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合集下载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情感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初中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1.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情感教育是对学生的感情、品德、意志、情绪、人格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情感品质。

而语文教学则是通过语言运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载体进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感悟情感,增强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

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感知到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进而培养正直、宽容、善良的情感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3.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感化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感知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更为深刻和牢固,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1. 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学作品的选读和分析,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体验。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情感上体验作品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增强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引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引导和提问,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悟情感,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和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素养的重要阶段,而渗透情感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以下将探讨几种方法。

要注重选材。

语文课堂上的课文和阅读材料应该是与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相适应的。

要尽量选择既包含知识的传授,又富有感情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课文和文章。

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情节,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培养同情心、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要注重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在学习某一篇散文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散文中的情感,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情感。

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组讨论和情感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联系起来,增强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

其三,要注重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上的氛围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老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愉悦地学习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学习。

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疏导,在学生面临情感困惑或挫折时,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

其四,要注重情感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评价和引导。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除了关注语言和逻辑的表达外,还要注重学生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评价,鼓励他们勇敢表达真实的情感,同时指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在平时的交流中,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评价,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健康的人际关系。

要注重实践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情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培养情感。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情感教育与文本学习相结合。

文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情感教育可以和文本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朗读、演绎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在教授古文课文《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对大地雄伟壮观景色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情感教育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课堂,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文字,通过阅读和评论彼此的作文,使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谊情感。

3.情感教育与阅读活动相结合。

阅读是培养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在文本中感受到各种情感,通过好书的启发,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挑选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感受情感、体会人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本,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通过文本的阅读和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本背后的情感,甚至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活动,使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谊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水平。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认识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选材和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思辨。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教育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作文是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新课改中,作文教学已经从以往的模仿写作转变为注重学生情感表达和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并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情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来实现。

课外拓展活动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实践、文化参观、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感判断和情感应对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设各类兴趣小组,例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让学生能够用心去感受、表达和分享情感。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爱与宽容的品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通过课堂教学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学校还应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判断和情感应对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有情感智慧和积极人生态度的综合素质高度发展的人才。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新课标理念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舞台,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语文的教育教学只有在美好的情感传递中,才能渐入佳境,并由此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呢?一、挖掘课文蕴含的情感,触发学生强烈的共鸣翻开初中语文课本,我们看到的都是文质兼美且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散文、诗歌、古文等,这些文章有的歌颂了浓浓的至爱亲情,有的讴歌了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有的表达了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学生只有在对课文情感的深刻解读和感受中,才能激发相应的情感,并为之所动,产生强烈的共鸣。

比如,在执教《社戏》这篇课文时,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读,笔者认识到文章中的孩子与学生处在相仿的年龄段,可由此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触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小伙伴们那种自然而又真诚的友情,也正是每天在学习的极大压力下生存的学生们内心所渴望的情感。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体味文章的内涵,笔者讲道:“本文作者提到由倒数前二十年不看社戏,又到后十年看了两次社戏,再后来是为想看又看不到那夜那么好的社戏而遗憾,为什么呢?”学生在熟悉和朗读课文相关的片段、句子的过程中,透过课文所描写的美好情景,深深感受到文中孩子们纯洁而又珍贵的友情,在这样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们有的想起自己和小朋友们自由嬉戏的情景,有的想起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感情如涟漪般层层荡漾开来,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之中。

二、结合课文蕴含的情感,设置激发情感的悬念悬念在艺术作品中对于激发读者或者观众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悬念的设置,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比如,笔者在执教《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设置了这样的悬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这首诗描写了每年农历七月七传说中情深意重的牛郎织女的相聚,传说他们被遥遥阻隔在天河两边,只有在这一天才能在喜鹊搭的桥上相会,如果他们能够在天河中自由地往来,该是多么幸福啊!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凭着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联想,将这样一个愿望写在了一首著名的诗歌里,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这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吧。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的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如我们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生抓住这种人文性:“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渗透了人性的情怀,喜悦中折射了农家人的清新和谐。

这是一种人文的情感和体现。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

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

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通过分析情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探讨如何将情感教育有机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还将分析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例,以提供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全面发展一、引言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情感教育的理念情感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教育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它注重个体的心灵成长,倡导以关爱、理解和支持为基础的教育环境。

情感教育的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一点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中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它追求的是教育的人文性和个体的内在成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控和同理心等基本情感素质,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情感世界。

这些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情感的发展和表达。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情感引导、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思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成长,这对于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学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通过课文教学促进情感教育课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载体,担负着传递知识、培养思维和涵养情感的重要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学情感的重要途径,而渗透情感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情感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课堂设计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教材选择至关重要。

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情感渗透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在教材选择上,应注重挑选富有人文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和课文。

在教学《草房子》时,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人生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善、美的情感情操。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审视自身,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道德情感。

教学方式要多元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体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课外拓展阅读、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在教学《边城》小说时,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小组生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启发,去感悟小说中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情感的渗透。

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课堂游戏、情感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堂设计要具有情感教育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设计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为课堂设计定下情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作品中的情感也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情感的感悟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2-05-09T15:08:32.987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万学安[导读] 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

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

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
受学生的喜爱。

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情感教育熏陶审美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让读者自己与作者本身建立起很好的交流渠道。

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对文学作品研读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

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

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

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

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

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

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基本目的。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和审美教育,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

“没有水就不会有鱼,没有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让我们荡起情感教育的双浆,带着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伊春 . 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再探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1. (2)陆山华 . 中学语文教学美育初探.语文学刊,2003,(3)(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重庆市开县书院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