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广东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第一节)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

导游根基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先人认为,人死此后,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点。
帝王不一样凡民,死了此后,更需要筑陵墓,以乞求祖宗保佑,社稷才能得以永存。
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体现形式多样的特色,陵寝建筑十分完好,收藏着很多宝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行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自产生灵魂观点此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想。
大概从周朝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依据?周礼·春官?记录,“以爵为封丘之度〞,即依据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自然天子、诸侯死了此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的。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封土为坟〞的展开,初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
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如同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
现存秦朝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此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二)唐朝改为“以山为陵〞到了唐朝,李世民认为平川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备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
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
(三)宋朝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宋朝的“方上〞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一般形式为,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于砖城内填上土,使之超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 ;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如同一座小城,即为宝城。
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
二、陵寝的建筑布局帝王陵寝的主要标记,就是上述的“封土〞,或“方上〞,或“宝城宝顶〞。
除此以外,因为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光荣,因此陵寝范围极大,陵寝建筑也好多。
早在商朝,在王陵和贵族墓的墓室之上就出现了供祭祀用的房子建筑,不过因为时代长远,商至春秋期间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破坏。
可是,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旧址可寻。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为祭祀建筑区。
为陵寝建筑的重要局部,用来供祭祀之用。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全解课件

潮州古城
作为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 筑和历史遗迹。
美食特产
01
广东早茶
广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点心,以 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 而闻名。
02
03
潮汕牛肉丸
广东腊味
潮汕地区的特色小吃,以其鲜美 的口感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受到 游客的喜爱。
广东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涵盖了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多个 领域。
旅游发展前景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将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动旅游业向高
质量发展转型。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广东将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旅游合作与 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 和模式,提升广东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旅游安全
旅游安全政策
强调旅游安全的重要性,提出旅游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 则和主要任务。
旅游安全监管
对旅游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和措施进行详细说明,确保游客的 人身和财产安全。
旅游应急救援
建立完善的旅游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 灾害损失。
04
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
服务规范
遵守职业道德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全 解课件
目录
• 广东地理与历史 • 广东旅游资源 • 广东旅游政策与法规 • 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 • 广东旅游发展与前景 • 广东导游考试与培训
01
广东地理与历史
地理环境
01 地理位置
广东位于中国东南部,东临福建,北接江西、湖 南,西邻广西,南临南海,是华南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导游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导游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导游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导游的工作内容和要求3. 了解导游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二、教学内容1. 导游的定义和作用2. 导游的工作内容3. 导游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导游的定义和作用,导游的工作内容和要求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导游员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导游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导游的定义和作用2. 讲解导游的工作内容和要求3. 分析优秀导游员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导游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导游员的职业发展前景第二章:旅游地理一、教学目标1. 熟悉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2. 掌握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了解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2. 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2.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各地的旅游资源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2. 讲解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讲解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和方法4. 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各地的旅游资源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地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政策法规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的基本概念2. 掌握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的主要内容3. 学会运用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1. 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的基本概念2. 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的主要内容3. 运用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的基本概念2. 讲解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的主要内容3.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旅游政策和旅游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四章:导游业务知识一、教学目标1. 掌握导游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了解导游服务的程序和标准3. 学会处理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和突发事件二、教学内容1. 导游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导游服务的程序和标准3. 处理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导游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导游服务的程序和标准,处理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方法2. 角色扮演法:模拟导游服务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导游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讲解导游服务的程序和标准3. 通过角色扮演,讲解处理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方法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导游服务的实际操作流程第六章:游客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游客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概念2. 掌握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3. 学会分析和应对不同游客的心理和行为二、教学内容1. 游客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概念2. 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3. 分析和应对不同游客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游客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2. 情景模拟法:模拟不同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应对能力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游客心理和行为的基本概念2. 讲解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3. 通过情景模拟,讲解分析和应对不同游客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游客心理和行为的实际应用第七章:导游语言与沟通技巧一、教学目标1. 掌握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和技巧2. 学会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游客交流3. 提高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二、教学内容1. 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和技巧2. 沟通技巧与游客交流的方法3. 提高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沟通技巧与游客交流的方法2. 角色扮演法:模拟导游与游客的交流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和技巧2. 讲解沟通技巧与游客交流的方法3. 通过角色扮演,讲解提高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导游语言和沟通技巧的实际应用第八章: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安全事故的种类和原因2. 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方法3. 学会预防和应对旅游安全事故二、教学内容1. 旅游安全事故的种类和原因2. 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方法3. 预防和应对旅游安全事故的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安全事故的种类和原因,处理程序和方法,预防和应对措施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旅游安全事故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旅游安全事故的种类和原因2. 讲解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方法3.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预防和应对旅游安全事故的措施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实例第九章:导游服务规范一、教学目标1. 掌握导游服务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2. 学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导游服务3. 提高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教学内容1. 导游服务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2. 提供标准化、专业化导游服务的方法3. 提高导游人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导游服务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提供标准化、专业化导游服务的方法2. 情景模拟法:模拟导游服务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导游服务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2. 讲解提供标准化、专业化导游服务的方法3. 通过情景模拟,讲解提高导游人员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措施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导游服务规范的实际应用第十章:导游职业道德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游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导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3. 学会践行导游职业道德,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二、教学内容1. 导游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导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3. 践行导游职业道德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导游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基本原则和规范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导游职业道德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践行导游职业道德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导游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导游的定义和作用二、中国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补充和说明:旅游地理知识包括对各地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线路。
广东导游资格证基础知识点

广东导游资格证基础知识点2017广东导游资格证基础知识点导游考试的题型难不难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17广东导游资格证基础知识点.欢迎来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一、了解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v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山景、石景和岩洞三类,广东比较典型的地景旅游资源有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和花岗岩风景等。
旅游功能:1、具有形态美,可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雄伟美、险峻美、幽静美、敞旷美、奇特美2、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3、具有——定的空间载体特征,可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二、熟悉丹霞地貌的形成及其代表景观三、熟悉海岸地貌的形成及其代表景观四、熟悉岩溶地貌的形成及其代表景观五、熟悉花岗岩地貌的形成及其代表景观第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一、了解水景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功能:观赏(审美)功能、疗养功能、品茗功能、娱乐功能。
二、掌握广东省泉水旅游资源开发较成功或较有影响力的泉水旅游资源1.从化温泉:“从化温泉好,岭南第一泉”。
泉水无色无味,水质晶莹,含有钙、镁、钾、二氧化硅和氡等元素,对各种关节炎、皮肤、消化器官、神经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2.中山仙沐园温泉:有“仙泉世界”之称。
品种繁多,出水温度可达93℃,是全省温度最高的温泉,有滋阳补肾、壮气补血、健美之功效。
3.珠海御温泉:出口水温70度,属高温氯化物——偏硅酸型医疗矿泉水,对风湿病、神经性骨痛、消化道等多种疾病均有特殊疗效。
4.珠海海泉湾:泉井自喷高度达11米,是罕见的优质海底温泉,水温高达80摄氏度以上。
泉水含有3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陈炎冰曾亲笔题词“南海第一泉”。
5.恩平三大温泉:恩平市是中国第一个温泉之乡,也是国家级地热地质公园之一。
恩平已开发的三大品牌温泉:金山温泉素有“天下第二泉”之称;帝都温泉是以温泉养生为主题的山水文化温泉。
2005年被世界养生组织评为世界养生基地;锦江温泉位是以动感为主题的新一代娱乐型温泉产品。
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导游职业发展
初级导游
通过初级导游考试获得初级导游资格证书, 可从事基础导游工作。
中级导游
通过中级导游考试获得中级导游资格证书, 可从事更高层次的导游工作。
高级导游
通过高级导游考试获得高级导游资格证书, 可从事高端旅游服务和管理。
特级导游
通过特级导游考试获得特级导游资格证书, 是导游行业的最高荣誉。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介绍与旅游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等。
旅游安全
旅游安全概述
介绍旅游安全的概念、特点和意 义。
旅游安全风险
分析旅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 风险,如交通事故、火灾、食物
中毒等。
旅游安全措施
介绍保障旅游安全的措施,包括 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安全
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
产业规划
02
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区域合作
03
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旅
游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06
导游考试与培训
导游考试流程
报名条件
考试科目
考试时间
成绩查询与证书发放
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身体健 康,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等条件可报名参加导游考试。
导游基础知识
包括历史、文化、地理、风俗习惯等方 面的知识,是导游讲解和服务的基础。
导游业务知识
包括导游服务流程、旅游安全防范措 施、旅游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是
导游实际工作的必备技能。
旅游政策法规
包括国家旅游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是导游工作必须遵守的准则。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饮食文化

第二节 食文化
太极
明虾
湘菜—香酥酸辣
鲁川 苏粤浙
闽湘 徽京沪
选料:山珍 河鲜 家禽 家畜
技法:炖 焖 煨 烧 炒 熘煎熏腊
口味:辣 酸 香 鲜 软 脆
菜品:麻辣子鸡 腊味合蒸 红煨鱼翅 洞庭肥鱼肚 金钱鱼 酸辣红烧羊肉 清炖羊肉 吉首酸肉
第二节 食文化
腊味合蒸
徽菜—古色古香
鲁川苏 粤浙
高度酒
中度酒
黄酒(低度酒)
第三节 中国名酒
二、中国白酒 (一)白酒的种类
白酒由于酿酒原料、生产工艺、设备等条件的不同,形
成不同香型和风味特点。
• 1.酱香型(又称茅香型)。所谓酱香就是有一股类似豆类 发酵时发出的酱香味,其特点是:酒体醇厚,香而不艳,郁 而不猛,入口微有焦香,但苦不留口,回味悠长,留香持久 。在白酒中酱香型酒为数很少,以贵州茅台为代表,还有四 川古蔺郎酒、湖南常德武陵酒等。
是否杀 菌
麦浓度
颜色
类别
生、熟
低、中、高 黄、黑
熟啤酒
生啤酒
第三节 中国名酒
七、配制酒 • 配制酒是用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作为酒基,再配合中药
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其中,用中药材配制的酒 成为药酒,如竹叶青等。
第四节 茶文化
3、红楼菜是依据《红楼梦》所记述的贾府肴馔饮食所研制 的菜肴,具有官府菜的特点。
第一节 饮食文化概述
(三)市井、百姓饮食 特点:技法各异、品种繁多 代表:唐代的洛阳、长安
两宋的汴京、临安 清代的北京 (四)民族饮食 受到不同民族所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的影 响,形成与本民族相应的,独具品位的饮食文化。
• 董酒 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董酒厂。它采用黏高粱为原料 ,加入130多味中药材制成大、小曲,用小曲小窖发酵 成酒醅,用大曲大窖发酵成香醅,再以酒醅香醅串蒸, 经量质摘酒、陈酿勾兑而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2.坛庙建筑
1.概况
2.中国现存著名坛庙
FILL IN THE TITLE HERE
填 写
太庙
文
社稷坛
字 天坛
皇穹宇
地坛
郊祭
左祖 右社
圜丘坛、祈年殿、斋宫、
岱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孔庙“孤例”“世界文化遗产”
陵墓、古城、古长城 与古镇古村建筑
了解古陵墓、城、镇村的基本特点 与代表 掌握古长城结构特点
台基 Tai Ji
定义: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 主要作用: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建筑的 高大雄伟。 分类: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开间 Kai Jian
“间”为四柱围成的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单元。建筑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称“面 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建筑 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古人以奇数为吉祥数, 面阔进深多为单数。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大梁 Da liang
即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 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为底的台上)上的一根最 主要的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斗拱 Dou Gong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 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 置于柱头和额访、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 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3 的地方,称社稷坛。
布局 特点
前朝后寝:“前朝” 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 建筑群的前部。“后寝”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
4 居的地方,建筑群的后部。
三朝五门:“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奉天殿(太和殿)、
5 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五门制”沿中轴线以五
道门。内向外以此为奉天门或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 清门。
【2024版】(完整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目录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一章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第一节旅游活动及其分类第二节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第三节旅游业的构成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第四节旅游市场与国际旅游组织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节中国历史概述第二节中国科技文化第三节中国哲学与文学第四节中国书画艺术第五节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六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成功经验第三章中国旅游景观第一节旅游景观概述第二节地貌旅游景观第三节水体旅游景观第四节气象·气候和天象旅游景观第五节动植物旅游景观第六节中国的世界遗产及其他第四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第一节中国民族民俗概述第二节汉族第三节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第四节中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第五节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第五章中国的宗教文化第一节中国宗教概述第二节佛教第三节道教第四节基督教第五节伊斯兰教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城防建筑与古镇古村第三节宫殿与坛庙第四节陵墓建筑第五节中国著名的楼阁·佛塔·古桥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特色和分类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之造园艺术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构景手段第四节中国现存的著名园林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述第二节中国四大菜系第三节中国风味特色菜第四节地方名点小吃第五节名茶与名酒第九章中国的风物特产第一节中国陶瓷器第二节中国四大刺绣第三节漆器·金属工艺品和玉石木雕刻第四节文房四宝·年画·剪纸和风筝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鉴赏第一节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第三节中国旅游诗词名篇赏析第四节中国旅游名联赏析第五节中国游记名篇赏析第十一章主要旅游客源地(地区)概况第一节港澳台地区概况第二节亚洲主要客源地概况第三节欧洲主要客源地概况第四节美洲主要客源地概况第五节大洋洲·非洲主要客源地概况附录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广府民系
(三)广州方言 粤语在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5.语音差别大:广州话有9个声调,20个声母、59个韵 母。 6.有各种词类标记。如:佬(收买佬)、仔(细路仔)。 7.忌讳多,避开不雅、不祥的词,讲究吉利。如:舌头 (脷[lì ]、利)、丝瓜(胜瓜)猪肝(猪润)、苦瓜(凉瓜)、空屋 (吉屋)。“8”是“发”、“2”是“易”、“3”是“生”、 “4”是“死”的谐音。 8.吸收较多外来词汇。如:菲林(胶卷)、咪(话筒)、贴 士(小费)、飞(票)、车厘子(樱桃)、按揭(银行抵押贷款)、 夹万(保险箱)。
二、潮汕民系
(一)潮汕民系的形成 汕头历史沿革: 1858年6月,清政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了 《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增开潮州府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选定澄海县沙汕头(后改名汕头,并取代条约口岸部分 “潮州”一词)一带。 1906年,潮汕线铁路建成,同时又配臵“潮汕号”机 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潮汕”一词开始传播。 民国成立后,广东都督府下设潮梅镇守使,其中心驻 汕头。 1921年,汕头建市。
三、客家民系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目前,广东纯客家的县市有15个,主客混合的县市 50个,是全国客家民系居民最密集的省份。 分布:客家人最密集的是梅州地区,以梅州市为中心, 包括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全是清一色的客家 人。
三、客家民系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形成原因:五次大迁移 发生时间: 第一次大迁移:两晋时期,尤其是西晋末年的五胡乱 华、八王之乱,晋王室迁都江南建康(今南京),中原的衣 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随之南迁至安徽、江西北部定居。
四、广东的水上居民
(二)水上居民生活习俗特点 1.“浮家江海”,“以舟为居” 习俗: 陆居者亦多于江河沿岸搭个简易的“茅寮”或“水 棚”。一叶扁舟,既是他们的居室,又是运输和生产工具。 不论男女,都喜欢戴个银镯子,刻上“长命富贵”、 “出人平安”等字样。 名字,男的多带一个“金”字,女的多带一个“娣” 字,希望她能带来个弟弟。 孩子都有乳名,多用动物名称,如猫仔、狗仔、猪仔 之类。 男青年喜欢结拜兄弟,女青年也喜结拜姐妹。
一、广府民系
(一)广府民系的形成 形成历史: 赵佗建立南越国后,番禺成为王都。中原汉人逐渐融 入,越人也逐渐汉化,后来,部分越人向西江流域、西南 迁徙。 西汉时,设交趾部管辖九郡,州治迁到广信,由于地 理位臵重要,大批移民迁徙到粤西。
一、广府民系
(一)广府民系的形成 形成历史: 两宋时期,汉越基 本融合;元、明时,汉族 已逐渐同化零散的瑶人、 越人。 明清时期,广州府 管辖范围内的主体居民 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文化 特征,并以番禺话(广州 话)为标准音,后人将这 一体系的居民称为广府 民系。
二、潮汕民系
(三)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有8个声调、18个声母、77个韵母,三者拼 合起来可以得到6000多个音节。 潮汕方言是中国最古老、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它的特 点: 古朴典雅 词汇丰富 语法特殊 保留较多的古音古词古义
二、潮汕民系
此外,粤西的雷州半岛附近居民使用的是属于闽方言 的“雷州话”,以海康话为雷州话的代表。使用雷州话的约 有330万人。
小知识:赛后棚
潮剧台前演员在演唱过程中,有些唱段由台后众人一 齐帮声(帮唱,这种帮声称为“后棚”),如帮声及时、声音 嘹亮柔美,观众便说这戏班“后棚”很好。
二、潮汕民系
(三)潮汕方言 流行地区:潮州方言是中国八大方言中闽南方言的次方 言,流行于粤东地区 别名:过去称为“潮州话”、“潮语”,现在一般叫做 “潮汕方言”。 形成原因:大体是由吴语方言经福建传入潮州,加上闽 南方言的分化,以及受到中原汉语的影响而形成的。
一、广府民系
(一)广府民系的形成 是三大民系中最早 形成的岭南居民体系。 分布地区:包括珠江 三角洲和粤西大部分地 区,还有粤北部分地区, 中心在广州。省外主要 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 西东南部地区。
一、广府民系
(一)广府民系的形成 形成历史: 广州旧称番禺,是古南越族的雏形城市。原人与南越 族人的融合,最早也是在番禺一带开始的。 秦统一岭南后——番禺作为南海郡的首府,成为岭南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批的中原人, 包括将士、商人、流民、谪徙等定居于南海郡。
二、潮汕民系
(一)潮汕民系的形成 别名:也称潮州民系,是指历史上潮州府所属各县以潮 州话为母语的闽南系居民。 分布: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四个 地级市。
二、潮汕民系
(一)潮汕民系的形成 形成原因: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 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合而成的。
二、潮汕民系
四、广东的水上居民
(一)汉族的复合群体 语音:群体内语言为广州方言。虽然语音上有所变异, 但未发现有属于其他语系语族的特殊要素,所以1949年 后没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 来源:与古越族有关,但秦代以来,由于中原汉人的 渗入,他们最迟在明代初年已不附于少数民族,而成为汉 族的一个复合群体。
一、广府民系
(二)广府民系的历史文化特征 1.在广东三大民系中,广府民系最具开放性 2.广府人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 3.广府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一、广府民系
(二)广府民系的历史文化特征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广府文 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 音乐”; 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 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 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 广雕”等。
第六章 广东民族民俗与民间艺术
第一节 广东三大民系
民系,又称“次民族”或者“亚民族”,是指一个民 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 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和民族认同相似。 民系的认同一般有三个标准:语言、文化、地域。
1
广府民系 潮汕民系 客家民系
民系
2 3
形成原因:两宋以来中原汉族与南越族长期融合的结 果。这种融合在秦代就已经开始,经过两晋、两宋等移民 高潮而逐渐形成。
三、客家民系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四次大迁移:清代初期。 经过几代的耕耘,客家山区经 济复兴,人口增多,山多地少, 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清朝于 是实行移民政策,将客家人南 移到珠三角及广东西部沿海, 包括今天深圳、香港新界和九 龙等地。向西迁移则进入四川。
三、客家民系
(一)客家民系 的形成 第五次大迁移: 源于1856年爆发的 持续12年的广东西 部土著、客家大械 斗,清政府采取了 移民的措施,将客 家人迁至广东西部 的信宜、徐闻和雷 州半岛;另一部分则 迁去广西合浦、钦 州和海南岛等地。
二、潮汕民系
(二)潮汕民系特点 1.宗族、家乡观念强,凝聚力强 2.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 3.精巧灵活,竞争意识强
二、潮汕民系
潮汕的许多民俗活动,如迎神赛会、斗锣鼓、击鼓竞 猜等,都重在“赛”、“斗”、“竞”等字眼上。
二、潮汕民系
代表性民俗 活动: 游神 祭祖 赛猪 赛鹅 赛鸡 赛鸭 赛糖果饼干 赛戏 赛大锣鼓 赛英歌 赛后棚
四、广东的水上居民
(二)水上居民生活习俗特点 2.民俗民风特异 习俗: 三月初一为水上居民“买力日”,其时妇女必“一二 帮快,帮快,姑娘婆嫂的力都来哩”。据说这样可以“借 力”,以应付终日舟揖之劳。 下罾[zēng]“拗鱼”。现在广州一带的“艇仔粥”就 由此而来,成为一种风味小食。
三、客家民系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名称起源时间:“客家”名称源自两宋时期。由于大 批移民涌入,岭南土著很自然的视北方来的移民为客户, 政府户籍也将之列为客籍,于是便称这些住在山里的移民 为“客家人”,久而成习。
三、客家民系
(二)客家方言 流传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要算广东省。 分布: 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以及粤北、粤西较为偏僻的山 区地带。 国内通行的地区有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南部、 四川、湖南以及台湾部分地区 国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 宾、越南等。 目前,广东省大约有2100万人讲客家话,全世界约有 6500万人使用客家话。
三、客家民系
(二)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岭南三大方言中最接近北方方言的语言, 由中原古汉语衍化而来,以梅县客家话为标准音。 客家方言有6个声调、17个声母、72个韵母。
三、客家民系
(三)客家民系民俗特征 1.克勒克俭,吃苦耐劳,宗族观念强 2.自尊保守,平等互助,团结对外 3.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 的特质 4.冒险进取。客家与中原故地的汉族最大的不同在于 他们的开拓精神
一、广府民系
(三)广州方言 广府民系的主要方言——粤语,即广州话,是岭南的 古老语言。 粤语形成时间:大约形成于秦统一岭南时期。 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语言互相同化。 西汉初期,基本形成了以壮语、侗语为主体,融汇了 中原古汉语成分的古粤语方言。 唐末宋初,粤语已成为独特的语系,其语音、词汇大 体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 明代粤语已与现代粤语大体相同。 自清到民国,随着与外国人交流的增加,粤语吸收了 一些外来语,其影响也开始扩大到海外。
三、客家民系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第二次大迁移:唐朝末年。当时发生了黄巢农民战争和 藩镇割据,为了避战乱,客家先民迁移至江西、福建、广 东交界的山区。
三、客家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