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轮毂电机产品的技术说明
轮毂电机技术

轮毂电机技术标题: 轮毂电机技术介绍:在汽车与电动车行业中,轮毂电机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
将电机直接集成在车轮上,无需传动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和灵活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轮毂电机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应用领域。
一、工作原理轮毂电机是一种将电机和车轮通过内置设计融合在一起的创新技术。
传统车辆使用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将动力传输到车轮上,而轮毂电机则将电机直接安装在车轮内。
这种设计可以消除传统传动系统的能量损失,并提供更高效的动力传输。
轮毂电机主要由电动机、控制单元和传感器组成。
电动机通过控制单元接收来自车辆的指令,然后使用电力将车轮驱动起来。
传感器可以检测车轮转速和位置,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控制单元,以便控制电机的运行。
二、优势1. 提高车辆效率:轮毂电机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动力传输,减少了传动系统的能量损失。
这一优势可以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并减少能源消耗。
2. 增加驾驶灵活性:由于电机直接集成在车轮上,轮毂电机可以实现精确的动力分配和控制。
这使得车辆更具有响应性和可操控性,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
3. 提高安全性:传统的车辆设计中,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集中在车辆前部,这可能导致碰撞时受到严重损坏。
相比之下,轮毂电机可以更好地分散动力,并将碰撞冲击分散到车辆的各个部位,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4. 减少零部件和维护成本:传统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并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
而轮毂电机通过将电机集成在轮毂内,减少了传统零部件的数量,降低了维护成本。
三、应用领域轮毂电机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1.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提供了高效的动力传输和灵活的驾驶控制,有助于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
2. 混合动力汽车:在混合动力汽车中,轮毂电机可以与传统燃油发动机配合使用。
通过电机的辅助,可以提供更高的动力输出和改善燃油经济性。
3. 自动驾驶技术:轮毂电机的精准动力控制和响应速度使其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轮毂电机技术研究与应用

汽车轮毂电机技术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汽车工业一直在不断地寻求创新和技术升级,其中,轮毂电机技术的应用是一种重大的技术创新。
轮毂电机技术是指将电动机直接安装在汽车的车轮上,通过电力驱动车轮。
与传统的汽车动力系统相比,轮毂电机技术有许多显著的优点,包括高效、节能、更加安静等。
在未来,轮毂电机技术有望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之一。
一、轮毂电机技术的原理轮毂电机技术是指将电动机直接安装在车轮上,与传统的汽车动力系统不同,它可以利用电力直接驱动车轮。
轮毂电机由电动机、减速器、制动器、控制器等组成。
它通过电力控制,对车轮进行驱动和制动。
在行驶过程中,轮毂电机可以控制每个车轮的速度和转向,实现更加灵活的汽车控制方式。
二、轮毂电机技术的优点1.高效轮毂电机技术可以利用电能直接驱动车轮,相比传统汽车动力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电能为动力,节约能源并减少排放。
2.节能轮毂电机技术的效率更高,能够将原来在传输过程中浪费的能量利用起来。
同时,通过回收制动能量,轮毂电机技术还可以增加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原始油耗和碳排放。
3.更加安静由于轮毂电机技术的驱动方式与传统汽车动力系统不同,因此在行驶过程中,它可以产生更少的噪音和振动。
这使得驾乘环境更加安静、舒适,同时也减少了对城市环境的噪音污染。
4.车身结构更加灵活由于轮毂电机技术将电动机直接安装在车轮上,因此它可以减少车辆的重量和体积,提高车身结构的灵活性。
这可以使车辆更加节能、环保,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5.智能化轮毂电机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
这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和运行稳定性,同时也减少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
三、轮毂电机技术的应用领域1.公共交通轮毂电机技术可以在公共交通领域应用,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
通过应用轮毂电机技术,可以优化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乘客的出行质量。
2.私人出行轮毂电机技术也可以在私人汽车中应用。
它可以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同时也为汽车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轮毂电机技术资料

轮毂电机技术资料
要求含有相应的参数介绍和基本原理描述
轮毂电机是一种特殊的电机结构,特点是集中束缚(类型)的电主轴,其轴心上有一个高效的轮毂形状,它与其他的电机结构有所不同,它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和功率。
轮毂电机的结构是一种带有轮毂的电机,它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功率,要求转子与气隙的紧密配合,采用宽容片和支架对转子定位,使得转子旋转中心与发热装置的中心重合,其要求具有较高的位精度。
轮毂电机的结构主要由电轴、六棱柱形和支架支承组成,六棱柱形安装在电轴上,并用宽容片在六棱柱形上,旋转装置所用发热装置的凸缘径为内径,电机内置发热装置,电轴上凹凸形的轮毂形状能够将电轴上的力转移到外围的支架上。
轮毂电机主要参数
电机型号:轮毂电机
控制方式:直流控制技术
输出功率:1-50KW
输出电压:220VAC
额定保护:IP54
电机重量:1.8KG
转速范围:0-3000RPM
转矩范围:0-1200N·m
转矩变化率:≤15%
工作温度:-20~70℃
转子偏心量:≤3mm
转矩常数:1.0-1.5Nm/A 电机尺寸:131.7-171.3mm 安装尺寸:132-171.3mm 外壳尺寸:163-206mm
轴承类型:滚珠轴承
轮毂电机的基本原理。
关于轮毂电机产品的技术说明

关于轮毂电机产品的技术说明轮毂电机是一种将电机集成于汽车轮毂内部的新型电机系统。
它是一种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关键技术,可以提高汽车的能源利用率和性能。
轮毂电机由电动机、减速器、刹车和轮速传感器等组成。
与传统的汽车电机相比,它的特点是将电机放置在轮毂内部,使得动力可以直接传输到车轮上,从而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此外,由于电机被隔离在车轮内部,轮毂电机还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间使用灵活性和布局自由度。
轮毂电机产品的技术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轮毂电机需要具备较高的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
由于轮毂电机需要安装在车轮内部,因此尺寸和重量的限制会更加严格。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需求,轮毂电机必须具备高功率和高转矩输出能力。
其次,轮毂电机需要具备高效率和低能耗。
电动汽车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续航里程,因此电动汽车的电机系统必须具备高效率和低能耗的特点。
轮毂电机需要通过优化电机设计、控制算法和材料选择等手段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再次,轮毂电机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动力输出和控制性能。
由于电动汽车需要实现快速加速、平顺行驶和稳定制动等性能要求,轮毂电机的动力输出和控制性能必须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轮毂电机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调速性能和可调性,以适应不同驾驶条件下的需求。
最后,轮毂电机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由于轮毂电机直接安装在车轮内部,面对各种复杂的路况和环境,轮毂电机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冲击和抗振动能力。
同时,轮毂电机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功能,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轮毂电机产品的技术说明主要包括功率密度、转矩密度、效率、能耗、动力输出、控制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轮毂电机作为一种关键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技术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技术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技术是指将电动机直接集成在车辆轮毂中以驱动车辆的一种技术。
相比传统的中央电机和驱动轴传动方式,轮毂电机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控制性能和更灵活的布局等优点。
本文将从其原理、特点、应用、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轮毂电机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轮毂电机技术是利用电动机直接集成在车辆轮毂中,通过专门设计的电动机驱动轮毂转动,从而实现车辆的驱动。
与传统的中央电机和驱动轴传动方式相比,轮毂电机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效率高:轮毂电机技术可以实现电机直接驱动轮毂转动,消除了传统传动系统中的传动损耗,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2.控制性能好:轮毂电机技术的电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实现精确的转矩和速度控制,提高了车辆的操纵性和驾驶的舒适性。
3.布局灵活:轮毂电机技术的电机集成在车辆轮毂中,车辆结构更加紧凑简洁,空间利用率更高,还可以实现前后轴独立驱动,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二、轮毂电机技术的应用轮毂电机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车辆性能:轮毂电机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轮毂的精确驱动控制,提高了车辆的动力性能和操纵性能,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2.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轮毂电机技术消除了传统传动系统中的传动损耗,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延长了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3.提高安全性能:轮毂电机技术实现了前后轴独立驱动,可以根据路况和行驶状态对每个轮子进行独立驱动控制,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4.降低车辆成本:轮毂电机技术简化了传统传动系统的结构,减少了传动部件和零部件的使用,降低了车辆制造成本,提高了制造工艺的简化和生产效率。
三、轮毂电机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轮毂电机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未来轮毂电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性能:轮毂电机技术将进一步优化电机的设计和控制算法,提高驱动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提供更高的功率和扭矩输出,满足更高的动力需求。
未来电驱动主力——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简介

动 , 此 轮 毂 电 机 驱 动 也 就 派 上 了 大 用 场 。无 论 是 因
机相 同 : 内转 子式 则 采 用 高 速 内 转子 电机 , 备 而 配
固定传 动 比的减速 器 。为 获得 较高 的 功率 密度 , 电
机 的 转 速 可 高 达 1 转/ 。 着 更 为 紧 凑 的行 星 齿 万 秒 随
好地 解 决 了这个 问题 。除结 构 更 为简 单之 外 . 采用
轮毂 电机驱 动 的车 辆可 以获得 更好 的空 间利用 率 ,
通用 、 田在 内的 国际汽 车 巨头也 都对 该 技术 有 所 丰 涉足 。目前 国 内也 有 自主 品牌 汽车 厂商开 始研发 此
项技术 . 2 1 在 0 1年上 海车 展 展出 的瑞麒 X1 程 电 增 动车就 采用 了轮毂 电机技 术 。
对 车辆 的操控 有所 影 响 。对 于普 通 民用 车辆 来 说 ,
常 常 用 一 些 相 对 轻 质 的 材 料 比 如 铝 合 金 来 制 作 悬 挂 的部 件 , 以减 轻 簧 下 质 量 , 升 悬 挂 的 响 应 速 度 。 提
可是 轮 毂 电机恰 好 较 大 幅度地 增 大 了弹 簧下 质量 , 同时也 增加 了轮毂 的转 动 惯量 . 对 于 车辆 的操 控 这 性能 是不利 的 。不过 考虑 到电 动车型 大多 限于代 步 而非 追求 动 力性 能 , 一点 尚不是 最 大缺 陷 。② 电 这
特 点 就是 将 动 力 、传 动 和制 动 装 置 都 整合 到 轮 毂 内. 因此将 电动 车辆 的机械 部分 大 大简 化 。轮毂 电 机技 术并 非 新生 事 物 , 在 10 早 9 0年 , 时捷就 首 先 保 制造 出了前 轮装 备 轮毂 电机 的 电动 汽车 。在 2 0世 纪7 0年 代 ,这一 技 术在 矿 山运输 车 等领 域得 到 应
轮毂电机技术简介及其优点缺点分析

轮毂电机技术简介及其优点缺点分析
轮毂电机是一种专门应用于汽车行业的电机技术。
它利用电机的优势,有可能以轮毂的形式安装在车轮上,使用电能驱动车轮,从而实现汽车的
电动驱动。
轮毂电机技术主要由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组成,相应地,它
也称为轮毂电机系统。
转子在轮毂电机内装在电枢中,其端帽装有转子磁铁,而定子裹有线圈,待电枢通电后,转子的磁量线会影响线圈,从而形成交流电。
同时,
减速器将转子转速降低,动力就由驱动车轮,实现汽车的电动驱动效果。
此外,控制器同时还负责控制电机的输出功率,当驾驶员换档时,轮毂电
机控制器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输出功率。
1、轮毂电机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因为轮毂电机可以实现
有效的驱动,从而在保持汽车性能的同时有效的减少汽车的油耗;同时,
由于轮毂电机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从而减少了汽车排放的污
染物,为汽车的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2、轮毂电机技术可以使汽车更安静:由于轮毂电机技术可以有效替
代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所以轮毂电机技术在汽车行业可以极大地减少汽车
行驶时。
电动汽车轮毂电机技术

响应
按控制理论来说,整个控制系统
中各个环节的动态响应时间常数,是
制约其控制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通
常电气系统的响应速度比机械系统要
高出 1~2 个数量级,就驱动调速系统
来说,传统汽车需从控制节气门,经发
动机的爆燃过程,到各个机械传动机
构等众多环节传递后的响应时间,与
采用轮毂电机直接驱动车轮的动态响
应速度相比,其整体的快速响应指标
二 、 电 动 汽 车 轮 毂 电 机 驱 动 技 动力性能,这一点尚不是最大缺陷。
术的缺点
(一) 增大簧下质量和轮毂的转 动惯量,对车辆的操控有所影响
对于普通民用车辆来说,常常用 一些相对轻质的材料,比如铝合金来 制作悬挂的部件,以减轻簧下质量,
(二)电制动性能有限,维持制动 系统运行需要消耗不少电能
目前国内也有自主品牌汽车厂 商开始研发此项技术,在 2011 年上 海车展展出的麒麟 X1 增程电动车 就采用了轮毂电机技术, (见图 1)。
(一)简化了机械传动机构 降低 了车载自重
采用轮毂电机直接驱动车轮,大
大缩短了机械传动链,可实现“零传 动”方式,使电动汽车的结构发生了 脱胎换骨的变化,对纯电动汽车来 说,不仅去掉了发动机、冷却水系统、 排气消音系统和油箱等相应的辅助 装置,还省去了变速器万向传动部件 及驱动桥等机械传动装置,这不仅节 省了大量的机械部件成本,还减轻了 汽车自重,有利于提高整车的驱动效 率,对节能减噪都有益, (见图 2)
8.绝缘体裙部破裂:如图 14 所 物冲压或中心电极耗损严重。
机运行工况,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
示。
造成后果:点火失败,点火电弧 息,帮助我们提供一个很重要的维
产生原因:由于更换时机械损 发生在难以接近新鲜混合气的地方。 护、修理方法及诊断方向和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矩密度 (Nm/L)
最高转速 (r/min)
1600
输出转矩@1600r/min (Nm) 328
功率密度 (kW/L) 比 转 矩 (Nm/kg) 比功率 (kW/kg)
值 380 125 13.93 34 40.80 3.38 19.11 1.59
因此,本项目将以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为应用对象,以提高驱动系统的转 矩密度、
1.2.1. 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A. 转子永磁型无刷电机 (1) 传统转子永磁型无刷电机结构
直驱式轮毂电机通常以外转子永磁无刷电机为主,如图 2 所示主要包括:采用分布式绕
组的永磁同步电机(每极每相槽数为 1) (图 2a) 采用集中式绕组的 、无刷直流电机(每 极每相槽数为 0.5)(图 2b)采用新型集中式模块化绕组(分 、数槽)的永磁同步电机(定 子槽数与转子极数相差 2) (图 2c)[2]-[4]。研究表明: 采用分数槽集中式绕组电机可以缩短绕组端部长度,减小用铜量和铜耗,提高效率,同时减小 电机轴向长度,增加转矩(功率)密度。然而,该类型电机尽管可以获得较为正弦的空载感 应电势与较小的定位力矩(齿槽转矩) 但是其高次谐波的绕组因数会显著增加,增加高频损 耗,尤其当电机需要运行于较高转速时, 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Brushless Machines with Concentrated, Distributed and Modular Windings. The 3rd IE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Machines and Drives, Dublin, Ireland, 2006.
其中,英国 Protean Electric[35]开发了针对混合、插电混合动力和轻型纯电动车的外 转子轮毂电驱动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提供了高度集成化、直驱控制的解决 方案,并且能够移 植到不同尺寸的应用对象中。在 2013 年,该公司就已经能够 生产单个转矩输出 1000Nm (峰值)功率 75kW(峰值)峰值转矩输出能力比 上一代产品高出 25%,重量仅为 35kg, 再生制动利用率高达 85%。该系统能够 与传统车辆动力总成良好配合,改装成为混合动力 汽车,应用在 18-24 英寸的车轮上。该公司成功应用的车型包括:沃克斯豪尔箱式货运车、广 汽传祺、福特 F150 皮卡,以及 BRABUS 改装的梅赛德斯-奔驰 E 级混合动力车及纯电 动车。
关于轮毂电机产品的技术说明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 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 用前景。 附主要参 考文献目录)
1.1. 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的研究意义:
时至今日,电动汽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类型也多种多样。电动汽车作为清洁新能源交 通工具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响应。 (拔高,国家重大需求) 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核心 部件,根据电驱系统驱动车轮的方式和安装位置, 可以分为集中式驱动与轮毂式驱动两种。轮 毂电机安装在轮毂内,通过与轮轴相 连接的方式直接驱动汽车,或者通过机械减速装置间驱 动车辆行驶。相对于集中式驱动,利用轮毂电机进行四轮独立驱动的优点包括:
(1)在采用集中式电枢绕组的条件下,产生正弦感应电势的设计要求较高; (2)电枢磁场与永磁磁场相互耦合大,退磁风险较高; (3)若永磁体采用表贴式,则需在转子轭部开槽固定,易产生极间漏磁, 影响电 机功率密度; (4)若永磁体采用径向内置式,则每极磁通可能较小,且增加永磁体厚度, 必然导 致转子轭部减小,增加轭部饱和; (5)若永磁体采用切向内置式,转子齿弧与永磁体充磁长度在空间上互相约束, 进而限制了最优结构参数下的永磁体利用率及转矩脉动比。
[3] Wang J, Atallah K, Z.Q. Zhu, D. Howe. Modular three-phase permanent-magnet brushless
machines for in-wheel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8, 57(5):
1、轮毂电机直接将动力传递给车轮,取消了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及相互之 间的机械传动总成,此外悬架和制动系统也可集成于车轮的轮毂里,底盘结构大大简化,精简 了传动链,可提高系统效率和可靠性;
2、无齿轮摩擦、润滑问题,使用寿命延长; 3、使得车内空间布局更为灵活,为动力电池以及其它车内设备提供了更多空间,使底盘 布置形式扁平化,提高乘车舒适度与安全性; 4、轮毂式直接驱动使各车轮的驱动力独立可控,动力学控制更为灵活,可方便地实现驱 动轮数量及形式的转换,有利于提高恶劣路面条件下的行驶性能; 5、容易实现车轮的电气制动、机电复合制动,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率。 许多汽车厂商将轮毂电机驱动作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之一, 纷纷加 大投入,不 断推出各类新型概念车。英国 Protean Electric 公司所提出的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底盘和 轮毂电机如图 1 所示[1]。
图 21 Protean Electric 直驱轮毂方案[35]
图 22 Schaeffer AG 带减速齿轮轮毂方案[36]
1.3. 转子永磁型结构的优势与不足:
总结"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 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结构以转子永磁型表面贴装式为
图 1 Protean Electric 四轮独立电动汽车轮毂式驱动[1]
然而, 作为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轮毂电机, 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尺寸紧凑、重量轻、转动惯量小、功率密度高; (2)在启动和爬坡等低速工况时输出扭矩大,高速巡航时输出功率大; (3)输出等功率(恒功率运行范围内)的转速变化范围区间很大; (4)瞬时功率大,扭矩响应快; (5)宽转速变化范围内效率高(高效范围区广) ; (6)能量回馈制动效率高; (7)各种运行工况下可靠性和鲁棒性高,容错运行能力强; (8)价格合理。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63, no. 1, Jan. 2016. pp. 302-309, 2016.
[7] Chai Feng, Xia Jing, Guo Bin, Cheng Shukang, and Zhang Jiange, Double-Stator Permanent
动态响应能力、高效区范围、集成度、可靠性及容错运行能力为目标,
提出并研究一种多单元转子永磁磁通切换型轮毂电机驱动系统。
1.6. 参考文献
[1] [Online]. Available: /en/specifications/
[2] Wang J, Xia Z.P, Howe D, S.A. Long. Comparative Study of 3-Phase Permanent Magnet
采用轮毂电机系统, 能够通过不同车轮运动的独立控制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车 辆驱动模式,是面向人车交互、无人驾驶的未来车辆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 已经掌握了高转矩密度的直驱式轮毂电机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方 法,但仍存在着永磁体用量大、 制造成本高、工艺复杂、容错能力弱的缺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no. 6, pp. 2475-2483, 2012.
[6] Shi-UK Chung, Seok-Hwan Moon, Dong-Jun Kim, and Jong-Moo Kim, Development of a
20-Pole-24-Slot SPMSM With Consequent Pole Rotor for In-Wheel Direct Drive, IEEE
2005, 54(3): 809-816.
[5] A. J. Rix and M. J. Kamper, Radial-Flux Permanent-Magnet Hub Drives: A Comparison
Based on Stator and Rotor Topolog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vol. 59,
主,电机相数多为三相,集中式绕组居多。单轮大功率轮毂电机(大于 12kW)一般为 水冷方式,硅钢片材料以 0.35mm 为主,直驱形式的电机最高转速一般小于 1200r/min。 学术研究和实际产品中最高转矩密度实测值与丰田普锐斯系列集中式驱动电机相似 (<45Nm/L) 。
鉴于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系统, 下面的分析以艾德斯A轮样 机为主要对比对象进行分析。图 23 为其结构图,具体的设计参数如表 6 所示。经研究 发现,该电机采用多单元方式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容错运行能力, 即沿着圆周一共布置有 8 个三相外转子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每个电机为 9 槽 10 极,故整个圆周一共有 72 槽/80 极,采用集中式电枢 绕组以减小端部长度和提高功率密度。由表 6 可知,该电机 的转矩密度和比转矩都较大。然而经研究发现,由于轮毂电机多采用直驱工作方式,转 速较低,极对数较多,传统转子永磁型结构存在如下技术瓶颈:
Magnet Synchronous in-Wheel Motor for Hybrid Electric Drive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ol. 45, no. 1, pp. 278-281, Jan.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