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文献编目中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太行山文书晚清民国尺牍范本及其文献价值

太行山文书晚清民国尺牍范本及其文献价值

太行山文书晚清民国尺牍范本及其文献价值邹蓓蓓【摘要】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中有16部30件晚清民国尺牍。

与其他机构所藏尺牍相比,这批尺牍在文献学上具有原始性、群体性、大众适用性、应用指南性、实用性、文化传统性以及行业性和地域性七大特点。

这批尺牍对于研究晚清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礼仪的形式和内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近代文学和语言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提升人们交际水平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太行山文书;晚清民国;尺牍范本;文献价值【作者】邹蓓蓓【作者单位】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4近年来,在发掘考古出土新材料的浪潮下,伴随着传世典籍文献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以及巴县档案、河北获鹿档案等,涉及范围之广、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3年,邯郸学院入藏了一批华北地区乡村历史文献,地域上涵盖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省,以太行山区为重点,故名太行山文书。

这批文书内容之广、数量之多,涉及多个领域,其中收录了一些晚清民国时期的尺牍范本,数量繁多、内容完备、时间连贯且具有代表性,对于研究晚清民国尺牍文化、华北乡村社会历史以及近代传统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纵观晚清民国时期尺牍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对个人尺牍的研究,有家书研究、名人往来书信研究,如《曾国藩家书》研究、《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研究等;二是针对尺牍某一领域的专题研究,如《清代才媛书信体散文之女性书写——以<历代名媛书简>之家训书信为考察中心》、《明清商人经营及资金筹措方式——以若干种尺牍范本书的解读为中心》等;三是对尺牍文体的研究,如《明清文人书信体文论研究》、《<清代名人书札>尺牍专用语研究》等;四是对尺牍文献的研究,如《清代书札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宝札华翰:尺牍文献的源流与研究》等;五是对尺牍书法的研究,如清代名人书法手迹研究等。

立足特色馆藏 推动学术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访谈录

立足特色馆藏 推动学术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访谈录

立足特色馆藏 推动学术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访谈录随着“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实施,民国文献的整理、保护及其研究正在成为学界热点之一。

本期“悦读·阅读”栏目,重点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文献整理及其文献研究工作的进展。

上师大图书馆民国文献研究工作卓有成效,2015年起编撰出版的《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已在国内产生一定的影响,近三年来发表于CSSCI期刊的文章30余篇,相关研究获得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多方支持,并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学术实力的科研团队。

本期我们在《图书馆报》“馆长访谈”基础上,与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民钢教授一起来探讨民国文献的整理及其研究。

问:上海师范大学的民国文献馆藏虽然不是上海地区最多的,但有着自己显著的特色,请介绍一下馆藏规模以及藏书概貌。

答: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有民国时期期刊900余种,民国图书6万余册。

作为师范院校,其中重点收藏了3000余册民国时期老教材。

馆藏中不乏善本,如《永安月刊》《北洋画报》等,收藏相对完整。

另外还有一批珍贵罕见版本,如曾被禁的奉天启智书店版《骆驼祥子》,瞿秋白“谢版”《乱弹及其他》,敦煌文献最早的刊录本,1909年国粹堂石印本王仁俊辑印《敦煌石室真迹录》、1920-30年代刊印的罗振玉《敦煌零拾》《敦煌石室碎金》等一系列对后世敦煌学有着重要和深远影响的学术著作的初版,以及1912年出版的《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和《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西洋之部》等教育部送审本和批语本。

问: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如何构建并完善民国文献馆藏特色?答:第一,民国文献集中管理。

过去我馆的民国文献主要散藏在古籍部和两校区的各个书库。

这种状况不利于这些图书的利用和保护,也不利于深度的整理开发。

因此,在2013年经馆领导班子讨论决答:首先,建立了民国文献的研究团队。

我馆一直注重馆员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努力把上师大图书馆打造成为一所学术型图书馆。

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

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

11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编制说明:本索引是试图将本论坛出现之中国近现代报刊电子书加以汇总,期待做得更加专业一些,为报刊研究者提供帮助。

这项工程需要多人合作,期待更多同行加入,未来目标是申请独立的版块。

最后谢谢各位朋友的鼓励!1、晚清民国部分的索引共48条:在 7 楼2、49年后的索引(包括台湾)共计41条:在 8 楼3、补充部分:4楼4、redyoung君提供的:5楼本索引根据国学数典论坛中各个板块所见中国近现代报刊加以整理。

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只是锦上添花,使各位前辈的工作价值得以彰显。

下面为有志于进行中国近现代报刊电子稿上传工作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信息。

1、国家图书馆的数字期刊2、中美百万图书计划。

由浙江大学图书馆负责开发的数字化图书计划,有加盟的高校图书馆可以下载DJVU格式的民国期刊。

3、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全六册),编者:上海图书馆编,年代:1965~1981/viewthread.php?tid=77619&extra=page%3D4这份资料有助于各位朋友了解近代期刊篇目情况。

国学数典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21、国学图书馆编辑: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djvu/viewthread.php?tid=159976&extra=page%3D42、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季刊(第一期、第二期),djvu /viewthread.php?tid=174933&extra=page%3D53、王献唐等主编: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二期/viewthread.php?tid=175121&extra=page%3D54、中法汉学研究所编: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djvu /viewthread.php?tid=165237&extra=page%3D75、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1933.6——1937.3),djvu/viewthread.php?tid=156136&extra=page%3D86、浙江省立图书馆編:文澜学报1935-1937,djvu/viewthread.php?tid=141875&extra=page%3D117、国立北平图书馆:北平图书馆馆刊(第1 -10卷,共61期,djvu)/viewthread.php?tid=105228&extra=page%3D14国学数典中国近现代报刊索引补1、宋恕、章太炎主编:经世报,(旬刊,1897年创刊于杭州,1-8期),pdf[url=/viewthrea ...=%E7%BB%8F%E4%B8%96]/viewthrea ...=%E7%BB%8F%E4%B8%96[/url]2、(美)林乐知:万国公报(缺合集1、10、11、12册,上海,1874-1883年间为周刊,1889-1907年间月刊),djvu。

钩稽辑佚 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钩稽辑佚 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钩稽辑佚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袁志成(湖南城市学院 a.文学院;b.城市文化研究所,湖南益阳413000)摘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中国戏剧史、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左鹏军教授十年磨一剑,潜心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其研究成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为该段时期的戏剧研究挖掘出重要的文献史料。

该著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

著者既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又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考证和评价。

面对前人成说,著者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关键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左鹏军中图分类号:G236;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119-04在中国古典文体走向衰落、近现代新文体兴起的过程中,晚清民国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戏曲形态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戏曲思想观念重构的过程中表现为传奇杂剧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早期话剧的三足鼎立。

阿英、周妙中、张棣华、梁淑安、姚柯夫、郭英德、李修生、惜华、庄一拂等学者对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剧目有所著录,为后学提供了学习指南。

左鹏军教授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挖掘出重要文献资料与史实价值,是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

一左鹏军教授潜心于近代戏剧研究,成果颇多,已出版《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近代传奇杂剧史论》、《近代传奇杂剧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等著作,推动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研究。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对晚清民国新见或稀见或前辈学人未提及或简单提及的传奇、杂剧进行考索,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广州大典》曲类文献题名著录用字问题研究——兼论图书馆古籍文献编目著录用字问题

《广州大典》曲类文献题名著录用字问题研究——兼论图书馆古籍文献编目著录用字问题

《广州大典》曲类文献题名著录用字问题研究——兼论图书馆古籍文献编目著录用字问题金 峰[摘 要] 《广州大典》曲类专辑编纂中,需在目录及扉页等处著录文献题名等信息。

因曲类文献题名中存在极为普遍而复杂的俗字使用情况,考虑到文献排列要求及检索等问题,以及编纂工作效率,著录时在清晰判别正字的基础上,不是机械遵循客观著录原则照实移录,而是择用通行繁体正字加以著录。

这种做法对图书馆员古籍文献图书编目的俗字辨识和正字择用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 《广州大典》 曲类文献题名 古籍文献编目 著录用字 《广州大典》曲类专辑收录1949年前广府地区的粤剧、粤曲及木鱼书、龙舟歌、南音、粤讴、解心等艺术文献,影印出版。

编纂中,须著录文献题名、卷数、著者、版本、版框尺寸等信息,并根据题名关键词笔画排列文献。

因具有俗文学特质,特别是受泥印、油印、钞本等手写文献及粤方言影响,曲类文献中存在着复杂的俗字使用现象。

在著录信息时,《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1]虽有原则性规定,但无具体方法,工作实践中极易造成文献原貌佚失、正字判断错误,及著录用字不统一增加检索困难等问题。

本文根据《广州大典》曲类文献编纂工作实际情况,对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中的俗字著录,以及图书馆员进行古籍文献图书编目时的文字择用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1 《广州大典》曲类文献题名俗字使用情况 形声符变换、简省、增繁,是俗字产生的重要原因[2]4-35,[3]44-121。

曲类文献中的俗字大多由此产生。

1.1 改换偏旁部首 出于手写习惯或简化等原因,部分偏旁改换会产生俗字。

如书有龙舟歌《“䝉”正招亲》《贞“ ”妇大骂赌仔》《“桞”陆烟容》、粤剧《狐造“竒”缘》《赵匡胤戏“ ”泥马》《“ ”雁引仇缘》《“ ”媚娇娥》,以及木鱼书《“ ”孝荼薇记》、南音《“栁”希云全本》等。

“艹”“++”,“示”“礻”,“糸”“糹”“纟”,“ヨ”“彑”等部首,俗文学常加通用。

曲类中有粤剧《冷暖“紅”绡帐》《“ ”落见“ ”心》《“ ”恨》《“ ”叙“ ”溪》,龙舟歌《仁贵征东“ ”衣记》《狄“靑”比武》《男烧衣祭奠“ ”人》,木鱼书《二“ ”花史》。

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摘要】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包括题名不清晰或不规范,缺乏关键词或主题词,过长或过繁琐,涉及的人名或地名有歧义。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制定统一的题名规范并进行培训,加强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把握,简化题名突出核心内容,使用标准化的人名和地名词典进行核对。

规范的题名对于民国档案著录的准确性和检索性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重视题名的编写,确保每一份档案都能够准确反映其内容,方便后续的检索和利用。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民国档案著录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民国档案、著录、题名、问题、解决措施、规范、准确性、检索性。

1. 引言1.1 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在民国档案著录中,题名拟写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档案著录的准确性和检索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题名不清晰或不规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些题目过于含糊或模糊不清,难以准确描述档案内容,给用户查找造成困扰。

题名缺乏关键词或主题词也是一个常见问题,这会导致用户很难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搜索相关档案。

题名过长或过繁琐也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使得他们在浏览时感到困惑。

题名涉及的人名或地名有歧义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确保题名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相关信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制定统一的题名规范并进行培训,可以帮助档案工作人员更好地拟写题名。

加强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把握,可以提高题目的准确性和搜索性。

简化题名,突出核心内容,也可以让用户更快地理解档案内容。

使用标准化的人名和地名词典进行核对,可以避免题名中涉及的人名或地名歧义问题。

规范的题名对于民国档案著录的准确性和检索性至关重要。

通过解决题名拟写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查阅体验。

2. 正文2.1 问题一:题名不清晰或不规范在民国档案著录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题名不清晰或不规范。

这种情况下,读者很难直观地了解档案内容,导致检索困难和误解。

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出版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对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平台进行统计与分析。

一、晚清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1.书籍发行突破传统限制:晚清时期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书籍的发行数量和种类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文学类书籍涉及诗、词、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和散文较为流行。

2.出版平台多样化:晚清时期的文学出版平台多样,既包括官方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也包括民间出版社和私人出版机构。

此外,一些文人学者也自负盈亏地开办了自己的出版机构。

3.文学期刊的兴起:晚清时期是中国文学期刊的鼎盛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学刊物应运而生。

这些期刊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学才华和交流学术的平台,也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形成和传播。

知名的文学期刊包括《新小说》、《新青年》、《晨钟》等。

二、晚清时期文学出版情况分析1.文化变革的背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变革,文化逐渐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这种背景为文学创作和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2.出版的启蒙功能:晚清时期的文学出版平台在推动文化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出版平台不仅提供了一个让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探索的平台,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文化的培养。

3.著名作家的崛起:晚清民国时期有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涌现出来。

他们在不同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也为这些出版平台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和声誉。

4.文学刊物的影响力:晚清时期的文学刊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刊物代表了新文化新思潮,与政治和社会紧密相连,不仅引导了文学创作方向,也对于时代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出版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晚清时期的文学出版平台多样且丰富,但是由于当时的出版制度尚不完善,版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导致了文学作品的抄袭和盗版现象普遍存在。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

2021年第110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版民国文献总目编撰(1949—)”(项目编号:17BTQ081)阶段性成果之一。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段晓林 庄 雷(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4)〔摘 要〕 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著作的数量,应不低于1 500种。

2000年后,文献整理机构及学者收集整理并汇编出版了20余种大型影印文献,收录的原版目录著作超过700种。

文章对新版文献的出版概况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出版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出版趋势,以期对民国时期目录著作的进一步出版整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 民国文献 目录著作 编辑出版〔中图法分类号〕 G239.29〔引用本文格式〕 段晓林,庄雷:民国时期目录著作新编出版研究[J].图书馆,2021(1):107—111.1 民国时期目录编制概况1.1 民国时期目录著作的数量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民国时期出版业繁荣,大量的文献印刷出版,文献目录的编制也随之兴盛。

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不仅数量较多,类型也很丰富,从传统的古籍目录、推荐目录,到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出版机构的营业目录以及各个学科的专题目录,种类繁多。

民国时期出版的目录的数量,未有定论。

较早的有黄少明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目》一文中提到,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目总数在200种左右[1]。

此后随着学者对民国目录的进一步关注和整理,越来越多的目录被挖掘出来,据李万健2012年《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丛刊·序》所述,民国时期藏书家编撰的藏书目录大约有300余种[2]。

另有全根先、陈荔京《民国时期国家图书馆目录学论著编年》一文所列,仅国家图书馆1911—1948年集体或个人编纂的目录学论著就达339种(大部分为书目)[3]。

郑春汛《清末民初专科目录编撰研究与现代启示》一文中收集到的民国时期编撰的专科目录达300余种[4]。

《民国时期总书目·综合性图书》(以下简称《总书目》)收录图书目录、文摘、索引数量计615种[5],是所有文献中提到或收录民国时期出版目录最多的,但所列目录未含上述专科目录及大部分私藏书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与责任者项”、“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 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书项”、“附注项”和
“标准书号及有关记载项”、“提要项”、“排检项”等
臣镰足、大庭修。书名《瀛寰志略》(“寰”通“环”)、 《贼情集纂》(“集”通“汇”)、《沈思集》(“沈”通“沉”)
等亦最好不改。
十大项;古籍著录规则也有“书名与著者项”、“版本 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 项”、“丛书项”、“附注项”、“装订与获得方式项”、 “提要项”和“排检项”等十大项。二者款目大同小 异,惟具体著录方法有些差别。我馆是晚清民国文 献的主要收藏单位,目前我馆对晚清民国文献的编
目采用了自定的一套规则,具体著录款目依次为排 检号、书名、著者、出版发行项、交替书名、载体形
2.2年代(日期)的换算
清民之际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纪年,除公元纪年
外,还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黄帝纪年、孔子纪年、
天运纪年、共和纪年、亡明纪年、日本纪年、民国纪 年、韵目代日等等。其中多数纪月纪日是使用阴历。
因此在换算时需仔细分辨。笔者主张,非公元纪年
书馆(伪维新政府)、教育部资料室等等。此外,还
黄”,杨毓麟撰《新湖南》署“三户愤民”。又如《曾文 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即曾国藩。《康南海传》,康南 海即康有为。《贾副主任升降旗讲话》,贾副主任即 贾景德。有时同一个指代还需分辨。如福建省政府 秘书处编,1938年印《陈主席抗战言论集》,陈主席
指陈仪。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编,1940年印《陈主席政 治言论选辑》,陈主席指陈诚。
换成公元纪年时,应以大写汉字表示阴历,以阿拉 伯数字表示阳历。一是因为阴、阳历之间的对应日
态、存卷、残缺配补、图表、分类、书名依据、著者依 据、版本依据、版式、丛书名、丛书版本、丛书依据、 各家著录、收藏源流、书品、等级、复本、待考问题、 备注、提要项等25项。从详简级次看,该著录属详 细著录。本文不打算讨论具体著录款目,只分析编 目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著录 内容方面。笔者认为:较之著录形式,著录内容更为 重要,其存在的问题也更普遍、更有代表性,因而值
得深入探讨。
期并不固定;二是因为一些表示阴历的字词(如望、 朔、正、元、闰、小除、端午、中秋等),用数字替代会
失其本义。这样理想的著录应该是:“光绪二十年”
著录为“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明治三十九
年九月”著录为“明治39[1906].9”、“辛亥三月二十 九日”著录为“辛亥三月二十九日(1911.4.27)”。另
草》署“半哭半笑楼主”,章士钊刊《孙逸仙》署“黄中
书馆等老馆而言,收藏源流包含的信息是非常丰 富的。以我馆的民国图书为例,由党政机关呈缴 的占很大比重。这些机构有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 图书馆、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中央
编纂委员会图书室、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
校图书馆、国民政府教育部图书馆、国立编译馆 图书室、行政院文物保管委员会图书馆、国民政 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图书室、南京市立民众图书 馆、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图书馆、中国公学大中学 部图书馆、江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福利委员 会图书室、太仓县文献委员会、中日文化编译图
是晚清民国文献)中的繁(古、异)体字简化时不可

U学术研讨会露絮焦
上应为1905年。 2.3人物别名的改换
i■匾圈盔蚕墨Z互翟:9
知,对晚清民国文献来说也是一样。特别是对于
有悠久历史又承担过国家图书馆职能的南京图
文人学士不仅有本名,还有字号别名。有人以 字行世,有人以别号闻名,也有人以斋名著称于世, 甚至还有人几个名字都很有名。还有以职务、籍贯 等指代的。因此需要核查一个人的本名以及字号等 别名,再选用一个最为世人知晓的名字著录或在附 注中说明。如于右任1908年刊行《半哭半笑楼诗
年。在图书馆的藏书体系中,晚清和民国文献通常
和期刊文献。这正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对象。 关于晚清民国文献的编目(或著录)规则并没 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资参照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和《古籍著录规则》,以及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的相关部分。据了解,目前 图书馆对该类文献的编目是各行其是。以图书为 例,按《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执行的有之,按《古籍著 录规则》执行的有之,较多的是参照上述标准自行 充实完善。应该说,现有的公开出台的各标准均没 有充分考虑到晚清民国文献自身的特点。晚清民国 文献究竟有什么特点?拙见认为:它具有历史文献 的各种特征。由于近代在中国印刷史上处在一个承 上启下的过渡阶段,在思想文化史上处在一个新旧 冲撞、中西融会的特殊时期,故它与现代普通图书 有较大的区别,而与古籍比较接近。笔者长期从事 历史文献的编目,对各种著录规则也作了一些比 较,认为可以在《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基础上,结 合《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
晚清民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满洲国、汪精卫国民 党中央、国民政府等汉奸政权、机构或组织。编目 时,先要根据时间、地点、事件、图书内容等判断哪 些是伪政权,然后加“伪”字进行著录。如“(伪)维新 政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伪)华北政务 委员会”,“(汪伪)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汪伪)南
印是其主要标志。收藏项于古籍的重要性人所共
出版者,也不作版次的变更。版次与印次相同是民 国图书的重要特点,这与现代图书是完全不同的。
撰写需要浏览甚至仔细阅读文献内容,再用凝炼的 语言进行高度概括,费时费力,因此提要著录常被 人们所忽略或敷衍了事。这不但对文献编目,而且 对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是非常不利的。编目 人员必须学会撰写内容提要,确实难写的至少也要 附上目录。以两种很有影响的书目为例,《民国时 期总书目》采用了“内容提要”式,让人对各书的主
有不少个人收藏本、签名本等。收藏源流项既可 以反映藏书的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图书 馆历史或变迁的缩影。
2.6提要和目录之撰写 提要是反映图书主要内容的项目。由于提要的
2.4版本与复本问题。 晚清民国图书不论内容改动与否,每印刷一次
即作为一版,所以有的书第N次重版与初版本内容
并无丝毫区别。国家出版总署1954年颁布《关于图 书版本记录的规定》,将版次与印次分开,版次用以 统计版本内容的重要变更,图书重印时,内容如无 改动或仅有少量改动的不作为再版,即不作版次的 变更。同一种书改换书名、开本、版式、装订、封面、
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合称近代文献(也有一些 图书馆按传统习惯,笼统地称之为民国文献)。考察 各时期历史文献的特点,将晚清和民国文献视为一 个整体是颇有道理的。其一,据藏书的内容分析,晚 清的诸多活动,其结果和影响都发生或延续至民国 时期,同样,民国时期的许多事件更是必须追根溯 源于晚清时期。也就是说,如果要了解特定历史的 来龙去脉,就必须把晚清和民国打通。此一特点较 之其他相连的历史时期更为显明。其二,从学术史 的时段划分看,学界通常将从1840年到1949年这 110年的时间统称为中国近代史。因为这一时期中 国的社会形态或社会性质是相同的,即所谓“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映到文化上也有众多共性,把 文献上的这两个时段统一在一起,也是符合学术史 规律的。其三。从图书出版史的角度看,随着晚清西 方印刷技术与制书工艺的引进,图书的物质形态发
’■盛蟊臣譬互翟墨瑟:’I’
U学术研讨会鼋絮焦
晚清民国文献编目中的若干问题
陈希亮
【摘要】晚清民国文献是既区别于古籍又区别
生重大变化。相沿成习的“线装”基本上被西式装订 所取代,“平装书”(又称“西装”、“洋装”)成为图书 的主要形态。当然,依照中国图书馆的传统,近代文
献和中国近代史、古代文献和中国古代史在时间外
范、准确。 2.7关于加“伪”字和加引号的问题
形式等完全相同的图书,毫无疑义,第一种称为正 本,余为复本。而上述款目略有差异的图书则较难 判定。一般认为,从同一版型产生并由同一机构发 行的所有图书均算同一种文献,其中一种为正本, 余为复本。
2.5收藏源流的著录 藏书源流是反映图书传承的重要信息,藏书
期的书籍,包括少量1911年以前以普通装订形式
录等编目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旨在提高晚清民国
文献编目的质量。 【关键词】晚清民国文献文献编目 著录技巧
1编目规则的选定
出版的书籍,即所谓“旧平装书”。还有大量的报纸
晚清和民国是在时间上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晚清一般指1840---1912年,民国则为1912一1949

并以《古籍著录规则》为主要参照,制定晚清民国文
过于呆板,应灵活处置。同时,由于繁(古、异)体字
献著录规则。另外,鉴于晚清民国文献老化、损毁现 象相当严重,强度很差,保存手段落后,不少书籍已
接近保存极限,采用著录比较详尽、相对系统完整
与简化字之间存在多对一(如锺、锺、锺对钟,匿、 橐、涯对汇)和一对多(如乾对乾、干,激对潋、澄)等 复杂的情况,而电脑只能实行一对一的自动转换, 故应以手工输入字为准。究竟那些繁(古、异)体字 不需要简化?个人认为,特殊古人名、地名、书名中 的繁(古、异)体字应予保留,容易引发歧义的字不 作转换。比如,《植物名实图考》的作者吴其溶就不 能改为吴其浚,因为吴其浚另有其人。又,清代既有 吴麟又有吴磨,且均有著述传世。翁同稣、柳诒徵、 全汉舁、钱杏邮、方筵生、中臣缣足、大庭惰等也不
宜改为翁同和、柳诒征、全汉升、钱杏村、方苏生、中
的《古籍著录规则》较之著录较为简约的《普通图书 著录规则》,更有利于对晚清民国文献的保护和利 用。最后,建议出台统一、规范的国家标准《晚清民 国文献著录规则》,使得编目有章可循、有规可遵, 也有助于联合编目、资源共享。
2编目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有的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主要著录项目有“书
书馆史等)。由于编目人员要长期与晚清民国图书
“中央研究院”、“外交部”等。 另外,关于定价、附注项等的著录也有值得注 意之处。如清民之际的货币单位有大洋、银币、国 币、法币、关金券、抗币、金圆券等,应依实著录。而 附注项是对前述著录的深化,既要充分利用好附注 项,又要避免其内容过于庞杂和繁复。笔者认为诸 如批校题跋、考证等在本项无法反映的特殊信息均 可在附注项著出。如“苏平宁”著《孙哲生传》,经考 证,为乔木等著《论世界矛盾》的伪装本。冯自由著 《革命逸史》第一至五编书名分别由林森、蒋介石、 吴稚晖、张继、张继题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