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作品演奏艺术论文
[作文范文]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浅议论文
![[作文范文]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浅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5c9c54de80d4d8d15a4f67.png)
巴赫复调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浅议论文巴赫音乐的演奏风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由于年代的限制,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们的演奏风格并没有录音可考,现代的人们只能从一些史料的记载中去间接地了解到巴赫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
从流传下来的当时的乐器——羽管键琴和古钢琴,可以推断出巴赫的键盘作品大致是发出淡雅、清澈的声音。
1750年巴赫去世,由于它的音乐过于复杂,以至于在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淡忘。
直至19世纪中叶,两位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和舒曼极力地挖掘和推广巴赫的作品,使得巴赫的作品又流传于世。
20世纪中叶又引起了源自西欧的一场“真实性”的运动。
让巴赫的真实声音通过用巴赫时代的乐器演奏和展现出来。
这种真实性运动的思潮也反映在了现代钢琴家的演奏上,他们在演奏钢琴时刻意地去模仿羽管键琴的声音,把声音弹得很干,幅度很小。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巴赫本人在创作及演奏自己的作品时,对声音介质的要求是很随便的。
这足以说明巴赫在作曲时考虑到的是音乐结构本身,而不是表现音乐的音响介质。
因此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应该是要能够充分体现作品的简约、质朴和结构的完美。
巴赫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应该是存在于他音乐本身的建构中,存在于旋律、节奏、和声、音型等音乐元素完美的横向与纵向的对位组合之中。
巴赫音乐作品演奏风格的真谛应该是用现代钢琴的声音变化去表现巴赫作品的结构意图,用简约质朴的音乐语言去打动每一位听众。
1。
在演奏时要注意巴赫音乐的对位性。
巴赫的音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不同声部的乐句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呼吸与结束。
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对力度的处理也应该相应的在不同的时间变化。
比如这首乐曲第17至27小节,每个声部都根据各自的分句,有各自的力度变化时间,而不是泛泛的渐强和渐弱。
再则,巴赫的音乐中不但有横向的力度变化,还有纵向的及斜向的力度变化,不但存在于两个声部的作品里,还存在于三个、四个或五个声部的作品里。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巴赫是18世纪的德国作曲家,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神话”,他的作品涉及重要音乐门类:管弦乐、器乐、声乐、教会音乐和钢琴作品。
其钢琴作品集中在其数百首的键盘作品中。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的配器:巴赫的钢琴作品经常是由一个声部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其他声部。
这种逐渐递增的递增的过程被称为分量递增,它意味着将逐步增加的乐器组合起来,直到得到一个完整的合奏组合。
又因为巴赫的作品往往由对位法构成,因此作品的表现技巧在于融合在一起,各声音独立,缺少任何冲突,以及声部之间的纯正和弦位移等方面。
2. 模式和变奏的运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几乎所有的曲子都是基于某个“主题”进行的。
主题是一个简短的旋律,可以根据巴赫的要求变化,在整个作品中形成不同的变奏变化,它也可以反复出现,形成深刻的凝聚力。
同时巴赫的钢琴作品很少采用完全一致的曲目结构,更多的是模式和变奏的不同结合形式来演示自己对于旋律和作品的理解,更丰富的构思和演绎方式也成为了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预约建模的运用:巴赫善于运用“预约建模”技术,即将某个主题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转移到不同的声部和不同的键盘中,以达到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如其名为《良心勤奋妇女的荣耀》的作品,以五手份通用键盘曲,《无处可藏的水》为其主旋律,以试图将该主旋律转移到不同的音符调上,丰富主题的变化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极佳运用。
4. 高度复杂的结构:巴赫的钢琴作品在技巧、音质和结构上极其复杂,要求演奏者有极高水平的技术和音乐素养。
卡多剧的「黄金复辌」작품의경우온음계스타일에있는혼재연주, 보컬성악에대한높은수준의요구등이있다. 《古老的斯巴达》则要求演奏者在锻炼非常迅速、富有节奏感的左右手同时演奏的能力,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善于拍打键盘的技术,在乐曲高潮处创造出强烈的冲击力,进一步突出音乐的紧张和激烈。
巴赫《法国组曲》BWV814中的世俗性特征与演奏诠释

巴赫《法国组曲》BWV814中的世俗性特征与演奏诠释巴赫《法国组曲》BWV814中的世俗性特征与演奏诠释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音乐作品广泛而多样化,包括神圣音乐和世俗音乐。
其中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是《法国组曲》(French Suites),其中的BWV814号组曲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探讨巴赫《法国组曲》BWV814中的世俗性特征,并探讨不同演奏家对这一作品的诠释。
在巴赫的作品中,世俗性的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作品中采用了一系列时髦的舞曲形式,如阿曼德,柔肃(Courante),雨果尔(Menuet)等。
这些舞曲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优雅的旋律,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氛围。
此外,巴赫在其中运用了各种技巧,如装饰音、连续音和不协调的和弦等,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感和个性化。
《法国组曲》BWV814的世俗性还表现在其演奏和诠释上。
不同的演奏家在演奏这一作品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风格,赋予作品不同的个性。
例如,有些演奏家注重技巧的展示,注重速度和准确度,通过熟练的演奏和清晰的音响展现其技术的完美。
而另一些演奏家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色、节奏和音乐表达来表现作品中的情感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的音乐兼具智慧和感情。
这就要求演奏家在演奏这一作品时,不仅要理解其中的技巧要求和风格特点,更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感受,找到作品的灵魂和内核。
只有这样,演奏才能充满灵感和感染力,才能打动观众和听众。
对于巴赫《法国组曲》BWV814的演奏和诠释,有一些共识的观点。
首先,演奏家应该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和动态控制,以展现作品中舞曲的特点和韵律感。
同时,演奏家还应该注意装饰音的运用,以增加音乐的细腻和独特性。
另外,演奏家还应该注重声音的平衡和表现力,通过适当的表情和配合,使得作品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然而,对于《法国组曲》BWV814的演奏和诠释,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些演奏家认为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巴赫的原意和风格,力求做到准确度和传统性。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风格奏

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风格【摘要】: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的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品,他的作品几乎完美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表现及特点,因而创造了永恒的艺术。
可以说,巴赫的作品不但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而且是曲式及作曲基础方面的不朽典范。
【关键词】:巴赫;复调作品;艺术;演奏风格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集中代表,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他的作品几乎完美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表现及特点,因而创造了永恒的艺术。
巴赫复调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的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品。
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他被看做是永恒的丰碑,不仅推动了古钢琴向现代钢琴的发展,而且将古钢琴的形式基础和表现手法在钢琴复调领域内发展到高度完美的程度。
巴赫的作品不但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而且是曲式及作曲基础方面的不朽典范。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钢琴《平均律曲集》48首、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室内乐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4首管弦乐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借鉴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等等。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音乐史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处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使器乐作品创作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和声乐并驾齐驱,带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繁荣。
在宗教音乐领域,巴赫的作品更为丰富,管风琴作品《众赞歌前奏曲》大约170首;其中声乐作品康塔塔200多首和《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充分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戏剧才能。
其中《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的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分析论文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分析论文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分析论文音乐家编选音乐曲集的原因有很多:有作为系统的教学用途的,比如车尔尼的系列钢琴练习曲集; 有作为宗教用途的,比如弥撒或清唱剧。
作曲家经常为特定的目的将一些曲目放在一起形成曲集,这些曲集往往描写一个特定的情绪,很少有作曲家为了三个目的而去汇集成一个曲集,然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却做到了,对于演奏家与教育家来说,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即是钢琴演奏者进入高级阶段的试金石,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也是学生规范技巧,理性思维养成的集大成教材; 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其作品无疑是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 ; 《平均律钢琴曲集》还首创了调性色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作品凸显了教学、情感与宗教性三位一体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一、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价值1722 年巴赫在科腾写成了《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第二卷是二十二年后在莱比锡完成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对音乐科学的创造,是将十二平均律理论上的所有调性开创性地付诸实践。
巴赫在《平均律钢琴曲集》手稿的扉页上写着:“ 献给愿意学习的年轻音乐家,也为了那些已经成熟的音乐家的愉快享受”这表明他认为这些作品主要是作为教学用途,其次是为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的继续学习。
巴赫的教学方法是先教学生触键的方式,前 6 个月他只让学生练习手指的灵活性,目的是要弹奏出清楚纯正的声音来。
同时巴赫也会让学生在颤音等装饰化音型上加强练习,因为每一个巴洛克音乐家的曲目中都包含这些,这方面的练习对于教授学生作曲也是相当有益的,能够为他们创作多样化风格的作曲提供了一个跳板。
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许多作品都来自巴赫的教学片段。
巴赫将许多的小前奏曲重新改编成较完整的音乐作品之后,再把它们收集到《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去。
《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中的 C 大调、 c 小调、 D 大调、 d 小调,降 B 大调、 G 大调等前奏曲均涉及此类情况。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

巴赫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特点专业:音乐学摘要:巴赫是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本文对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意义进行研究,包括体裁形式、作曲技法、多元性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性等和在后世对涉及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字:巴赫钢琴作品音乐创作特点Bach's music features piano worksProfessional: musicologyAbstract:Bach Shibaluoke of Western music during the German music giant,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Music, Bach music on the creation of this character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including genre form, composition techniques, diversity of content, deep Ideological, etc., and later involved in the importance of music. keywords:Bach piano works music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目录摘要Abstract引言1巴赫背景介绍.作品分类及钢琴作品分析2巴赫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2.1和声2.2复调2.3织体3.巴赫钢琴作品的创作意义及影响结语参考文献致谢1.巴赫背景介绍.作品分类及钢琴作品分析1.1巴赫背景介绍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出生于在德国图林根的一个美丽的小镇——爱森纳赫。
他九岁丧母,十岁成了孤儿。
经济拮据,但因为他嗓音美妙,少年时期靠奖学金进了在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
简析巴赫作品钢琴演奏的特点及风格

简析巴赫作品钢琴演奏的特点及风格摘要:通过对相关的钢琴学术研究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可以得知巴赫是上世纪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同时他也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更是人们尊称的乐圣。
巴赫有着独特的钢琴作品演奏风格,体现出复调最为高超且成熟的技术水准,让复调音乐实现达到艺术的顶峰。
同时,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出形式比较严谨的特点,音乐作品更加具备哲理性和鲜明的逻辑性,从而更好展现出庄重的音乐内涵。
所以本文主要对巴赫作品的钢琴演奏风格进行深度的分析,探究巴赫作品的演奏特点,从而增加对巴赫作品的理解程度。
关键词:巴赫;钢琴作品;演奏特点;演奏风格;巴洛克音乐前言:巴赫是人们熟知的钢琴作曲家,普遍认为他是德国最伟大且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
通过对巴赫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的钢琴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复调特点,在繁复作品曲调中蕴含着比较强的作曲技巧,这是他和其他作曲家的区别。
而要想对巴赫作品进行正确的理解,则应该对其演奏特点和具体风格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增加他们对钢琴作品的认知程度,保障钢琴作品的演奏效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对巴赫作品的理解起到一定的帮助,增加对其演奏特点与风格的认知程度。
一、对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分析巴赫是上世纪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同时他也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所创造的钢琴作品距今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受到年代发展的限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未能通过录音的方式留存下来,人们只可以通过史料分析间接的了解巴赫作品和演奏风格。
通过对相关学术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得知巴赫进行钢琴作品演奏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清澈或者是淡雅的方式进行展示。
同时,通过对门德尔松等人对巴赫作品的分析和深度研究,发现巴赫作品更加关注音乐结构的整体性和质量,而不是关注音响介质等因素[1]。
所以说巴赫作品在演奏风格上体现出质朴和简约的特色,同时作品结构更加完美,他的艺术真谛是隐藏在音乐建构中,借助作品旋律、和声以及曲调节奏等元素对作品内容进行展示,运用音乐语言去展示音乐作品,给听众更好的音乐享受。
浅谈《恰空》的原版与改版艺术论文

浅谈《恰空》的原版与改版艺术论文•相关推荐浅谈《恰空》的原版与改版艺术论文摘要:文章以巴赫弦乐作品《恰空》为例,分析布索尼的改编版本,重点论述《恰空》的改版对巴赫音乐的创新理解与阐释,对二度创作的更新认识。
关键词:《恰空》巴赫布索尼钢琴原版改版J.S.巴赫(1685—1750)是巴托克时期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说起巴赫弦乐作品的钢琴改编作品,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要数1720年所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第二首的恰空舞曲。
恰空是一种结构严谨的曲式:乐曲在三拍子的基础低音之上,不断的反复旋律线条和变奏。
早在巴赫时期,恰空是一种流行于西班牙的舞曲,巴赫把恰空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一个四小节的主题为基础,发展出六十四个变奏,即使对当代小提琴家的精湛技艺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这首《恰空》是一部最为著名和演奏较难的作品,也是巴赫所有作品中最有激情的一部。
然而由于小提琴很难完全做到多声部同时演奏,并且在单独演奏时只具有旋律性,略显得单薄,所以在古典和浪漫时期,有许多作曲家将它改编为钢琴版本,其中尤以布索尼所改编的恰空舞曲最为著名。
对于巴赫恰空舞曲改编得最成功,也是最富争议的钢琴改编版本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 1866—1924)。
布索尼是一位风格多变的作曲家,早年一直没有能够建立起作为作曲家自有的风格,但是他不停地改编包括巴赫在内的伟大音乐家的作品,也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改编作品。
这些改编作品当然都是级别相当高、难度大的作品,过多的'改编作品也使得布索尼差点把自己给埋没了。
相对于其他改编作曲家,布索尼在改编他人作品,或用他人作品主题变奏作曲的时候,考虑的结构太复杂,音响构成也非常复杂,原来就已经将一个音乐空间做得相当庞大,同时在这个空间内填满了音符,使得不仅是演奏变得困难,就连欣赏和分析也变得困难,这就给演奏者和欣赏者带来另一个问题,巴赫心中的恰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根据那个年代的记谱习惯和演奏习惯来说,巴赫没有也不会对演奏做什么明确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作品演奏艺术分析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也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乐祖、乐圣。
其音乐作品也被后人认为具有永恒的价值。
本文从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力度、指触、指法、踏板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巴赫;复调;逻辑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带给人们的却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其影子。
一、演奏风格
巴赫音乐的演奏风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由于年代的限制,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们的演奏风格并没有录音可考,现代的人们只能从一些史料的记载中去间接地了解到巴赫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
从流传下来的当时的乐器——羽管键琴和古钢琴,可以推断出巴赫的键盘作品大致是发出淡雅、清澈的声音。
1750年巴赫去世,由于它的音乐过于复杂,以至于在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淡忘。
直至19世纪中叶,两位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和舒曼极力地挖掘和推广巴赫的作品,使得巴赫的作品又流传于世。
20世纪中叶又引起了源自西欧的一场“真实性”的运动。
让巴赫的真
实声音通过用巴赫时代的乐器演奏和展现出来。
这种真实性运动的思潮也反映在了现代钢琴家的演奏上,他们在演奏钢琴时刻意地去模仿羽管键琴的声音,把声音弹得很干,幅度很小。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巴赫本人在创作及演奏自己的作品时,对声音介质的要求是很随便的。
这足以说明巴赫在作曲时考虑到的是音乐结构本身,而不是表现音乐的音响介质。
因此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应该是要能够充分体现作品的简约、质朴和结构的完美。
巴赫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应该是存在于他音乐本身的建构中,存在于旋律、节奏、和声、音型等音乐元素完美的横向与纵向的对位组合之中。
巴赫音乐作品演奏风格的真谛应该是用现代钢琴的声音变化去表现巴赫
作品的结构意图,用简约质朴的音乐语言去打动每一位听众。
二、力度
1.在演奏时要注意巴赫音乐的对位性。
巴赫的音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不同声部的乐句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呼吸与结束。
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对力度的处理也应该相应的在不同的时间
变化。
比如这首乐曲第17至27小节,每个声部都根据各自的分句,有各自的力度变化时间,而不是泛泛的渐强和渐弱。
再则,巴赫的音乐中不但有横向的力度变化,还有纵向的及斜向的力度变化,不但存在于两个声部的作品里,还存在于三个、四个或五个声部的作品里。
2、由于巴赫的音乐结构思维与建筑结构思维相近,巴赫音乐的力度变化也以阶梯式为主,而不是古典主义后出现的渐强或渐弱,
第25至27小节模进的渐弱,我们把它处理成f到mf到mp,而不是逐渐的渐弱。
这更符合巴赫及巴洛克音乐的结构性,而不是浪漫派音乐的语言性。
3.巴赫音乐作品的力度变化更多的是存在于声部间与乐句间的。
因此,在处理巴赫音乐的力度应避免在一个乐句里做过多的力度变化与起伏,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的表现巴赫音乐的对位性和构建思维,反之就会破坏巴赫音乐的结构感。
4.根据乐曲中织体不同的布局,音色的选择应遵循如下的规则:a当高音部与其他音部有较大间距时,往往可让该声部以飘柔的声音歌唱。
b当织体中的各声部有较大间距时,中声部可以坚实突出。
c当低音逐步下行,尤其在上方声部为长音时,低音声部可以浓厚些,即便时瞬间的变化也时值得的。
d当两个声部音区交错时一定要让主要声部清楚。
特别时两个线条纠缠在一起时,通常会让以较小时值构成的流动作为背景而淡化。
三、触键
鉴于巴洛克时代的乐器条件和当时审美风范的要求,钢琴上的各种触键方法与近代的要求不同。
a轻巧(leggiero):手指只须轻击键至较浅的程度。
b断奏(staccto):手指以更快速的动作击键与放键。
一般不用手掌的跳动。
通常占时值的标记的1/2.c非连奏(non legato)比“断奏”的放键时间略长些,通常占时值标记的3/4.d
顿音(portato)四分音符或二分音符,常以整个前臂动作完成,八分音符则以手指控制,使放键时间略长于“非连奏”音。
e连音
(legato):巴洛克时代的连奏中无须抹去每个音的起奏点,音色应当集中。
四、指法
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有这样几种特殊的指法。
1.垫指:为了达到“较连奏”的效果而采取的一个手指越过另一个手指的演奏方法个手指的演奏方法。
如三指经过四指,四指经过三指等。
弹奏时要注意手腕的灵活,当一个手指尚未取代前一个手指时,前一个手指不应该离开琴键。
2.无声换指:为了保持某音同时又方便弹奏其他声部而采取无声的同音换指。
3.同音换指:弹奏重复音连奏时,为了使弹奏清晰流畅,可采取同音换指。
4.滑指:为了获得连奏的效果,同一手指从一个键滑到另一个键。
如白键滑到白键,黑键滑到黑键,黑键滑到白键和白键滑到黑键均可。
滑指时要找到最好的手指倾斜度。
在演奏时为了能够达到一定的演奏效果,还要注意指法的选择和运用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则:(1)模进的片段大多用相同指法演奏。
(2)尽量运用顺指弹奏,大拇指尽量避免上黑键。
在较难演奏或装饰音处,要多用较强的二指和三指。
(3)曲子的速度不同,指法也就不同。
慢速度的指法不一定适合快速度,所以应以该曲适合的速度来确定指法,并且固定下来在关键处作上标记。
(4)由于演奏者手的大小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个人手的特点来选择指法。
五、踏板
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有着很强的结构性与逻辑性,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现出音乐的这种特性,在踏板的使用上就不能用踏板来造成“和声的交织”和“织体的模糊”。
这也要求我们在使用踏板时要十分小心,谨慎,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踏板。
1.我们的手指难以达到连奏时,可以巧妙的使用右踏板。
但是这时的踏板要踩得很短,要用踏板捉住一个声音的音尾与下一个声音的音头从而使其连接。
2.当我们需要一种丰满和歌唱的声音时,也可以使用右踏板。
右踏板是可以用于美化音质的,当我们演奏长时值的音或者是旋律性较强的句子是,巧妙的运用右踏板就可以使声音更加的歌唱,细腻。
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用弱音踏板。
弱音踏板不但能做力度变化,而且更能表现出音色的变化。
踏板的运用在巴赫音乐的演奏中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
因此我们在踏板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
要先把音乐中要求的句法、奏法弹好,然后再根据需要使用踏板,不能滥用,以免影响各声部间线条的进行,破坏了音乐的整体结构。
综上所述,巴赫的作品因在旋律和节奏方面的创造性以及和声方面的大胆及丰富的想象而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其本人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