L3 S5
The motor pathways
大脑皮质 锥体细胞
pyramidal cells
上运动N元
upper motor neurons
中间N元
interneurons
下运动N元
脑干躯体运动核 脑干特殊内脏运动核 脊髓前角Ⅸ层
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
答。
(2)Reflex的分类:
1)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2) 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概念: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活 动的高级形式。 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活动,数量无限;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 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lower motor neurons
The motor pathways 上运动N元
运动治疗技术 平衡与协调训练 协调功能概述

1.大脑性、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深感觉性协调运动障碍的患者,以及帕金 森病等; 2.上运动神经元疾病及损伤(如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及脊髓炎等) 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四肢瘫痪患者; 3.下运动神经元疾病及损伤(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等)引起的运动及 协调运动障碍; 4.运动系统伤病的患者。
协调功能概述
协调
协调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
判断运动完成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协调功能障碍
协调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等)的损 伤,导致以笨拙、不平衡以及不准确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额叶性共济失调
顶叶性共济失调
颞叶性共济失调
1 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与协调有重要关系。视觉对协调功能有补偿作用,本体感觉 同样有益于协调的维持。
2 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越接近正常,则协调功能越接近正常。
3 动作的频率
协调动作的频率越低,越易保持协调;反之,协调动作的频率越高,则越易 失去协调性。
4 其他因素
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的主动性等。患者有抑郁或焦虑情绪会影响协调 训练的效果,认知功能差则训练效果可能不明显,主动性差也会影响训练效 果。
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主要包括指鼻试验 、指—指试验、轮替试验、示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 试验、跟一膝一胫试验、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等。 这些试验主要观察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 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异常。评定时 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 、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神经康复学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方法

神经康复学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方法神经康复学是一门专注于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学科,旨在帮助患有中风、脑损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
在神经康复学领域,有许多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神经康复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包括运动疗法、传统物理疗法和康复技术等。
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协调性和运动功能。
传统物理疗法如热疗、冷疗和电疗则通过物理手段刺激和调节神经系统,促进恢复。
康复技术如按摩、牵引和理疗等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神经康复学中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患者可以渐进地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认知训练、感觉和运动训练等。
认知训练通过各种认知活动和记忆训练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思考和记忆能力。
感觉和运动训练则通过刺激和锻炼患者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促进功能的恢复。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神经康复学中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医生可以开具相应的药物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例如,抗凝血药可以帮助中风患者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抗痉挛药可以减轻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不过,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神经系统来恢复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传输电流来模拟神经信号,促进神经细胞的活动,并改善功能。
功能电刺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经皮电刺激、脑电刺激和神经电刺激等。
这些刺激方法在促进神经系统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神经康复学中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其中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功能电刺激等。
这些方法可以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帮助他们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势和限制,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咨询专业的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200例

对 C D 患儿 实施 超早 期综合 康 复治疗 ,可有 效干 预 C
回顾 2 0 0 5年 7月至 2 0 0 9年 6月间,我们对 高危儿 生 后 随访 中筛选 诊断 出的 2 0例 中枢性 协调 障碍患儿 0 (et l o ria o iub ne C cnr odnt nds ra c ,C D)进行 了早期综 ac i t 合康 复治疗 ,取得 了显著的疗 效 ,现总结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 2 0 年 7 . 05 月至 2 0 09年 6月间,在我 院 儿保 门诊经神经行 为发育 5 2项检查及 V j 姿势 反射检 ot a 查诊 断为 C D 并有 完整 康复、评估、随访资料 的 2 0 C 0 例 患儿为分析对象 ,全部病例均 符合中枢性协调障碍 的 诊 断标准 【,并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 。将其 中 0 个 月 l 】 ~6 患儿 14 作为超 早期综合干预组 ( 0例 治疗组 ) ~1 个 ,7 2
程微星
王
岩
万瑞 华
范付 河
将 2 0例 ( ~ 1 ) 0 O 岁 超 早期 综
观 察超 早期 综合康 复 治疗对 中枢 性 协调 障碍 患儿 (et loriao s rac, C cnr odnt n t bn eC D)的疗效 。方法 ac i d u i
中枢协 调 障碍 患儿 ,其 中 14例 ( ~6个 月 )患 儿 为超早 期综 合干 预组 ( 疗组 ) 6 ( 月至 1 )患儿 为早 期综合 干预 组 ( 0 0 治 ,9 例 7个 岁 对照 组 ) , 采 用运 动疗 法 、作业 疗法 、神 经细 胞激 活剂 、 电疗及 家庭 干预 等综 合康 复措 施治疗 ;所有病 例 治疗前 后 由专业 测评人 员 评估 。结果 合 于预 组 的总有 效率 为 9 . 23 %,与早 期综 合干 预对 照组 比较 有显 著差 异 ( P<0 1。结论 .) O C D 患儿 ,促 进神 经运 动各 项发 育正 常化 。 C 关 键词 : 中枢性 协调 障碍 ;超 早期 千预 ;康 复
早期康复训练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影响

肢功能评分 、膝关节 、髋关节活动及 B a r t h e l 指数均评分均 高于对 照组 ( P < 0 . 0 5 ) 。观察组 干预后智力发育指数 ( M D I ) 、心理 运
早期 康复训练和护理能有效提高 Z K S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改善 患
【 关键词 】 早期康 复训 练 ;中枢 神经 协调障碍 ;运动功能 ;智力水平
【 摘
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 练和护理 对中枢神经协调 障碍 ( C C D) 患儿 运动功能内江市第一人 民医 院收治 的 6 8 例 C C D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 患儿分 为观察组及 对照组各 3 4例 ,对 照组 实施 常规 性护理及治疗 ,观察组实施早期康 复训练 及护理 。分 别于干 预前 、干 预 6个月后 应用 F u g l — M e y e r 运动功 能 ( F M A) 、B a r t h e l 指 数 、婴幼儿智力发展量表 ( C D C C )对两组患儿关节活动度 、 日常生活能力 及智力 水平进 行评定 。结果 动发育指数 ( P D I )评分 高于对 照组 ( P < 0 0 5 ) 。结论 儿智力水平 ,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 。 观察组 干预 后 F MA下
g r o u p;t h e c h i l d r e n i n c o n t r o l ro g u p r e c e i v e d r o u t i n e n u si r n g a n d t r e h t me n t , wh i l e t h e c h i l d r e n i n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e a r l y
协调性功能的训练

协调性功能的训练一、概述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二、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有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1.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以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蹒跚。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复动作不良,完成快速交替动作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运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
2.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节神经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其一类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如帕金森综合征;另一类表现为上肢和头面部不自主和无目的动作,这些动作类似随意运动中的一个片断,但肌张力低下,如舞蹈病。
具体表现为:(1)静止性震颤:明显的特征是随着有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
(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
(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底的变化无法预测。
3.脊髓后柱(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传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具体表现为:(1)当闭上眼睛或房间太黑时,由于视觉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的紊乱,可见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
中枢神经紊乱自愈方法

中枢神经紊乱自愈方法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枢,它负责控制和协调身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运动、感觉、思维和情绪等。
然而,由于生活压力、不良习惯、疾病等原因,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会出现紊乱,导致各种不适和疾病。
针对中枢神经紊乱,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自愈方法来帮助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调整生活方式是中枢神经紊乱自愈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都可以帮助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减轻紊乱的症状。
其次,心理调节也是中枢神经紊乱自愈的重要手段。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加重紊乱的症状。
因此,学会放松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心理疗法等,都可以帮助缓解神经紊乱,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
另外,适当的身体锻炼也是中枢神经紊乱自愈的重要途径。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系统的供血和营养,有助于改善神经紊乱的症状。
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良好的社交和人际关系也对中枢神经紊乱的自愈有着积极的影响。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多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减轻神经紊乱的症状,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综上所述,中枢神经紊乱自愈方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适当的身体锻炼和良好的社交关系等方面。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神经系统恢复平衡,缓解紊乱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当然,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祝大家身心健康,神经系统平衡!。
中枢协调障碍是什么疾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枢协调障碍是什么疾病
导语:中枢协调障碍,是指宝宝在发育时期,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自然这种问题的发生,对于宝宝的健康发育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因为它也会直接影响到
中枢协调障碍,是指宝宝在发育时期,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自然这种问题的发生,对于宝宝的健康发育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因为它也会直接影响到脑细胞的发育,以及身体各种机能的发育,因此家长们必须了解这种问题,及时的帮助他们做好预防,减少这种不利伤害。
宝宝的脑细胞处于发育阶段,现在看宝宝的情况是基本正常的,随着宝宝脑细胞的发育宝宝的机体功能是可以得到发展的,现在看是脑瘫的可能性不大
指导意见:
由于没有明确检查如脑CT等检查结果,现在只能根据宝宝的行为作出初步的判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宝宝检查脑CT明确脑细胞发育的具体程度,现在只能通过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以及教育等方式给孩子进行治疗,给宝宝检查后如果存在脑细胞发育不良可以适当给予药物如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钠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母乳喂养可以在平时母亲丰富营养,从而促进宝宝的脑细胞发育,现在宝宝的脑细胞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尚不完善,需要进行观察。
以上就是中枢协调障碍的一个常识内容介绍,希望通过这些介绍,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尤其是家长,对于宝宝的身体健康问题,应该格外的用心,因为不管他们身体,出现哪些疾病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危害都是非常大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训练方案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虽然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是它还有发展成脑瘫的可能性,中枢神经协调障碍会让孩子的身体发育缓慢,而且反应和同龄人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的话会导致孩子变成程度不同的脑瘫,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的训练方法。
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后,使中枢神经协调作用障碍而出现姿势反射异常和肌张力改变的
病症。
正常婴儿对躯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具有反应的能力,称为姿势反应性,这种反应性在出生时即已形成,在不同月龄有不同反应,它是通过中枢神经协调作用实现的。
姿势反应性异常表示有脑损伤存在,但这些异常表现还不能构成脑损伤的典型表现(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的诊断条件,而只是这些脑损伤性疾病的早期表现。
如果不给予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不同程度的脑瘫,
或者没有脑瘫而有神经心理功能发育上的迟缓和障碍。
第一,了解患儿病情,各功能情况,了解其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肌张力的情况,以及患儿各种不正常用力和异常姿势。
第二,找出不正常用力的部位和造成异常姿势的真正原因。
第三,根据不同年龄、智力、个性、体质、病情和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来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训练内容方法。
第四,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分清主次,先恢复什么功能,再恢复什么功能;?每个先恢复的功能是下一个要恢复功能的基础,恢复一个功能后,再把主要恢复功能变为次要,再把次要的功能变为主要功能来训练
第五,根据孩子的个性,想办法引起孩子的兴趣,让患儿配合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中枢神经协调障碍的训练方案了,其实中枢神经协调障碍如果能够接受有效的训练的话是有很好
的康复效果的,训练时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也要对孩子有信心,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有明显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