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摘要: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也是现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途径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朗读情境比较比赛式学习语文是一门内蕴丰富、审美趣味强的学科,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情感”,语文课能把这个词处理好,课堂一定会生动有趣、魅力无穷。

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美读中唤起情感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美读唤情要借助于录音媒体,通过语言、声音、节奏,使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

可以侧重于感知的美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侧重于理解的美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欣赏的情感和审美素质,唤起内心视像,产生情感涌动;也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以感受蕴情。

如美读七年级语文《社戏》一文中“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这一段,学生仿佛身临夏夜的水乡,那里小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怎不招引着孩子们也要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再加上那夜气里的清香、豆熟了的醇香浓香,水乡孩子的热情大方好客等等,处处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人的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富有情感的佳作,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的各种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去解读这些作品的内蕴,充分发掘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汲取的美好情感来滋养心灵,提升美好的精神境界。

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一、激发兴趣,创设氛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情感渗透创设氛围。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这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是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

在课堂上,我安排几个同学通过表演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

如《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现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

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主动地学语文、积极地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地教、艺术地教语文。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兴趣是学习动力,语文教学,尤其应该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连孔圣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讲,有理必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练,引导学生学会。

二、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海洋。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最富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科。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有关“情感”的说明就好几处。

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

“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上都是关于“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语文独有,它是各科教学都必须贯穿其中的,但如果要选择最具潜能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得天独厚的。

从教材内容看,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及其它艺术(比如建筑艺术、舞蹈艺术等等),涉及历史、地理,也涉及其它学科知识。

当西方分科教学未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堂就以教国学为主。

科举考试就以考一篇文章取土。

而以一篇文章及了第的人就成了治国之才。

他们要治国,就要各方面都要懂(不能说门门精通,但都能有所了解)。

比如,破刑事案件要涉及到建筑、物理、化学、逻辑推理、甚至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近代,西方教育体系流入中国,实行分科教学,才有了大量的各种专门人才。

但语文教材仍不失它的综合特性。

不然它就不是语文了。

因为语文教材由若干文章组成。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说明文、议论文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无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明文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议论文中涉及论证推理,论证推理与逻辑学数理学科相通。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等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特征就是通过形象思维以丰富的情感打动读者的。

否则就不是文学作品了。

既然有形象思维。

则必有审美教育,所以音乐、美术的因素也就蕴含其中了。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师应担起情感教育这个神圣的责任。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浅谈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价值观一、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要想让学生对语文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莫过于先让学生对教师从心理上产生亲近感。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战胜困难的决心。

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在行动上接近你,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

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对语文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激烈的兴趣;一位对学生学习状况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

所以我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

另外,教师的情感要融入文本,只有教师的情感真正融入文本,才能激发学生,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文字看似平淡,实则字字含情。

我通过反复朗读、体味,充分体会到文中包含的拳拳爱子之情。

同时也想起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

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和自己做母亲后对父爱的了解,用自己浓浓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而感动学生。

学生回忆起父亲对自己默默无闻地关爱,有的竟然情不能自已,流下了眼泪。

二、让情感教育融入课堂1.设置导语,融入情景语文课本选入的课文都是各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

但有的距离现在时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认真体味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雨果的书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网上正激烈讨论着一件事,就在这两天,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行的专场拍卖会上,最大的焦点就是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十二生肖中的兔首、鼠首。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豁然开朗的释怀、刻骨铭心的伤悲、莫名其妙的忧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的三个环节:一、情景入境,创设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潜移默化地学习。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感受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该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利用情景入境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库存。

导语的设计须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接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情感教育:还原初中语文教学功能论文

情感教育:还原初中语文教学功能论文

情感教育:还原初中语文教学的功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以情感人的特色,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情感教育应该以渗入的方式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因为,情感教育不单纯是告知与赠送,而是教师设计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思想“碰撞”的教育活动,并让这些“碰撞”去产生它必然的效应。

从设计的角度看,它是情感教育;从“碰撞”的角度看,它就是渗入。

因此,根据情感教育的基本观点,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应该采取渗入式。

一、教学目标、内容引领情感教学目标应该详细设计学生情感培养目标。

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分析、理解、鉴赏,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

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地去体味,悉心去探究。

同时要对作家的人生经历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情感,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结合现实的点拨,让其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

有了这层认识,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素材进行富有情感色彩的挖掘,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和课文中的人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藤野先生》一课时,我就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鲁迅为什么要去日本留学?为什么要离开东京而去仙台?后来又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体验革命先驱为寻找救国道路所做的种种努力,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在教《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就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生活的条件与作者宋濂小时侯的情况逐一对比,然后要求他们说说:宋濂小时候家境如此贫穷,成年后为什么能成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和“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刻苦勤学”,有的说“虚心求教”,有的说“不怕吃苦”……我接着就说:“刚才大家已经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条件与作者小时侯的情况作过比较,我们班里有没有比他条件更差的?如果有,请举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人举手。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们经常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有些学生对父母和亲友的关爱,心无感激;对身处困境之人,没有恻隐和同情之心;对于个人学习,缺乏激情;对集体活动,反应消极……因此,在学校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更要促使学生在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培养。

只有通过努力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一、从学生利益出发。

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特别是对差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有些老师在每次语文测试或作文之后进行讲评,对成绩低下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名道姓加以批评。

甚至冷嘲热讽,说他们拖了全班的后腿。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极大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老师故意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丢脸。

所以,有些差生就对语文课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甚至放弃语文科。

我在指导语文差生时,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

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比如书写工整、态度认真、不抄袭别人作业等等),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

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这样,学生便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

现代社会学家卡耐基说得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关爱学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让他们乐意接受知识,化被动为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论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有关“情感”的说明就好几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质和审美情感”。

“培养热爱语文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上都是关于“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语文独有,它是各科教学都必须贯穿其中的,但如果要选择最具潜能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得天独厚的。

从教材内容看,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及其它艺术(比如建筑艺术、舞蹈艺术等等),涉及历史、地理,也涉及其它学科知识。

当西方分科教学未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学堂就以教国学为主。

科举考试就以考一篇文章取土。

而以一篇文章及了第的人就成了治国之才。

他们要治国,就要各方面都要懂(不能说门门精通,但都能有所了解)。

比如,破刑事案件要涉及到建筑、物理、化学、逻辑推理、甚至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到了近代,西方教育体系流入中国,实行分科教学,才有了大量的
各种专门人才。

但语文教材仍不失它的综合特性。

不然它就不是语文了。

因为语文教材由若干文章组成。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说明文、议论文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无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明文中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议论文中涉及论证推理,论证推理与逻辑学数理学科相通。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曲艺等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特征就是通过形象思维以丰富的情感打动读者的。

否则就不是文学作品了。

既然有形象思维。

则必有审美教育,所以音乐、美术的因素也就蕴含其中了。

综上所述,比起其它学科来。

语文教学是最富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科。

在这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应担起神圣的责任。

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富于情感呢?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

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情感,才能将语文课本中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之目的。

有的老师富于幽默感,妙语迭出,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有的老师善于以文学为载体。

使知识好似良药和上蜜糖一般注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入神入境。

有的老师善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振奋。

在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比如“接受美学”的部分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旨在从作家、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三维时空中研究文学作品的意义,强调突出读者阅读行为中的主观
接受意识和再创造功能在文学作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课文和阅读行为之间应是双向传递、动态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而不是象传统教学那样一贯地把学生的阅读活动视为课文向学生意向传递认知与情感的灌输与接受关系。

“接受美学”理论并不干扰语文教学的情感传递功能。

它只提供了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即作文文学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的老师,应该是引导者、点拨者与组织者,而不应该简单地象医生输液一样将知识的液体原封不动地输给学生。

不论以何种教学方法,要达到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心心相印,情情相通,作为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情感素质仍然是无可非议的。

讲课要讲究导入艺术,语文课尤其如此。

比如,“同学们,请翻开第多少页,看看某课。

这个导入新课索然无味。

有个老师一到课堂就叫女同学站起来,叫男同学们看看他们的精神面貌怎样,大家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师说,她们个个英姿勃发,巾帼不让须眉。

大家坐下,今天我们讲新课”木兰诗“。

这时同学们群情振奋,男同学还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个导入艺术别开生面,富于情感,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还有位新语文教师,开学第一次走进课堂,自然免不了要自我介绍一番。

如果按照一般的程式,可以对学生说,我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毕业的或从哪里调来的,我的家住什么地方,希望同学们好好配合,共同搞好语文教学。

应该说这种自我介绍还是体现了一
定的诚意和平易近人的情感,还是不错的。

可他没这么介绍,他说:“云雾神仙境,田园尽飘香,此地有一人,我叫张德钢”。

同学们对新老师的幽默感所折服,顿时产生了敬佩感、亲切感,师生距离一下子近了。

然后他才说“在某某地方的高山上,那里种着稻子、瓜果,终年云缭雾绕,象神仙住的地方,四季飘香。

我的家就在哪里,我叫张德钢”。

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幽默素质。

还有的老师每上新课,都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将创作或选择的与本课有关的作品进行表演。

或朗诵一首诗,或讲一个小故事,或播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等。

都能激发兴趣,掀起情感的涟漪。

它象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又象是架设在知识与学生心灵的小桥,使人对课文的园景,未入其内,先闻其声,产生无限遐想与求知欲望。

这种好的导入有“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情感熏陶”的作用。

朗读要富于情感。

富于情感的朗读,能引人入胜。

否则再好的课文,比如一首抒情诗,没有感情朗读也难以激发感情的共鸣。

教师应进入角色,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出热爱祖国,憎恨法西斯的悲愤感情。

朗读的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紧张舒缓,都能加强情感的表达。

现代媒体的运用。

为了加强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效果,现代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

总之,创设情感氛围,对语文教学突出情感因素,能起到很好
的作用,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