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及实践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技术设计和施工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在传统建筑领域,设计和施工通常由不同的团队完成,存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有误等问题。
而装配式建筑采用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效率并保证质量。
一、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意义1. 提高沟通效率在传统建筑领域,设计师和施工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存在障碍。
设计师只关注于结构和外观的美感,而忽略了可实现性和可施工性。
因此,在装配式建筑中引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技术能够促进设计师和施工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从而提高沟通效率,减少信息传递中出现误解或遗漏的可能性。
2. 减少资源浪费传统建筑需要大量现场加工和拼接构件,导致材料浪费严重,并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而装配式建筑通过提前设计和工厂化制造构件,能够减少资源浪费,优化建筑施工过程。
3. 提高施工速度传统建筑施工由于需要现场加工构件、拼接等繁琐步骤,导致施工周期长。
而装配式建筑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事先加工好的构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安装,大幅提高施工速度。
这对于紧迫性较高的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实践1. BIM技术的应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实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关键。
通过BIM软件,设计师可以将建筑模型进行虚拟构建,并且添加各种相关信息,如材料规格、生产厂家等。
同时,在设计阶段就可以预先考虑到不同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施工方法,避免由于设计缺陷导致的难以实现或调整困难。
2. 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装配式建筑中普遍采用了各种智能控制系统,如一体化墙板、地板上敷设管线等。
这些系统需要与建筑本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相互协调。
通过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技术,可以确保智能控制系统在装配式建筑中的正确安装,从而实现节能、环保、舒适性等目标。
3. 工艺评审与验证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工人经验和实际操作非常重要。
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实践

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实践装配式建筑是一种以工厂预制构件为基础,现场组装搭建的建筑模式。
它将设计、生产、运输和施工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施工模式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效率和质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实践是指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将设计和施工两个环节有机融合,实现快速高效、精准优质的建造过程。
一、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意义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领域之间的协同效应,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在设计过程中就兼顾到后续施工和生产上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其次,通过将设计与施工相融合,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能够提高项目综合效益、缩短项目周期并降低建筑成本。
二、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实践中,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实践经验和建议。
1. 提前规划:在项目初期就要进行全面且系统地分析,充分预估项目所需资源和人力,并制定合理的项目规划。
这样可以保证设计和施工的协同,并避免后续调整带来的额外成本。
2. 跨界合作:要依靠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只有形成完整而高效的团队协作,才能真正实现装配式建筑一体化。
3. 模块化设计:将装配式构件分为模块,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组装方式、连接方式和尺寸标准等问题。
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构件生产效率,减少因尺寸不匹配导致的问题,并提高整体施工速度。
4. 制度标准化:制定统一的设计和施工标准,明确责任划分和工作流程。
这样可以保证项目信息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降低质量风险。
5. 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环节进行集成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和在线协同。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施工效率、减少误差,并及时解决问题。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和人们对住宅安全、舒适性要求的提高,传统建筑施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行综合分析。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理论基础1. 定义:装配式建筑是指在生产线上将各个构件进行预制加工,并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一种建造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建筑物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独立部分。
2. 特点:装配式建筑具有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缩短工期等明显优势。
同时,它还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对施工现场资源消耗以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 理论支持:装配式建筑得以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材料的支持。
先进材料可以通过预制加工达到更好地强度和稳定性,而现代科学技术如预制装配、数字化设计和自动化生产等则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实践案例分析1. 国内案例:近年来,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上海临港重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核电机组模块一体化制造中心项目,通过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成功实现了机组模块化一体化建造,大大缩短了工期并提高了施工效率。
2. 国际案例:国外也有很多成功的装配式建筑项目。
以北欧国家为例,由于气候恶劣和人口密度较低的原因,其对快速低成本的建筑需求极高。
因此,瑞典等北欧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并形成了庞大而成熟的产业链。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1.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灯塔。
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来说,只有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设计、连接方式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
2. 实践检验理论: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试金石。
装配式建筑在理论上看似可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
因此,只有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才能验证理论是否合理,并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修正。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设计和施工一体化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设计和施工一体化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日益增加,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因其高度模块化、工厂化生产和快速安装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施工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装配式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方面还存在许多挑战,导致其在市场中推广较为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设计和施工一体化。
这种一体化的概念是指将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更高效、更精确、更经济的目标。
一、设计环节中的一体化在传统建筑中,设计与施工往往是分开进行的。
设计师完成设计后将图纸交付给承包商,在施工阶段根据图纸进行实际操作。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其高度模块化的特点,需要在设计环节考虑到实际制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并熟悉装配式建筑的特殊要求。
他们应该了解内外设备的限制,如管道、线缆以及工程设备等。
同时,设计师还应与工厂进行密切合作,以确保设计的可生产性,并减少后期的施工调整。
其次,在设计阶段要重视组装过程的流程规划。
将模块化构件按照一定序列进行排列,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少误操作可能导致的风险。
最后,在设计环节中还需注重材料和零部件方面的综合考量。
选择适宜的材料和零部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带来诸多好处。
二、施工环节中的一体化在传统建筑施工过程中,通常是由不同企业或单位负责各个专业分项施工。
而装配式建筑施工一体化正是针对这种分散式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而提出的。
首先,装配式建筑施工一体化要求各专业在项目初期就参与进来,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其施工特点,与设计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通过早期参与和沟通,可以避免后期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施工问题。
其次,装配式建筑施工一体化还要求各专业在施工现场实现紧密协作。
虽然各个模块构件是在工厂中预制好的,但在现场组装过程中仍需依赖各个专业之间的协同作业。
装配式建筑设计一体化实践

风 情 项 目 中 得 到 了 充 分 的 运 用 于 尝 试 。 按
照浙 江省 最新 的装配 式建 筑评 分标准 来计
算 它 分 分 的
数 可 以 达 至 8 !]
7
。
,
2 0 1 9全 国 城 市 幵发 企 业 家 联 盟 发 展 论 坛 暨 杭 房集 囲
周 年 品 牌 发 布 会
集 成 技 术 。 双 层 贴 面 墙 是 在 墙 体 表 面 采用
树脂螺 栓或 轻钢 龙 骨 外 贴石 膏 板实 现 双 ,
层墙 体 , 双 层墙 体之 间用来 铺设电 气管 线 、
开关机 插座 等 , 并 结 合 内 保 温 工艺 。 可 以有
效 把 管 线 和 墙 体进 行分 离 , 给 施 工 带 来 极
究 的 浙江 省 首 个 百 年 宅 项 目 , 总建 筑 面 积
平 方 米 13 8 6 40
住 建部 绿 色建 筑 三 星认 证 。
此项 目 里 采 取 了 两 种 体 系 : 双 皮 墙 体
系 和 套筒 剪 力 墙 体 系 。 这 两 种 体 系 在 新 桥
个 体化 三
一
。
从 制 度 及 顶 层 设 计层 面 上 看 , 装 配 式
建筑需要 把技术 治 理 市 场结合起 来 从
、
、
;
产 业 链 层 面来 看 需 要充 分 的 把 设 计 、 生 ,
产 、 施 工结 合 起来 从专 业 层 面来 看 需 要
;
,
把建筑 结构
、
、
机电 、
% 91
。
第 三 套筒 连 接 预 制 装 配 整 体式 混凝 ,
土 剪 力 墙 结 构 体 系 。 优 势 是 保 温 面 耐 热 性
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实践案例

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实践案例一、背景介绍现代社会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快速、高质量的建设方案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而传统的施工模式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且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快速的建设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探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实践。
二、项目概述本案例选取了某城市的一个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
该小区规划有多栋楼宇,包括住宅楼和商业楼。
整个项目所用材料均是预制构件,在工厂进行加工后直接进行现场组装,从而减少了现场加工环节,缩短了施工周期。
三、设计过程1. 前期准备: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思路,并成立专门团队进行方案研究和技术开发。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针对该小区特点进行了合理布局设计,确保每栋楼的空间利用率和采光度最大化。
2. 模块化设计:为了方便装配式施工,整体项目采用了模块化设计。
通过将整个建筑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组装。
同时,在模块的设计过程中考虑结构、隔音、防水等综合因素,保证了建筑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3. 装配式构件设计:在构件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施工现场条件和运输方便性,使用轻型材料如钢结构和薄墙板等,降低了施工难度和重量。
同时,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材料用量。
四、施工实践1. 工厂预制:在装配式建筑中,大部分构件是在工厂进行预制加工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在本案例中,预制包括墙体、地板、梁柱等主要构件。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检流程确保了每一个构件都符合规范要求。
2. 现场组装:在施工现场,通过吊装、连接等工艺将预制构件进行组装。
由于预先设计好的模块化构件,组装过程更加高效、准确。
同时,在施工现场还设置了专业团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和质量控制。
3. 系统集成:为了实现建筑功能的完美配合,项目中采用了智能化系统集成。
通过数据传感器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楼宇能源管理和舒适度监测等功能。
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它在设计和施工中融合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势。
本文将围绕着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展开探讨,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和实践。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1.1 装配式建筑概述装配式建筑是指预制构件在生产厂房中进行加工制作,然后运至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建筑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现场浇筑施工,装配式建筑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可控等特点。
1.2 设计原则和考虑因素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提高构件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2)通用化设计:通过通用化设计,可以实现构件的互换性,提高施工效率。
(3)一体化设计:将结构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各个子系统集成到一个整体框架中,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1.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BIM技术,可以实现建模、碰撞检测、材料优化等功能,提高设计效率和减少错误。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一体化2.1 工序优化与协同作业装配式建筑施工一体化强调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和协同作业。
通过对工序进行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减少现场作业的噪音、粉尘等不利影响。
2.2 建筑生命周期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一体化将从项目前期到运营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纳入考虑范围,并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这可以提高项目的整体运营效益,并且便于后期维护。
2.3 施工过程标准化与控制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关键是实现标准化和控制。
通过确定合适的安装顺序、采用统一的工艺参数,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效率。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实践案例分析3.1 案例一:某大型住宅小区该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整体施工周期比传统施工方式减少了40%,质量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装配式建筑体系设计理念及施工实践

装配式建筑体系设计理念及施工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住宅品质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
而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逐渐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建筑业界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装配式建筑体系的设计理念以及其在施工实践中的应用。
一、设计理念1. 环保可持续装配式建筑体系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预制组件化的设计和现场组装施工,减少了对原材料的浪费,并能够实现绿色环保生产。
此外,这种建筑模式兼具可拆卸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得整个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持续性。
2. 安全稳定装配式建筑体系采用标准化构件进行组装,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并进行多次检验。
因此,比起传统施工方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更高的可靠性。
同时,在抗震、防火等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
3. 灵活性与可定制性装配式建筑体系在设计上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地块条件和使用者需求进行定制。
它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构件组合,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大小、形状和功能要求的建筑。
这种灵活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且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住房的需求。
二、施工实践1. 预制生产与装配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核心是预制构件的生产和现场装配。
首先,在工厂中进行生产,将各种构件(例如墙板、楼梯、顶棚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模数化制造。
然后,在施工现场通过简单拼接和固定装配起来。
这种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质量。
2. 快速施工与减少浪费相较于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体系具有更快的施工速度。
由于构件经过精确设计和加工,现场只需要简单组合即可完成施工任务。
同时,由于预先计算材料用量,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3. 质量控制与成本优势由于装配式建筑体系是在工厂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所以具备更高的施工质量。
通过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和一致性的产品规格,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同时,由于节约了人力资源和时间,还能够带来成本上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in the conversation #AU2017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Join the conversation #AU2017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樊则森总建筑师建筑系统 系统集成智能建造一、“建筑系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二、“系统集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三、“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发展目录设计生产施工运维资源的积累装配式建造过程信息的重建系统的重建信息的重建系统的重建信息的重建系统的重建设计生产施工运维资源的积累装配式建造过程装配式建筑有很多优点,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原因,在于各种技术要素均处于碎片化、割裂、离散状态,缺乏系统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在工程设计阶段,大部分是为满足规范而设计。
与工程设计服务于工程建造过程的“初心”,渐行渐远!建筑结构机电及内装规范机电内装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要解决“三个一体化”的问题,其中装配式建筑设计要解决如下关键问题:§纵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横向——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6.2项目要协同其他项目解决的问题:§统筹——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一、 “建筑系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两个一体化装配式建筑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两个一体化的问题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工程:是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管理工程技术。
发端于二战之后,是二战后人类社会若干重大科技突破和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性理论支撑和方法论。
比如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登月火箭阿波罗计划就是系统工程的杰作。
我国两弹一星以及运载火箭等重大项目的成功,也是受惠于钱学森先生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并结合了我国国情的需要。
建筑系统工程:将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加以研究,并融合设计、生产、装配、管理及控制等要素手段,以总体最优为目标,实现建筑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内装机电建筑结构结构机电建筑内装,一、 “建筑系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建筑结构机电内装装配式建筑系统高铁航空航天汽车造船系统工程建筑系统工程学装配式建筑设计,需要建立“建筑系统”“集成设计”的理论和方法!•集成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系统决定成败,集成者得天下”__周济•可能技术不是最新的,但这些技术的组合是革命性的创新。
•Google无人驾驶汽车,集成了各种先进的信息获取、传递、控制和应用技术,突出了新的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
•苹果系列产品,通过采用各种最新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动态创新过程。
建筑设计关键技术标准化设计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建筑系统围护系统研究系统集成对建筑围护系统的要求结构系统研究系统集成对主体结构的要求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模块化钢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竹木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机电系统研究系统集成对建筑设备系统的要求内装系统研究系统集成对内装系统的要求协同设计关键技术关键技术系统集成集成设计研究系统集成对各项关键技术的要求装配式建筑系统结构系统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其它结构机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强电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系统采暖空调其它系统围护系统屋面系统外墙系统门窗系统遮阳系统内装系统厨房卫生间收纳系统分隔系统为贯彻国办发(2016)71号文中 “重点任务”:“健全标准规范体系”的要求。
2016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4本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三个一体化发展思想和系统集成设计理论得到编制组同志们的一致认可。
标准编制突出了系统性和集成性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装配式建筑是以完整的建筑产品为对象,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实现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一体化。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已于2017年6月颁布实施,体现“建筑系统”理论成果:§一、从总体框架上,突出了建筑系统和系统集成的理念。
将“建筑集成设计”作为设计章节之首,统领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设计。
对一体化、系统性集成设计原则进行了全面规定。
§二、涵盖了设计、生产、施工和质量验收共8大章节,体现全过程的一体化。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国标)和《工业化住宅尺寸协调标准》(行标)已于2017年8月完成报批稿,体现“建筑系统”理论成果:§一、“评价标准”在装配式建筑的术语解释中,明确:“装配式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将预制部品部件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在工地装配,实现建筑主体结构构件预制,非承重围护墙和内隔墙非砌筑并全装修的建筑。
”§二、“尺寸协调标准”指明了模数和模数协调、模块与模块组合是集成设计的重要手段。
并通过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和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集成设计规定,让“建筑系统集成设计”的要点和实现方法变抽象为具象,更加具备可实施性。
一、“建筑系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二、“系统集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三、“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发展二、“系统集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发展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住建部陈宜民总工)一体:建筑体系的完善、成熟和可复制两翼:一翼是工程总承包的建设方式,另一翼是基于BIM的一体化设计个人理解:以建筑系统工程为理论指引,基于工程项目协同创新,基于工程项目形成完善、成熟和可复制的装配式建筑建筑体系;并以BIM+EPC,的智能建造为手段加以实施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工程位于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内图书信息楼南侧,紧邻雪山东麓,本次设计为教学实验综合楼主楼部分,是国内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结构形式为钢框架结构,外墙采用装配式ALC条板复合外保温及高效节能窗系统。
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项目____国内首栋装配式钢结构被动式建筑中德国际科技合作示范项目——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二、“系统集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 (系统策划)项目名称被动房系统钢结构系统其他系统围护系统内装系统健康新风系统标准化柱网螺栓连接节点太阳能光伏系统遮阳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楼应用技术↓↓↓↓↓↓↓↓↓↓↓↓↓↓↓↓↓↓↓表示东西向部分采用评价指标方案序列一(外保温)方案序列二(复合保温) 方案1-1方案1-2方案1-3方案2-1方案2-2方案2-3方案2-4方案2-5节点大样典型描述气密层+外墙挂板+外保温气密层+ALC内嵌墙板+外保温气密层+复合外墙板+外保温气密层+真空保温板+岩棉保温+复合外墙板气密层+真空保温板+复合外墙板气密层+岩棉保温+复合外墙板气密层+真空保温板+岩棉保温+复合外墙板气密层+岩棉保温+复合外墙板单价(元/平方米)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厚度350375360400350510370390 外墙工厂化预制不能不能不能能能能能能工业化程度低低低高高高高高选择建议及(排序)53478621高效围护系统:建议方案一:气密层+岩棉保温+复合外墙板(造价:2x元/平方米)类别山东建筑大学项目超低能耗建筑的目标性指标热需求 kwh/m2 4.1715冷需求 kwh/m224.225结论:该项目的能耗指标均满足超低能耗建筑的目标值序号测试值-换气次数规范要求值备注1正压0.24,负压0.262正压0.48,负压0.45外窗面积大的房间备注:1、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山东建科院进行气密性检测,得到测试结果;2、N50是指在50Pa下监测的房屋内空气流量。
n 50≤0.6次/h1、基本概况26裕璟幸福家园工程总承包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共3栋塔楼(1#、2#、3#),建筑高度95.9m(3#楼),总建筑面积64050㎡。
B1’B1B1B1’A1A1A1’A1A1A1A1A1A1’A1A1B1’B1’A1A1C1C1C2C2C1C1本项目为《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图集》的首个落地项目。
是深圳市住建局确定实施第一个EPC总承包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试点项目。
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住宅工程管理站实施管理。
深圳市预制率、装配率最高;高度最高的装配式上部:屋顶层及机房层 现浇1号、2号楼——31层、机房层3号楼——33层、机房层中部:标准层 预制装配(预制率50%,装配率70%)1号、2号楼——5层~30层3号楼——6层~32层预制构件:预制承重外墙、预制承重内墙、预制叠合板、预制叠合梁、预制楼梯、轻质混凝土隔板、预制空调机架+百叶+遮阳构件现浇节点和核心筒采用铝合金模板现浇施工底部:底部加强区 现浇1号、2号楼——4层及以下3号楼——5层及以下预制部位优化—预制+现浇的组合更适宜装配施工BIM EPC目标责任状设计优化合约规划管好信息流向管好施工总承包方管好预制构件厂设计人员进入EPC项目管理部签订目标责任状三权三责目标考核兑现EPC管理的本质是:目标+责任管理核心:1、目标、责任明确;2、构建利益共同体。
p 明确一个目标p用好一个工具BIM装配式建筑“三个一体化”,需要全过程、全链条的信息共享和协同,BIM是承载信息的最好工具。
装配式建筑EPC工程总承包二、“系统集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1)设计标准化(2)设计优化p 做好两项工作-设计的优化和标准化设计费约占建安成本2%,工程造价影响能达70%。
设计是关键因素。
做好标准化与设计优化两项工作,是EPC的价值关键点。
p 做好两项工作-合约规划合约规划的关键,在于招采内容的细分和目标成本的细分。
设计与商务的协同至关重要!p 管好三个方面①管好信息流向②管好施工总承包方和各专业施工方设计参与管理,更能突出一体化的优势 ③管好部品部件供应利用好设计监理,秉承“谁设计谁管理”的思路,保证构件按图施工,并实现构件质量的全过程跟踪追溯。
设计采购生产运输施工•一体化•BIM 协同•商务•造价•构件信息•生产信息•编码•时间•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实现两个创新:•创新制定“设计监理监造”制度•创新引入“第三方评测机构”引入第三方的质量安全评测机构,只对我司总经理和分管副总负责,每月独立从事质量安全的结果评测,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该项举措保障了裕璟幸福家园项目连续两个季度获得深圳市工务署质量、安全两个第一,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我司其他在施项目的质量安全水平。
一、“建筑系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理论二、“系统集成”—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实践三、“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发展三、“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发展一体化建筑设计理论要解决装配式建筑设计思维与工作模式的问题:§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筑设计需要“系统的设计方法”§建筑需要“整合”§建筑是若干子系统的“集成”“智能建造”要解决发展道路问题:§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业对标工业4.0,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