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中国好书揭晓

合集下载

2021年中国好书获奖书单

2021年中国好书获奖书单

2021年中国好书获奖书单
以下是2021年中国好书获奖书单的一些推荐:
1.《听见下雨的声音》作者: 黄福荣
2.《人间草木》作者: 鲁迅 (选集)
3.《大江大河》系列作者: 阿耐
4.《轮到你了》作者: 李恒宇
5.《我就是风中那抹绿》作者: 平凡的世界
6.《鲜血温度: 一个中国医生的真实故事》作者: 李海峰
7.《前夜》作者: 亦舒
8.《小时代》系列作者: 九把刀
9.《天才们》作者: 赵丽蓉
10.《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作者: 九夜茴
11.《破锭草》作者: 萧红
12.《人间失格》作者: 太宰治
13.《把时间当作朋友》作者: 李笑来
14.《月亮和六便士》作者: 毛姆
15.《边城》作者: 沈从文
这些书作品类型多样,有小说、散文、传记等,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选择。

小说排行榜2019前十名

小说排行榜2019前十名

小说排行榜2019前十名2019年是一个伟大的年份,不仅在电影、音乐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文学界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小说作品。

在这些优秀作品中,有一些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并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以下是2019年小说排行榜前十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值得推荐的作品。

1. 《傲慢与偏见》 by 简·奥斯汀作为经典小说的代表之一,《傲慢与偏见》不仅是19世纪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也是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畅销的作品。

它讲述了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既幽默风趣又真实感人。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描写,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注意。

2. 《1984》 by 乔治·奥威尔《1984》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惊人的反乌托邦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受到极权主义统治的社会中,揭示了政府对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极端控制。

这本书以其引人深思的主题和视角刷新了读者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

3. 《追风筝的人》 by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令人动容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描绘了两个不同背景的男孩之间的友谊和冒险。

这本书以其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人性探索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

4. 《局外人》 by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是一部法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一种冷静和无情的方式描述了主人公梅尔朗尼的叙述,他在社会中感到孤立和无法适应,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哲学思考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5. 《人类简史》 by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的宏大著作。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通过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变革。

这本书以其深入的思考和卓越的历史洞察力赢得了全球读者的赞誉。

6. 《百年孤独》 by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一部拉丁美洲文学的经典之作,《百年孤独》以其奇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

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

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原创实用版】目录1.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概述2.2019 年:获奖作品《人世间》3.2020 年:获奖作品《北上》4.2021 年:获奖作品《暂坐》5.结论: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意义正文【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概述】近几年,我国文学创作繁荣发展,各类文学奖项层出不穷,表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选取近几年获得重要奖项的国内文学作品进行梳理,以期展现当下文学创作的风采。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 2019 年至2021 年的获奖作品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2019 年:获奖作品《人世间》】2019 年,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作品以一个普通家庭为切入点,展现了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1 世纪初,我国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

作品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彰显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

【2020 年:获奖作品《北上》】2020 年,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北上》荣获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

这部作品以一位文化名人的北上行程为主线,串联起多个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的故事。

作品深入挖掘了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2021 年:获奖作品《暂坐》】2021 年,作家冯骥才的长篇小说《暂坐》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这部作品以一群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对他们面对人生暮年的不同态度和选择的描绘,展示了现代都市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老龄化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结论】综上所述,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在题材、风格和主题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也有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入挖掘。

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

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

近几年获奖的国内文学作品近年来,国内文学界取得了众多耀眼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引领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近几年获得重要奖项的国内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鲁迅文学奖。

这个以中国伟大作家鲁迅命名的文学奖项,自1981年创办以来,每四年评选一次。

2019年,第九届鲁迅文学奖揭晓,江松《贼巢》和顾城《南京南》分获小说和诗歌类金奖。

江松以写实主义手法勾勒出犯罪、犯罪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当之无愧的小说类金奖得主。

而顾城则以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家乡南京的深情厚意,使得《南京南》成为当代中国诗歌中的杰作。

接下来,我们聚焦一下近几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最高大奖,创办于1982年,每两年评选一次。

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高晓攀凭借小说《上海堡垒》荣获金奖。

《上海堡垒》以小人物的命运为线索,揭示了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的内心困境和奋斗状态,通过对家庭、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的描摹,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上海城市景象。

除了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许多享誉国内外的重要文学奖项,比如韩寒所获得的“茅盾文学奖”和周云蓬获得的“鲁迅文学奖”。

此外,我们还不能忽视近几年涌现出的一批新锐作家,他们以耳熟能详的名字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比如,纪连海凭借其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获得了首届“茅盾新人文学奖”。

作品通过一段时间内对中关村的描写,以及对内心的自省,表达了一种真实而生动的生命状态。

另外,王波的小说《黄昏的天空》荣获第二届韩寒青年文学奖,这个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对当代都市青年生活的深入洞察而广受好评。

总的来说,近几年,国内文学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作品既关注现实生活,又充满艺术感染力,呈现了多元化的题材与风格。

它们通过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也逐渐获得国际认可。

挣出“彀中”的深沉思索——宋代质疑心理与语文表达(下)

挣出“彀中”的深沉思索——宋代质疑心理与语文表达(下)

282021.3•高中本版主持/王建锋论 道这一节,介绍南宋思想蓬勃的理学大家朱熹,兼及陆九渊。

不论在中国教育学史上还是在中国心理学史上,朱熹的质疑心理学思想都是一座高峰。

一是因为他有哲学的建构,质疑思想自成系统;二是因为他在书院教育上敢于思想交锋,作出了思想批判示范;三是因为他在指导读书思考上,有具体的质疑路径参照,影响了最为广大的读书人。

一、朱熹质疑心理的立意维度1.“疑”极之境。

朱熹确认的质疑有一个极境,如同登上孤峰,四野茫茫望断天涯,无路可寻。

这样的学习“绝境”,在朱熹看来才算“大进”。

他说——平日功夫须是作到极时四边皆黑,无路可入,方是有长进处。

大疑则可大进,若自觉有些长进,便道我已到了,是未足以为大进也。

(《性理精义·总论为学之方》)这是朱熹质疑思想的高绝处。

所谓“大疑”,自然指极其重大的疑问,不同人有不同标准。

依朱子之意,当是对自我所坚信者的质疑。

破了自我之“信”,便是一种新生的绝望,要么求之新证,重新相信;要么弃之而去,另寻异路。

一个伟大的质疑者当有这样一种自我置身绝境之勇。

有这样一种自我破茧,思想重生,才算得上“大进”也;像一般的感到有些进步,不过是小进而已。

真理的探险,不就是这样一种四面皆黑之路吗?2.“群疑并兴”之机。

有一疑而问之,质疑也;群“疑”而起,并兴而问,这是怎挣出“彀中”的深沉思索(上海市市北中学,上海 200070)◆疑思问点读摘 要:文章重点论述了朱熹的质疑思想维度和哲学依据,重点揭示了朱熹《论语》注疏中潜藏的质疑思想以及质疑方法指导的理论价值;特别是论述了朱熹“会讲”这一书院教育方式在教育学上的实践特点和思想建树,对于朱学研究有新的拓展与突破。

同时,介绍了朱熹和陆九渊的语文表达成果——思想书札,既展示了朱陆活生生的时代批判实例,也提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选材的新的范例。

关键词:朱熹;质疑思想维度;哲学依据;书院会讲;思想书札陈军——宋代质疑心理与语文表达(下)第五,勤于反省,总把“学习”二字放在心上。

历年中国好书

历年中国好书

历年中国好书
以下是一些历年中国好书的例子:
1.《红楼梦》 - 曹雪芹
2.《水浒传》 - 施耐庵
3.《西游记》 - 吴承恩
4.《三国演义》 - 罗贯中
5.《论语》 - 孔子
6.《道德经》 - 老子
7.《孙子兵法》 - 孙武
8.《资治通鉴》 - 司马光
9.《茶花女》 - 夏尔·蒙修
10.《红岩》 - 林海音
11.《围城》 - 钱钟书
12.《活着》 - 余华
13.《平凡的世界》 - 路遥
14.《龙族》 - 江南
15.《明朝那些事儿》 - 当年明月
16.《解忧杂货店》 - 东野圭吾
17.《围城》 - 钱钟书
18.《撒哈拉的故事》 - 三毛
19.《送你一颗子弹》 - 刘瑜
20.《人生》 - 路遥
这只是一小部分历年中国好书的例子,每个人对于好书的定义不同,也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品未在此列举出来。

90本经典好书(优秀3篇)

90本经典好书(优秀3篇)

90本经典好书(优秀3篇)本经典好书篇一1.《论语》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2.《道德经》《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孟子》《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

孟子强调对人的重视,率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4.《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5.《诗经》又名《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全书收诗305首,不仅反映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社会风貌,更是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

6.《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辞赋17篇。

《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骚体”由此而来。

7.《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散文选本。

选先秦到明末散文222篇,文章丰富多彩,语言简洁,便于诵读,代表了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

8.《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选取了唐朝77位诗人,311首诗,多是中国人能背出来最有名的唐诗。

9.《宋词三百首》宋词是继唐诗后,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

《宋词三百首》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三百首名家宋词,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

10.《元曲三百首》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

中国好书历届获奖名单

中国好书历届获奖名单

中国好书历届获奖名单
中国好书是中国作家协会设立的文学奖项,旨在表彰对中国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作品。

以下是中国好书历届获奖名单的一部分:
第一届(1951年):
1. 《丰乳肥臀》 - 莫言
2. 《黄金时代》 - 王小波
3. 《红高粱家族》 - 莫言
第二届(1952年):
1. 《白鹿原》 - 陈忠实
2. 《许三观卖血记》 - 余华
3. 《兄弟》 - 霍达
第三届(1953年):
1. 《春树乘马》 - 茅盾
2. 《活着》 - 余华
3. 《兰花花与花大姐》 - 南希.宗丹
第四届(1954年):
1. 《封神演义》 - 郭沫若
2. 《红楼梦》 - 曹雪芹
3. 《插花》 - 齐邦媛
第五届(1955年):
1. 《水浒传》 - 施耐庵
2. 《茶馆》 - 贾平凹
3. 《自由落体》 - 席娟
第六届(1956年):
1. 《西游记》 - 吴承恩
2. 《倾城之恋》 - 三毛
3. 《字谜儿女》 - 肖啸
第七届(1957年):
1. 《红岩》 - 罗川
2. 《追风筝的人》 - 卡勒德·胡赛尼
3. 《候鸟》 - 单木
第八届(1958年):
1. 《围城》 - 钱钟书
2. 《红色娘子军》 - 万华
3. 《少女柳》 - 乐蓉蓉
第九届(1959年):
1. 《祝福》 - 余华
2. 《基督山伯爵》 - 大仲马
3. 《艾则孤城》 - 杨绛
以上只是中国好书历届获奖名单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优秀作品也曾获得过此奖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中国好书揭晓2020年04月24日 08:30:00来源:未名读书在中宣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每年都会主办“中国好书”评选活动。

“中国好书”评选活动的主旨是通过好书推介传递正能量,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目标是“为好书寻找读者,为读者寻找好书”。

昨晚,“中国好书”颁奖典礼播出。

北大社的《西方博物学文化》有幸荣获“中国好书”。

它的颁奖词是:颁奖词:本书集合二十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博物学的发展脉络和十多位西方博物学家的主要观点,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历史和概貌。

该书信息丰富,是一本了解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入门读物,对中国博物学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常说人与自然越走越远,在科技进步名义的引领下导致了许多灾难。

那么不禁要问,现代科技不过300多年,而人类文明至少3000年,那这之前靠什么生存?是时候要重启博物学了,以博物的眼光看世界,正如圣雄甘地所说,生活不仅仅是匆匆赶路(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n increasing its speed)。

中国古代的茶叶、瓷器、蚕丝、豆腐,都与博物有关,前三者成曾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角,后者也日益被接受。

而它们都不导致生态问题。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

《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等多学科的大量文献,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雷、林奈、埃莉斯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可谓“干货满满”。

除了丰富的知识之外,《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还希望能够传达出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这种理念也是博物学本身所内含的。

博物学最初便是起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关注,无论何时,博物学都离不开自然。

为什么是博物学?《西方博物学文化》之所以能够获得“中国好书”,一方面是因为此书的专业品质得到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书中关于工业、科技以及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辨对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博物学是人类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的学问。

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在人类历史的99.9%的时间中,我们的祖先并非靠最近三百多年才发展起来的科技而过活,而是靠博物学和传统技艺,可见博物学的重要性。

西方博物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大弟子、西方植物学之父塞奥弗拉斯特,前者熟悉动物,后者熟悉植物。

师徒两人的博物学坚持自然主义立场,重视经验和日常生活,对自然物进行了清晰描述和分类。

泰奥弗拉斯托斯(希腊语:Θεόφραστος,约前371年-约前287年),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先后受敎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来接替亚里士多德,领导其“逍遥学派”。

中国古代也有着优秀、丰富的博物学文化传统,中华美食、中医药、古代农学、《周易》《诗经》、老庄哲学、唐宋诗词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无不包含大量博物内容。

1949年以前的近代中国,博物学名气很大。

著名植物学家、教育学家钱崇澍曾说:“根本的学术者,博物学是也。

”随着西方各门分科之学接连引入中华大地,几乎没人再把那“根本的学术”当真了。

不过,1949年之前,高等学校中,博物部、博物系、博物地学部、博物地理系等建制还是有的。

1949年以后,“博物学”三字很少在图书、报刊上出现,各级教育系统中也不再有“博物学”字样的课程。

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肤浅”、无力的博物学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博物学的其他功能当时不可能受到重视。

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高校每年颁发了全球数量最多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华大地又遭遇了各种各样难以对付的环境问题,此时古老的博物学被重新发现。

博物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也在21世纪之初,进入学者的视野。

这些人竟是博物学家!西方博物学家9大佬成为一名博物学家,不仅需要丰富的学识,更需要坚持不懈的观察和研究。

《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中介绍了数十位优秀的博物学家,其中有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只是没想到他们还是博物学家。

亚里士多德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既然亚里士多德是“行走的百科全书”,那自然也会或多或少了解博物学。

事实上,对于博物学,亚里士多德并非浅尝辄止,而是相当精通。

他曾写过《动物志》,对许多种动物进行了细致的经验性描述。

他的弟子塞奥弗拉斯特也是一位博物学家。

塞奥弗拉斯特的《植物研究》和《植物本原》是两部经典博物学著作,他也被誉为“西方植物学之父”。

弗朗西斯·培根是16到17世纪的重要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博物学研究虽然长期被人所忽视,但却在科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在《伟大的复兴》中将博物学列入自己的研究计划,并且将其视作新哲学的基础,赋予了很高的地位。

他最为重要的博物学著作《木林集》中,集中体现了他的博物学思想,展示了他在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更为重要的认识论原则上,同传统观念的决裂和革新,具有重要的科学史意义。

弗朗西斯·培根世界文学名著《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也是一位博物学家。

事实上,梭罗有很多身份,他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学家、“美国环境主义的第一位圣徒”。

但是在所有这些名声中,梭罗作为博物学家的身份应该是最基本的,这不但是因为他把观察自然当作贯穿一生的基本活动,有着丰富的博物学著述,还因为他的自然思想是他的经济、政治、文学见解的重要出发点。

梭罗的博物学兴趣非常广泛,尤其对植物、鱼类、鸟类有精心的研究。

他曾向康科德的农人请教捕捉蜜蜂和黄蜂的技巧,并在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观察鸟类。

他采集、干燥、标记和分类植物标本,在十年里找到了康科德所在的米德尔塞克斯县境内已知的1200种植物中的 800种。

因此,梭罗也被公认为一位优秀的博物学家。

梭罗怀特家乡的欧洲蕨,中国野菜中的蕨是其变种博物学教会我们什么?作为一种简单的划分方式,可以说,存在两大类科学形态,一种是博物学范式,一种是数理科学范式。

进一步细分,数理科学之后,还发展出控制实验范式和数值模拟范式。

博物学是知识的原初形态。

举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手之所触,鼻之所嗅,都可以纳入博物学的范畴。

简言之,博物学的对象就是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所不包。

现今很多学科都与博物学有着莫大的渊源,或者直接来自博物学,比如生物、地质、地理乃至于天文、气象等等。

按照现在的学科体系,博物学之中有一部分被纳入到自然科学之中,也有一部分应该归属于人文学科。

在自然科学内部,博物学常与数理科学相提并论,被视为两大自然科学传统之一。

两者有不同的范式,不同的应对自然的方式和态度。

数理科学持机械自然观,以数学为工具,实验为手段,将自然视为研究、分析、计算、控制、改造、重构的对象。

博物学则重于观察、归纳、分类、描述,将自然视为理解、关怀乃至敬畏的对象。

作为原初的知识形态,博物学以人类的感官为首要观察手段,对自然进行最基本的认知、观察、命名、归纳,这也是人类与外界相处的本能方式。

从原始思维的意义上,人类本能地采用拟人的、类比的、想象的方式,将自然视为主体,视为生命。

以现代话语来描述,或者以生态学的话语来描述,博物学把自然视为相互依存的生命体系,人类也属于这个体系,是这个体系的一个环节。

按照这种生态学自然观,人无法跳出自然之外,把自然视为一个“对象”。

即使作为对象,自然也只能是人类观察、体验、了解、关怀乃至敬畏的对象。

通过博物学,人类换一种视角看待自然,并逐渐能够体会自然,感受到作为生命的自然,则可能感受到人类有史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造成的巨大伤害,从而意识到这样一个不大容易接受的现实:在自然界中,人类并非是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意识到这一点,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道德觉醒的开始。

在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国民以及国家层面的社会意识中,都认为看大雁和花比看电视更为重要,则意味着这种国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会成为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博物(BOWU)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当然,博物学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人类自我拯救的可能性。

它是否必然解决工业文明的问题,必然将人类引向一个好的未来,则尚未可知。

今天,工业文明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但是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不肯减速,也难以减速。

倡导博物学,是一种可以操作的与工业文明对抗的方式。

“拈花惹草”的北大教授这些年,自然、博物主题的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其实早2000年左右,刘华杰教授就在大力呼吁“复兴博物学”,这个呼吁没有产生过多反响,但是他就此开始“拈花惹草”,走进植物界和大自然,如数家珍。

刘华杰在北大校园带选修《博物学导论》课的学生看植物他说,世界本是非线性的,科学对此研究不深入,更多是做线性研究。

面对复杂世界,科学往往采取控制因果关系、约束变量等,将它变得简单化,从而可以操控它,却无法了解它。

另一方面,科学正在被异化,在被资本捆绑后走上了不断扩张不受约束的不归路,国外尚且有宗教力量相抗衡,而国内没有类似传统,为此刘华杰将目光投向了中西方都有的博物传统。

刘华杰教授的若干目标即便不为了这些“高大上”的形而上学意义,刘华杰教授认为博物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的基本权利,不需要一个博士学位,不需要什么特殊设备。

如果非要追问这本身有什么意义,其实无用之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许多人追随大流,对世界人生缺乏自己的感知和思考,也因此失去了诸多乐趣。

[责任编辑:穆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