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影响

合集下载

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智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智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 src]Obe t eT n et aete i at f al rh blain itre t n o i le cp a t n c i rnw t Abta t jci o ivs gt h mp c o r e a itt nevni n vr n e h li i hl e i v i e y i o o a is d h
[ yw r s E r e a itt nitre t n Vi l n e h li Itlgn; tr u cin Ke o d ] al rh blai e ni ; r cp a t ;ne ie tMoo n t y i o nv o ae is l f o
病毒 性脑 炎 是4 J 常见 中枢 神经 系 统感 染 性疾 病 , 般 ,L 一
p t nsw r iie t t am n ru 3 ae)a dc nrl ru 3 ae) T ecnrl ru eegv nc n e — a e t eedvd d i o r t e tgo p(8css n o t o p(2 css, h o t op w r ie ov n i n e og og
t n o h r mo in o t rf n t n a d s r r c v r ,i i  ̄h fc i i a p l a i n a tf rt e p o t fmo o u ci n ma t e o e y t s wo y o l c la p i to . o o n c
症状 , 内乐 和 白细胞计 数 均 增 高 , 组 患儿 在 年龄 、 别病 颅 两 性 情等 方 面 比较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P>00 ) .5 。
12 方 法 .
复 , 低后 遗症 严重 程 度 , 降 改善 患 儿预后 。 院为提 高病 毒性 本

儿童脑瘫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儿童脑瘫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

儿童脑瘫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主要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起。

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对于儿童脑瘫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脑瘫早期干预的意义,并介绍其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早期干预的意义早期干预是指对患儿尽早进行治疗,以促进其发展和适应社交环境的一种方法。

对于儿童脑瘫患者来说,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其运动功能、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提高,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1. 促进运动能力发展通过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可以通过各种物理疗法和训练手段,促进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发展。

比如物理治疗、矫形器、功能性训练等,有助于改善肌肉张力异常和姿势控制问题,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2. 提高认知能力早期干预还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认知训练主要包括认知游戏、注意力训练、记忆训练等,并结合家庭和学校环境,培养患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交技能。

3. 促进语言发展早期干预也能够促进脑瘫儿童的语言发展。

语言治疗是早期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语言训练和治疗手段,帮助患儿改善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

二、康复训练方法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儿童脑瘫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运动训练和物理疗法,改善患儿的肌肉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如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2.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是提高脑瘫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

通过各种言语训练,激发患儿的语言能力,改善发音、语调、语速等问题。

治疗手段包括语音训练、听觉训练、语法训练等。

3. 职能治疗职能治疗主要针对脑瘫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进行训练。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提高患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交环境的能力。

4. 心理支持儿童脑瘫患者通常面临着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

康复训练中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患儿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总结: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在儿童脑瘫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及智力的影响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及智力的影响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及智力的影响观察刘亚莉【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和智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运动能力(PDI)和智力水平(MDI).结果:护理3、6个月后,观察组MDI、PD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和智力水平.【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18【总页数】2页(P99-100)【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瘫【作者】刘亚莉【作者单位】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河南许昌4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脑瘫是指由某些非实质性的脑部损伤或先天性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以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1]。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协调能力差,且肢体容易出现痉挛,其语言、智力、视力、感知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均劣于正常儿童[2]。

脑瘫患儿生活能力较差,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也给家属造成了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和智力水平[3,4],因此加强对脑瘫患儿的护理尤为重要。

本文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和智力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脑瘫诊断标准,排除合并癫痫、心脏病、营养不良及不能耐受康复训练的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38个月,平均(21.88±3.46)个月。

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7~37个月,平均(21.91±3.51)个月。

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00例,参照盲选法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应用康复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儿ADL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ADL评分、FMA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小儿脑瘫患儿采取康复护理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快速康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康复护理;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小儿脑瘫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之前直到出生后1个月内其大脑发育不全或脑部受到损伤,导致发生一组运动性障碍综合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服务内容上也逐渐完善且多样化,临床上对小儿脑瘫采用康复护理也获得了一些成绩。

鉴于此,本次研究对小儿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护理方案,旨在观察对康复效果与运动能力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00例,参照盲选法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

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临床相关检查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且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等;(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听力、视力及智力严重异常者;(2)治疗配合度极差者;(3)肌肉存在严重性萎缩或肌无力者;(4)存在其他严重神经系统性疾患者。

7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效果分析

7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效果分析

7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效果分析张惠莉【摘要】目的::了解早期康复训练对中枢性协调障碍( ZKS)患儿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择有ZKS倾向的0~12个月患儿7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儿应用Vojta运动发育治疗法,观察组患儿应用Vojta运动发育治疗法加感统训练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前用米拉尼运动发育评价( Milani-Compareti)及Vojta姿势反射进行评估。

间隔6个月后第2次评估,与训练前进行对比,观察康复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Vojta运动发育治疗法加感统训练对12个月龄内的ZKS幼儿早期康复疗效明显。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98-99)【关键词】中枢性协调障碍;发育评价;早期康复【作者】张惠莉【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社会福利院,河北邢台 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指小儿姿势与运动协调发生紊乱,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危险儿,或早期诊断脑瘫的脑损伤儿[1]。

德国学者Vojta 首创。

临床表现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肌张力异常为主。

随着增长发育会有明显变化,但早期症状的捕捉比较困难。

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严重者外,均可以治愈或正常化。

在6 个月以前婴儿脑损伤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

该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恢复的能力比较强,如能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6 个月以后脑损伤就会产生继发性变性,可发生挛缩及变形,使异常姿势固定化,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所以,及时对ZKS 患儿做出诊断,早期康复治疗,可为减少脑瘫、智力低下的发生或减轻症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对邢台市社会福利院2008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养的0~12 个月残弃儿,首先采用Vojta 姿势反射、米拉尼运动(Milani compareti)发育评价进行评估。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功能恢复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脑瘫是一种导致儿童运动和姿势障碍的非进行性疾病,常常由于早产、产伤、代谢异常或者神经发育异常引起。

康复护理干预的目标是通过促进神经可塑性和运动学习,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早期、系统的治疗。

早期干预对脑瘫患儿的恢复非常重要。

康复护理团队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多种干预方法。

这些干预方法可以帮助患儿改善姿势和平衡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灵活性,从而改善患儿的功能。

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的神经可塑性。

脑瘫患儿通常存在神经发育不良的问题,而神经可塑性是大脑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康复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提供大量、重复的刺激,激活患儿的大脑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和连接的形成。

康复护理中的运动训练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神经肌肉控制,增强感知性的神经刺激,从而促进神经可塑性和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

脑瘫患儿的康复通常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康复护理团队可以与家庭密切合作,提供有关脑瘫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理解患儿的特殊需求,并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以便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支持和照顾患儿。

这种家庭支持和教育对患儿的康复非常重要,可以加快患儿的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功能恢复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康复护理干预提供早期、系统的治疗,促进神经可塑性,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这些都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以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运动、智力发育的影响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运动、智力发育的影响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运动、智力发育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运动、智力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脑损伤患儿9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5例;两组患儿接受相同的育儿知识,干预组给予早期干预,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神经检查及智力测定。

结果:干预组在1岁和2岁时智力发育指数(MDI)为99.1±16.8、105.4±13.4,运动发育指数(PDI)为88.5±13.6、96.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MDI)87.9±11.3、93.9±15.1和(PDI)81.2±9.8、87.2±16.4,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可改善其运动及智力发育,从而减少伤残,很大程度降低脑瘫、癫痫的发病率。

【关键词】脑损伤综合征患儿早期综合干预运动、智力发育【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147-02脑损伤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1]。

已存在临床异常,但不能诊断为脑瘫或其他脑功能障碍者。

本研究旨在减少该类患儿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这类患儿的生存质量,通过早期综合干预患儿运动、智力发育,训练脑损伤患儿康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脑损伤综合征患儿90例,患儿均符合脑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2],其中男77例,女13例;年龄1.5—18个月。

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5例,经头颅CT确诊排除先天性及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中轻度脑损伤儿13例,中度58例,高度19例。

两组患儿在新生儿期接受相同综合治疗,出院后干预组继续接受系统干预训练。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应用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干预组按照“0-2岁早期干预大纲”[3],在家长配合下进行早期干预,主要以运动功能训练、智力训练、Bobath治疗法、Vojta诱导疗法等,内容包括运动功能刺激、听觉和视觉刺激、触觉刺激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

两组患者均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颅内压、抗感染、静脉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如有手术指征者及时予以手术治疗。

常规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

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2周。

结果干预12周后,康复护理组神经功能总恢复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χ2=4.94,P<0.05);同时两组患者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0.05)。

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颅内压、抗感染、静脉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如有手术指征者及时予以手术治疗。

常规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有利于患者身心功能康复;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的反复过程,争取使患者早期主动投身于康复训练中。

②认知干预:早期主要通过与患者交谈、读报、听音乐等方式,提高其觉醒力和环境辨认力。

中期主要进行图片、记事本和各种辅助工具训练患者的记忆、理解、听力、阅读、书写的各方面能力。

后期主要通过加深患者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巩固中期训练的效果;③康复护理: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干预锻炼,根椐患者的肢体肌力等级,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协助、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2周。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1.3.1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标准[4] 完全恢复:干预后患者能够完全独立生活,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完全或部分恢复治疗前的劳动能力;基本恢复:干预后患者基本能够独立生活,部分生活能够自理;不全恢復:干预后患者只有小部分生活能够自理,生活需别人照顾;不能恢复:干预后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完全依赖别人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
水平的影响
目的:系统地分析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应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其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的具体影响。

方法:选我院收治的90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药物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

结果: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普及。

标签: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早期康复训练;运动功能;智力水平
近些年来,有研究人员指出,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应用早期康复锻炼能够使其智力水平和运动功能显著改善[1]。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我们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其平均年龄(4.1±0.5)个月,平均体重(5232.5±110.1)g;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其平均年龄(4.3±0.3)个月,平均体重(5232.6±110.6)g。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次研究可行。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脑活素药物实施西医常规治疗,与此同时,我们借助于Bobth法引导其进行常规功能训练。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1)声音刺激。

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的实际年龄和病情特点,给予其相应的家人呼唤声音、铃声、背景音乐等刺激,经常与患儿进行谈话,引导其找到声源,有效地改善其眼、耳等部位的协同功能;2)水疗护理。

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水疗,每次时长20 min,水温38℃左右;3)抚触护理。

在患儿游泳后给予抚触护理。

在抚触前,取婴儿润肤油均匀涂于双手掌心,然后按照头、面、胸、腹、手、四肢的顺序按摩其穴位;抚触过程中可轻柔卤门,促进大脑发育;以患儿脐部为中心,按顺时针旋转按摩,加速食物吸收;若患儿孕周不超过34周,护理人员需要抚触其头背部皮肤;若患儿的孕周较大且耐受较好,那么护理人员可先将其置于暖箱中,然后给予抚触;4)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其进行动作训练,主要包括抬胸、抬头、爬行、翻身、扶坐等,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陪伴和指导,注意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避免引起患儿疲累。

1.3 观察指标
使用FuglMeyer量表[2]对比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使用Barthel指数量表[3]对比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职能发育量表[4]评估两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上述4项评估内容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软件,以(±s )表示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智力发育指数(51.2±7.5)分,心理运动发育指数(50.4±6.5)分;治疗后智力发育指数(80.2±5.3)分,心理运动发育指数(81.5±4.5)分。

对照组治疗前智力发育指数(51.5±7.3)分,心理运动发育指数(50.5±6.7)分;治疗后智力发育指数(63.4±7.5)分,心理运动发育指数(62.7±8.5)分。

治疗前,两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0982、4.0122,P=0.067、0.082);治疗后,两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776、12.9881,P=0.031、0.029)。

3 讨论
脑瘫或者脑损伤患儿常常伴有中枢神经协调障碍,其典型的病理表现就是姿势反应性异常,具体症状包括姿势障碍、智力低下等,会对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治疗中,药物疗法比较常用,但是见效迟缓,且疗效短暂。

早期康复训练与护理能够充分地激发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可以有效地促进其与他人的交流,借助于声音刺激和水疗护理,可提升其智商,改善其神经活动情况。

此外,借助于抚触和康复训练,患儿的脑部结构和脑功能可显著改善,可为其大脑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提供有利条件,并能够对海马神经的凋亡起到阻断作用,同时也能够使树突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进而可以有效地改善非损伤区神经元代偿功能。

本研究中,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
动发育指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中,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普及。

参考文献
[1] 钟守萍.早期康复训练对中枢神经协调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2):38043806.
[2] 卫小梅,窦祖林,兰月,等.吞咽障碍干预的中枢神经通路调控机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2):934937.
[3] 温水俊,李惠萍.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脑康复治疗中家属的心理干预[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314.
[4] 张敏,王爱东,赵玮婧,等.反负重训练系统步行训练技术[C].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123712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