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本青少年犯罪现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不仅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青少年犯罪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差异,可以进行中日青少年犯罪的比较研究。
可以比较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率。
根据数据统计,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日本的青少年犯罪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日本社会的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和法律制度等因素有关。
日本教育体系强调个人责任感和道德教育,这可能是日本青少年犯罪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
可以比较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类型的差异。
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斗殴等经济和暴力犯罪方面。
而在日本,青少年犯罪主要涉及诈骗、恶意串通、学校暴力等非暴力和网络犯罪方面。
这可能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差异有关。
还可以比较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资助和心理因素相关。
而日本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与家庭关系、就学压力、社会孤立等因素相关。
这可能与中日两国的社会、家庭结构以及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教方式有关。
可以比较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处理和预防措施。
中日两国对待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处理和预防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主要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处理,同时加强预防措施。
而在日本,青少年犯罪案件除了通过司法程序处理外,还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矫正。
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两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中日青少年犯罪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两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差异,为制定更有效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又有5名留学生在日本被捕 留学生在日本要知道哪些法律常识.doc

又有5名留学生在日本被捕留学生在日本要知道哪些法律常识在这里,我又要再一次提醒大家了,出国留学一定要对留学国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
下面来说说又有5名留学生在日本被捕,留学生在日本要知道哪些法律常识。
近日,5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被捕,原因为将日本漫画、游戏等翻译为中文。
这一事件的发生提醒广大的日本留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日本的法律法规,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以免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1月31日,日本京都、山口、静冈、三重、岛根5个府县的警方联合起来重拳出击,以涉嫌违反《著作权法》为由,一举逮捕了有“汉化组”之名的5名中国留学生。
据京都府警方称,这5名中国留学生从2015年1月到202X年1月的3年间,在明明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将一些日本漫画、游戏、游戏杂志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上传至中国网站供人阅读。
其中漫画《好想告诉你》、游戏《游戏王ARC-V:卡片力量SP》等等都是由他们翻译提供的。
据悉,京都府和山口县警方逮捕的是名古屋大学一名24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和樱美林大学大学院一名25岁的中国女留学生。
她们已经向警方承认自己是“汉化组”的成员。
日本警方调查后发现,这个“汉化组”成员都是通过网络被募集而来的,分别承担翻译、上网等工作。
警方还宣称:这是在日本全国第一次逮捕的中国留学生“汉化组”。
在国内很多视频平台上,都会存在这样的组织,因兴趣爱好集结,为国外资源做翻译工作。
这些工作大都出于志愿,目的也很纯粹,不少人因“汉化组”的存在接触到国外的文化,语言能力也得到提升。
但是,这些组织翻译的资源很多都来自盗版侵权,属于违法行为。
日本此次逮捕“汉化组”成员,中国留学生应该引以为戒,切勿抱着侥幸的心理,挑战日本的著作权底线。
下面一起来看在日本留学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哪些?1、日本留学之熟悉日本及使馆求救电话:在日本确保人生安全,事故重伤急救:119;火警:119;抢劫偷盗遗失物品:110;地震:110、119;交通事故:110。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作为两个东亚国家,其社会和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因此中日青少年犯罪情况也
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将对中日青少年犯罪进行比较研究。
从统计数字上来看,中日两国的青少年犯罪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日本的青少年犯罪率相对于中国来说较低。
这一差异可能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
体制以及家庭环境等有关。
在犯罪类型上,中日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主要以盗窃、抢劫、诈骗等财产犯罪为主,而在日本,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凶杀、伤害、霸凌等
人身犯罪方面。
这一差异可能与两国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同有关。
在犯罪原因上,中日青少年犯罪也存在差异。
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日本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涉及到家庭问题、
学校问题以及社交问题等。
这一差异可能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的差
异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有关。
中日青少年犯罪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一差异与两国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教育体制以及家庭环境等有关。
深入研究中日青少年犯罪的差异,有助于更好
地了解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从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摘要】该研究旨在比较中日青少年犯罪现状,并分析犯罪原因、类型,探讨预防措施和司法制度的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日青少年犯罪具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点,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研究结论指出,中日应加强青少年教育、家庭和社会关系建设,改进司法制度,共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
展望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更深入的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促进中日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
该研究对促进中日两国的青少年犯罪防范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中日青少年犯罪现状比较、犯罪原因比较分析、犯罪类型比较研究、预防措施比较、司法制度比较、对比研究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意义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犯罪是社会上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着青少年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全因素。
中日作为两个邻近的东亚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深入研究中日青少年犯罪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为犯罪预防和社会治安维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对策。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日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原因、犯罪类型、预防措施以及司法制度的异同,从而全面分析两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为促进中日社会治安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日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促进两国的社会稳定与繁荣。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的深入研究,探讨两国青少年犯罪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导致犯罪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不同类型的犯罪特点。
本研究还旨在比较中日两国在青少年犯罪预防和处理方面的措施,以及司法制度的差异对犯罪现象的影响。
通过对中日青少年犯罪现状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两国在制定更有效的犯罪预防政策和司法改革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两国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日作为两个重要的亚洲国家,其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备受关注。
对于中日青少年犯罪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为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从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成因三个方面对中日青少年犯罪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比较中日青少年犯罪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青少年犯罪率较低,而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率相对较高。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1世纪初更是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
对比之下,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虽然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但总体仍然偏高。
青少年犯罪率的差异可能和两国的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关系。
我们比较中日青少年犯罪类型。
在日本,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为非暴力犯罪,比如偷窃、抢劫等。
而在中国,青少年犯罪则包括非暴力犯罪和暴力犯罪,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犯罪类型的比较上,可以看出日本的青少年犯罪相对较为轻微,而中国的青少年犯罪则更加复杂和严重。
我们比较中日青少年犯罪成因。
青少年犯罪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社会、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日本的青少年犯罪成因主要包括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环境等。
而中国的青少年犯罪成因则更加复杂,既有家庭教育不善、社会环境恶劣等传统因素,也有新兴因素比如网络、游戏等。
在犯罪成因的比较上,可以看出中国的青少年犯罪成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
中日青少年犯罪在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成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这种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高低好坏来评价,而是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探讨解决之道。
通过对中日青少年犯罪的比较研究,可以为双方提供借鉴和启示,共同找到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推动中日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
【2000字】。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青少年犯罪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两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原因、类型及防范对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首先分析了中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对犯罪的原因进行比较研究,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
然后比较了中日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如盗窃、暴力等。
最后提出了针对中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包括加强教育、完善法律制度等建议。
通过此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日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理解,为未来的犯罪预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更细致和深入的方面,以更有效地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
【关键词】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背景、意义、犯罪现状、分析、犯罪原因、犯罪类型、犯罪预防、对策、成果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是对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学术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青少年犯罪问题在中日两国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其青少年犯罪情况受到广泛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日青少年犯罪的共性和差异,开展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快,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不断涌现,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挑战。
而在日本,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社会压力增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面临各种问题,导致犯罪率逐渐上升。
比较中日青少年犯罪现状和原因,有助于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根源,为犯罪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的挑战。
研究中日青少年犯罪的比较意义重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和类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犯罪预防对策。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青少年犯罪更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中日两个亚洲国家作为邻近的国家,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日两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来看中日两国的青少年犯罪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中日两国的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
在中日两国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抢劫和暴力犯罪是主要类型,其中盗窃犯罪是最为普遍的。
近年来,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网络犯罪也成为中日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日两国都存在着家庭教育不善、父母忽视子女成长、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青少年较为自由散漫、缺乏自律和道德观念,从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教育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日两国,学校教育不仅负责学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在现实中,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视分数而忽视素质教育,缺乏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关注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和无望感,从而影响其道德行为。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
中日两国的社会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青少年心态不稳定,产生对社会的反抗情绪,从而参与犯罪活动。
在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上,中日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在中日两国,对于已经成为犯罪分子的青少年,都采取了类似的刑事制度,即根据其犯罪行为和情节,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改造。
中日两国也都重视对未成年人的预防教育和帮助,例如推行义务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等。
中日两国在青少年犯罪防控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中日两国的法律和法规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中日两国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政策和措施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预防网络犯罪方面,日本更加重视家庭和学校的责任,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中日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日作为两个东亚邻国,其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青少年犯罪类型、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对中日青少年犯罪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社会背景中日两国在社会背景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中日两国都是东亚国家,有着相似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由于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两国在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家庭观念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中日青少年犯罪的发展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城乡差距拉大,一些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青少年犯罪问题愈发突出。
根据中国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犯罪类型涉及盗窃、抢劫、伤人、故意杀人等。
而日本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备受关注,虽然总体犯罪率较低,但是一些严重刑事犯罪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安。
二、青少年犯罪类型中日两国的青少年犯罪类型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拐卖、故意伤害、抢劫等,其中盗窃是最为常见的犯罪类型。
这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化进程加快了社会流动性和城市化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青少年由于无法融入城市生活,而选择犯罪。
而在日本,青少年犯罪类型也主要包括盗窃、打架斗殴、欺凌等,其中欺凌问题十分严重,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犯罪原因根据研究,中日两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
在中国,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城乡差距拉大等因素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困扰。
一些家庭教育观念的淡化,父母双职工、家庭教育功能减弱等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而在日本,虽然家庭教育观念比较重视,但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青少年犯罪现状多与孩子谈心,沟通,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
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行为,机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
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很多不该发生的人间悲剧。
生活中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
一般情况下,少年犯罪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要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
例如,有的青少年突然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追求奇装异服,有的少年则染上了喝酒抽烟等恶习,人际关系紧张,。
这些坏习惯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给以正确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日本学校的心理咨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是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和封闭性。
长期以,日本在教育制度及其运用方面体现了划一性的弊端。
在教育制度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和义务教育的延长等原则;在教育制度的运用方面,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培养高学历的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编排上,强调连续性和统一性;在组织和管理形式上,表现为极端划一的特征,如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是一齐上学(每年的4月1日开学)、一齐上课(作息时间相同)、一齐升级(不许留级)、一齐毕业(全班同学一齐毕业)等。
此外,很多学校以“教育上的考虑”为名,不愿向家庭和社区敞开大门,造成了学校和家庭、社区之间交流的困难,妨碍了教师对青少年道德危机的早期发现。
一日本青少年犯罪现状1 日本青少年犯罪数量激增近年来,日本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激增,使得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日本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从1992年到2002年,日本校园暴力案件增加了5倍,增至29300起。
和是日本《每日新闻》警告说,日本的校园就要变成战场。
暴力的低龄化现象尤为突出。
日本警视厅于2002年8月2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同年上半年日本犯罪案件发生率与2001年同比上升15.9%,达到1288400件,其中被捕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目是61400人,是过去三年的最高峰。
在2003年,14岁以下的少年暴力犯罪比2002年增加了47%。
一项研究发现,多达30%的中学生每月至少经历一次暴怒。
在2001年,为了应付青少年犯罪的急剧增加,日本把刑事犯罪的起诉年龄从16岁降至14岁。
2 日本青少年犯罪性质日趋严重日本青少年犯罪不但在数量上大幅提高,而且犯罪性质也日趋严重。
1996年10月14日,法务省公布了汇总当年一年的犯罪动向的白皮书。
据白皮书称,少年的恶性犯罪趋势明显。
1996年被拘捕的少年刑事犯的人数比1995年增加了3140人,达到196448人。
每千名10岁到20岁的青少年人口中的犯罪率为12.6%,比1995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
据东京警视厅公布的调查表明,1997年日本少年行凶的案件达431起,比1996年增加了30.2%,比5年前增加了65%。
这一年日本因触犯刑法而被劳教的少年达15万多人,其中有杀人、放火、抢劫等行为的少年犯2623人,创下了20年来的最坏记录。
1997年5月,1名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将一小学六年级的男孩杀害,并将其头部割下置于自己小学母校的大门口,并给神户日报发出一封含有“酒、鬼、蔷薇、圣斗”等文字和图案的内容难解的声明。
1997年6月,日本神户的一名14岁少年模仿电视剧中的犯罪情节,在校门口于众目睽睽之下,竟然用榔头敲死1名11岁的男孩。
1998年5月,爱知县丰川市发生一起高中学生杀害一位家庭主妇的事件,犯罪这是一个学业、体育都优秀的所谓“优等生”。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左贺县也发生一起高中学生杀人并劫持长途公共汽车的“巴士劫持事件”。
1998年7月至8月在山口县、大分岛又连续发生了中学生杀害自己的母亲或者邻居的事件。
1998年11月,1名15岁的日本少女在同学饭盒中下毒,毒死5人。
同月,1名11岁的日本初中男生仅仅因为老师批评他迟到,竟然用匕首将女教师当场捅死。
由此可见,日本家庭内部沟通能力的退化使得日本青少年的家庭德育和家庭关怀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从而也丧失了预防日本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就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说,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强化个性发展的负面效应却是,日本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权利而轻视责任的心理。
许多日本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意识太强,当欲望的不到满足或心理矛盾无法控制时,容易引发冲动性重大犯罪。
学校应担负起法制教育者的责任。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青少年違法犯罪を減らすために、広州市は第一陣として青少年違法犯罪基地を設けた。
ボランティア、専門家、コンサルタントを招請、青少年の関連問題の解決に助力する。
そして広州市の各区は「計画・場所・教師・教材のある」モデルコミュニティー青少年法律学校を2~3校設立、小中学校は少なくとも4回法制教育を展開すると同時に、コミュニティー青少年管理行状記録をつくり、学校・コミュニティーの情報交流と意思疎通メカニズムを構築する考えだ。
「青少年の価値観はネットワークから深く影響を受けている。
同じ趣味を持っている青少年はネットを通して仲間になった。
もし正しい筋道に導くことができなければ違法犯罪の温床になる恐れがある」と張桂芳氏は指摘した。
为防止未满18岁的青少年因接触不良网站而诱发犯罪行为,日本政府日前推出了一份阻止青少年阅览有害信息的法案草案。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草案将性、暴力、滥用毒品、欺辱、诱发青少年犯罪等内容定义为“有可能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信息”。
草案要求登载有害信息的网站管理者将阅览者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上,并对18岁以上的阅览者采取会员制。
网吧经营者必须让未满18岁的青少年使用带有过滤软件的终端,防止他们浏览网上的有害信息。
同时,移动电话服务公司在与青少年签订服务合同时,也须附上过滤有害信息的条件。
日本政府还将设立“青少年健全育成推进委员会”,负责筛选网上信息。
草案申明,如果拒绝执行相关规定,有关人员将受到最高“6个月以下的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约合1万美元)以下罚金”的惩处。
三社会文化原因—不良文化的严重侵蚀日本文化产业非常发达,尤其是漫画产业更是举世闻名。
在文化产业发达的同时,大量对青少年有害不良信息也泥沙俱下,因此日本不良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侵蚀十分严重。
以漫画为例,从1993年开始,东京都曾花了两年时间进行“杂志漫画中性的商品化”调查,结果表明,在被出售的漫画中有直接性描写的接近50%,就连集英社、小学馆、讲谈社等世界著名的出版社都在出版以青少年为对象的色情、凶杀漫画。
2002年春季,日本国会以自民党参议员田中直纪为中心的议员团向国会提出了旨在限制出版物中有害内容的《青少年有害环境对策基本法》的法案,但最终没有通过。
此外,日本青少年通过互联网、影视剧、书籍杂志等传媒手段都能轻易的获得不良信息,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社会经济原因—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华盛顿邮报在2002年2月10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日本2 日本の青少年犯罪の性質は日に日に深刻です日本の青少年犯罪は数量の上で大幅に高まるだけではなくて、その上犯罪の性質も日に日に深刻です。
1996年10月14日、法務省はとりまとめる当時の1年の犯罪の動向の白書を公表しました。
少年の悪質な罪を犯す成り行きは明らかですと白書によって語っています。
1996年逮捕される少年の刑事犯の人数は1995年に比べて3140人を増加して、196448人を達成します。
千名の10歳ごとに20歳の青少年の人口の中の犯罪率まで(へ)12.6%で、1995年に比べて0.6パーセント増加しました。
1997年日本の少年の凶行(暴力)を行う事件は431件に達して、1996年に比べて30.2%増加して、5年前にに比べて65%増加しましたと東京によって用心してホールの公布の調査表明しています。
この日本は刑法を犯すのため労働による再教育の少年に15万数人に達されて、その中に、行為の少年犯の2623人を放火して、略奪する殺人があって、20年来の1番悪い記録を作りました。
1997年5月、1名の中学(高校)の二学年の学生は1小学校の六学年の男の子を殺害して、そしてその頭部を切って自分の小学校の母校のドアーズの口に置いて、そして神戸日刊新聞に1通の“酒、幽霊、バラ、聖闘”などの文字と図案を含んだ内容の難しい解の声明を出します。
1997年6月、日本神戸の1名の14歳の少年はドラマの中の罪を犯す筋をまねて、学校の入り口で皆の目が光る中で、意外にも木づちで融通がきかない1名の11歳の男の子をたたきます。
1998年5月、愛知県豊川市は1つの高校の学生の1人の家庭の主婦を殺害する事件が発生して、犯罪はこれは1つの学業、スポーツのすべて優秀ないわゆる“優等生”です。
ほとんど同一時間にで、左賀県也の発生の1つの高校の学生の殺人はそして長距離のバスのの“バスのハイジャック事件”をハイジャックします。
1998年7月~8月山口県、大分島でまた連続して中学(高校)生の自分を殺害する母あるいは隣近所(の人)の事件が発生しました。
1998年11月、1人の15歳の日本の少女のある学友の弁当箱の中の下の毒、5人を毒殺します。
同月、1名の11歳の日本の初級中学の男子学生は先生が彼が遅刻することを批判するだけため、意外にもあいくちで女性の教師をその場で突き殺します。
3社会の文化の原因―不良な文化の深刻な浸食日本の文化の産業はとても発達して、特に漫画の産業は更に世界的に有名です。
文化の産業が発達していますと同時に、大量に青少年の有害で不良な情報に対しても良いも悪いも区別がつかないで、そのため日本の不良な文化は青少年の浸食について非常に深刻です。
漫画を例にして、1993年から、東京都がかつて使って2年時間が“雑誌の漫画の中性の商品化”の調査を行って、結局、売り出される漫画の中で直接性の描写の50%近くがあって、集英社、小学館、講談社などの世界の有名な出版社さえ青少年を対象の色情にして、漫画を殺害することを出版していますと表明しています。
2002年の春季、日本の国会が自民党の参議員の田中直と紀を中心の議員団にして国会に出版物の中で有害な内容の《青少年の有害な環境の対策の基本法》の法案を制限することを目指すことを出して、しかし最後に通っていません。
それ以外に、日本の青少年がインターネット、映画とテレビの劇、書籍の雑誌などのマスコミの手段を通してすべて簡単なのが不良な情報を獲得することができて、これは智能のまだ熟していていない青少年に対して巨大なマイナス影響を生みます。
家庭原因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