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的三种危害

合集下载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体罚学生的危害和后果

老师体罚学生的危害性
老师体罚学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使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危害性极大。

老师体罚学生危害性表现为以下4点: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

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

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

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心理教育】宝贝不听话,体罚害处多

【心理教育】宝贝不听话,体罚害处多

【心理教育】宝贝不听话,体罚害处多我国的传统教子观念是“玉不磨不成器”、是“棍棒下出孝子”,但是经过现代科学和权威机构跟踪调查显示,孩子犯错体罚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对自己的成长不利,甚至会因此而导致心理问题。

1.体罚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晓得,孩子并不是因为不信才回去犯错误,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玩,他们不可能将不犯错误。

犯错误不是不可以原谅,也不是不可以犯错误,那孩子犯错误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呢?关键就是父母恰当的鼓励,孩子犯错误并没什么,只要他能够敢于认错,并为之废止,这又存有什么呢?他不过就是一个孩子,只有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就可以蜕变。

2.体罚破坏亲子感情孩子本来就是很快乐父母的,他们把父母当做自己的大树,受到了愧疚碰到问题都往大树底下走。

当有一天,孩子犯错误了,父母狠狠地踢了孩子一顿之后,父母忽然辨认出孩子看见自己就闪避,眼睛甚至不敢看看向这个方向,跟父母骂人也太少了,常常急于躲避父母。

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一下子陷于了苦恼之中,为什么呢?熬过踢,孩子害怕你呗!3.无形之中导致暴力倾向你用拳头解决问题,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也可以深刻地忘记这样子的处置问题方式,当他碰到不可以化解的问题的时候就也用拳头骂人,引致孩子暴力女性主义。

“打猫效应”就是最出色的例子。

老板生气怒骂员工,员工回家怒骂妻子,妻子踢孩子,孩子打花猫。

不要小瞧生活中的对孩子的任何一个行径,都会引致轻微的后果,有些甚至使孩子的一生都受这些不当不良习惯的影响。

4.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原本没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父母却不由分说给孩子一顿拳脚,最后还恶狠狠地说道:“下次你要是犯,看看我不把你怎么样!”心疼的孩子想要不懈努力表述,却不能获得任何表述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存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父母轻声细语和他们不好说道,并且鼓励他们下次必须怎么做,他们很容易接受父母明确提出的废止建议,但如果就是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体罚,效果并不那么显著,也许下次真的还可以犯。

教师打骂体罚心得体会总结

教师打骂体罚心得体会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事业的崇高与神圣。

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犯过一些错误,其中最令我痛心疾首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

在此,我想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一下打骂体罚的心得体会。

一、打骂体罚的危害1. 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打骂体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 削弱教师威信:教师打骂体罚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和厌恶,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3. 增加师生矛盾:打骂体罚会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4. 破坏教育公平:打骂体罚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破坏了教育公平,使部分学生因家庭背景、性格等因素而受到不公平对待。

二、反思打骂体罚的原因1. 教育观念落后: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认为打骂体罚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缺乏耐心与爱心: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与爱心,无法耐心引导学生,选择用打骂体罚来解决问题。

3. 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采取打骂体罚。

4. 家长教育观念:部分家长对教师打骂体罚持默许态度,认为这是教育学生的正常手段,导致教师更容易采取打骂体罚。

三、心得体会1. 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打骂体罚的危害,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2. 增强耐心与爱心:我们要学会耐心引导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潜力。

3. 丰富教学方法: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 加强家校沟通:我们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打骂体罚是不可取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以爱心、耐心和智慧去教育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

严禁体罚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

严禁体罚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

严禁体罚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体罚,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严厉打击体罚,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

本文将探讨体罚的危害,介绍世界范围内对体罚的禁止立法,以及我国在保护学生身心安全方面的努力。

一、体罚的危害体罚,指的是以身体痛苦和精神恐惧为手段进行的惩罚方式。

在学校中,体罚常常被用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然而其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体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伤害。

体罚可能导致学生受伤,例如皮肤擦伤、淤血和骨折等。

更严重的情况下,体罚还可能导致学生精神创伤,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其次,体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隐患。

长期遭受体罚,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成长。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过度的体罚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

最后,体罚还会破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剧学生的反抗情绪,使教育环境失去和谐。

学生在受到体罚后,多半会对教师失去尊敬感,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不愿意参与学校活动,甚至产生逃学等问题。

二、世界各地对体罚的禁止立法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对体罚进行禁止立法。

在欧美地区,对体罚的禁止立法已经非常普遍。

例如,瑞典于1979年全面禁止体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禁止体罚的国家。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也分别通过法律明确禁止体罚的使用。

在美国,大部分州都已经立法禁止学校使用体罚。

在亚洲地区,尽管禁止体罚的立法相对较少,但也开始出现积极变化。

马来西亚于2017年通过《儿童权益法令》,明确禁止体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也在推动相关立法工作。

除了国家层面的禁止立法,国际组织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呼吁禁止体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发布了关于体罚的相关文件,强调体罚的危害,并鼓励各国立法禁止体罚。

初中生体罚问题:如何避免?

初中生体罚问题:如何避免?

初中生体罚问题:如何避免?摘要体罚作为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阻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性。

近年来,初中生体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但其根源复杂,解决措施也需要多方协作。

本文将从体罚的定义、危害、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初中生体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关键词:初中生,体罚,预防,教育,师生关系一、体罚的定义与危害体罚,是指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实施的非教育性的、带有惩罚性的身体伤害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殴打、踢踹、捆绑、罚站、罚跑等。

体罚不仅是一种违反教育伦理的行为,更是一种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体罚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造成身体伤害:体罚会导致学生身体受伤,轻则皮肉之苦,重则骨折、脑震荡甚至死亡。

*影响身心发育:体罚会对学生的身体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引发慢性疾病:长期遭受体罚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慢性疾病。

1.2 体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造成心理阴影:体罚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使学生产生恐惧、自卑、逆反等心理,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展。

*降低学习兴趣:体罚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学习成绩。

*破坏师生关系:体罚会破坏师生之间原本的信任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和厌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初中生体罚问题的现状与原因2.1 初中生体罚问题的现状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禁止体罚,但初中生体罚问题仍然存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隐蔽性:很多体罚行为发生在课堂之外,不易被发现,导致部分体罚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止。

*多样性:除了传统的殴打、踢踹等体罚方式之外,还出现了新的体罚方式,如罚站、罚跑、长时间做题等,更加隐蔽,也更加难以界定。

*普遍性:虽然体罚问题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但整体而言,初中生体罚问题依然较为普遍。

中小学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

中小学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

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营造一个稳定详和的教学秩序;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职员工依法施教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行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体教职工要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的精神,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发生。

一、体罚的危害体罚是不民主、不科学、有害的惩戒儿童的方法,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

将体罚与变相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教育者教育水平、教育方法极其单一、低下、粗暴的表现,也是教育者的失败,更是非法行为。

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体罚学生。

因为这种教育手段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有损教育与教师的形象,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

教师体罚学生,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提供简单、粗野的攻击性榜样,教学生以蛮横霸道的方式处理与同伴的关系,这将影响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给学生的成长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制定措施,提高教师的修养,杜绝一切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出现,在社会上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二.体罚与变相体罚的认定1、教师与学生有身体的接触,或借助其它物体接触到学生身体,或因物体发生变化而没有接触到学生身体。

2、罚学生长时间站立,罚做作业、罚抄、罚跑、罚劳动,该上课停学生的课,该休息不让学生休息,该吃饭不让吃饭等。

3、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学生承受能力,对学生进行不当批评,甚至呵斥、挖苦等.4、唆使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以上行为。

三、体罚的分类: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视其情节分为较轻、较重、严重、特别严重四种情况。

情节较轻是指实施了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伤害,有人举报,但学生本人或家长未到学校反映,经调查属实的。

情节较重是指实施了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致使学生身心受到明显的伤害,导致学生家长到学校吵闹,在校内外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

体罚学生发言稿范文(3篇)

体罚学生发言稿范文(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就“体罚学生”这一话题,与大家进行一番探讨。

众所周知,体罚学生一直是教育界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有人认为体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可以起到惩戒、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有人坚决反对体罚,认为它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那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体罚学生这一问题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体罚。

体罚,是指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实施的肉体上的惩罚,如打耳光、踢屁股、罚站、罚跪等。

在我国,体罚学生是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教育部门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

一、体罚学生的危害1. 伤害学生身心健康体罚学生会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如疼痛、瘀青、骨折等。

同时,体罚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阴影,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削弱师生关系体罚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与教师产生隔阂。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 阻碍学生成长体罚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恐惧和压力下,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不敢挑战自己,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成长空间。

4. 培养暴力行为体罚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暴力倾向,他们将这种惩罚方式迁移到生活中,对他人实施暴力行为。

二、反对体罚的理由1. 侵犯学生权益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体罚学生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违背了教育法律法规。

2. 违背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罚则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

体罚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阻碍学生的成长。

3. 影响教师形象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体罚学生会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

三、如何杜绝体罚学生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自觉抵制体罚行为。

体罚学生相关法律

体罚学生相关法律

体罚学生相关法律
一,体罚的概念: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他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二,相关法律依据:
1,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
2,《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三,常见的体罚方式:
2、罚站。

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

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

3、羞辱。

有好大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

4、威胁。

一些教师经常威胁、恐吓学生。

四,体罚的危害:
1、身体伤害
孩子还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神经系统十分脆弱,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会使孩子精神紧张,有损身心健康。

许多心理疾病患者,追其病根,都和幼年威童年遭受到的体罚有关。

2、心理伤害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

日本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挨打的孩子会产生七种心理问题:说谎、懦弱、孤独、叛逆、怪僻、粗暴、焦虑。

此外,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罚的三重伤害1:体罚损害儿童智商
根据加拿大的一项最新研究,掌掴孩子可能会造成长期发育损害,甚至可能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该项研究寻求将围绕体罚的争议从道德层面转向医疗领域。

该研究报告经过对20年来有关该问题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了这一结论,并发表在《加拿大医学会会刊》上。

其作者表示,医学上的突破与发现被大大忽视,并被人们对于父母应该有权利决定如何惩戒孩子的种种担忧所遮掩。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马尼托巴大学教授琼·杜兰特指出,这种观点凸显转变该问题核心及思维方式的难度,尽管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体罚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杜兰特表示:“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真的不存在任何争议。

如果我们在医疗领域其他方面的任何发现也能达到如此无可争议的程度,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排除一切障碍进行研究。


杜兰特与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的罗恩·恩瑟姆指出,体罚使得孩子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而且可能导致认知障碍和发育困难。

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体罚可能会导致与智力测试相关区域的大脑灰质减少。

杜兰特认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体罚不仅始终预示着攻击性,而且还预示着心理方面的障碍,如抑郁。

没有任何研究表明,体罚具有任何长期的有益效果。


尽管在32个国家都被禁止,但体罚孩子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都至少部分存在。

有关该问题的争论主要是使用暴力强制孩子遵守纪律的道德问题。

通过这项研究成果,杜兰特希望家长能够开始从医学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她指出:“我们希望,医务人员将接受这个信息,并尽更大的努力就这个问题向家长们提供建议,以帮助他们了解体罚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体罚的三重伤害2:滥用体罚危害孩子心理健康
体罚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被很多家长滥用了,并由此而引发了诸多问题。

心理专家表示,滥用体罚危害孩子心理健康,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体罚的三重伤害3:滥用体罚就是在孩子面前宣扬暴力
专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是被他人接受,并被他人尊重;第三是要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要在家里有地位。

而滥
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如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

另外,滥用体罚还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既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并且,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因为孩子被体罚惯了,习以为常了,就没有了惧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滥用体罚还会导致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认为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

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错误道路。

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家长管教孩子切忌滥用体罚,以免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以致出现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如果孩子犯错,一定要针对事情发生的原因和态度,引导孩子思考事情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或者减轻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