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3离子1教案

第四单元
1课时
一、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基本具备用微观理论去分析物质的技能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学习内容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从电子排布规律、特点到阴、阳离子的行成,构成知识的一体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构成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方法,把离子形成的抽象变直观,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了解物质构成的奥妙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策略设计:
图片、影视、讨论、交流、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导学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情景引入] [导入新课]
[创意绘画]
投影“原子构成”的示意图
原子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它
们排布有规律吗?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同学们能根据课本第68页表4-2
的
讨论、交流
猜想、阅读、讨论、
交流、概括
学得新知识
联想、自由创意画
图
六、课后反思:
1、教学特色:采用多媒体动画和联想、讨论、竟赛等方法.
2、改进方面:除多媒体外,最好增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模型去分析电子
得失.。
示范教案(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

课题3 离子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在第3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教学建议如下:1.教学力求直观。
方法是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此外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所学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寸。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教学上不必深究。
课时分配:1课时整体设计实用文档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具准备实用文档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分子、原子的概念及特征。
九年级化学上册:4.3离子教案. 人教版【精品教案】

课题3 离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观察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以及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初步形成“物质的粒子性”。
教学重点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2.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激疑我们每天喝的水由什么粒子构成?温度计里的金属汞怎样构成?那么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又由什么粒子构成呢?我们今天学习完课题3《离子》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离子那是怎样的一种粒子呢?其实,离子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的关系非常密切。
回忆一下,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问题激疑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但电子数可就不一定了。
如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但如钠原子核外就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在很大的空间内绕着原子核在做高速的运动,这么多的电子绕核运动有什么规律吗?二、新授:投影: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图片视频: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问题: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与核外电子的运动有何不同?学生: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
师讲解: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
但核外电子的运动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
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子优秀教学设计

离子优秀教学设计离子优秀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离子这一概念的教学设计。
下面是一份离子优秀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离子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区分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离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离子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实验现象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活动来观察和验证离子存在的现象。
(3)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
3. 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离子?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离子的认知和兴趣。
(2)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验现象,如在电解质溶液中通电,能够导电;与活泼金属(如钠、铝)反应,能够放出气体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与离子之间的关系。
(3)实验活动:将一些离子化合物溶解在水中,然后使用滴定法和火焰试剂对实验液滴进行检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离子的存在。
(4)整理归纳: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离子的特点和性质,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5)拓展应用:带领学生观察一些实际应用场景,如盐分析、火焰测试等,让学生思考离子的应用价值。
(6)小结: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并检查他们对离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4.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进行评价。
(2)学生自评互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
(3)笔试评价:通过给学生一些离子化合物的名称,让他们写出该离子化合物的离子式和离子名,以检查他们对离子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子的概念和性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和讨论合作学习,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 离子(教案)郑州市外国语学校

《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教学课题】:4.3课题3 离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课前预习◆教学情景导入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原子的结构画出原子结构草图(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课题3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活动1: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4.3离子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4.3离子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从容说课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的排布”部分介绍了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决定了该元素的性质,所以在探讨元素的性质时,必须考虑到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
本课题内容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就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和重点。
1.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力求教学直观。
2.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它的含义。
3.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要掌握分寸,在教学上不必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1.离子的形成过程。
2.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2.离子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学生阅读→教师小结→学生活动→总结拓展。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相关练习题。
学生用具: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回答]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课题3《离子》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内容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离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排布的,认识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跟原子结构有关。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由离子形成的典型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原子模型、图表等使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增强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会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离子结构图的绘制,离子符号的书写。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核外电子是排布;2、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关系密切。
3、叫离子,它分为和两种。
二、课堂探究1、原子核外面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是是否有规定的轨道?你能确定某一时刻电子在何位置吗?2、什么叫电子层?3、核外电子电子层数及特点是什么?4、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画?5、什么叫相对稳定结构?6、离子是如何形成的?7、什么叫离子?阴阳离子?8、总结物质和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达标检测一、看一看,选一选1、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有关。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2、某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是()A.6 B.8 C.14 D.163、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其电子层一定减少D.最外层是8个电子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4、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表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二、想一想,填一填5、从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1)稀有气体元素(氦除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这样的结构叫结构。
(2)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个,因而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 课题3 离子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策略】1.利用图4-9理解电子层概念(即电子的分层运动),制作动画片更好,让学生建立起原子中各粒子运动相对位置的印象。
2.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引出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氦为2个),最外层电子不达8个即为不稳定结构。
3.利用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
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学生讨论:上述有几种离子?怎么称呼?相互作用能构成几种化合物?怎么书写化学式?5.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由教师点拨讲解。
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至于核心概念仍要理解清晰。
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在课上完成。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离核远近是不同的,为了形象他说明运动者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我们引入电子层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认为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那么它们的运动是杂乱无规律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那么它们运动规律如何呢?这里仅介绍几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供参考。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个,其中n代表电子层数2.各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即倒数第二层)不得超过18个,……3.电子的排布。
一般由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上几条规律要相互联系地理解。
另外.核外电子排布非常复杂,还有许多其他规律将在今后学习中会接触到。
V40445 9DFD 鷽 29367 72B7 犷>Aq$ 30260 7634 瘴36958 905E 遞40083 9C93 鲓31962 7CDA 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离子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在第3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一段教材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教学建议如下:1.教学力求直观。
方法是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此外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所学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寸。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教学上不必深究。
课时分配:1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具准备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分子、原子的概念及特征。
导入新课这里有从我们存在的宏观世界中截取下来的三幅图片,你能从中找到你所熟悉的物质吗?它们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图片展示]铁、水、食盐[分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食盐是由离子构成的。
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构成物质的第三种粒子——离子。
要知道离子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得从原子的内部构成谈起。
推进新课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
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思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回答]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
下面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展示]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思考]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举例说明:[分析]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这种结构被视为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一般情况下不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过渡]上述带电的原子叫离子。
带正电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叫阴离子。
阴、阳离子是如何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呢?二、离子的形成[图片展示]Na+、Cl-、NaCl的形成。
[分析]通过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的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动画演示] 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
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提问]那如何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呢?[分析]就像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样,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
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 n+或X 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4离子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在数字后面。
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2;两个镁离子:2Mg2+。
4[课堂练习]1.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________________,它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氢离子H 2.1 0 0 1[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观点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物质与其构成粒子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板书设计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二、离子的形成1.离子的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分类⎩⎨⎧)(:)(:原子得电子带负电荷的原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荷的原子阳离子3.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4.离子化合物的形成5.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布置作业1.上册课本P 80习题1、22.下列各微粒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3.化合物MCl 2中,M 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 )A.1B.10C.11D.124.朝核问题引起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
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5.用化学用语表示:①氮元素________________②2个氢分子________________③3个镁离子________________ 答案:2.D 3.D 4.A 5.①N ②2H 2 ③3Mg 2+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
借助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三类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及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备课资料离子1.基本概念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绕核运动的电子则带负电荷。
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显电中性。
如果原子从外获得的能量超过某个壳层电子的结合能,那么这个电子就可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一般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或半径较大的原子,较易失去电子;反之,则较易获得电子。
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达到饱和状态(第一周期元素2个电子,第二、第三周期元素8个电子)时,性质最稳定。
碳正离子2.分类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多于核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少于核电荷数,从而带正电荷,称为阳离子。
3.相关属性在化合物的原子间进行电子转移而生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称为电离能。
电离能越大,意味着原子越难失去电子。
离子化合物,即阴、阳离子间以某种作用组成的化合物,如可溶于水的酸、碱、盐,当在水中溶解并电离时,恒定条件下,处于离子状态的比例和处于分子状态的比例达到动态平衡,称为离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